本帖最后由 睢文发 于 2009-5-28 07:56 编辑:
──浅谈地震诗
地震诗──当代中国特有的诗歌艺术现象
震惊世界的5·12大地震过去一年了。这场特大的自然灾难,给我们造成了巨大的伤痛,也让世界见证了我们这个古老民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抗灾意志和超越灾难的崛起。地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灾害,地震无情,人间有爱。共和国总理在第一时间抵达灾区,十万军人和十三亿同胞在第一时间伸出援助之手,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间的纯真大爱,华夏同胞的骨肉亲情。悲怆出诗人,这次地震后全国各地涌现了大量的以地震为题材的诗歌作品,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诗喷。这是当代中国特有的一个诗歌艺术现象,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实属首见。这些诗歌的作者大多是民间诗人即业余诗歌爱好者。大家在“5.12”这个特大灾难面前不约而同走到一起,以一个普通中国人的身份切入到这个必须面对的特殊语境中,地震成为共同的话语。在“5.12”这个特殊符号下,悲情自发,以诗载道。大家用手中的笔,纪录了大灾难中举国同悲的人性光辉和不可摧毁的民族精神,深切地表达了对生命的关爱,对逝者的悲悼以及赈灾抗震的壮志决心。现在人们把这一特殊时期创作的以地震为题材的诗歌作品泛称为“地震诗”。
诗是最能表达情感沸点的文学形式
为什么在地震后会出现这种诗喷现象呢?我以为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在灾难来临的特殊氛围下,只有诗才是抒发情感的最好方式,才能快速地表达情感的沸点。诗人的人文情怀,诗的倾诉的韵律更易于表达对苦难中人的心灵抚慰,这是其他文学艺术形式在瞬间很难达到的。地震诗的写作,是诗人和诗歌爱好者在巨大灾难之中最本真的心灵表达,是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一场大灾难的关怀与爱的行为,是一种参与抗震救灾的实际行动。在这场特大自然灾害中,大家含着泪水用文字直抒胸臆、表达情怀,砥砺心志。在苦难面前,诗歌这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是最朴质的良药与精神慰藉饮料。
地震诗的意义
诗歌在这场特大的自然灾害中重新回到大众的视野。但是,地震诗不仅仅只是见证一场灾难,其意义在“史”,而不在“诗”。应当看到,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的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超越了诗的创作价值。许多作者在现实中经历了这场灾难,参加了抗震救灾,地震诗是诗人和诗歌爱好者直接从现实体验中得来的文字记录,是亲身体味的韵律形式。诚然,身处地震灾区的灾民大多无法读到这些地震诗。诗的独特作用乃是蕴涵于诗中的人性光辉、不可摧毁的民族精神,以及对生命的关爱,并转化为砥砺心志、抗震救灾的力量,从而唤起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灾区,支援灾区。在特大的自然灾难面前,全国众多的诗人和诗爱好者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情感与充满人文精神的良知,用诗的韵律真诚地坦露出来,把“5·12”
地震特定语境的叙说空间扩大到自己个性悟觉的诗感里,跃升到民族特大灾难面前,用饱含人文精神的语言袒露自己的情怀。在“5·12”面前,在默哀死难者的沉默中,诗歌褪去了一切华丽和脱离生活现实的雕琢与矫饰,用最朴素的文字,从不同的视角纪录灾难,抒写复杂而真挚的情感。发挥了“诗言志,歌咏情”的功能。这次由5·12地震而掀起的波及全国乃至海外华人世界的诗歌狂潮,显示了中国诗人尤其是民间诗人们的自觉、自醒、自我的多重人文身份的崛起。当举国上下沉浸于悲痛之中时,诗歌在精神的废墟上迎风而立,抚慰着苦难与疼痛的创伤,彰显了自己独特的艺术价值与人文意义。一股不可摧毁民族精神的诗歌潮流,正以我们民族的苦难为契机,闪现出伟大的人性精神光芒。这种自由的民间诗歌潮流,它们以激情、人文和诗人的责任意识,参与到一个特殊的精神空间中来,这是一场应运而生的诗歌运动,在眼泪与疼痛面前,中国人的血脉再一次集聚而发出巨大的震荡。而作为诗歌,它在恢复人性和民族整体人文精神层面上首先踩出了一条人行道,昭示了人性的复苏和回归。如果说这些地震诗有什么主题思想的话,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对抗灾的信心坚持便是其共同的主题思想。至于诗的技巧与深度、新诗与旧体诗之类的问题则显得无关紧要。我们从这次铺天盖地的民间诗人群起而动的自觉自醒行为上,可以看见一个民族现代人性精神的复苏。因5·12地震,中国当代诗人包括民间诗人得以汇聚并抒发诗情,并形成一种世界诗歌史上的奇观,肯定会在诗歌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有人形象地称为这是一次中国历史上最自觉的诗歌约会。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5·12地震诗的喷涌,便是当代诗人包括民间诗人关注天空,不在悲情中沉沦的见证。中华民族历来多灾多难,清代诗人赵瓯北说:“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如果让我选择的话,我绝不要这种在灾难中的诗家之幸,更不需要灾难!
2009-5-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