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01|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7-3-27 08: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粤西傩舞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

 [复制链接]
源自:民族地区发展研究网  : 冯丽
  粤西傩舞是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民俗舞蹈,具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由于傩舞传承人的相继离世,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对傩舞艺术认知的改变和心灵归宿感的减弱等,粤西傩舞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将粤西傩舞放置在生态环境、相关民族文化、地方民俗的相互关联与影响中,开展对傩舞艺术的全面和整体性保护。
  基金:本文由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GD14DL05。
  粤西傩舞与中原傩舞一脉相承,自隋唐至宋元,中原、福建居民大量迁居粤西,傩祭俗仪也随即而入,经过长期发展,逐渐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文化特色的粤西傩舞。
  粤西包括阳江、茂名、湛江三市。粤西傩舞在湛江遗存的种类较多,主要有《考兵》《走清将》《舞二真》《舞六将》四种。阳江地区祈求风调雨顺的“上田”,也伴有傩舞表演,但这种仪式没能延续下来,现已失传。茂名仅存一种傩舞形式,即《跳花棚》,俗称《跳棚舞》。目前,跳花棚已成为化州农村喜庆丰收的民俗活动。
  一、粤西傩舞简介
  (一)跳花棚
  它于明朝时期传入茂名地区,主要分布在化州县的石湾街长尾公村。跳棚舞是在每年农历的“大雪”和“小雪”之间举行,也就是“吃艺日”期间,人们选择特定的地点舞傩。
  传统的跳花棚按照固定的科本表演。舞者头戴面具,手持沙刀、耙头等道具,依次按接神、安座、开棚门、小孩儿、道叔等十八科的顺序跳傩。现今,大多数科目已省去,只保留了“道叔科”“锄田科”等几个最具代表性的科本。表演内容大多表现男女情趣、农耕生活,意在祈福保平安。
  (二)考兵
  考兵流传于湛江市湖光镇旧县村及临近诸村,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场面十分壮观。它是一种典型的驱鬼逐疫、迎祥纳福、保民平安的傩祭活动。表演者由康皇及康皇麾下的车、麦、李、刘、洪五位战将和土地公、土地婆组成。五位将军脸戴面具,扮相凶恶;手持刀斧等道具,在鼓、锣等乐器的伴奏下围着神像起舞。表演者的整体动作充满刚强、勇猛、威武,如将军在战场上奋勇杀敌般气势。
  仪式先从祭祀开始,然后由“考兵”带领全村男女老少,到各家各户跳傩,为主人驱邪保平安。随后,队伍返回广场,再表演一些民间绝技──“穿令箭”“滚刺床”等。至夜间,由道公把各家门前象征疫鬼的稻草人放在纸船上,随河流飘走,宣告“考兵”活动结束。
  (三)走清将
  走清将原意是指到各户人家清理、赶走妖魔鬼怪的神将。流传于湛江雷州市的松竹镇、客路镇、南兴镇等乡村。它所敬奉的是雷神。表演者是雷首和马、郭、方、邓、田这五位代表东西南北中的五雷神将。因雷州是一多雷电的地方,祖先认为雷神能用雷电惩治邪恶,是正义的化身。
  走清将一般在每年正月举行,通常由六人或八人组成。舞者头戴面具,身穿五彩衣,手持凿斧,显出威严之势。整个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1.设坛请将。由道士请各路神将到雷神庙前练兵,即在庙前进行跳傩演练。2.舞户。演练熟练之后,神将与土地公、土地婆来到早已备好神坛的农户,按一定程式舞傩,为主人驱邪纳福。3.送走灾祸。舞户结束后,将象征鬼邪的“柴符”放置纸船上,并烧毁在河中,意为灾祸已除。最后,再回到雷神庙前将雷神归位,舞傩庆功,活动告毕。
  (四)舞二真
  舞二真,流传于吴川大岸村等地,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八至十五期间举行。它所敬奉的神灵是康皇及其部将车真君和麦真君。一开始,道公先在真君庙内祭祀,把康皇及车、麦两位部将请至坛前,接受乡民的祭拜。随后,车、麦两真君在道士的念咒和锣鼓声中,按72句口诀和套路,在康皇塑像前挥刀起舞。舞毕,车、麦二君率领队伍到早已备好供品的人家跳傩除邪,俗称“游神”。巡游完农家后,重返庙前再舞一遍,结束整个活动。
  (五)舞六将
  舞六将流传于吴川博铺镇,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三举行。传说这段时间为“北帝”神诞期,当地人们均需沐浴斋戒三天,俗称“三月三”年例。敬奉的神灵为北帝及其部将赵公明、马华光、关云长、张节、辛环、邓忠。
  从初一早晨,道公便开始祭坛、发书、遣将、接圣。接着,乡民们用神轿抬着北帝菩萨,在仪仗队的护拥下,六位神将到土地公管辖的区域游神。每到一处祭台,表演者均要按一定套路“舞六将”。直至初三下午,把纸船送至河中烧毁,以示驱鬼逐邪完毕,最后再回庙前送菩萨归位,结束仪式。
  粤西傩舞集原始舞蹈和彩绘木雕艺术于一身,现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依然延续着古老的祭神驱鬼的社会功能,并增添了许多欢庆、娱乐成分。表演模式除跳花棚以外,均按三个步骤进行:开坛、游神、闭坛。舞蹈动作呈现出固化性特点,如马步是跳傩动作的基本特征,此外还有丁字步、大八字步、碎步等。整体展现出坚固、沉稳、刚强、正义之势,具有浓郁的原始色彩和鲜明的地方特色,是人类舞蹈的“活化石”。
  二、粤西傩舞发展现状
  粤西傩舞流传至今,经过了一个曲折坎坷过程。而在“文革”期间,傩舞被迫中断,所有服饰、道具均被毁灭。改革开放之后,又逐渐恢复起来。
  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加大和人们保护、传承民族文化觉悟的提高,有些地方政府部门采取了一些措施,较好地传承了傩舞艺术,扩大了它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比如,在湛江的旧县麻章区,有关文化部门和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傩舞文化的研究和弘扬。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体,以及人文历史学家曾莅临麻章区考查摄录傩舞活动,大力推广傩舞文化。政府把傩舞表演艺术作为创建“广东省文化先进区”的重点工程来抓,促进了傩舞艺术在麻章的传承与发展。另外,在茂名地区,跳花棚也进行了进一步的挖掘和改良,表演内容更符合大众口味,表演程式也有所删减,浓缩后的“跳花棚”艺术性和观赏性大大提高。并且,由政府出面组织学生学习、传承,效果显著。跳棚表演场所由定点表演转至广场、舞台表演,扩大了受众群体,知名度也有所增强。
  但是,据调查,目前考兵的表演形式已简单化,表演动作只保留了具有浓郁巫术色彩的“碎步”“前弓步”“香火诀”等基本手势。表演者不再以谦卑、恭敬、认真的态度对待傩舞了,因为人们已不相信“考兵”具有驱邪纳福等带有迷信色彩的社会功能了。雷州的走清将只有在松竹镇保存有完整的舞傩形式,南兴镇的四境村只保留了祭祀和闹元宵活动,走清将的舞傩动作只有来回简单的跑动。而南兴镇的下田村、附城镇东门村的走清将只保存了面具,不再举行舞傩活动。吴川市博埔镇的舞六将,如今,随着老艺人的去世已经失传。现在,镇上还有祭祀活动,但没有舞六将的傩舞演绎了。茂名化州地区的跳花棚,现有的民间艺人很少,近几年几乎无人再跳。据化州民间艺人了解,跳花棚的唯一民间继承人已离世,目前的艺术市场十分萧条。
  傩舞日益削弱甚至走向消亡的现象,主要是受到经济发展、社会变迁、人类思想意识的变化等因素的深刻影响。
  (一)傩舞继承人的相继离世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民间艺人,他们讲述傩的历史,口传身授傩仪、傩舞表演,让弟子掌握傩的精髓,甚至灌输与其相关的巫术、医术等。当时的讲授与传承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家族传承,二是师徒传承。例如考兵的代表艺人彭英芳,他是子承父业,经过勤学苦练,最终成为下埠村的掌门传人。但是进入本世纪,这种传承模式正在不断消解,同时能唱、能跳、能演的老艺人相继去世,随即带走了他们的傩艺文化,带走了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承载,从而加速了傩文化的消亡。
  (二)多元文化的冲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文化正受着多元文化的强烈冲击。尤其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与深入,我国在对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文化冲击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的民族文化正受到严峻的考验。
  在这种背景下,年轻的一代,更加追求时尚,跟随潮流,大多数人已对古老的传统文化不屑一顾。再加上现在的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人们对网络、电影、卡拉ok、演唱会等颇有兴趣,而去欣赏傩舞之类传统技艺表演的越来越少。所以,祖先所流传下来的傩艺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它在人们心目中的神秘与崇高地位无形中逐渐被削弱。
  (三)人们价值观的改变
  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物质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逐步提升。一方面,国家现在鼓励、扶持年轻人创业,为他们创造了许多优厚条件,提供了许多机会,很多外出打工、创业的农村人已取得了成功。而另一方面,政府没能对传统文化传承人给予充足的经费支持。因此,在农村,许多青壮年外出去学习,打工,经商,接触新事物,追求更好的生活。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变化:普遍以赢利为目的,而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日渐淡漠。傩舞已失去了它赖以生存的土壤,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危险境地成为一种必然
  (四)对傩舞认知的偏差
  本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舞蹈的挖掘力度的加大和地方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举措的推行,粤西傩舞有复苏的迹象。比如,旧县傩舞艺术团在麻章区十分活跃,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大型活动展演。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傩舞“考兵”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媒体、学者的关注,特别引起了国内知名高校的学者和专家的关注。但是,当学者来考察时,政府更多是以“次生态文化表演”形式呈现的。经常为了能有更好的舞台效果,政府事先组织排练。表演者大多是外出打工的村民,他们抽时间兼职表演。目的主要是开发文化资源,创造更多经济效益。通过“次生态文化表演”,傩舞“考兵”作为文化遗产的“形象代言人”,在鲜花和掌声中为政府获取了不菲的经济效益。
  政府和相关部门未能把传承、保护傩舞放在首位,而是借用宝贵的资源谋取利益,这种片面的做法导致傩舞失去了它的原始性和本真性,从而影响了傩舞的传播与弘扬。
  三、粤西傩舞传承保护对策
  粤西傩舞是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由祖先创造并流传下来的民俗舞蹈。它已根植在粤西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当中,是一种被当地群众广泛认同的文化遗产。因此,它的传承保护受到傩舞所生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受众群体,传承、传播者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为了使傩舞能够可持续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进行全面保护。
  (一)建立文化保护区
  作为民族民间文化,傩舞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生存与发展跟周围的自然环境、文化环境息息相关。必须在傩舞所在的区域建立民族文化保护区、生态文化保护区,对傩舞的内容、形式、传承人以及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关文化进行全方位保护。当然,政府应出台相应政策,在机构建制、人员配备上采取特殊方式,对傩舞文化的传承人给予财政补贴,加大傩舞活动场所的经费投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粤西傩舞与它所生存的环境协调发展,并保存傩舞自身文化的本真性,增强其生命力,最终完全实现粤西傩舞的保护与传承。
  (二)培育地方民众对傩舞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指某种文化在某一区域长期存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使人们从心理上、意识上甚至价值信仰上认可、归顺。傩舞在人们心中的认同感越强,它所受保护和传承的几率就越大。
  目前,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的冲击,使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正逐渐弱化。一些地方,傩舞已失去了崇高、神秘的地位,人们把傩舞、傩仪看成一种迷信活动,表演者也不再以虔诚、恭敬的心态认真对待。过去,粤西傩舞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它可以说是民众认识自然、改造环境的方式、手段。比如化州跳花棚,它所表演的内容即为生产劳动、农事耕作的过程。在这种传统农耕文化中,必然会形成自身的价值形态和群体信仰体系。而这种信仰形态有着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它对地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要增强傩舞的区域文化认同感,必须保护好区域群体信仰。让傩舞成为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能够引起群众情感上的共鸣。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认可,才能不断延续,成为宝贵的文化财富,具有传承价值。
  (三)傩文化博物馆的建造
  博物馆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历史文化的进程。在粤西傩舞所在区域建立博物馆,可在馆内建立信息资料中心。广泛收集、保存关于傩舞的产生、发展、演变历程的文本资料;不同历史时期傩舞表演的服装、面具、道具、伴奏乐器以及乐谱、传承人的相关资料等。把这些傩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景观、社会历史文化一起供参观者浏览、查阅、研究。让受众进一步了解傩文化及区域文化发展轨迹,尤其是更加熟悉自己家乡的文化传统,唤醒人们认识、保护传统文化的意识,激发他们的热情,从而促进傩文化保护、传承的全面开展
  (四)傩舞表演空间、区域的保护
  傩舞、傩仪的传承和延续是在一定空间或特定区域内完成的。在粤西地区,傩仪活动在各村的庙内或祠堂中举行。仪式在特定的空间中进行,就显得更加神圣、庄重。表演者会以更虔诚、肃穆的心态对待。在人们心目中,祠堂是神与人情感交流的圣地,充分体现娱神娱人的深厚意义。通过民众的敬拜、祈福、祝愿,与表演者共同完成仪式活动,增强了人们的宗族认同感,群体向心力和凝聚力,其意义远远超过了仪式本身。所以,保护好这些空间或场所,让傩舞活动置身于历史传统的意象之中,具有归本溯源的意义。
  (五)依托高校,开展傩文化教育
  依托高校,将傩舞文化作为一门课程列入教学大纲。一方面,编写傩舞教材,在课堂上讲授、普及傩舞知识;另一方面,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考察、采风,从实践中领略地方文化特色。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传授方式,保证傩舞能够代代相传,逐步发扬光大。
  
§ 参考文献

  [1]陈志坚.雷州文化[M].香港:香港科技大学华南研究中心出版社,2011
  [2]冯骥才.戴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编辑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6
  [4]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
  [5]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北京商改住产品限购靴子落定:个人不得购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2 00:17,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