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61|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7-5-5 09: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北部湾经济区怎样做好产业扶贫工作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报  : □ 彭谦 李阳
  自国家“精准扶贫”概念提出后,全国各地尤其是贫困民族地区积极开展了精准扶贫工作。在扶贫工作的模式探索实践中,产业扶贫成为精准扶贫工作的主力军。产业扶贫是在增强农民自我造血能力的基础上发展产业,由暂时“输血”到持续“造血”,能使扶贫对象做到脱贫后也不返贫,能让精准扶贫工作达到习近平总书记所要求的那样,“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在我国沿海的西南端,由南宁市、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玉林市、崇左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该经济区的快速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还能从整体上带动和提升相关民族地区的发展水平。在产业扶贫方面,该经济区已经有所作为并将大有可为。
  一、北部湾经济区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
  自2008年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来,该经济区致力于在物流业、加工制造业、对外商贸等领域,将自身打造成为辐射面广、开放度高、生态优良的中国—东盟国际自由区域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成果令人瞩目。在2015年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发展形势下,该经济区仍能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2015年该经济区GDP为5867.21亿元,占全自治区GDP的34.9%,对全自治区GDP增长的贡献率是38.8%。同年,该经济区的工业、财政收入、消费等各项经济指标增速也都高于自治区平均水平,名副其实地成为了拉动全自治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同时,北部湾经济区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该经济区在扶贫开发的具体实践中,仍存在着产业发展扶持力度不够、特色产业发展层次低、增收支柱产业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群众自我发展能力较弱、保障措施不力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到2020年实现经济区经济总量占自治区经济总量的45%左右的规划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发展中,北部湾经济区要起到带动自治区发展的重要作用,要在扶贫工作中取得更大成效,就必须更好地结合当地特色,发挥产业优势,选准产业项目,依托产业发展良好前景带动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
  二、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扶贫个案分析
  北部湾经济区内各市功能定位及产业重点略有不同,但大都资源丰富、各有特色,只需因地制宜抓好产业项目,科学合理地进行产业分工,即可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发展。例如,灵山县通过发展梅花鹿养殖产业,已经让精准扶贫产生了立竿见影的效果。
  灵山县位于广西南部、钦州市东北部,是北部湾经济区的后腹地。该县具有“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的地理优势,可以利用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水域景观、民俗古迹、旅游资源等优势资源发展特色经济。从2013年起,灵山鹿生源鹿业开发有限公司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牵头组建了灵山鹿生源梅花鹿养殖专业合作社,并釆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鼓励引导农户参与梅花鹿养殖和牧草种植。具体而言,由该公司为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做担保向金融部门贷款,通过政府贴息,每户可由公司担保专项贷款最高限额10万元。该资金作为农户参与合作社的专项资金,农户即成为公司股东,参与分红。专项资金由合作社统一管理,规划运营,在合作期内,若在梅花鹿养殖过程中出现损失,将由公司全部承担,农户无任何养殖风险。公司负责幼鹿的繁育和生产基地的建设,再将梅花鹿分给农户饲养。在养殖过程中,公司为农户提供饲养、疫病防治、采割鹿茸等技术服务,聘请畜牧业技术专家为农户答疑解惑,并对农户进行养鹿专业技术培训。在生产加工梅花鹿产品的过程中,公司对采购、运输和存储逬行统一的管理,严把质量关,确保鹿生源鹿业产品的质量。
  自2013年至2015年,灵山鹿生源梅花鹿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开展顺利,扶贫成效显著。2015年,农户从每头梅花鹿身上可获得的年收益为1.56万元。同时,农户作为养殖员,每个月可获得工资收入1800元,全年收入2.16万元。若农户养一头梅花鹿,一年下来,可获得3.72万元的收入。2016年,灵山鹿生源鹿业开发有限公司紧跟当地发展政策,在灵山县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的氛围中,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发展已有的特色养殖业的同时,将产业模式转变为“公司+农户+基地+深加工+科研+旅游观光”,投入巨资打造梅花鹿生态(养殖)观光园,目前已经完成了绿化设施、园林景观、道路硬化、桥梁建设等配套工程。可以预见的是,特色旅游将吸引更多游客,公司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将为农户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和收入,更好地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灵山县通过梅花鹿养殖产业进行扶贫取得阶段性成功,笔者认为得益于以下原因:
  第一,产业项目将“特色创新”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公司巧妙地将“北鹿南养”这一新颖产业项目和当地非常丰厚的资源相结合。合作社园区内交通便利,地势适宜,土地肥沃,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非常适合梅花鹿养殖业的发展。第二,农户通过专项贷款投入实现收益。通过政府引导支持,鼓励农户加入,由合作社统一规划、统一管理、提供指导,有效地解决了农户缺资金、缺技术等一系列问题。第三,项目发展紧跟政策导向,借势借力获得收益。该项目由最早期的“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转型为“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深加工+科研+旅游观光”模式,让特色旅游更具特色,也为该养殖产业项目打开了新的市场和局面。第四,当地领导具有强有力的带动作用,并敢做敢当,带动村民共同致富的意愿强烈。
  三、北部湾经济区产业扶贫路径
  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有力支撑,产业扶贫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部湾经济区在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中亟待发挥出产业扶贫的最大作用和经济效应。鉴于以上个案,笔者认为,北部湾经济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产业扶贫工作:
  1.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产业扶贫
  产业扶贫在北部湾经济区内的各地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追求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招商引资同质化严重,没能兼顾好第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关系等问题。部分园区规划只注重单个企业的审核引进,缺乏科学统筹,导致产业布局雷同、企业经济效益不佳,未能很好地把握当地资源优势、培养和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项目。北部湾经济区需根据各市的产业重点及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布局产业项目,形成科学合理的产业分工,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布局。各地政府要杜绝浮夸规划,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出相关支持政策和保障优势资源共享、产业园区共建、发展利益共享、环保责任共担的符合自身发展特点的产业扶贫项目,将新型工业与效益农业相结合,兼顾处理好短期效益与持续收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等关系,科学合理地把扶贫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
  2.因地制宜,构建多元化产业扶贫体系
  北部湾经济区内各市发展情况不一,每个地区的特色优势也各有千秋,统一的产业、一样的模式并不适用于每个地方,产业扶贫不能“一刀切”,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构建多元化的产业扶贫体系。第一,选择合适的产业扶贫生产模式。现在很多地方实行“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服务队+企业或大户”“技术员+贫困户”等模式。各地要结合当地特色优势,选择最适合当地发展、可以达到产业扶贫和经济发展双赢成效的模式。第二,针对不同的贫困人口需要实施差异化的产业扶贫,拓宽群众增收脱贫致富的渠道。除了引导群众参与企业实施的产业项目外,还要引导贫困群众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农民积极创办农家乐、建设生态旅游观光园、发展家庭手工编织业等,采取多种方式帮助农民增收脱贫。第三,要积极探索电子商务助推扶贫的方法和途径。北部湾经济区内有很多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县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能产出高质量的有机绿色农产品,但“养在深闺人未识”,相关部门可借助互联网,将当地的特色产品通过电商平台售卖,解决好产品无销路的难题。
  3.招商引资,打造骨干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产业扶贫的主力军、领头羊。要健全招商引资机制和政策体系,围绕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引进质量效益高、支撑带动作用强、发展潜力大的产业项目。在现代化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引进和培育一批基础好、规模大、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提升招商质量和效果。骨干龙头企业在产业扶贫中肩负着带领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责任,不仅在资金实力、人力技术等方面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考核,还需要考核龙头企业的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和价值取向等,要求他们有担当有决心,敢于和广大农民一起面对产业项目开展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农民利益为主,在帮助农民创收的同时壮大企业发展,实现共赢。
  4.政策支持,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产业扶贫开展前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和相关政策的扶持作为保障,很难让产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延长产业链。北部湾经济区各地需鼓励相关金融机构探索创新金融扶贫手段,创新产业链的贷款模式,带动金融扶贫创新。北部湾经济区还可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制定出台惠民利民的保障政策。例如,政府可通过降低农业企业增值税税率政策,增强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积极性,促使其将更多的资金用于产品研发和技术,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此举在惠及广大消费者的同时,也可以增加企业和农民的收入,从长远看会扩大税基,使税收总量有增无减。
  【本文系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事业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民族团结理论与政策研究平台”研究成果】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内蒙古:着力打造民族团结风景线 从聚合到整合:南岭走廊的民族交融发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15:18,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