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4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7-5-18 08: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民族体育旅游发展研究综述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知网  : 杨莎莎、钟学思
  导语
  近年来,体育与旅游的融合,不仅为体育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拓展了空间,而且也为旅游业提供了可以持续利用的旅游资源与发展动力。因此,了解我国民族体育旅游现状,掌握民族休育旅游群体的消费特征,制定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文献调查研究基础上,将我国民族体育旅游发展中的问题进行梳理,为我国民族体育旅游研究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从20世纪中叶,国外出现了体育旅游新动向,并渐成新潮流。我国体育旅游真正的兴起却是在1995年国家体育总局张发强副局长作了《关于体育旅游业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以后,此后,国内一些学者便对民族体育旅游加以研究。如何在市场经济下对民族体育市场领域进行经营开发开始成为体育经济学研究的热点,如黄银华(1995)《浅谈我国民族体育的发展与经济效益》、明庆忠(1998)《云南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研究》等。进入21世纪,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大众体育旅游兴起并不断推广,从而为民族体育旅游搭建了新平台,民族体育旅游研究进入新的领域,关于民族体育旅游的内涵、特征、作用、项目分类、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等相关问题的研究,成为民族体育旅游研究的侧重点。

一:民族体育旅游内涵研究
  在我国,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民族体育旅游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和普遍应用,但是对民族体育旅游的概念,现有的体育理论和旅游学理论都还没有较公认的定义。例如王天军、张晓伦(2000)认为:“民族体育旅游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活动,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娱乐活动、社会交往活动、较高层次的消费活动和重要的经济活动,也包括着广泛的民族体育文化。而且是增强人的体质和健康、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一个重要途径。”胡海胜(2004)认为:“民族体育旅游是指民族地区充分利用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旅游产品的形式,为旅游者提供健身、娱乐、休闲、交际等各种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性项目。”刘少英等(2004)认为:“民族体育旅游业是以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民族体育旅游者为主要对象,通过提供民族体育旅游和优雅的自然环境,来满足体育旅游者要求的综合性产业”。曾鹏等(2005)认为:“民族体育旅游就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民族地区),能够吸引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给旅游业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人文旅游资源,包括民风民俗、竞技项目、文化娱乐、观光鉴赏和参与各种表演和竞赛活动,以及购买专项旅游品等。”黄咏(2005)认为:“民族体育旅游是民族地区特有的具有民族体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一种旅游形式,独特的地貌环境和民俗民风形成独特的民族体育旅游,是观光性和参与性的有机结合,生态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民族性与体育性的完美整合。”
  基于以上理解综合,我们把民族体育旅游试着界定为:“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以各种民族体育资源为依托、一定体育设施为条件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和社会文化活动的总和”。

二:民族体育旅游特征研究
  明庆忠等(1998)分析认为,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具有以下特点:丰厚性、强烈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广布性与地域性、与其它资源的良好配置性、多功能性等。王天军和张晓伦(2000)认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有鲜明的民族性与地方性、丰厚性与时节性、与其它资源的良好配套性、多功能性等。韩红英(2003)对青海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认为其特征是鲜明的民族性和独特性、广泛的分布性与地域性、与其他资源的良好配置性、多功能性等。黄咏(2005)对黔西南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认为民族体育旅游的文化特征是参与性与观光性的有机结合、文体交融性与健身娱乐性的自然融合、生态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特征的研究,人们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不尽相同的结论,但对民族体育旅游具有民族性、独特性、广布性、地域性、与其它资源的良好配置性、多功能性、季节性等特征的认识大体上是一致的。这些观点对开拓研究视野,多角度地审视民族体育旅游,进一步深入开展理论研究有一定意义。

三:民族体育旅游作用研究
  明庆忠等(1998)在分析云南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问题时提出,把云南民族体育项目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利用,不仅有利于深云南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实现建成旅游大省的目标,而且有助于民族体育继承和发展,增强民族自信心,促进民族地区脱贫,实现经济腾飞。王天军和张晓伦(2000)认为,对民族体育作为旅游资源来进行开发利用,有利于加深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起到拉动市场、增加创汇、扩大就业、联动产业等作用,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王子新、明庆忠(2001)在分析云南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问题时提出,积极开展民族体育旅游,不仅是加快云南旅游支柱产业建设,促进全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韩红英(2003)认为,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建立本地域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对推进相对贫困的青海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特殊意义。胡海胜(2004)在分析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必要性时提出,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促进广西旅游发展的一个新动力,是发展民族体育事业的要求;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可在旅游地居民和旅游者之间形成和谐相处的气氛,有利于加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有助于保护好日渐衰微的优秀民族文化。
  总之,民族体育旅游的作用可从经济利益、政治、社会、文化等角度来论证,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与其对社会经济文化多方面的作用密切相关。

四: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分类研究
  民族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业的一个分支,它与旅游业中的其他类型相互作用,随着消费者需求与市场的变化,其内涵也必将更加丰富。
  王子新、明庆忠(2001)结合云南实际认为,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项目主要有:依托一些著名旅游景点或旅游度假区部署开发一些地区性、民族性、健身性、娱乐性、竞技性突出的体育旅游活动,供游人观赏,并直接参与娱乐、竞技;结合民俗文化旅游村深度开发利用;建立民族体育博物馆;推出民族体育专线。陆元兆、朱小丽(2003)根据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及活动性质,将民族体育旅游项目内容划分为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节会类和养生类等六大类型。胡海胜(2004)则以广西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为例,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可有专项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组合民族体育旅游产品和附带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等3类。

五:民族体育旅游发展战略研究
  郑国华等(2003)在进行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时,对于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战略提出,要发挥优势、突出重点、打好基础、形成民族特色;培养一支优秀的民族体育旅游的人才队伍;寻求政策支持;造就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及龙头;加大民族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开发力度等。陆元兆(2004)在进行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研究时,提出发展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一统、二化、三结合”的战略选择,“一统”就是统筹规划;“二化”就是投资结构多元化和开发形式多样化;“三结合”就是与周边省市旅游开发相结合、与边缘旅游项目开发相结合、加速开发与持续发展相结合。刘少英等(2004)在进行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模式研究时,提出“以体育部门为主体”、“以旅游部门为主体”、“以民委、扶贫办为主体”、“以村、寨为主体”和“拍卖经营管理权”等多种民族体育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供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及投资者参考。
  上述研究基本是从理论角度提出建议或对策,缺乏切实可行的民族体育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经营管理者在开发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时,通过其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制定并实施了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战略。因此,民族体育旅游的发展战略要在大量的调查发现中产生,要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变化。

六: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明庆忠等(1998)在云南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研究时,提出云南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应改变思想观念,重视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摸清资源本底,统一规划管理,合理开发;实行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利用策略;加大宣传力度;注重民族体育人才的培养;民族体育旅游应注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把扶贫与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实现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陆元兆、朱小丽(2003)在分析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时,认为应把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正把民族体育旅游消费作为一种不以牺牲社会文化环境为代价的、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型消费形式。杨莎莎、曾鹏(2005)从可持续发展观入手,从资源可持续发展观、产业可持续发展观和环境可持续发展观等几个方面来研究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观问题。民族体育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是利用民族体育旅游资源这一特定人文资源为活动对象和发展基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毫不例外要遵循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即在实现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基础上,追求旅游业的不断发展。
  可见,民族体育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目标是发展,其基础是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关键是协调民族体育旅游业发展与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环境保持的关系,实现旅游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避免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被破坏和枯竭。

七:民族体育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有关民族体育旅游的研究主要是从理论角度出发,针对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少数民族的体育特征和优势,认为开发民族体育旅游结合地方特色,应发掘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利用良好的民族体育资源、民族文化资源、地方风土人情,充实和丰富当地旅游资源,将民族体育融入旅游活动之中,使之相辅相成,良性循环。例如明庆忠等(1998)、陆元兆(2003)、胡海胜(2004)、王广贵等(2004)认为,应充分发挥本地的文化、历史、地理优势,大力开拓具有当地独特风格和吸引力的区域性民族体育旅游项目。丁世勇、郑国华(2004)认为,民族体育旅游规划是一种专项规划,它是指对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进行的一种设想和策划。
  其目标是尽可能合理而有效地分配与利用一切旅游资源接待能力、交通运输能力、社会可能向旅游业提供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使旅游者完美地实现其旅游目的,从而获得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实现上述目标,在进行民族体育旅游规划时,必须遵循一定的理论指导。
  但这些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规划缺乏宏观的理论指导,存在地域的局限狭隘性,没能够打破地域界限,缺乏区域民族体育旅游的系统规划与开发,缺乏统一与协调;没有体现出区域民族体育旅游项目资源的整体优势和综合功能,特别是区域整体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经营协作、促销与综合服务网络尚未形成;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缺乏统一的促销氛围,难以形成整休的形象和持续的效应,这些因素大大降低了当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因此,民族体育旅游的政策引导,旅游消费者的思想意识,民族体育旅游资源与一般传统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区分研究,区域民族体育旅游的系统规划与开发研究,体育旅游人才培养等,将是我国民族体育旅游研究的新热点。

八:结束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我国体育产业明显呈快速扩展之势。民族体育旅游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成为现代人追求的时尚生活享受,是休闲娱乐的最佳方式之一。随着我国体育旅游产业的进步,我国对体育旅游包括民族体育旅游的研究也将更加深入、更加具体。届时,民族体育旅游将成为我国当今最富有活力、最具有吸引力的朝阳产业之一。

§ 参考文献
  1.丁世勇,郑国华.民族体育旅游的规划浅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2-114
  2.顾涛,等.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评价[J].体育学刊,2002(3):49-51
  3.胡海胜.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之一)[J].广西社会科学,2004(6):86-87
  4.胡海胜.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之二)[J].广西社会科学,2004(7):11-13
  5.胡海胜.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研究(之三)[J].广西社会科学,2004(8):138-140
  6.韩红英.青海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研究[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6):79-81
  7.黄咏.黔西南民族体育旅游文化特征浅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5(2):79-81
  8.刘少英,等.西部地区民族体育旅游的多种经营管理模式[J].体育文化导刊,2004(4):51-52
  9.陆元兆.广西民族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体育学刊,2004(5):25-28
  10.陆元兆,朱小丽.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3(3):26-28
  11.马艺芳,陆元兆.少数民族体育旅游形象设计研究—以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现状为例[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4):27-30
  12.明庆忠等.云南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8(6):47-51
  13.王广贵,等.黑龙江民族体育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4):6-8
  14.王天军,张晓伦.民族体育旅游[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3):71-75
  15.王天军.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特征及其开发原则[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93-96
  16.王子新,明庆忠.云南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化浅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5):44-48
  17.杨莎莎,曾鹏.试论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观[J].特区经济,2005(4):111-112
  18.郑国华,等.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旅游的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3(2):7-9

⊙ 作者简介
  杨莎莎(1981~),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教师,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2005级硕士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钟学思(1981~),男,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5级硕士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ARM想将芯片装进人类大脑 降低能耗是一大挑战 安徽凤阳明中都东华门修复野蛮施工 被要求停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18:49, Processed in 5.49121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