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707|回复: 5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乡村·农业绵竹年画 最后“全卦手”收孙女为徒

 [复制链接]
  绵竹年画又称绵竹木版年画,中国民间木版年画之一,因产于竹纸之乡的四川省绵竹市而得名,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多以木版印出轮廓而后填色。绵竹年画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山东潍坊杨家埠木版年画、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齐名为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素有“四川三宝”、“绵竹三绝”之美誉,绵竹年画是世世代代民间画师们勤劳和智慧的结晶,体现巴蜀人民乐观向上的思想感情和古老的民族风尚。2002年2月,绵竹年画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艳丽新年画:《老鼠嫁女的故事》  SSxGJrtn.jpg  保存到相册
艳丽新年画:《老鼠嫁女的故事》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河曲马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河曲马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河曲马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河曲马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河曲马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河曲马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西部经济之德阳篇 煙花巷里的故事
3# 峨眉山
 锦泉 发表于: 2018-2-22 08:54:00|只看该作者

绵竹年画 最后“全卦手”收孙女为徒

源自:华西都市报
3位徒弟正式向96岁的年画艺人王星儒拜师

绵竹年画的勾画妙到毫巅

绵竹年画里的艺术与童趣

绵竹年画里的艺术与童趣

88岁的李方福,绵竹年画北派传人

  2月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小年。
  绵竹年画节拉开大幕,和往年一样,年画艺人们把画坊搬到中心广场,现场作画现场卖。
  年画多彩,市场红火。要体会绵竹年画的独到之处,则要到幽深僻静的小巷,寻找技艺高超的大师。
  96岁的王星儒,住在一户砖墙瓦房的旧式小院里,他是绵竹年画最后一位“全卦手”。于他而言,这个春节最好的礼物,是收下了3个徒弟,祖传技艺后继有人。
  而在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诠释得最好的绵竹年画村,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有超过十万人来看年画、买年画,为这个村子创造了6800余万元的旅游收入。

A
人物:王星儒,96岁
收下3个徒弟 传承绘画漆胎拓片等技艺

  1月20日,绵竹遵道镇保水村高尊寺,一场特殊的寿宴:3位徒弟正式向老人拜师,传承老人年画、泥塑等祖传技艺。
  仪式现场,王星儒绘制的几幅年画人物一字排开,分列大红舞台两侧,宾朋齐聚,欢歌笑语。舞台正中置一方木桌,祖师像、香炉等整齐摆放。寿星王星儒坐在祖师像侧的太师椅上,接受宾朋祝贺。
  上书黄裱告祖师后,三位徒弟上呈拜师帖、拜师礼,行三叩首之礼,奉改口茶,师傅谆谆教诲之后,带领三位徒弟向祖师三叩首,礼成。在亲朋好友见证下,王星儒的孙女王官玲、来自广东雷州的邓子和来自成都的曾林正式拜入王星儒门下,传承其工笔绘画、年画绘画、揉金像、漆胎脱纱像、拓片等多种祖传绝技。
  王官玲说,爷爷身边熟悉的艺人陆续离世,由于大多祖传技艺尊崇血脉传承、传男不传女,不少祖传技艺失传。对此,爷爷颇有感触,家中也无男丁传承祖传技艺,思量再三,爷爷决定收徒传艺。
  王官玲之前并不会制作绵竹年画。三年前,她到日本旅行,发现一些被日本视为珍宝的手工艺正是她家代代相传的手艺,不久她便辞职回老家,重拾祖传技艺。练了两年毛笔字,爷爷才说可以练线条素描。“学习年画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静心,就像爷爷告诉我的,就当爱好来学习。”她希望能够从爷爷身上,学到一些快要消失的传统工艺。

11岁跟父亲学艺 珍藏着祖上的图文卷册
  王星儒生于1922年,家里至今保留着一本残破但字迹清楚的王氏宗谱。据宗谱记载,张献忠剿川后,清政府下令“湖广填四川”,一世祖王福自陕西省西安府长安县入川,在绵竹西河坝落业经营皮坊生意。三世祖王有室开始经营字画装裱业,王有室的儿子王国臣和王国顺,继承了父亲的装裱技术,并拜师学习年画。六世祖王天保是王星儒的父亲,生于1887年,自幼师从父亲承袭祖业,15岁出师,绘画功底深厚扎实,1952年绵竹年画社成立时,王天保是有名的台柱子,上世纪60年代初还登上过《人民日报》。
  王星儒至今珍藏着曾祖王国臣《耕织图》的十余幅手稿,采访时,老人小心翼翼地从柜子中取出,将这些不轻易示人、尘封多时的手稿图,和其他王氏祖上珍贵的图文卷册,徐徐展开。泛黄的纸张,勾画着历史沧桑,古朴精细,充满强烈的时代感。
  绵竹年画始于宋代,盛于明清,到乾隆、嘉庆年间的鼎盛时期,年画作坊有300多家,相关从业人员达10万人,流传着“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的说法。不少绵竹人平日耕作,秋冬农闲时开始制作年画。当时的绵竹年画,从腊月初一“出摊子”,各地客商都来采购,除了内销四川,西南、西北各省,还远销到日本、东南亚等。
  王星儒是年画世家的第七代传人,11岁开始跟父亲学艺。自幼耳濡目染。黑黑黑,胡敬德(尉迟恭);关圣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英雄无项,美人无肩;画门神要“立如一张弓,坐如一口钟”……父亲一边教,他一边学一边做,“春夏秋冬都在忙,一个人待在一个地方,一做就是小半年。”

最后的“全卦手”绘画泥塑雕刻样样通
  王星儒住在绵竹小南街的老房子,5·12大地震时遭到损毁,维修加固后,他和儿子媳妇住在这里。2015年,孙女王官玲从北京辞职回乡,对房屋进行了装修。走进王老的家,小院内绿意盎然,各式各样的盆栽错落有致。一株高大的三角梅,紫色的花星星点点布满枝头,越过院墙,蔓延到了墙外。王星儒的画室位于小院一隅,一张长形大书桌占据了画室的全部空间。
  画桌上堆放着王星儒近期的画作,有竹报平安、瓜瓞绵绵、独占鳌头、红钟馗、黑钟馗等。与常见的斗方年画不同,王星儒近年来喜欢绘大尺幅,更考验画师的构图布局与对色彩线条的掌控能力。他的画既保留了传统年画的人物形象夸张、喜庆吉祥、鲜丽明快、大气磅礴,人物和色彩更富有层次,即使画同一人物,也是神态各异,绝不重复。这让他的年画有了更多的艺术成分,“过段时间把这些画都裱起来,办个画展,让大家都来看看”。
  除了是画师,王星儒还精通拓片、泥塑、鎏金、壁画、雕刻、设计建筑构件等,有人称他为“绵竹年画最后一位全卦手”,意思是这个行业里的手艺活他都会。王官玲说,在成都的文殊院、爱道堂、铁像寺、昭觉寺等寺庙,留有爷爷大量的泥塑作品。民国年间,现在绵竹的诸葛庙里,初一十五庙会,文人墨客云集,庙里柱头上多有名家书法,有人想把字拓下,就请王星儒和父亲王天保。拓印的方法是用水洇湿碑面,铺以纸张,用鬃刷轻轻捶打,使纸密着于石面,砸入字口,然后在纸上捶墨,拓片就做成了。
  2000年,绵竹年画博物馆在民间收集到一对单色木板绵竹挤粉年画,挤粉已经褪去,画面上也看不到任何颜色,王星儒用传统手法将这对咸丰年间的落地门神重新用挤粉修复,当时一旁观看的绵竹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学者宁志奇对此印象十分深刻,“手法相当娴熟,很少见到他这样的手艺人!”

B
人物:李方福,88岁
北派传人 醉心讲《二十四孝》故事

  88岁的李方福,绵竹年画北派传人。用他的话说,现在画画要看心情,更多的是跟人们讲《二十四孝》故事。
  “这一幅讲的是陆绩怀橘的故事,说的是六岁的陆绩到亲戚家做客,看到桌上有橘子,想到母亲爱吃,于是趁主人不注意就拿了两个放在怀里,谁知道离开向主人作揖道别的时候,掉出来了……”李方福演绎得活灵活现:“告别时不是说再见,要打恭作揖……”讲到橘子从袖中滚落,围观的人群哈哈大笑,李方福也开心得不得了。他希望更多人不止喜欢年画,也能学到更多二十四孝的故事,懂得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现在,画画已经不是他的主业,自编自唱《二十四孝歌》,向人们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成了每天必做的事情。
  “二十四孝故事在德阳家喻户晓,安安送米、一门三孝,但这些画以前也都是黑白拓片,我就想给它着上色,看起来更形象更生动。”李方福说,30年前,他开始琢磨给二十四孝图配色,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成功了。
  李方福的画有种火辣辣的味道。镇宅赵公,怒目圆瞪,造型古拙夸张;双扬鞭门神,气势雄浑,色彩明丽,辟邪纳福妙极了;即使是仕女图,也带着俏皮与泼辣的四川民间味道,与江南的仕女图气质迥异。
  “字不离体,画不离心。一个绘画的人,一定要心态好,心态平和了,色彩才能平合,画面才会和谐。”李方福说,颜色都要讲调和,这样才分得出五颜六色,不能一个色压一个色,不能有你无我,有我无你。“色不相压,十分和谐。”
  李方福从12岁起开始学年画,到现在还是坚持每天作画。“要看心情,心里舒畅时多画些,不舒畅就少画些。早上5点钟起床动手,画到7点,到外面去走一圈再回来画,一直画到吃早饭。”
  对于技艺传承,李方福表示不再收徒,“我的技艺已经传给了我的儿子和孙子,女儿、外孙也能画。画画讲究的是养气养心,现在很多人浮躁,功利心太强,不会把全部心思用在画画上。”

C
产业:年画乡村游
走向世界 小年画每年八千万的产值

  城里的年画传承人在讲故事,城外,因年画而生的年画村乡村旅游正火。其实年画村本不是一个村落,5·12大地震灾后重建时,当地为更好传承和发扬绵竹年画,将大乘村和石墙村等几个村子合并为年画村,并于2011年成功创建4A级景区。
  白墙黑瓦,年画上墙,小桥流水,四处鲜花,立春后的绵竹年画村还有点点油菜花的映衬,有江南三月的感觉。
  如今,这里聚集了100多位专职年画师,每年创造上千万的产值。而乡村旅游的发展则让更多回乡创业的年画村人尝到甜头。年画艺术、乡村旅游和观光农业,这三张王牌使全村人均年收入从震前的不足4000元增至超过1万元。
  湖畔的绵竹年画传习所里,已故年画大师陈兴才的孙子陈刚正在一边画画一边接待游客。
  “年画从业人员的年人均创收也达到2万多元。”陈刚说,回来继承爷爷的手艺前在广州打工,“去年赚了几万,比外出打工自由,自主创业。”
  “制作工艺还是传统的,只是载体从单纯的纸,变得多了,衣服、手绘、陶版什么的,但人们还是喜欢纸质装裱的。”陈刚说。
  “游客真正需要的,是实用、特色、价格实惠的商品。”绵竹年画展示馆工作人员柳琴说,一幅绵竹年画至少一两百元,中堂画更是要几百上千元,甚至更贵,不是人人都有这个需求。
  根据市场调查,绵竹年画开始走上杯子、烟灰缸、抱枕、雨伞等生活用品。这一变化很快得到市场反应。印有绵竹年画的雨伞,一度供不应求。
  近年来,年画传承人不断进行年画产品的研究,进行开拓创新。在功能上、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上不断地拓展,将其视觉元素、造型规律、色彩理念等应用于艺术产品实践。相继开发出了刺绣年画、陶版年画、金丝年画、银丝年画、葫芦年画、竹编年画、木雕年画、水晶年画、年画服装、年画册页、手绘年画折扇、手绘年画挂历、年画贺卡、年画伞、年画桌布、年画玩具等系列年画产品,许多产品已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这些产品不但进入收藏、研究领域,更多作为礼品和生活用品进入了消费市场。年画产品行销到美、法、英、日、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2002年开始,绵竹每年在腊月二十三举办“绵竹年画节”,年画的销售额从2002年的不足40万元,去年已经超过8000余万元。直接或间接从事年画创作的人员达千余人,涌现出以四汇斋、三彩画坊、南华宫、轩辕年画等为代表的年画作坊30余家,不断将绵竹年画产品推向市场,走生产与保护相结合的路子。
  刘春梅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唐金龙摄影报道
2# 四姑娘山
 楼主|河曲马 发表于: 2004-4-15 20:33:35|只看该作者

绵竹年画

⊙作者:岱峻

  故乡童年,是现代人共同的乡愁。鲁迅先生的《祝福》中,有这样一句话:“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中国四大年画之一的绵竹年画,既是“最像年底”的一部分,也是找回童年、缓解乡愁的一剂良方。
  就像川戏和川菜,绵竹年画也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它吸收了早已亡佚的四川各地年画的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影响遍及西南,远播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

纸变
  绵竹年画曾得竹纸之利。当时绵竹造纸,作坊集中在绵竹的遵道乡。沿一条小河,溯流而上,是远近闻名的纸厂沟,兴旺时,有大小上百家作坊。造纸要经过水浸、石灰腌制、堆码发酵、蒸煮、摊晒、洗料、碾料、打浆、抄纸、焙干、整理等60多道工序。绵纸以莹白、吸水性强、韧性好而远销省内外。
  绵竹年画现在用的是一种“粉笺纸”,原来的“绵纸”已改为夹江纸。纸先蒸过,刷上一种产自茂县的“白泥”。泥晒干,粉碎,水泡,滗去浊水,澄清,再晒干,再粉碎,加胶矾和糯米浆。这种纸莹白细腻,载色丰厚,不落甲,不浸水,不起泡。年画迎春是要贴个对年的,只有这种纸经得起日晒雨淋而色彩如新。
  粉笺纸制作成本很高。不知原有的“绵竹土纸”为何消失,也不知绵竹土纸与传统年画有多大的依赖关系。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它的消失是绵竹年画“式微”的一个信号。
  上个世纪80年代,一批台湾画家曾去遵道乡参观过,当时还有几家作坊在生产,现已不存,只是沿造纸沟两岸还剩下密密匝匝的坑。据说画工李方福年轻时造过这种土纸,而今这手艺已是“屠龙之技”。
  比绵纸更早佚失的,是绵竹。绵竹,本该是绵竹市历史的活化石。前些年,林业部门试图从外地引进“绵竹”重新栽种。但多已枯死。我在绵竹市年画博物馆天井里见到此物,竹影摇绿,竹节遒劲,竹叶婆娑。陪同我的馆长胡光葵却面有赧色,低声说:“这是假的。”

艺绝
  年画在绵竹,按制作方法可分为“捶墨”、“落墨”和“填色”三大类。
  画工直接临摹翻刻名人字画,拓印原作,于是绵竹年画中就有了“捶墨”这一特殊品类。这类拓版,绵竹年画博物馆收藏有近百张。它当不当属绵竹年画,艺术界有分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它有刻工的再创作。
  绵竹斯文久远,才人辈出。出身绵竹望族的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杨锐家,即藏有丰富的名人字画;曾主持过岳麓书院的南宋理学家张拭,书法鲜存,他的墨迹赖故乡绵竹年画的“捶墨”以传。
  “落墨”以水墨为主,近似国画中的小写,内容多是神像和戏曲故事。
  代表绵竹年画主流的是填色,也称“红货”。
  杨柳青、潍坊、桃花坞等地年画多是套版彩印,画版繁多,程序复杂,线条细腻,颜色讲究,几十上百张版才能合成一副画。但一种艺术,若过分地对技术依赖,其后果,也容易被新的技术淘汰。如在印刷机、柯林影印术、电脑刻绘等的冲击下,传统的木版年画就很难生存。
  “年画几千几万张,均用手工彩绘出。”绵竹年画的线条也是雕版印刷,但通常只有一张版,只起轮廓作用。同一张画版印好轮廓线后,局部着色用笔填画,不同的画工有不同的画风,脸形、神情和服饰的色彩都各有不同。制作工艺不如其他年画,是绵竹年画的不足,也是独到的优势。
  绵竹年画,色彩鲜艳,多是天然颜料,靠画工自己调配,用苏木、红花制成红色,用烟墨制黑色,取蓝淀提蓝色,捣槐花籽做成黄色。这些颜色因制作方法不同,色彩个性张扬。黄丹、佛青、桃红、品绿等五颜六色被称为绵竹年画的“大色”。根据年画内容的变化,也有以水墨为主的素色。着色的方法既有精巧的“明展明挂”,也有粗犷的“填水脚”。
  填水脚是绵竹年画的绝活,也叫“赶水货”、“行门神”(喻其快)。它的产生,亦如陶瓷精品出于“窑变”和“胎裂”,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不经意中创造的奇迹。以前,临近年关,画工为赶活计,不免手忙脚乱。趁收拾画案的片刻工夫,挑捡残余纸张,用揩洗碗内剩脚颜料的水色(方言“水脚”),仓促填色。
  画填水脚的,是技术娴熟的艺人。作品小幅居多,画面多为武将、文官、金童玉女,急就之作,一气呵成,看似寥寥数笔,实则挥洒自如,墨气酣畅,气势雄浑。然而,填水脚门神,画工通常得赶夜市,摆地摊,卖给穷人。也有混在大桩货中的“残次品”,被年画商误收,连年积压,无人问津。
  “填水脚”,长期以来,明珠暗投。发现艺术美,也需要艺术的眼睛。1960年,四川省组织专业画家发掘后,“填水脚”大放异彩,被誉为“举世无双的大写意彩绘”,受到中外艺术家的交口赞誉。1982年,“中国四川绵竹年画”赴香港办展,当地媒体惊叹“填水脚”神妙,“绵竹门神特色独具”。

绵竹年画(二)  pg3GvZAQ.jpg  保存到相册
画遗

  俗语说,“世上有,戏上有,戏上有,画上有”,道理只说了一半,反推过去,“画上有,戏上有,戏上有,世上有”。一批古画和清代年画旧版再现了绵竹的历史;而这些险些毁之一炬……《游春图》现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成了绵竹年画的扛鼎之作,镇山之宝,而曾几何时,它差点就成了绵竹永远的追悔──这幅画的作者叫黄瑞鹄,绵竹人,生于清末卒于民国。擅长人物画,受年画影响,布局喜对称,造型好夸张,设色多明艳,为士子文人所不屑,讥为“画匠”。年画商却争相竞聘,无论是起画稿,刻线版,还是徒手着画,黄瑞鹄样样在行。清末,绵竹年画作坊有300多家,带动了造纸、制笔及染料加工等产业。县城中有一销售染料的大户,人称“黄膏子”(染料旧称膏子),喜风雅、好书画,收藏颇丰。当年,黄膏子把黄瑞鹄延聘至家,好菜好酒侍候,长年为他画年画。《游春图》就是黄瑞鹄劳作经年的一幅年画精品。
  临近解放军入川,黄膏子为保平安,闻风而动,遣散店员,耗散家产。他嘱帮工,凡看得起的,但拿无妨。管账周先生便从他书房秘箧中取走了这幅《游春图》。
  改天换地,传统年画价值贬损。周先生把这图传给儿子周文星。周文星将其束之高阁,并不十分在意。直到1979年,拨乱反正,开始陆续清退红卫兵破四旧查抄的东西时,周文星这才想起有这么一件旧物。
  打开画卷,虽已泛黄,但笔触细腻,色彩艳丽,或许可找个买主。周文星在县医药公司上班,手头拮据,将画寄给四川美院,请他们酌价收购。
  美院的经办人却以为年画俗气无价值,不着一字,原物退回。正在美院进修的绵竹县文化馆馆长、县年画社社长侯世武逢巧目睹,悲喜交加。他赶回绵竹,找到县医药公司经理杨继锐,请杨一起给周文星做工作,捐献给县文化馆。周文星应允了。文化馆付了80元酬谢费,县政府颁发了一张奖状,从此《游春图》成了绵竹人骄傲的资本。
  1960年,四川拨专款抢救绵竹年画遗产。省上派群众艺术馆和美协的画家到绵竹,在文化馆的配合下,组织年画艺人走乡串里,搜集发掘了一批珍贵的实物资料,有门神年画手稿20多套,木刻版近200套。
  当年4月,搜集工作即将结束,突然喜从天降。一位居民急匆匆找到在街上散步的画家史维安、傅文淑,你们不是要收年画?废品收购站正有人卖。
  两位画家赶到收购站,一批废纸刚过完秤,有200多斤,全是旧年画。原来是一家倒闭的老纸铺以前的存货,门神年画神像什么都有。这家后人清扫阁楼,当成废纸一起卖了。
  版画家史维安先生事后感慨:“幸好抢救及时,过几年就是四清和文化革命,这批东西想保也保不下来了。”
  从此绵竹年画的历史,便有两种走向:这批纸本年画由省上的画家带回成都,交省群众艺术馆保存;再就是木刻老版,由县文化馆(后来交绵竹年画社)收藏。
  1966年5月16日以后,文化革命的第一波,“破四旧,立四新”。新任文化馆长侯世武和“靠边”的老馆长黄宗厚等,惦着这批老版,未雨绸缪,急中生智,将它们藏进文化馆厢房的夹墙中,封实钉牢,并相互嘱咐:严守秘密,注意动静。在红卫兵掘地三尺的疯狂里,几车古书和一批文物被抄走,而这批年画老版总算虎口余生。
  转眼又到了1968年。西南电力安装大队在绵竹安装高压线路。县革委生产委员会把这些工人安排在文化馆吃住。一天晚上,几个工人打扑克,天冷取暖,砸开了木板墙,发现了这个秘密。第二天起,炊事员刘某就抽取年画版劈碎煮饭。黄宗厚、侯世武闻讯后,立即报告了县生产委员会,县人民武装部陈才高当即带领黄宗厚、侯世武等人前往文化馆,制止了这一火焚年画刻版事件。可惜的是,原有200多块画版,竟被烧去70多块。
  30多年后,已卸任的年画博物馆老馆长侯世武讲起这批画版,又是欣慰,又是痛心。笔者打探这批画版的下落,侯老师说,现已申请了一笔钱,做了几十个大柜子,全部珍藏在年画博物馆的保管室,或许以后会陈列展出。
  侯世武还介绍了内中一块画版的价值。这块刻版,版子上有斋号,刻的是“大清中国一统地图”,时间是清嘉庆年间,共有四个版块,每块两面,拼起来就是2米高4米宽的八张单屏,等于两张大床的面积。地图上标识着清嘉庆年全国的山川形势、桥渡、城镇、塔寺和较大的村落,显示了当时的行政建制,还包括了多个藩邦。这幅地图采用的是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象画法,“详于水穷于山”,讲求意境,具观赏性,也有实用价值。这组古版地图的文物价值,至今尚未鉴定。自收藏后,便藏之秘箧,鲜以示人。只在1983年中国地图出版社闻讯赶来,经有关方面特许买走了一套拓本。

传人
  据说,绵竹年画分南北两派。北派擅画大门神,双脚站立,壁上作画,一手端颜色,一手拿画笔,屏息静气,从容涂抹,作品以潇洒大气见长。李方福是北派硕果仅存的掌门人,可惜后人不继。而83岁的陈新财,老树绽春光,儿孙簇拥着他,绵延着绵竹年画南路画脉。
  何青山也是绵竹年画的民间大师,曾经风光占尽。好景不长,经济涨潮,文化滑坡,年画也一蹶不振。在何青山手上就开始卖画版,他去世后,儿孙纷纷歇业改行。当年,何青山靠年画致富,拆了草房盖瓦房。而今,他的儿子卖烧腊,开饭馆,发了财,又把瓦房改成楼房。
  民间年画,当初在绵竹算是一个较大的产业。而今只有少许几户。漩涡中的绵竹年画博物馆和夹缝中的年画艺术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嬗变……昔日挑着推着沿街叫卖的小吃、零嘴,被圈进一座庞大的小吃城;走江湖、跑码头,近距离与观众交流的戏曲,进了大剧场,甚至搬上荧屏;赶花会庙会,摆地摊的民间工艺品,走进文物市场的高楼广厦……无疑是历史的进步,但有一种东西在悄悄溜走。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中国的文艺复兴,也是绵竹年画发展的黄金时期。侯世武、金平定、刘竹梅等人创作的新年画,有20多件在省以上美展中获奖,有10余件精品成为国内外馆藏珍品;文物出版社出版了《绵竹年画》、《杨柳青年画》、《潍坊杨家埠年画》、《桃花坞年画》,标志着美术出版界对“四大年画”的确认;绵竹年画还先后走出国门,赴美国、法国、日本、马里、智利和港台澳地区展出并引起轰动。
  在优秀的新年画创作和众多奖项中,有一个被不断复写的名字:刘竹梅。她上过中央美院,现在把根扎在绵竹,日复一日地坚守。她的画,是具有强烈民间风的前卫艺术;或者说她又是一位具有现代意识的民间画家。于是,两不搭界。她的画很难以既定的框框去套,也说不清属于哪个画种,自然也就难入时眼。
  刘竹梅曾师从过一位民间老画师──邱婆婆,她画了一辈子年画,尤其善于画彩绘仕女。饱经坎坷,96岁去世。邱婆婆是个小脚妇女,没上过一天学,她和姚春云、何青山、李方福、陈新财等民间艺人一样,画年画纯粹是为讨生计;他们又是和土地一样淳朴的劳动者,在他们手上,创造了绵竹年画厚重的历史。
  刘竹梅和侯世武、金平定、胡光葵等绵竹年画博物馆的同行们,是新一代的艺术家,有知识、有文化,有开阔的眼界、宽广的心胸,将延续昨天的光荣,开启绵竹年画新的未来。
  年俗,是庆丰收,祈来年,与土地有关的民俗;年画也将与土地一样,有着恒久的魅力。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7 00:02, Processed in 4.009207 second(s), 14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