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51|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17-6-8 10:14:4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历史文献流波与石云龙争昆仑山在湖南

 [复制链接]
流波与石云龙争昆仑山在湖南
流波
编者按四川盐亭县的石云龙先生的《黄帝之谜三大猜想》核心是:《山海经·西次三经》云:“西南400里,曰昆仑之丘,是惟帝之下都”。其意是,黄帝故乡位于昆仑山的岷山汶川县布瓦村。即昆仑山在四川岷山方向。但流波先生认为昆仑山在他们湖南。流波本名刘博,湖南新化人,生于1960年代,在高校从教八载,后调湖南省人大民侨外委办作副主任。是巍巍昆仑网站站长、湖南师大文史客座教授、红色网站的创始人之一,和《源──人类文明中华源流考》一书的作者。今年63昆仑山湖南论发表在他的《天岳幕阜山是万祖之山──昆仑》一文中,现摘录如下:
天岳幕阜山座落于湖南省平江县东北角,北邻湖北通城,东与江西修水接壤,山脉自成一体,呈东北西南走向,绵延于湘鄂赣三省,横亘于洞庭、鄱阳两湖,区域面积达4800平方公里。昆仑山,又称昆仑虚、昆仑丘,万祖之山。昆仑有海内海外之说。海外昆仑在非洲。昆仑较早见于《山海经》、《楚辞》中,其中海经更早,山经次之。后人如《禹贡》、《淮南子》、《河图》、《水经》等著作多以此为基础而有所发挥。
《史记·大宛传》中记载:“汉使穷河源,河源出于寘,其山多玉石,采来,天子案古图书,名河所出山曰昆仑云”。意思就是汉使张骞认为:于阗流出的河流就是黄河的源头,河中多玉石。于是汉武帝根据张骞的见闻,就把和田河的源头山脉命名昆仑山了。这个当然使得“昆仑”更加名声大振。
《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而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这里记录的帝之下都,《山海经》研究专家宫玉海认为正是今天的拉萨,布达拉宫并非唐时才建,古时有九门,有九兽镇守,为“黄帝之宫”,“布达拉”意为“光明”“八隅岩”留下“八角街”至今。
《大荒西经》中关于昆仑山的记载: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此山万物尽有。这是海外昆仑的描述,正是今天的北非、东非地带。西海当为地中海,流沙当为撒哈拉沙漠,弱水之渊是今天之维多利亚湖,炎火之山正是今天乞利马扎罗山……这里是古代西王母管理地域。不管是海内还是海外昆仑,昆仑做为祖山祖地,其最初的原型不会是青藏高原的昆仑山或非洲地望。
但上世纪五十年代,台湾女学者苏雪林在《昆仑之谜》中提出了昆仑就是泰山的观点。此后,一些学者都持相同观点。如何幼琦在《〈海经〉新探》、何新在《诸神的起源》、徐显之在《山海经探源》等文章中都论证此观点。如果说泰山是昆仑的原始山有道理的话,其实比泰山更有道理的就当是湖南天岳幕阜山。
《龙鱼河图》曰:昆仑山,天中柱也。平江清同治县志卷五载:天岳山,又称天柱山,高一千八百丈,周回五百里,跨义宁、通城数州县。岳州称岳阳以在天岳之阳也。而晋《葛仙翁传》曰:昆仑,一曰玄圃,一曰积石瑶房,一曰阆风台,一曰华盖,一曰天柱,皆仙人所居也。宋朝《岳阳风土记》:“幕阜洞天有石壁刻铭其上,言‘禹治水登此山’。又有列仙坛,有石田数亩,非人力所能为,鸟道断绝,不可登览,左黄龙,右凤凰皆在山麓也。”左有黄龙,右有凤凰,这个才是做为昆仑的天岳幕阜的气势与态势。《舆地纪胜》曰:幕阜山“山名之列凡五:曰天岳、雷台、雷公、天柱、幕府”。
这里无论是哪个名字,都符合昆仑的内在。天岳、天柱理所当然当然是昆仑,雷台、雷公当然配昆仑,幕府呢,因为昆仑是神仙聚集的地方,当然又是幕府昆仑了。
朱谋玮《水经注笺》曰:“幕阜古名桓山”。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曰:“湘水又北汨水注之,水东出豫章艾县桓山”。说幕阜山是桓山,其实是证明其是昆仑的又一强证。《周礼·大宗伯》:公执桓圭。注:“双植谓之桓。桓宫室之象,所以安其上也。”如:桓楹,古代天子、诸侯葬时下棺所植的大柱子;桓表,华表也。可见幕阜山自古为天子桓圭华表之天文圣地,乃古昆仑之地,被尊为天岳,名至实归。
天岳幕阜六岳之首。众所周知,“五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殊不知,天下还有个“天岳”幕阜山为六岳之首,统管五岳,位于湖南岳阳平江,岳阳古称“岳州府”。幕阜山脉山体总面积约为 4800 平方公里,岳阳境内为 460 多平方公里,相比泰山 426 平方公里、衡山核心景区200 平方公里、华山 150 平方公里、恒山 62 平方公里、嵩山 450 平方公里,幕阜天岳名符其实。
幕阜山古称雷公山,天岳幕阜是雷公住所,雷公即雷神,在古人和其宗教里,是最使人敬畏地位极高的天神,是代天主持正义、惩恶扬善……先民又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认定是雷神的儿子,雷神的形象其实就是龙,而伏羲正是人首龙身,是为“龙的传人”。让人惊奇的是,幕阜山山脊上有自然形成的龙鳞状花纹,现在仍旧清晰可见。而之所以汉代以来的学者要把伏羲化身为太昊,其实是一种歌颂,认为伏羲功高齐天。
历史上的炎黄大战一直延续到尧舜时代,所谓的流放“四凶”,征三苗由此而来。《孟子·离娄下》曰:“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说的就是舜奉尧之帝命在湘、鄂、赣交界处征战三苗。天岳幕阜正是湘、鄂、赣三省交界处,又临古夏水,故称“负夏”。《史记》“舜就时于负夏”是说舜帝一段时间在“负夏”指挥作战,行使职能。
《禹贡》之“东陵”。《禹贡》,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迆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蔡传》说:“九江,即今之洞庭也。”则“东陵”为今岳阳地合乎逻辑,而今之江西九江,或当为太平天国时改称。《汉志》庐江郡记注有“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属扬州……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水经注》“庐江郡之东陵乡,江夏有西陵,故是言东矣,《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东陵者也。”清人胡渭驳之曰:“其地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南,大江南去五、六百里,安得云(江水)至于东陵乡”。如果东陵真是在今河南固始县,则距长江不是几百里,应当上千里了,确实说不过去。这里的问题可能出在后人对班固《汉书》之《汉书艺文志》即《汉志》上述记载的理解上有了歧义。《汉志》的这个记录本身没错,且很详实,方位很明确,但说的“淮水出”并不是说的淮水“出东陵乡”,而是说的庐江郡辖区。而《水经注》说的东陵乡实际与《汉志》的也并不矛盾,但后来的研究者则因为“庐江郡之东陵乡”句,认为其治所在江北,则认为东陵亦在江北了。
庐江郡,汉置,郡治在舒县,今安徽庐江县西二十里。汉末徙治,在今安徽潜山县。三国魏置,在今安徽六安市北。晋置,治今安徽霍邱县西五十五里。……水经完成于北魏晚期,庐江郡治当为今安徽六安市,其管辖当包括江南的部分,而后研究者大多把治所之江北误解到隶属范围,这才可能是后来者研究中把禹贡之东陵推向了江北好几百上千里的原因。《水经》的作者通常有两种说话,一是两晋的郭璞,二是东汉的桑钦。《隋书·经籍志》载“《水经》三卷郭璞注”,《旧唐书·经籍志》改《隋志》之郭“注”字为“撰”,郭成为作者。但《新唐书·艺文志》称为桑钦撰,宋以后人的著作大多称为桑钦。做为研究,还有不同说法。“……《水经注疏》已论述郦道元没有将《水经》的县名 ‘改汉字作魏’,所以可知是《水经》的作者自己改‘汉字作魏’的,《水经》的作者是魏人,‘意在尊魏,故改汉作魏’。这个《水经》的作者‘魏人’既然不是曹魏时人,所以知《水经》的作者是北魏时人”。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铁砂掌二指弹 少林寺要办“天下第一武道大会” 姚晨续约联合国难民署中国区亲善大使两年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7-6-8 10:15:26|只看该作者
水经注疏卷三十五(北魏郦道元撰 清杨守敬纂疏、熊会贞疏):《汉志》庐江郡下,金兰西北有东陵乡,淮水出。《决水注》淮水,则东陵在今商城、固始之南,此利水在今广济黄梅境。水出东陵,则自商城、固始东南,至广济黄梅为古东陵地。阮元谓庐州府舒城县,应是东陵之首,东至扬州甘泉、江都,为东陵尽处,非古谊也。江夏有西陵县,守敬按:谓汉江夏郡西陵县也。详见上西陵县故城下。故是言东矣。《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于东陵者也。全云:按此则善长不以洞庭为九江,以是知第四十卷九江在长沙下隽之文,非《水经》所有。如以为《经》、《注》互异,则彼文善长何无一语纠正之?守敬按:善长不以洞庭为九江诚如全氏说。而全氏於《山水泽地》篇,谓善长以湖汉为九江,则非。善长引《禹贡》之正名。……《禹贡〉之九河,为一河所分,则九江亦必为江水所分。《淮南子》禹凿江而通九路,是其明徵。其他入江之水,固不可以名江也。夫九江为《禹贡》要义,善长不应不置一辞。考《事类赋注》六引《水经《释九江三科,皆是上《注》文。盖善长於岸阻江山以下实叙九江。而今本亡之,惟叙九江於东陵之后,似与《禹贡》不合。不知利水本始终西南流,固不嫌先东陵而后九江也。这节注疏,主要大意还是认为“不以洞庭为九江”不是《禹贡》本意,言下之意还是倾向于洞庭是“九江”,则东陵在今岳阳及与湖南、江西交界处比较合理了。
天岳幕阜是东陵。《书经集传》中注九江曰:“汉九江郡之寻阳,乃《禹贡》扬州之境,不得以荆江之水当之。九江在长沙下隽西北”。意思是,如果认为九江是在寻阳,则进入到扬州境内,不是荆江之水了,这是说不过去的。所以九江还是在长沙下隽是合乎逻辑的。那么下隽又在哪里呢?县西北入洞庭。此县应在今洞庭湖东北岸。南朝梁陈时曾为隽州及上隽郡治所。隋开皇九年并入蒲圻(今湖北赤壁市)。
隽。下隽县,古县名。西汉置,因隽水得名。治在今湖北崇阳肖岭暇心畈(通城西北)……据《水经注》,沅水东至下隽县西,澧水东至下隽。据《湖南历代郡国州县考》引“下隽”自东汉到南朝,齐时期记载如下: 西汉长沙王国,领县十三,东汉长沙郡,治临湘;三国“下隽”,两汉故县,今岳阳临湘和湖北崇阳、通城县地;内蒲圻,下隽在今湖北,属地在今湖南境的八县;西晋巴陵,吴为下隽县境之巴陵邸阁,晋升县;东晋:长沙郡,治同西晋,领县十,属地在今湖南境的八县;南朝·宋:巴陵太守,治巴陵,今岳阳市,元嘉十六年(公元436年)立,领县四,内蒲圻,下隽,治在今湖北,属地今湖南境一县;南朝·宋巴陵,西晋故县,原长沙郡,今岳阳市和岳阳、临湘县地(公元420-479年);南朝·齐巴陵郡,治巴陵,今岳阳市,宋(南朝)故郡,领县四,属地在今湖南境的一县(公元479-502年);巴陵·晋宋故县,今岳阳市和岳阳临湘县地。从以上朝代所辖变化看,“下隽县”在南朝·宋(公元479年)以后当被“重华”(公元552年置)继承。又据同治五年《崇阳县志》记载:“汉下隽县治位于邑西暇心畈,今沿沟里许,有城址可寻,其东曰东关,西曰西关,南为风城岭,崩处出铠甲戈矛之属,西北泉陂市,遗墟长二里许,弥望皆荒冢,为古达岳州驿路。” ……崇阳县府南四百二十五里,西至通城县百二十里,汉长沙郡下隽县地。可见,下隽乃今天湖南、湖北、江西交界处也即天岳幕府山地段没错。
隽水河。隽水河又称桃溪,是湖北通城、崇阳县人民母亲河、生命河,系长江中游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湘鄂赣三省交界的湖南平江、江西修水、湖北通城幕阜山北麓,源头在通城县马港镇高峰村境内,横穿鄂南的通城、崇阳、赤壁,在嘉鱼西北角隅注入长江,全长三百六十五里。位于赤壁、嘉鱼的隽水河中下游段据说是因三国东吴名将陆逊驻军屯田于此,故改名陆水。今隽水河定义仅限通城崇阳境内的上中游段,干流长约两百余里。(三五)隽水河更加证明了上述观点。司马迁《史记·河渠书》称:“余南登庐山, 观禹疏九江”第一次说了九江的地望在汉寻阳境内。班固从司马迁说, 其《汉书·地理志》云:“寻阳,《禹贡》九江在南, 皆东合大江”。《晋太康地记》曰: “九江, 刘歆以为湖汉九水入彭蠡泽也”。他以注入彭蠡的湖汉九水为九江。宋儒考“九江”, 一反汉唐陈说, 力主湘、资、沅、澧等九水入洞庭者为“九江”。此说发轫于宋初胡旦,他分析《山海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 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认为九江当即洞庭诸水。宋儒说抓住如果“九江”在寻阳境内,则成了扬州地域了,又怎么能是“荆江之水”呢?力主“九江”在下隽西北之“洞庭水”。
九江。《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这已经明确了“九江之间”不就是洞庭么。《禹贡》中关于“九江”的记述有三,一是记荆州时云: “荆及衡阳惟荆州, 江汉朝宗于海,九江孔殷……”二是记导山时云: “岷山之阳, 至于衡山, 过九江, 至于敷浅原。”三是记导水时云: “岷山导江……又东至于澧, 过九江, 至于东陵。”《水经》云:“九江在长沙下隽县西北”。《楚地记》曰:“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今岳州巴陵县,即楚之巴陵、汉之下隽。洞庭正在其西北,则洞庭之为九江审矣。今沅水、渐水、元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资水、湘水,皆汇合于洞庭,意以是名九江也”这个把具体的九条江都说出来了。汉唐多以为不出古寻阳之地,或以湖汉九水入彭蠡泽者。
岳阳古称东陵。相传后羿斩巴蛇于巴丘,积骨为陵,亦称“巴陵”。春秋战国时属楚。秦时,东部属长沙郡罗县、下隽,西部属南郡、黔中郡。汉时分属长沙下隽县,罗县及南郡华容县、武陵郡孱陵县。三国初由吴、蜀分治,后属吴。建安十五年(210),吴析长沙郡北部置汉昌郡,为市境置郡之始。西晋太康元年(280),析下隽县西部建巴陵县。元康元年(291),分长沙郡北部4县置建昌郡,郡治设巴陵县。东晋咸康元年(335)撤郡。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复分长沙郡北部4县置巴陵郡。(三六)南宋蔡沈《经书集传》:“东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县也。”六朝宋人庾仲雍《江记》(《寻江记》)载:“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谓之巴陵,亦名东陵,《禹贡》过九江,至于东陵”。岳阳平江地方学者陈砚发在其文章《天岳幕阜山伏羲陵考辨》一文中引“北宋曾彦和云,巴陵与夷陵相为东西,夷陵亦曰西陵,则巴陵为东陵可知也,又名天岳山,巴丘山。”然后分析说:此说对了一半,东陵在湖南岳阳,但不是巴陵而是天岳山;北宋曾彦和提到了天岳山就是东陵,但他把天岳山与巴丘山混淆了;巴丘很难称山,要称其为陵,而且是东陵实难以相通。
不过在这里要再分析一下,禹贡说的东陵或其它做注的搞研究的概念的东陵,说是巴陵也好,是天岳山也罢,都是说的一个大概,且历史地名也在变化,现岳阳这个曾经是“东陵” 的地方大范围曾经叫“巴陵”、“巴州”、“岳州”,其因有了天岳幕阜山而成东陵么,这里面是没有矛盾的,这里的分析逻辑问题是把东陵就只概括为是一座陵墓了,这样的话,幕阜山也不是通座山是陵墓,也岂不能叫“东陵”了?至于把天岳山叫成“巴丘山”,也没什么不对,天岳山上有平台,正好叫“巴丘山”名符其实哩。关于这一点,与陈砚发先生及大家探讨。而清儒王夫之的理解就很到位,其《禹贡稗疏》卷二说:“东陵者,武昌以东,瑞昌以西,江之东岸诸山也。”这个说话很精到。岳阳是东陵,也就为天岳幕阜是东陵增添了源码。
东陵幕阜有皇陵乃古伏羲墓。东汉皇甫谧所著《帝王世纪》(绛史引)载,伏羲去世 “崩葬南郡”。注“湖北江陵也”。《路史》载:伏羲葬南郡。南郡就是湖北的江陵。而幕阜山唐以前属湖北江陵郡管辖。清朝著名学者张瓒昭在其《楚陵述略》对湖南省境内的茶陵、昭陵、醴陵、零陵、泉陵、春陵、东陵等古陵一一考证,得出 “平江之天岳,即《禹贡》东陵,其下有皇坛,乃伏羲之葬地”的结论,这是他对楚陵研究的重大发现与贡献。东晋著名道学家、医药学家葛洪写有《幕阜山记》,云:山有石壁刻铭,上言:“禹治水,登此山”。清《同治地方志》载:山有石壁,刻篆文曰:“夏禹治水到此”。正因为幕阜山葬有千古第一帝伏羲,所以被尊为东陵,所以舜帝要封天加冠为“天岳”,所以大禹治水要南来登山拜祭。
太昊和伏羲并非一个人。相对,伏羲更远古,太昊当晚辈。古史记载伏羲是华胥氏之子,出生于今四川,成长于甘肃陇西成纪,建都于陈,为上古三皇之首,与女娲同被尊为人类始祖。太昊,古籍中或记为“太皞”,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荀子在他的《正论篇》中提及“太昊”,在《成相篇》中又言“伏羲”,可见两人自非一人。“最早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体的,是西汉末年刘歆的《世经》……在《世经》中,刘歆从西汉末年的政治需要出发,突破传统的以黄帝为历代帝王之首的体系,以伏羲与太昊并称,炎帝与神农并称,列于黄帝之上,建立了一套新的上古帝王世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王莽代汉提供合法依据”。
幕阜山有魁屋。幕阜山天岳堂有许多古建筑物,正殿地基清晰可见,正殿前留下了三棵千年古杏,大的有三人之围。大殿旁有一石屋,石屋中有一麻石远古神像,旁边有石砌的八方台基尚在。在大殿下方坡内,有一小石屋,石屋中有一石柱,柱上可见“魁屋”二字。《史记天观书》曰:“魁,星名,北斗第一星曰魁。”伏羲应天而王,是三皇之首,为百王之先,成人文之祖,当然就是为大为首为主也。伏羲因此而称为太一、泰帝、东皇。 由此推断,“魁屋”就是人文始祖伏羲之屋,华夏之祖殿、祖祠之所在。笔者完全同意这样的推断与观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4 22:57, Processed in 0.187201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