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霍金的理论是否是“玄学”
?我们可以说,霍金搞的理论不是空隙来风。例如他对20世纪上半叶,占据现代自然科学国际主流中心地位的哥本哈根学派的不确定性原理和真空量子起伏非常重视──这是指由一个粒子及其反粒子构成的成对粒子,在彼此湮灭并最终双双消失前,可以非常短暂时间在真空区自然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霍金就是借助这个理论提出,如果成对粒子在黑洞边缘附近形成,其中的粒子在被摧毁前可能掉入黑洞,反粒子则被搁浅在事件视界之外──这就是称的黑洞存在“霍金辐射”。 B、这是“玄学”吗?不。这实际具有实验推广检验的重要意义。如在声学黑洞中,霍金辐射将以类似粒子的振动能量包形态存在,也就是所说的“声子”。在大地震的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原理中,“夸克-胶子等离子体” 的能量威力,联系在点源发生大地震的能量机制,加之地壳板块板块断裂带的错动、滑移等岩石应力,在地壳弧线曲面下的反射与聚焦,对应时空撕裂,如果设我们可见的时空为“正”,撕裂开的时空为“负”,再配上时空量子化,“负”的时空量子就类似微型黑洞。这里如果“负”的时空量子类似真空瓶子──打开真空瓶子的塞子,它就会吞食周围的空气,发生类似的爆响。所以联系“负”的时空量子微型黑洞,它也会吞食周围的物质发生爆炸,这也类似霍金辐射的唯象软对撞机震源原理。
C、现在已经有以色列理工学院的杰夫·斯蒂恩豪尔(Jeff Steinhauer)小组,能做在“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中,产生霍金辐射的有证可考的实验。 1)“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是物质的一种量子态,此时的原子团行为与单个原子类似。在此之前,科学家已经能够让冷凝物以超音速移动。而在操纵“玻色-爱因斯坦”冷凝物过程中,物理学家能够创造声学黑洞。这是创造一个可捕获声音而不是光线的人造黑洞,即当物质密度达到足够大,并塌陷为一个被称之“奇点”的点时,就会形成黑洞──这是借助一种材料以超音速在介质中移动,当在介质中穿行的声波无法跟上这种材料的速度,就像鱼儿在快速流动的河流中游动一样,声音最终被类似河流的事件视界捕获。 2)实验的具体做法是,将大约10万个带电铷原子冷却到只比绝对零度高出不到十亿分之十的温度,同时借助磁场捕获这些原子。在一束激光的帮助下,研究人员随后创建一个电势阱,以吸引铷原子同时促使它们在这种材料中以超音速Z字形穿过电势阱。这一过程,产生了一个持续8毫秒左右的超音速流,进而快速形成一个能够捕获声音的声学黑洞。 3)利用天文学观测手段,典型黑洞的蒸发因包括大爆炸的“余辉”宇宙微波背景辐射,能量更高的辐射源变得暗淡,探测霍金辐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从霍金辐射量子力学如何适用于被引力扭曲的太空环境观点,转到采取相对较为容易的一种方式──利用量子流创造人造事件视界的声学黑洞探测霍金辐射,利用大地震夸克-胶子等离子体黑洞探测霍金辐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即使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1] [英]罗杰·彭罗斯,通往实在之路,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王文浩译,2008年6月;
[2] 刘月生、王德奎等,“信息范型与观控相对界”研究专集,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增刊第一期,2008年5月。
[3] 王德奎,三旋理论初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2年5月;
[4] 孔少峰、王德奎,求衡论──庞加莱猜想应用,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9月;
[5] 王德奎,解读《时间简史》,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3年9月;
[6] [美]保罗·哈尔彭,伟大的超越,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刘政译,2008年4月; [7] ]薛晓舟,量子真空物理导引,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 [8] 叶眺新,中国气功思维学,延边大学出版社,1900年5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