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32|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7-6-28 11: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谈杂技的传承与保护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知网  : 李丹
  中国杂技经历代艺人不断传承,成为艺术百花园中的奇葩,大众审美的重要对象,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在今天,我们要以大视野来关照杂技的传承及保护。

杂技传承的方式
  表演艺术的生存特点是传承,发展规律是进化,这些必须依托于个人或团体。在杂技的长久历史传承中,承载着民族的文化记忆,往往需要人去言传身教,才能保留与延续杂技的精髓和文化。杂技的传承方式,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种:一是动态传承,二是静态传承。
  一、动态传承
  动态传承是指通过表演、教学等活态形式而进行的传承方式。这是杂技传承的主要方式。
  动态传承大体有三种形式:班社传承、师徒传承、社会传承。
  1,新中国成立前,杂技多是以班社和家庭等为演出单元。以武汉为例,曾有12个以著名杂技家、魔术师为首的杂技班社在汉口民众乐园驻场演出,如凌幻天的金星魔术团、汤少连的光明技艺团、程雅琴的环球马戏团、徐飞龙的全球飞车团、毛龙厚的青年技术团、夏群的群艺马戏团、沈春林的中国戏法团、姚新亭的南洋国术团等。而流动来此进行杂技演出的班社更是不计其数。这种杂技班社多带有家族性质,往往集中老、中、青、少几代人,形成了较好的杂技传承氛围和环境。
  2,师徒传承是传统杂技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这种传承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师傅带徒弟口传身授的方式,二是虽未拜师却常看常听、耳濡目染杂技艺人的表演而无师自通(俗称偷艺)习得的方式。这两种传承的共同点是不需要多种因素介入,师傅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徒弟刻苦训练,不断领会,使杂技代代传授,代代总结,并且不断有所创新,有利于技艺经验的积累和发展。
  3,社会传承是以教学为主要形式的传承行为。这种传承也有两种情况:一是以团带班,二是院校教学。新中国成立后,许多杂技团用以团带班的模式培养杂技人才。该模式当年被杂技界点赞为新型杂技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传承机制至今还在全国杂技界实行。
  院校教学是一种在正规学校进行杂技传承和人才培养的模式,现今在全国多个地方的艺术院校开设杂技班,更有吴桥杂技学校、北京杂技学校等专业学校。杂技学校培养的大批优秀杂技人才,输送到各杂技团,为杂技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静态传承
  静态传承是指通过石刻、器皿、绘画、文字等固态形式而进行的传承,是杂技传承的一种辅助方式。
  1,石刻。
  在我国一些地区,存在着大量古代的崖画和石刻,其中有许多杂技的原始图案,如青海的卢山崖画“三驾战车”,内蒙古乌兰结拉嘎第三组岩画“赛马”,云南沧源岩画“斗牛”,广西花山岩画“蛙舞”,四川扬子山汉墓石刻“杂耍”,陕西绥德汉画石刻“驯马”等,它们以固态形式真实地反映了上古时期杂技的表演场面,后人也是通过这些历史遗迹了解和研究杂技的发展脉络、杂技与生活的关系,后世杂技的各种形态也都是由此而衍生、而繁荣。
  2,器皿。
  许多出土的古代器皿上镌刻着杂技图案,如四川百花潭出土的“宴乐习射水陆攻战纹铜壶”,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模拟鸟兽乐舞人漆器”,陕西长安出土的“角抵纹透雕铜饰”,山东济南出土的汉墓“杂技陶俑”,四川成都汉画像石“宴乐百戏”,河南安阳出土的“登莲乐舞壶”,山西大同出土的“顶橦陶俑”等,立体、生动地传达了杂技艺术技巧,成为杂技传承的重要资料。
  3,绘画。
  在历代的一些绘画中,生动传神地描绘杂技场面,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如甘肃敦煌壁画“太子相扑图”,唐代漆绘弹弓图“叠置伎”,敦煌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宋代“杂技戏孩图”“太子习武壁画”,明代“宪宗元宵行乐图”“走索”“蹬坛”,清代风俗画“跑马卖解”“天后宫过会图”“布库角力”“蹬梯”“豫园把戏图”等,使后人能够从这些画中体会杂技趣味,理解杂技发展水平。
  4,文字。
  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杂技历史状况,较多的是从各种文献和史籍中获得,如《西京赋》《史记》《汉书》《后汉书》《太平御览》《洛阳伽蓝记》《东京梦华录》《武林旧事》《帝京景物略》,《清稗类钞》《鹅幻汇编》《金秋堂文集》等等。据不完全统计,从先秦至清末,记载杂技事宜的文献多达两百余部,这些文字对杂技的描述极好地完善了杂技的动态传承。
  杂技传承最直接的功能是文化功能,不仅要熔铸文化形态,还要塑造文化品格,真正的艺术是超越时空的。杂技是历代艺术家千百年来倾心付出、精心创造并培育的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凝聚多种艺术元素在其中,并承载着中华文明,代表一个时期人们的审美观念。无数传承者对杂技的传承,不仅塑造了广大民众的文化品格,其本质上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传承与保护协力
  杂技在当今以网络文化为主要消费形式的竞争下,缺乏创新活力,后继无人,面临断层,不能不令人心忧。
  杂技观众在流失,传承找不到可靠的依附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艺术逐渐缺乏耐心。面对这样艰难的处境,我们必须思考,杂技的出路何在?如何进行有效保护?使其具有崭新的生命力。
  笔者认为,以下五途径可以对杂技的传承和发展起到有效保护:
  1,法律保护──纳入“非遗”范畴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于2011年6月1日起施行。将杂技纳入“非遗”范畴,可以从法律上对杂技进行保护。
  从2006年至2014年,已经有吴桥杂技、聊城杂技、天桥中幡、抖空竹、维吾尔族达瓦孜、宁德霍童线狮、建湖杂技、东北庄杂技、宁津杂技、埇桥马戏、风火流星、绸吊、苏桥飞叉会、高杆船技、口技、武汉杂技等项目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些项目只是杂技中的极小部分。为了杂技的整体传承,根据国家对“非遗”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应该有更多的杂技项目纳入“非遗”中。
  2,艺术保护──坚持创新原则
  对杂技创新,应该知道杂技已经有了什么,还欠缺什么,需要完善什么,而这些都必须在完整地继承杂技艺术的基础上才能够做到。所以,杂技创新的前提是继承,而创新就是一种发展意义上的保护,一种对待杂技艺术积极向上的态度,一种让杂技传承下去的最好措施。
  传承的目的在于保护,保护的目的在于创新。杂技不能单靠传承活命,也不能依靠被动的保护活命,而是要主动搞好创新,用更丰富、有内涵、有趣味的节目(剧目)打动观众,赢得市场,使杂技事业走出一个新局面。
  3,人才保护──重视演员成长
  杂技无论是传承、保护还是创新,都要靠人去做。因此,杂技表演者是杂技艺术传承与保护的载体与主体。我们一直担忧杂技的传承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担忧杂技的人才断代危机。
  对杂技艺术的保护,更多地是要集中在人才的保护上,尊重现有的每位人才,关心他们的成长,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才华,自觉投入到杂技技艺的学习中,承担起应尽的职责并感悟杂技文化内涵,升华自我精神世界,在艺术发展中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和文化使命。不仅要让他们传承杂技技巧,更要让他们传承杂技文化。
  4,知识保护──构建理论阵地
  在很长的一段时期,杂技的理论建设严重滞后于杂技的艺术实践。进入21世纪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构建杂技理论的重要性,开始了杂技理论建设的热潮,杂技“跛行”状态得到很大改变。近些年来,相继出版了《中国杂技史》《中华杂技艺术通史》《杂技概论》《杂技艺术论》《杂技教学大纲》《中国古代幻术》《中国古代杂技》《图说中国古代百戏杂技》《杂技产业发展论坛》《中国杂技金菊奖理论作品奖获奖论文集》等。另外,一些省、市和地区近年来还不定期举办杂技编导、理论培训班。2016年7月,中国杂技家协会在上海举办了首届中国杂技理论高级研修班,针对杂技诸多现实与理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是近年来国家加快杂技理论建设,切实培养杂技理论研究队伍,推动杂技艺术繁荣发展而施行的一项重要举措。
  5,吸纳保护──以他山之石为鉴
  近代,国外马戏、魔术开始传进中国,来华演出的外国马戏团络绎不绝,使中国观众感到耳目一新,客观上补充了中国传统杂技的某些短板。在与国外的艺术交流中,中国杂技吸取他人之长,学习他人经验,既发展了自己,又推动了世界杂技的进步,也为我国的杂技传承和保护开辟了新途径。
  杂技承载着人民大众生活的记忆,研究杂技的传承与保护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具有特殊意义。科学有效地传承和保护杂技文化,最终目的是为了多角度、多层次探寻杂技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李丹 (武汉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人工智能在艺术方面有大突破 台“非邦交国”代表处更名遭打压?外交部回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17:46, Processed in 0.0936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