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24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人物·人事走过花甲又一春

 [复制链接]
  如果不是一场旷世罕见的灾难,如今的他可能还在某个学校里和一群小学生在一起,悠扬地吹着葫芦丝,抱着自己的小孙子,过着安康的小日子。可是从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起,他平静的生活就被颠覆,命运的安排,注定他62岁的不老年岁里,多了重彩的一笔。他突破年龄的界限,和许多年轻的志愿者,赶赴到灾区第一线,将自己的有生之年,献给在地震中残疾的孩子,用他的技艺,希望为孩子们撑起一方生存的天空,用他60不老的年龄为孩子树起一个精神的楷模,这个他是谁呢?他就是在所有志愿者中年龄最大的一个,来自吉林大连的葫芦丝艺人王晓春。


  四十年前的王晓春,脱下戎装从军营走进了文化部门。弃武从文,原本就是极大的两个反差,就像是黑与白,对比鲜明,却又是矛盾着的一对双子星。
  说起葫芦丝谁都会想到那个喜欢水,以水为节日的傣族人,傣语称葫芦丝为“筚南母倒”,即汉语“葫芦”之意。它不仅是傣族人民最喜爱的乐器之一,在阿昌族、布朗族、德昂族中也很流行。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关于葫芦丝起源的动人传说。其中流传最为广泛的故事说是很久以前,爆发了一次山洪,一位傣家少年抱着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少年,少年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
  也许是军营生活的磨练,王晓春吃得苦,却不甘寂寞.而一次偶然的机会,葫芦丝特有的动人旋律如拨弄着他心弦的文字:月光如华星如云;玲珑的傣家楼阁;郁郁葱葱的凤尾竹林;什么地方,隐隐飘出葫芦丝声阵阵,似虫鸣低吟转而万声啁啾,如诉一段婉转成诗的心事,让这个北方汉子痴痴爱上这一南方乐器,竟毅然辞去令很多人羡慕的又稳定,又体面的文化单位,怀揣葫芦丝梦想,从此走上不归路。
  多年来王晓春的葫芦丝从艺道路像飘忽的云,这一飘就飘到了08年。电视里,他看到灾区那惨烈的镜头,看到国家主席,总理多次亲临灾区看望灾民。他感动,他流泪。当看到很多年轻人前往灾区去做志愿者,他沸腾了,可是他如今已不是当年那个当军人时的小伙子,自己是翻过了一个甲子的人,还能做什么呢?这时他想到了那支心爱的葫芦丝,想到那些受伤还躺在病床上的孩子,他心里渐渐的有了打算,他不顾家人的劝告阻栏,独自南下。他要寻找一份自我的感觉,乐观,向上,自信的他,看到风雨中需要的温暖,他知道雨后太阳的灿烂。带着这样的理念,他从千里迢迢长白山脚下来到四川,来到灾区,来到病床上还没有站立起来的肢体残缺了得孩子身边。
  王晓春老师指导孩子们吹葫芦丝。


  在成都的华西医院,一阵婉转悠扬的乐器声,带着远古的气息,去尘超凡,仿佛穿越时空徐徐从病房传来。过道上的病人和医院护士,禁不住探过头去,向发出声音的病室看去。只见一个留着大胡子的老人,拿着一把使用的溜光金黄的葫芦丝,冷色调的病房,即刻温暖了躺在病床上的孩子。这些孩子都是从地震的废墟下残存的生命。他们有的少了一只腿,有的双脚被截,有的没有了手……演奏者心里满是痛和爱怜,吹奏出那令人心醉的《月光下的凤尾竹》、《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等一大批经典民歌,从他的口中像小溪,像春风,像丝绸轻润拂扫着他们那比伤痛更难愈合的心灵。这个上了年纪的吹奏者就是王晓春。孩子们听着这第一次见过的乐器,沉醉在这轻柔细腻、圆润质朴、清纯婉转的旋律之中而暂时忘记地震带给的伤痛和恐惧,他们安静而快乐,好奇调皮的天性也在他的演奏下慢慢苏醒过来。有的还按耐不住的合著曲子唱了起来。看着孩子们这么高兴,他心里也宽慰,这就是他作为一个志愿者的目的。
  “王爷爷,我吹一下。”一个孩子提出要求。
  “我也要吹!”“我也要吹!”
  其他孩子也嚷嚷起来。孩子们这一闹,猛然触动了他的灵感:自己为什么不把他们教会呢?葫芦丝简单易学,音调优雅而神韵,它不但能医治孩子们心灵的伤痛,陶冶孩子们的情操,在提高孩子们综合素质能力的同时,也能给他们提供一个养活自己的方式,这是他们希望的一部分啊。


  教孩子们吹葫芦丝,对王晓春来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面对的首先是买葫芦丝的钱从哪里来。一把一般的葫芦丝也要100多元,这么多孩子,每人一只,少说也得要3万多元,对一个靠吹葫芦丝为生的个体艺人来说,是件不容易的事。可是看到孩子们期望的眼神,看到他们残缺的身体,他怎么也不忍心放下他们不管。他咬咬牙,连同自己平时的生活开支,把辛苦攒下的5万元取了出来,买了第一批葫芦丝送到在地震中失去下肢的孩子手中。
  打这以后,他就义务教学孩子吹葫芦丝。不但义务教残废孩子,只要是灾区的孩子,愿意学吹葫芦丝的都一律免费教学。
  他先在北川灾区,后来到了地震中心映秀。为了孩子们更努力更有兴趣学好这门艺术,他又把孩子们组织起来,取了个很有代表性,艺术性的名字“汶川5·12少年轮椅艺术团。”
  孩子学有所成,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更何况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群呢。孩子高兴,家长更高兴。大家有叫他大胡子老师的,有叫王老师的,也有叫王爷爷的。
  5月1日,在映秀小学的教室里,来自吉林的60岁“超级志愿者”王晓春在教孩子们吹奏葫芦丝。他2008年10月来到灾区,已经教会了包括46名残疾孩子在内的100多名灾区群众吹奏葫芦丝。
  灾难的映秀,广东人民伸出他大爱的双手,在它的废墟边,修建了整齐漂亮的板房小学,板房商店,板房住房,板房旅馆。其中一家旅馆的房间就是王晓春教学的课堂,也是他起居生活的灾区之家。他家并不富裕,老伴多次要他要回去,而他执意还是要留在这些孩子身边。老伴一气之下,把他的存折账号挂失,使他取不出钱。没有办法,为了节约每晚20元的房间费,他吃最便宜的饭菜,有时候每天只吃一顿,很多孩子家长看他这样,心里很过意不去,时常把他叫到自己家里吃上一顿,还劝他还是早点回家去,他却笑呵呵的说自己的身体棒着呢,扛得住。地震后的气温,变化不定,忽冷忽热,他终于还是病了,发烧咳嗽,可是包里已经没有几个钱了,怎么也舍不得去看病。有个孩子家长看他实在咳嗽的厉害,给了他20元叫他到药店里去买点药来服用,他这才去买了糖浆之类的止咳药。第二天,他以前有几个吹葫芦丝的朋友,给他寄了800元,作为路费叫他回去,可是他实在舍得不得离开这些孩子,又留了下来。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走了,王晓春孤单的身影,还挑着映秀山峦残梦般的雾霭,吹着葫芦丝喁喁独行,无所谓去向何方,只是天徒矜高可否读懂那一湾江水流东的朝向?
  王晓春老师和艺术团的孩子们在一起。


  灾后第一个春节在不经意间就匆忙的来了。映秀灾区的群众,为感恩,为离去的亲人,为被毁的家园,为树立新的信心,燃起了烟花炮竹,组织了年三十的庆祝晚会。
  王晓春带领着他“汶川5·12少年轮椅艺术团”残废的和部分喜欢葫芦丝的孩子,在新年里表演了第一场节目。看着坐在轮椅上那些稚嫩的孩子的演奏,听者和看者无不为之动容。虽然他们的演奏还不成熟,技巧掌握还非常差劲,但是他们有了希望,他们变得更懂事,更坚强,他们都明白,这是那个大胡子老汉王晓春的心血。
  大年三十那天,本来他和孩子们等着为温总理演出,但后来因为总理有紧急公务,不能观看孩子们的演出了,他和孩子们也觉得很遗憾。初一早晨,王晓春和孩子们吃了方便面,之后孩子们就回各自的板房去了。王晓春也蒙头睡下,可是疲倦的他怎么也睡不着。
  今年是牛年,是他的本命年,他的性格也像他的属相般倔犟。他没有回家和家人团聚,家人很重要,可是这里的孩子需要他,轮椅艺术团需要他,他们更重要。
  说起在灾区过的这个春节,王晓春声音哽咽了。“我今年60岁,属牛,今年是我的本命年! ”从“小年”那天开始,他就不断接到吉林老家老伴、女儿、儿子和孙女打来的电话,亲属都希望他能回家过年。
  “特别是5岁的小孙女打来电话时,她哭了,我也哭了。我告诉孙女,我也想回家过年,可这里有一些灾区的孩子,他们需要我的帮助,我不能回家。 ”
  大胡子老师王晓春的故事引起了社会各界关注,他和“汶川5·12少年轮椅艺术团”的孩子们的命运牵动着许多人的心。
  湖南卫视的《金鹰纪实》栏目的记者高桂强也找到了王晓春。高桂强说,他也被王晓春的事迹深深打动。
  王晓春激动的对前来采访他的记者说:“我都60岁了,在老家吃喝不愁,我干吗要跑到四川?我就是与这些孩子有了感情,就想让这些孩子有了技艺,以后能自食其力。我要扔下他们,可能他们以后有一天会出现在街头,趴在地上要饭。 ”
  “今年是我的本命年,我要让这些孩子也牛起来。 ”他在本命年里哭了 。
  王晓春用短信祝福他家乡的人并吐露了自己的“牛年心事”。那就是真诚地希望爱心人士能伸出援手,帮这些孩子“牛”起来。王晓春从映秀镇发出的10多条拜年短信:“大连的朋友们,我向大家拜年,祝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
  “我此时还在映秀镇。我决心把他们带好,带成功,让他们真正站起来,永远站起来。 ”
  可是他现在面临的困境能够实现他美好的愿望吗?“我现在已经没有钱领导他们向前走。从去年10月到现在,为了轮椅上的这些孩子,花了近4万元钱,我已经无法再借到钱。我真诚地希望社会上的爱心人士能伸出援手。我希望把这些孩子集中在一个地方,他们会用自身的力量养活自己。 ”
  多好的大连人王晓春,借用宋人孔平仲的两句诗:“老牛还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王晓春没有欠灾区的债,只是希望他能早日了却自己的心愿,哪个有能力的企业家和私人,带领“汶川5·12少年轮椅艺术团”的孩子们继续走下去,让他可以放心的回到老家享受天伦之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这首清明诗,在流传了一千多年的今天,如此真实形象地描绘了地震后灾区清明的情景。地震让多少家庭破碎,那生离死别的痛,遥遥无期的思念,润湿了三月的天空,凝固了三月的风。
  王晓春带着一个和他学吹葫芦丝的小男孩来到“映秀5.12遇难者公墓”。他们来到一块长满“清明菜”的一个荒丘旁。这是小男孩假设亲人埋葬的地方。映秀大多数遇难者都埋在这里,无法分清楚哪里葬着谁,也许下面葬着的是自己的同学?老师?或者哪个叔叔阿姨?找不到亲人的具体位置,来到这里只是找一个寄托哀思的土地。男孩的妈妈和姐姐都在地震中走了,家中还有个老奶奶,爸爸外出打工。
  王晓春特意带了这个寡言少语的孩子来祭奠他的母亲和姐姐。孩子点燃一串鞭炮,在荒草中插上香和蜡跪在地上,默默地烧着钱纸,一言不发。看着这一切,王晓春心里特别难过。在灾区这么久,他知道他们内心的伤有多重,眼前这个孩子,这么早就失去了母亲的呵护和朝夕相处的姐姐,他有多难受只有孩子自己才最清楚。王晓春拿出葫芦丝,这是他的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他都是用葫芦丝表示。但他这次不知道吹什么曲子合适,他试着吹了一下,最终还是停下没有继续,他看见孩子的眼泪吧嗒吧嗒的掉在草丛里,王晓春慈爱的蹲下身说:“孩子,大声的哭吧,别憋在心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男孩站起来突然大声的说:王老师,我不哭,我要吹葫芦丝给他们听,我要妈妈和姐姐晓得我来了,我来看他们了。我学会了吹葫芦丝,我要让他们听,他们一定听得见,你说是不是?王爷爷。”
  王晓春被孩子的举动震撼了,这就是音乐的力量,这就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葫芦丝的功劳。这是王晓春想看到的。而他还想让这些孩子有更多更大表演机会,让他们愈加自信起来。可是他和他“轮椅艺术团”的孩子们还能走多远呢?他和那些孩子还能相处多久呢?有什么办法才能让他一片爱心成为永不枯竭的河流一个一个的传下去呢?

5月1日,在映秀小学的教室里,来自吉林的60岁“超级志愿者”王晓春在教孩子们吹奏葫芦丝。他2008年10月来到 ...
5月1日,在映秀小学的教室里,来自吉林的60岁“超级志愿者”王晓春在教孩子们吹奏葫芦丝。他2008年10月来到 ...  483dde68x6b04ff0a9c68&690.jpg  保存到相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罗子兰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罗子兰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罗子兰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罗子兰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罗子兰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罗子兰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相关帖子 » 标签

酉阳龙潭古镇 恒大慈善万人行圆满落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06:13,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