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睢文发|查看: 25227|回复: 303
[自然科学

《伤寒挈要》

 [复制链接 
221#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13:12|只看该作者
第二节少阳病证与治禁

【原文】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264)

【注解】少阳胆经起于头目,下耳后,循人胸胁。邪客其经,经气不利,故有耳聋、目赤、胸中烦满的经热证。治疗之法,当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清透经中之热,切不得因其胸中满烦,误用吐下之法。如误用则损伤气血又逆少阳之机,则心虚而悸、胆虚而惊,严重的可使中气败坏,不进饮食,其病为危。

【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265)

【注解】太阳伤寒,脉浮紧,今见弦细的少阳脉,说明虽有头痛发热的表证,亦为太阳之邪转属少阳,当以柴胡汤和解。少阳病位,居于半表半里,故不可发汗。发汗则伤津,津伤则胃燥,胃燥则谵语,病乃属于胃。若胃中津液自能调和的,则谵语不治亦可愈。若胃中津液不能调和的,不但谵语不愈,且能出现心烦和悸动不安的病变。

按:以上两条。论少阳病的经证治疗不可发汗与吐下,应当用小柴胡汤和解。如果误用汗吐下之法,就会引发谵语、心烦而悸或心悸而惊的种种坏证。

三阳经为病脉象:太阳病脉浮,少阳病脉弦,阳明病脉大。今头痛发热,脉不浮而弦,故知邪已转属少阳。病属少阳,就不要发汗,言外之意,应用小柴胡汤。如果错误地发了少阳之汗,可引起津伤胃燥,发生谵语,则病由少阳而又转入阳明。病传阳明,又有胃和则愈与胃不和烦悸的两种情况。

【原文】若已吐、下、发汗、温针,谵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267)

【注解】少阳病,治当和解,禁用汗、吐、下及火疗的治法。若误用以上的方法治疗,不仅不能治病祛邪,反而更伤津液,引邪内陷。邪热入里,而上扰于心则发谵语。此因误治而致变,因柴胡证已罢,故称为“坏病”。坏病之病情复杂多样,不能以一定之法,而统治之,故仍应遵辨证论治的法则,“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按:本条说明误治变证或坏病,不仅见于太阳病,亦可见少阳病或其它经病。但不管哪一经病所致的坏病,均应按“知犯何逆,以法治之”的救治法则处理。也就是说它是一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法则。因为它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

小结:少阳病的提纲,以口苦、咽干、目眩的症状为主。少阳病为半表半里的病位,虽见头痛发热,只宜和解,亦不得发汗;虽胸满而烦,亦不可吐下。把少阳病的禁忌法,列于提纲证下,是示人予以重视,而有指导的意义在内。
222#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14:52|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第三节少阳病证

一、小柴胡汤证

【原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6)

【注解】“伤寒五六日中风”,“中风”二字是倒装句,是说小柴胡汤证常见于伤寒或中风五六日邪传少阳之时。“往来寒热”,指在恶寒时不发热,在发热时不恶寒,为少阳半表半里证特有的寒热证候,与太阳病之发热恶寒,阳明之但热不寒不同。“寒热往来”,发无定时,与疟疾之寒热休作有时亦不同。邪入则寒,阳拒则热,往还于表里之间,故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胸胁为少阳经所行之处,经脉受邪而不利,故有胀满之苦。“默默不欲饮食”,少阳受邪,气郁于肝,疏泄不利,故表情沉默、郁郁不欢而不欲饮食。用“默默”叠字刻画证情维妙维肖。“心烦喜呕”,少阳气郁则心烦,胃气不和则喜呕。喜呕,当多呕、善呕讲。若热蓄胸中,不及于胃,则胸中烦而不呕;若热邪涉及阳明而伤津,则或渴;若木逆土中则腹中作痛;若肝的气血瘀滞,则胁下痞硬;若因少阳三焦不利,水停心下则心下悸、小便不利;或太阳之邪外束,则身微热;寒饮扰肺则见咳嗽。足少阳属胆,手少阳属三焦,故少阳病中包括了三焦不利的病变,而上焦见咳、中焦见悸、下焦则小便不利。

【治法】和解少阳枢机

【方药】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一枚;若渴,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楼根四两;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覆微汗愈;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方解】柴胡配黄芩以清肝胆之热,解少阳经腑之邪。凡肝胆之病其气必郁,柴胡除清热外又有疏肝利胆解郁之功,而i。为他药所不及。半夏配生姜能和胃止呕,外散其寒,内利其饮。人参、甘草、大枣甘温补脾,助正以祛邪,以防肝胆之邪传人脾家。此方能升能降,能开能合,去邪而扶正,又能疏利三焦气机故不假汗下而达到治疗目的,故又称之为和解之法。

加减法:若胸中烦而不呕,为胸中火热所致,故去人参之补,半夏之燥,加栝楼之寒润,以开胸中火热之结;若渴为热灼津液,去半夏之燥,增人参剂量同栝楼根以滋气液;若腹中作痛,肝脾不和,则去黄芩之寒,加芍药以平肝而止腹痛;若胁下痞硬,则去大枣之甘缓,加牡蛎咸寒以软坚消痞;若心下悸,小便不利,为水邪内停,气化不行,故去黄芩之苦寒,加入茯苓之淡渗;若其人不渴,外有微热,表之邪未解,故去人参之补,加桂枝以解表邪;若咳者,为寒邪客肺,故去人参、大枣之滞,易生姜为干姜,加五味子以温散肺寒。

“去滓,再煎”,即去掉药渣滓之后,再煎煮汤液。其目的一是为使药性和合,不偏不烈,二是重煎浓缩加强药力,此为阳解剂的一个特殊的煎药方法。不仅小柴胡汤用此法,论中犹有如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等。凡具有和解作用的方药,均按此法煎煮。

【附医案】徐某,女,29岁.病呕吐已三年。食后即吐,酸苦带涎,右胁发胀,胃脘时痛,脉沉弦,苔白滑。辨证:此证胁胀,呕吐酸苦,脉沉弦,主肝胆气郁.内生痰饮,以致肝胃不和,疏泄不利而生呕吐。治法:疏肝胆之郁,理痰热之逆。处方: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陈皮三钱,竹茹三钱,香附三钱,郁金三钱,牡蛎四钱,党参三钱,炙甘草一钱。服三剂诸症皆减,照方又服三剂而呕吐止。

按:《伤寒论》以柴胡名方的共有六方,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以上六个柴胡汤,应以小柴胡汤为基础。为此,欲了解柴胡汤的加减诸方,必须先从小柴胡汤开始,才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小柴胡汤是治疗少阳病的主方,此方虽然治在肝胆,但又旁顾脾胃;虽然清解邪热,而又兼培正气。此方的剂量,柴胡应大于人参、甘草一倍以上方能发挥解热作用;若误把人参、甘草的剂量大于柴胡以上,或者剂量等同,则不能达到治疗目的。用此方时必须注意这一点。此方治疗范围较广,既适用于伤寒,又适用于杂病。一般地讲,它还是和解之中而有清热的特点。《苏沈良方》用此方治疗往来寒热、潮热、身热、伤寒瘥后更发热等症,指出柴胡汤的解热作用为诸症之先,验之于临床,此说不可忽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23#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15:27|只看该作者
【原文】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97)

【注解】本节为上节的注文。阐述少阳病的病因、病理与治法。“血弱气尽”,言人之血气,在一旦空虚之时,如亡血新产之余劳累体乏汗出之后,气血不足,腠理松弛,正气抗邪无力,而邪乘虚入,客于少阳。正邪相搏,“结于胁下’’之处;正邪交争,则往来寒热而时作时止;肝胆气郁,疏泄不利,是以默默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言脾胃相通,肝胆相连,肝病则影响于脾,胆气不利则影响于胃,是以其邪必从腑而入脏,叫做“其病必下”。邪之来处位高,病之结处位下,邪欲人而正拒之,则必上逆而呕。此即“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的大意。治疗用小柴胡汤。

按:胁下者,少阳之地面,邪欲从此而人则恶寒,阳出而与之争则发热,正邪出入各有其时,故寒热往来,交替发作。“脏腑相连”,言脏腑互为表里,其痛(病)必下,邪由腑而及脏,即邪从胆而及胃,肝有病而及脾,故默默不欲饮食,胃气上逆而为呕。治疗用小柴胡汤和解表里而清胆和胃。
224#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15:48|只看该作者
【原文】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100)

【注解】伤寒脉弦,为邪传少阳,可与小柴胡汤。今其人之脉浮取而涩迟,沉取而弦劲,为脾虚而肝胆气横,脾受其制,法当腹中拘急疼痛,故先与小建中汤,补脾平肝,缓解血脉拘急以治腹痛,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和解肝胆。

按:“先与小建中汤”,含有权宜之计的意思,至于服后不瘥,再与小柴胡汤,必以减黄芩加白芍为宜。

【治法】补脾平肝,缓解急痛。

【方药】小建中汤方(见太阳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25#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16:31|只看该作者
【原文】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注解】本条所说的“一证”和“不必悉具”应对照来体会,着眼点在于“不必悉具”,如呕而发热,或胁下痞硬,或往来寒热,但见少阳主证,使人确信不疑,便可与柴胡汤,不必待其证候全见。

凡属于少阳病的柴胡汤证,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未成里实之际,医便以药下之:若柴胡证不为下衰而仍在者,此侥幸之至,仍可复与柴胡汤以和解少阳之邪。然先经误下,里气已受挫而虚,故得汤后,正气内出而抗邪,正与邪争而恶寒身振摇,形同发疟一样。然后到了正胜邪却时,发热汗出而病解。可见误下之后,正气拒邪作解之难。

【原文】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99)

【注解】本节论三阳病证俱见而治从少阳的方法。身热、恶风、颈项发强,是太阳病表不解;手足温而口渴是阳明有热;胁下发满而不适是少阳经脉不利。今三阳之证皆见,其治汗之不可,下之不能,故以小柴胡汤助少阳之枢机,以斡旋表里之气,则邪可解而正方复。

按:用小柴胡汤必减半夏加栝楼根为准。

【原文】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229)

【注解】凡伤寒发潮热者,必见大便硬、小便数,方为阳明胃家实之证。今者大便溏,小便自可,反映了胃热未实。若其人胸胁满不去的,则为少阳之邪未尽入于阳明之腑,虽有潮热亦不能用承气汤,仍用小柴胡汤解少阳之邪,使其不入阳明则愈。

【原文】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溅然汗出而解。(230)

【注解】上条论阳明病大便溏,虽有潮热亦不可攻。本条论阳明病已不大便,视其舌苔白而不黄,故亦不可攻。这两条皆有胁下硬满,反映了邪在少阳未尽入里。观其呕逆一证,符合于“邪高痛下,故使呕也”的病机,所以可与小柴胡汤治疗。“上焦得通”以次文字,是描写服小柴胡汤以后的功效,如上焦得通则气通而达;津液得下,则大便自调;胃气因和,则呕逆自止。这说明了小柴胡汤不但能和解肝胆,而又有疏利三焦的作用。

【原文】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379)

【注解】此条应与《厥阴篇》378条对比合参辨证方备。凡厥阴阴寒上攻作呕,则无发热而或有恶寒;若少阳气逆作呕,则每见伴有发热。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若厥阴之邪外出少阳之时,由阴转阳,则见呕而发热。其治法,前之阴寒上逆之呕可用吴茱萸汤;后者发热之呕则用小柴胡汤。

【附医案】陈某,女,29岁.低烧不退,始终徘徊于37.5℃~37.8℃之间。切其脉弦而沉,舌苔白而略滑。问其饮食情况,则称食欲不佳,胃口不开,不想吃东西,而且朝夕泛恶作呕,口苦如含黄连。经期则前后参差,每届经期而病情转重,而经期过后则发热又有所减轻。辨证:脉弦而沉,肝气郁结之象。气郁不伸,则化热而伤阴。口苦为肝胆有热之证。不欲饮食是疏泄不利胃纳失和。气病及血故月事可后期而成滞,亦可化热伤阴先期而来潮。仲景云:“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治当疏肝清热。 处方:柴胡四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三钱,丹皮三钱,白芍三钱,甘草一钱,地骨皮二钱,焦栀子三钱。服三剂而呕逆止,发热减至37.5℃而不再上升。转方用:柴胡三钱,知母二钱,胡黄连一钱,鳖甲六钱,甘草一钱,地骨皮三钱,青蒿一钱,猪胆汁一个(泻汁分冲)韭根白一钱。 此方服三剂,大便微泻,食欲顿开,思食馋物,随之低烧亦渐退而愈。
226#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17:07|只看该作者
【原文】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注解】本为太阳病,“十日已去”,言病程较长,病情当有变化。其变化可见于以下三种情况:若脉由浮紧而转见浮细,即脉呈现浮而兼缓弱之象,且病人身疲嗜卧而安静,说明病邪衰减已有逐渐去表的趋势,故日“外已解也”,也就是病情有向愈的转归;假如十日已去,而见到胸满胁痛,由于胸胁是少阳经脉所过之处,表明病邪已由太阳转入少阳,少阳枢机不利,当以小柴胡汤和解半表半里;若虽病经十日,但脉仍见浮或浮紧之象,说明病邪还在表,太阳表证尚在,则仍应以麻黄汤发汗解表。

按:太阳病,十日已去,出现不同的脉证,表明病变有不同的转归。只有以客观脉证为依据严格遵守辨证论治的法则,才能作出正确的诊断与治疗。同时,也告诉我们,病变日数只具参考意义,它不能作为疾病传变的依据。虽病经十日,而脉但浮者,仍与麻黄汤,就是很好的证明。

“设胸满胁痛者”、“脉但浮者”,只是列举主要脉证,借以说明病转入少阳,或仍留太阳,临证时还要全面掌握各方面证情,才能做到诊断与治疗的准确无误。

【原文】伤寒差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394)

【注解】本条论伤寒差后而更发热的辨证,示人要判断病位在表、在里而分别治以汗、下之法。伤寒大病差后,或因余热未尽,或是复感外邪,以致又见发热而病复生。若其人脉不浮不沉而发热者,当用小柴胡汤扶正祛邪,以透热外出;若见脉浮发热者,说明邪仍在表,则应以汗法解表;若脉见沉实而发热者,反映实邪结聚在里,当治以下法攻里泻实。总之,要凭脉辨证,方为无误。

按:大病之后,正气多虚,此时更见发热者,虽有病邪当去,但不可妄施攻伐,特别要注意照顾正气。小柴胡汤为和解之剂,既能去邪,又能扶正,虚实兼顾;且又擅长解热,故作为首选之剂。它与少阳病的证治不能同日而语。

【原文】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鞭、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148)

【注解】本条讲阳微结的脉证、阳微结与纯阴结的鉴别,以及阳微结用小柴胡汤和解的治法。

伤寒五六日,见微恶寒,是表不解,即所谓“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大便硬,心下满,口不欲食,是里不和。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表里不和,枢机不利,阳郁于内不能宣达于周身、四肢,所以仅见头汗出而手足冷。阳郁脉道阻滞,气血鼓动不足,因而脉来沉细。

本证见手足冷、恶寒、脉沉等,类似阴寒凝结于里的“纯阴结”,但综合全面脉证分析,可知并不是纯阴结,而是阳郁不达,结滞尚浅的“阳微结”。因为纯阴结,就不当见有外证,而是邪气完全人里,出现一派阴寒里证。本证则不然,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说明邪气并未全入里,而是半在里半在外。再者,即使脉见沉紧,亦不能断为少阴病的纯阴结,因为阴证不当见头汗出(阴经不上行头,本证有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

本证表里不和,是由于阳气微结而枢机不利,故可与小柴胡汤和解以利枢机、疏阳郁。若阳郁热结较深,服小柴胡汤不效者,还可用通下之法,以泻热实利气机而和表里。

按:本条辨阳微结与纯阴结,可谓细腻入微而又抓住了要害。阳微结多似少阴病纯阴结的疑似证,仲景在错综复杂的证候中,抓住“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这个辨证关键,使人一目了然。纵观少阴病篇诸证,特别是寒化证,无论是阳虚,还是感寒,非至少阴阳气外亡之时,均不见汗出。283条云:“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此处汗出言“反”,正说明“阴不得有汗”。

且本条用小柴胡汤治疗既有表证又有里证的阳微结,实为推广了柴胡剂的应用范围。而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溅然汗出而解”,也正是小柴胡汤通利三焦气机、疏达阳郁以和解表里的治疗作用所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27#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17:26|只看该作者
【原文】本太阳病不解,传入少阳者,胁下鞭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266)

【注解】太阳病不解,邪气有内传之机。若转人少阳,致经气不利,则胁下硬满;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故往来寒热;“邪在胆,逼在胃”,少阳气郁、枢机不利,必影响于胃。胃失和降,所以干呕不能食。若尚未用吐、下的方法治疗,正气未伤,脉虽见沉紧,亦非邪气内陷三阴之象。紧脉,有弦之意,而为弦之甚,亦属少阳之脉。病已传人少阳,当与小柴胡汤和解之。
228#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17:46|只看该作者
二、小柴胡汤加减证

(一)柴胡桂枝汤证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注解】伤寒六七日,属传变之期。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属表证不解。惟恶寒微而疼痛不及全身,则是表证虽在而轻微。微呕、心下支结,属少阳气机不利。先病太阳,后属少阳,叫‘‘太少并病”,直以柴胡桂枝汤主之。

按:凡心下之病,由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的,为结胸实痛;心下痞满按之软的,为气痞之属;心下不适,或满,或痛,欲去之为快的,属心下急。若心下作结,或正或偏,或痛或胀,而有支撑感的,即属“支结”。

【治法】外解太阳,内疏肝胆。

【方药】

柴胡桂枝汤方:

柴胡四两  桂枝一两半(去皮)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洗)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擘)  生姜一两半(切)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石: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今用人参作半剂。

【方解】此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以治微呕、心下支结;加桂枝、芍药调和荣卫,以解太阳之邪而治寒热与关节烦疼。根据临床使用经验,此方治疗慢性肝炎继发的肝脾肿大,如减去人参、大枣,加鳖甲、牡蛎、红花、茜草、土鳖虫,其效果使人满意。此方又治周身气窜作痛,以手拍打,则出气作咯而窜痛暂缓的神经官能症,亦颇有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29#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18:10|只看该作者
(二)大柴胡汤证

【原文】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注解】太阳病,是述病之来路。“过经”,指表证已罢,是述病之去路。“十余日”,言病期较久。若过经于少阳,本不当下,医反二三下之,下后经过四五日,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倘服小柴胡汤后,呕仍不止,更见心下急迫、郁满烦躁之证,为热结于里而少阳之邪未尽,故用大柴胡汤两解阳明、少阳之邪结。

按:呕不止,呕的重了;心下急,胃里紧张了;郁郁微烦,气火蕴结的很深,其人大便秘结,小便发黄,舌苔黄腻,此时再用小柴胡汤是无能为力的了,必以大柴胡汤利枢机、泻热结为宜。

【治法】两解阳明、少阳热结。

【方药】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方解】本方为小柴胡汤减去人参、甘草之温补,加大黄、枳实之苦泻;加芍药以平肝,倍生姜以治呕,且又制大黄的迅下。

【附医案】李某,女,54岁.右胁疼痛,掣及胃脘,不可忍耐,惟注射“杜冷丁”方能控制。视其人体肥,面颊绯红,舌质红绛,舌根苔黄,脉沉弦滑有力。问其大便已四日未解,口苦时呕,不能饮食。西医诊为胆囊炎,亦不排除胆结石。余据其脉证分析:胁痛而大便不通,口苦而呕,舌苔黄,脉弦滑,此乃肝胃气火交郁,气血阻塞不通证。治宜泄热导滞,两解肝胃。处方:柴胡六钱,黄芩三钱,半夏三钱,生姜五钱,白芍三钱,郁金三钱,大黄三钱,枳实三钱,陈皮四钱,牡蛎四钱。煎分三次服,一服疼痛减轻得睡;二服,大便解下一次,从此胁痛与呕俱解,转用调理肝胃药而安。

按:此方临床用以治疗妇女痛经,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只要加减化裁得当,多能收到满意效果。
230#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10-4-16 15:18:35|只看该作者
【原文】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65)

【注解】伤寒发热汗出不解,说明邪已去表而陷入于里。邪热结聚,阻滞气机的通畅,故见心中痞硬,按之有紧张急迫或疼痛的感觉;邪热迫于胃肠,致上下升降失和,所以呕吐与下利并作。治以大柴胡汤泻热结、利枢机,亦为通因通用之法。

按:前言大柴胡汤用治大便秘结,是泄可去闭之法;本条以大柴胡汤治下利,为通因通用之法。虽见证不同,但病机相同,故方药亦相同。

本证的病机特点,是邪热内结、气机阻滞,其病变部位偏于上,见证以心中痞硬、呕吐酸苦、下利臭秽而不爽为主,故与泻心汤证的心下痞,以及承气汤证的热结旁流之证均不相同。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06:50,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6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