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祖入蜀之三佛教从印度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一路上留下了诸多精美绝伦的石窟造像,从新疆克孜尔石窟,到敦煌莫高窟、天梯山石窟、榆林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安史之乱中,中原大型石窟相继衰落,盛唐以后,中原再无大规模石窟造像。
接过中国石窟艺术接力棒的,则是四川。这其中,成都佛教造像年代最早,大多是南朝作品,而中国的南朝造像在成都以外还少有发现。清代末年,成都万佛寺曾出土了大量南朝造像,近年来西安路、商业街也屡有出土。
安史之乱后,中国经济中心南移,石窟艺术循着金牛道进入四川,在涪江、嘉陵江、沱江、岷江流域的岩壁上,星星点点出现了诸多石窟。四川几乎每个县城都有石窟分布,而又以唐代存世最多,以一种充满生命力的状态发散。中国宋代石窟存世最少,以致清代学者提出“唐盛宋衰”之说,认为宋代石窟早已衰落,不值一提。大足、安岳石窟的相继发现修正了这种观点,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作。
如果说北方、中原的石窟写下了中国上半部石窟史,四川,显然就是下半阕。
成都双流县与仁寿县高家镇交界的牛角寨,岩壁上有一尊仁寿大佛,高近16米,当地人传言,“这尊大佛是乐山大佛的哥哥”“年代比乐山大佛还早了几十年”。自唐代以来,大佛隐藏在龙泉山脉逾千年,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为人所知。“江阁欲开千尺像,云龛先定此规模,斜阳徒倚空三叹,尝试成功自古无。”按照诗人陆游的说法,当年为了开凿乐山大佛,工匠曾在四川境内开凿了一些规模略小的大佛,以为蓝本,仁寿大佛或许便是其中之一。
1 龙泉山脉藏大佛
越野车在龙泉山脉间仅容一车通行的乡村小路上下起伏,远处,仁寿大佛的脸庞也在葱郁的山林中时隐时现,摄影师在一旁惊呼:“这个仁寿大佛,简直跟乐山大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仁寿大佛地处成都双流县与仁寿县高家镇交界的牛角寨,距仁寿县城约35公里,距离成都市区也超过了两小时车程,是龙泉山脉一处僻静的山头;不过,在方圆几公里范围内,这里都是村民的朝圣地。牛角寨岩壁上,雕有一尊弥勒佛像,高15.85米,宽11米,进深8.7米,当地人传言:“这尊大佛是乐山大佛的哥哥”“年代比乐山大佛还早了几十年”。每到农历初一、十五,牛角寨烟雾袅绕,香火颇为旺盛。
大佛依山而凿,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嘴唇微闭,双目平视东方,头发呈螺髻。千百年的风吹雨淋,在大佛脸上冲刷出一道道深浅不一的痕迹,眉角爬上厚厚的青苔,鼻子、嘴角也由于岩层风化脱落形成“白斑”。纵然如此,大佛的神态、模样却仍与乐山大佛极为相似。不同的是,乐山大佛是全身坐像,双手抚膝;仁寿大佛只刻出了头部与胸部,双手合于胸前。手的比例与全身极不协调,应该是后世补凿而成的。
更多的细节则显示出两者的亲缘关系。1962年,文物部门对乐山大佛进行维修,统计出大佛头上有螺髻1021个,远远看来螺髻与头部浑然一体,维修时才发现原来螺髻是单独砌成以后,再嵌就进去的;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仁寿大佛的数百个螺髻,也是如此嵌就进头部的。
乐山大佛排水系统颇为巧妙,清代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泉从古佛髻中流”,大佛头部螺髻间凿有排水沟,衣领和衣纹皱折间也隐藏着多条排水沟,完全利用自身线条排水,既起到排水、除湿效果,又不影响美观,而仁寿大佛也是这个设计。据仁寿县文管所所长张建明调查,乐山与仁寿大佛两边都雕刻有两个手持戈戟、身着战袍的护法,可见它们确实颇多相似之处。
虽然有着这等渊源,两座大佛境况却相差甚远。乐山大佛早就誉满天下,仁寿大佛却隐藏在龙泉山脉中,鲜为外人所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才发现,而上百龛唐代石窟,也在此次普查从泥土、草丛中露出真容。文物工作者很是吃惊,没想到深山中还藏着一个小“乐山大佛”,不过,这次的发现也没有给仁寿大佛带来太多改变,大佛依旧静悄悄地隐藏于山谷之中,庇护着他的子民。
2 乐山大佛的蓝本
乐山大佛开凿于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由海通和尚发起,大佛修到肩部时,海通和尚便阖然长逝,工程一度中断,断断续续历经九十载,直到公元803年才完工。那么,仁寿大佛又是何时开凿的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文物工作者在牛角寨进行了系统排查,在53号石窟右壁“南竺观记碑”,发现一则“大唐天宝八载太岁乙丑四月乙未朔十五日戊申”题刻。天宝是唐玄宗李隆基年号,天宝八年即公元749年。
正是这则题刻,成为解读仁寿大佛年代的钥匙。中国古时的摩崖造像有个习惯,即往往在主要位置开凿大型佛像,尔后才在周围营造小型龛窟。在牛角寨,仁寿大佛位置最好,规模也最大,年代也应该最早。也就是说,仁寿大佛的完工下限不会晚于749年,明显早于乐山大佛。
“江阁欲开千尺像,云龛先定此规模,斜阳徒倚空三叹,尝试成功自古无。”宋代诗人陆游摄知嘉州(今乐山),写下此诗,又在序中说:“有石像,高丈余,盖作大象时式也。”意思是当年为了营造乐山大佛,在各地开凿一些规模略小的大佛为蓝本,经过多次试验后才动工。有学者认为,螺髻、脸庞、排水系统等相似之处,暗示仁寿大佛也是当年开凿出来的蓝本之一,难怪当地人称之为乐山大佛的哥哥了。
如果这个推断不假,另一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乐山大佛是全身坐像,仁寿大佛只开凿出了头部、胸部,作为蓝本,只需对大佛头部进行精雕细琢,胸部以下便无须作过多要求了。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在雕凿出了大佛头部后,下部岩石易碎,无奈之下工匠只得停工,最终无法给大佛一个全身。
在大佛旁的山路上,我碰到了黄天建老人,老人是牛角寨当地人,家就在大佛背后的山头上,现在是文管员。自打孩提开始,黄天建跟着公公、婆婆下山赶场,每次都要跟大佛打照面;如今,他已年过耄耋,两个女儿早已出嫁,小孙子又跟着他后面下山赶场了。千百年来,牛角寨的村民就在大佛的注视下,演绎着生命与死亡的轮回。
黄天建告诉我,听老一辈说,仁寿大佛开凿于“初唐八年”,是文氏兄弟开凿的,文氏兄弟从印度一路造佛到四川,先开凿出仁寿大佛,尔后又依葫芦画瓢造出了乐山大佛。佛教石窟从中原传入四川,年代大约在唐玄宗、唐僖宗避难蜀地之后,所谓的“初唐八年”,显然只是讹传,而文氏兄弟自然也不可能从印度一直造到四川。不过细想起来,黄天建的话其实有几分道理,佛教石窟从印度沿着北方丝绸之路传入中国,那些石匠也一路南迁,手艺代代相传,口口相授,石匠跟他们的子孙,用铁锤、铁凿在岩壁上开凿出诸多佛像,宛若步步莲花,从北方一直走到南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