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01|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YI~锌 发表于: 2011-3-15 16:18:36|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大众传媒语境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

 [复制链接]

2006年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之后,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被更多的民众了解,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关注度日益提高,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对于非遗认知和宣传的热潮。包括非遗在内的一切文化事象都是传播的文化,而所有的传播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特定文化的传播。文化与传播两者是互动一体的,如果文化不进行交流与传播,便失去了生机和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文化基因,体现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一笔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们交际范围无限扩大和交流方式多样化,非遗也需要有更具宣传力和影响力的传播渠道,而通过大众媒介的传播就是对其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当今社会的大众传媒已经深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并且急剧扩张,近些年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度颇高,报纸、图书、电视、网络等媒介形式都给予了较多的表达机会和展演空间。随着信息量的不断上升和增加,一个属于非遗自身的“媒介语境”已经形成并逐渐完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植入媒介语境之中,并借助现代传媒的各种优势,能使其获得更好的传承和延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需要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其传承本身就具有传播的特性。而文化的传播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并在这个过程中达成一种普遍的认同,因而特别需要大众媒介的广泛关注。著名学者拉斯韦尔在1948年发表的《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提出了传播的“文化享受,丰富精神世界,社会遗产传承”的三功能说,他认为“传播是保证社会遗产代代相传的重要机制”。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通过大众媒介传播延续了留存时间,并扩展了其分布空间。



首先,报纸作为一种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介,具有传播文化知识和教育启发的功能。副刊则是最具文化内涵的,它满足了广大读者对于各类文化、生活知识方面的需求,对保存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加以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影视作品则是集视觉、听觉于一身的媒介表现形式,可以借助录音、摄像等技术手段进行立体、全方位地记录,包括电视、电影、纪录片等形态。民俗影视能够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所生存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客观自然的体现民众对自身民俗文化的阐释和解读。相对于报纸来说,影视传播更形象直观,传播效果也更好。央视在每年“文化遗产日”都派出巨大阵容,采用多方位的拍摄方式,对我国的非遗保护成果进行报道。2008年春节期间央视新闻频道的《共同关注》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做了系列报道,包括天塔狮舞,天津重刀,南丰“跳傩”,浦江“板凳龙”,桦树皮手工艺,基诺族大鼓等内容。再如《端午节》《毕摩纪》《永宁纳西族的阿注婚姻》等影视人类学纪录片,不仅具有记录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而且可以对非遗信息加以传递和广泛交流,并提供给广大的受众观看研究,在建立影像数据库和传播非遗文化,唤醒民众自觉保护意识,增强文化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广告作为大众传媒中一种特殊形态,在宣传过程中也要寻求与民族文化的契合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联系起来,并在广告中运用这些元素,从民族文化里汲取营养。网络作为一种新兴媒体,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传播空间和信息容量。网站可以设置有关非遗方面的议题,发起公众讨论和意见表达,从而发动民众以实际行动加入保护队伍中。这显示了网络作为现代传媒所能产生的巨大效应和广泛影响,针对非遗的传播保护,网络力量不容忽视。



大众传媒在非遗传承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它能够跨越时空限制,凭借先进的手段和技术全方位的介绍,扩大其传承范围,增加其信息内涵量。并通过宣传、报道、评论多种方式,引起社会力量、公众和相关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重视。我们要积极利用大众媒介的优势传播非物质文化,也要时刻保持清醒。非物质文化遗产欲借助大众媒介进行传播,要避免被其强大的媒介语境淹没,要注意保持自己的原汁原味和原生态的力量,不能丢掉自身的独特精神魅力,必要的时候要进行干预。另外,传媒对于非遗的报道并不是全面的反映,而是经过过滤和处理的信息,有的加入了作者本身的想法,无形中会对非遗的原真性造成破坏,也会对公众的理解造成偏颇,这是不利的一面。我们所在传播媒介中见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都是剥离了其文化生存环境的独立的文本样式,失去了本应有的精彩。因此我们要深入实地实际,运用多种媒体对非遗进行多方位,立体化的展演,同时加强非遗学术研究和理论建设。我们要像评估世界遗产那样,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要做评估,从非遗的内容和特点、非遗的功能和社会价值、非遗的传承变异、非遗的保护成果和工作开展等方面进行定期定性的评价,这样能及时的发现非遗保护传承中的问题,具有警醒和提示的作用,在民众和媒介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实现非遗健康有效地传播和承继。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YI~锌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YI~锌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YI~锌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YI~锌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YI~锌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YI~锌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辽宁首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落户鞍山岫岩 亲历大地震后不能不说上几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03:00,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