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843|回复: 7
 
#
跳转到指定楼层

[书画李可染之子李小可辞世 曾赴在西藏青海多地写生

 [复制链接]
  李小可(1944~2021.4.20),男,江苏省徐州人。1960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78年,开始随父亲李可染系统研习山水画。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
  生前系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北京画院艺委会顾问,黄山书画院院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西藏文化发展促进会副理事长。
  据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消息:2021年4月20日11时,李小可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表裱表裱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表裱表裱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表裱表裱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表裱表裱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表裱表裱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表裱表裱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New York Fashion Week 已经删除
7#
 小笼包 发表于: 2021-4-21 11:4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李可染之子李小可辞世 曾赴在西藏青海多地写生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李可染之子李小可辞世,曾赴在西藏青海多地写生

  澎湃新闻获悉,2021年4月20日11时,知名艺术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画院艺委会顾问李小可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76岁。李小可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中国画,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协助父亲李可染创作、生活,并在其父亲的指导之下系统研习中国山水画。1980年代起先后三十余次深入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甘肃等西部藏族地区进行写生及摄影创作,体验生活。

  李小可是画家李可染的四子。李小可生活在一个浓厚而高雅的艺术环境之中,但他并没有过早跟父亲学艺,只是在中央美院附中学习了两年,随后便走入社会底层,迭经磨难。

1947年初春,李可染邹佩珠夫妇与儿子李小可在北平  c2c8-kpamyih8554293.jpg  保存到相册
  1978年,李小可从北京内燃机厂的流水线上被借调出来陪父亲李可染南下到黄山等地写生,当时他在黄山自己也画了一批写生作品。“为祖国河山立传”,不仅需要画家走出去,用脚步去丈量每一寸土地,也需要用自己创作的眼光和深厚的艺术修养,通过自己的水墨语言进行再创造。

20世纪70年代,李可染邹佩珠夫妇与儿子李小可合影  bfcf-kpamyih8554350.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表示,自己抓住的正是水墨这个主要的艺术语言,“这个语言对我来讲是一个文化的特征,带有一种宿命”。李小可在思考,中国水墨这种具有特殊性的语言方式如何在当今的文化语境中使其仍发光发热并持续发展下去。

远方 45cm×53cm 2016年  e898-kpamyih8554357.jpg  保存到相册
  跟随父亲去黄山写生后,李小可奠定了他以写生为主导的艺术创作方式。从1988年去西藏之后,李小可全身心扑到这里,体察当地的风土人情,藏民、活佛、朝拜、寺庙、雪山、云彩,都在他的镜头里面记录着,用摄影和版画呈现自己的艺术感受。2003年开始创作《藏迹》系列的版画作品,以特殊视角的人文关注和视觉表现的探索引起了美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2005年以来赞助、策划了《雪域彩练》《大美西藏》西藏当代绘画展,为推动西藏当代绘画发展做出努力。几十年来,李小可的写生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近些年更是远足到异国他乡,也从风华正茂走到了古稀之年。
  “一年时间里,李小可大概会有一半时间不在家。藏历的正月十五的时候,一般都会有盛大的佛事活动,人们的衣着打扮非常漂亮。在很多年里,在我的记忆中都是和孩子过年,李小可在初五前就走了,西藏就是他的第二家乡。每次有西藏的朋友来,那就是家里来人了。”他的夫人刘莹女士曾这样描述。

佛崖 77.5cm×113.5cm 2003年  342a-kpamyih8554503.jpg  保存到相册
雪域山魂180cm×97cm 2015年  0bc5-kpamyih8554504.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黄山系列《云山》2011年 70x68.5cm  7c5d-kpamyih8554629.jpg  保存到相册
  “写生”是艺术家将大自然赋予的感动与传统程式化表现形式及个人审美选择连接起来的重要环节,是对自然、传统的再发现、再认识,是山水画基本功练习的重要一环,最具活力与生机。写生是艺术家的心灵直面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能让传统与当代文化以及个人的表现经验发生碰撞,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推动审美领域的新发现。

附:李小可谈父亲李可绘画历程
  父亲总结一生的艺术道路,提出要“精读大自然与传统这两本书”。他13岁拜师徐州先贤钱食芝学画,22岁考取林风眠在杭州创办的国立艺术院(后改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研究生,受教于法国教授克罗多先生,学习油画与素描。父亲认为杭州艺专的学习是对他艺术道路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环。但之后他并没有选择西画,而是坚持中国画水墨表现的艺术道路,并为此探寻了一生。

李可染在黄山写生  b178-kpamyih8554630.jpg  保存到相册
天都峰速写 李可染  3557-kpamyih8554833.jpg  保存到相册
桂林写生 李可染  8b66-kpamyih8554844.jpg  保存到相册

  父亲的水墨写生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产生一股虚无主义,出现否定、取消中国画的思潮。认为中国画不能适应新的时代,与西画相比缺乏表现力等等。那时父亲被安排教水彩,而李苦禅先生则给中央美院看传达室。一批热爱中国画的艺术家们不安于这种逆境,主张重新走进生活和自然。于是父亲在1954年开始的同张仃、罗铭一起的江南写生,以及1956年、1957年、1959年等相继的写生之途,实际也是一段为中国画存在与发展的正名之途。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精神,开始探索如何通过写生于自然和生活中发现新的审美境界来突破和拓展传统,以艺术家的个人特旨建立特殊性的表现形式。

鲁迅故乡绍兴城 李可染  b527-kpamyih8554960.jpg  保存到相册

  在写生的过程中,他并不是采用西方的写生方式,也不是简单地拿传统的程式化语言去套用自然,而是站在东方文化的立场,采用开放的态度去感悟自然,大胆地发现新的审美领域。齐白石、黄宾虹两位大师对中国画发展大胆的突破与艺术实践给父亲以激励。在写生过程中,他大胆涉及水墨山水表现多方面的新领域,画了大量不同地域特征的中外城市,《鲁迅故乡绍兴城》《重庆山城》《万县》《略阳城》《德国麦森教堂》《德累斯顿暮色》……父亲把写生作为一个发现、感悟和采集的过程,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去寻觅与其相应的新的笔墨表现形式,并采用多样互补的方式,既有运用笔墨的直接对景创作,也有通过久坐静观来加深对自然生活、气韵特征的记忆,更用大量速写来进行构图和意境的素材积累,对山、石、树、水、屋、人的结构造型深入地研究采集。
  (本文综合整理“李可染艺术基金会”、澎湃新闻此前报道、“020艺术观察”等)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6# 青城山
 天涯贝贝 发表于: 2020-1-8 09:36:14|只看该作者

山川乡国情 李小可艺术工作室15周年教学成果展

源自:新浪收藏
北京画院党委书记刘宝华在展览开幕式上致辞  2370-imvsvyz7290504.jpg  保存到相册

  由北京画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荣宝斋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主办的“山川乡国情──李小可艺术工作室15周年教学成果展”将于2020年1月7日下午2:30在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馆开幕。2019年是李小可从教15周年,此次展览将全面呈现李小可从教15年来的教学成果,汇聚李小可工作室142位优秀学员的艺术创作。展览将呈现“李家山水”在今日画坛的艺术风貌,旨在弘扬、推广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

李小可 |《梅里山魂》96x180cm 2013年 设色纸本  ac65-imvsvyz7293984.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先生作为李可染艺术的传承者,创作风格不仅承袭李家山水的艺术典范,还在继承中不断弘扬着李可染先生的艺术精神,李小可先生一直坚持自己的采风写生与艺术创作,为“李家山水”的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十分重视师法自然,深入现实生活,其艺术创作在继承中国画传统和李可染艺术精神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直面自然生活与当今时代特征,从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中寻找自己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在重体验的基础上重表现,形成了特殊的水墨风格,为中国画发展开辟出一条充满生机的新路,将中国画创作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维度。
  多年来,李小可先生一直积极参与公共美术事业的推广普及,坚持中国山水画的教育,身体力行的从事、注重教学工作,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山水画家。2004年李小可先生在北京画院研修班开始山水画教学,此后在中国国家画院、北京大学、荣宝斋画院分别开设了李小可山水画高研班,至今已先后教授了200余名学生,200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了“李小可艺术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一直按照李可染先生“精读大自然与传统”这两本书的艺术精神,每年循着可染先生的足迹进行大量的写生活动,同时临摹、研究优秀传统艺术作品。此外,李小可先生在教学中还注重学员的综合艺术修养,将中国传统戏曲、古典文学以及西方的歌剧、音乐等都纳入到日常教学中,定期举办各种形式的中外艺术赏鉴和讲座活动,向其他艺术形式借鉴学习。

  作为李可染、李小可艺术精神坚定的实践者与传承者,李小可工作室的青年画家们通过对创作、写生、理论的学习,均对中国画的技法语言规律有了全面的掌握和提高,对中国画的理论修为和自身创作方向有了质的飞跃和升华。李小可先生在教学中还提出艺术创作的成熟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不断地向自然与传统深度学习等多方条件,使自身心性不断充实,将源于自然的感动转化为具有时代感的艺术语言,并大胆地去发现、探索水墨表现新的可能性,为追寻、建立具有时代感与东方文化特征的中国画艺术而不断努力。
  展览持续至2020年3月15日。
  展览时间:2020年1月7日~2020年3月15日
  开幕式时间:2020年1月7日(周二)下午2:30
  主办单位:北京画院、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荣宝斋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展览地点: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弘燕路山水文园东园北门3号楼底商101室)
  参展艺术家(按拼音排序)
  导师:李小可
  丁长林 张锌  刘秦州 吴天成 黄行成 康邕  柯林胶 周黎华
  白云滔 蔡明金 陈成珍 陈春芳 陈海平 陈秋渊 程翔  戴克诚
  丁洪运 范军辉 冯浩  高军  高莎莉 高彦飞 关杜平 关多
  管清海 桂兆海 郭一峰 韩琨  韩永良 何德能 侯讵望 侯志明
  胡达民 胡方正 胡煜璋 黄怀富 黄山  黄速成 纪文普 贾绍昌
  江海金 姜海鹰 金连德 靳汉龙 景军  康会敏 孔黎江 来支钢
  李广军 李红岩 李平  李庆伟 李树勋 李文才 李旭  李雪山
  梁策  廖鸿根 林暮军 刘柏山 刘辰  刘汉山 刘金成 刘俊群
  刘鹏胜 刘首作 刘越胜 刘甄  刘振东 柳旭东 龙静  鲁仁慧
  陆天彤 马春林 马学军 毛凯歌 孟德平 孟轩  彭良真 齐艺
  邱清崇 任志强 沈秋根 时志坚 宋有新 孙国庆 索保峰 王爱军
  王安民 王驰  王浩  王建国 王建辉 王建玲 王健  王静怡
  王立峰 王立国 王平  王仁华 魏丹  魏宇翔 吴小平 吴远明
  吴章杰 夏柏森 谢维俊 邢智超 许宏宇 杨建军 杨坤明 杨明军
  杨世宏 杨志洲 尹世顺 游彩鸾 于洋  张超  张朝彬 张春杰
  张红霞 张洪波 张建军 张锦丽 张晶  张利平 张美英 张末兮
  张庆祥 张热云 张荣华 张选民 张长勇 张振宇 张中礼 赵鸿雁
  赵炜  赵正义 周国强 周建英 周荣骏 朱零
5# 华蓥山
 水晶猪猪 发表于: 2018-8-17 19:37:00|只看该作者

“藏迹──李小可写生之路”展在北京展出

展览名称:藏迹──李小可写生之路
展览时间:2018年8月9日~9月30日
展览地点: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馆

  (北京市朝阳区弘燕路山水文园东园3号楼底商101室)

  1988年8月我和摄影家郑云峰的黄河源之行,使我与藏地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已整整三十年。这块神圣的大地和人,使我触摸到生命最本源的状态和那不灭的灵魂;感悟到真切、敬畏、感恩的美好和自然的圣洁、瑰丽、博大与苍茫的震撼……藏地为我的生命注入了特殊的情感。

  我企图走的更近,可她永远在远方。这远方包含着变化、失去与永恒……这就像人生总是在超越与无法超越的过程之中。
  我的水墨创作、写生、版画、摄影作品,只是想把我对藏地无尽的崇敬、感动、记忆,不停的“迹”化,以表达我对这块土地和那儿的人们深深的敬仰和感激……
李小可 2018年8月

  “藏迹──李小可写生之路”展将于2018年8月9日至9月30日在李可染基金会美术馆展出,此次展览展出李小可先生三十年里,三十四次进入藏区体验、采风所产生的水墨创作、写生、版画、摄影作品百余幅,全面呈现李小可先生与藏地、藏人之间的特殊情感。
  写生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是连接自然与生活的重要手段;对于艺术家来说是主导创作手法的重要基础。1954年,李可染先生迈出了试探性的写生之路,用“师造化”对中国山水画进行改革,从而开创了二十世纪“李家山水”的辉煌。从上世纪70年代起,李小可先生跟随父亲去黄山写生,从此也奠定了他以写生为主导的艺术创作方式。几十年来,李小可先生的写生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近些年更是远足到异国他乡,也从风华正茂走到了古稀之年。

李小可《途中》丝网版画 2009年 64×94cm  065703gr4e5ttfffswmqih.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摄影作品)《河源女》1988年黄河源  065703xs76gchc5m4m58mc.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喜悦》丝网版画 2009年 90×62cm  065703dcti11sz81w0iw8h.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阳光》丝网版画 80x57cm  065704ycrcrdj7egoe3c42.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行》丝网版画 2010年 90×446cm  065704yvjnvn05jmiom5vu.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祈天》丝网版画 2009年 56×93cm  065704uyiiiq5yg5g58tgj.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他们》丝网版画 2011年 90×226cm  065705tz6cn9bbz4pjb8j8.jpg  保存到相册

  藏地始终是李小可先生最情有独钟的写生之地。三十年来,三十余次,一次次朝拜,手中的画笔始终表达不尽他对西藏的情感,近万张的“藏迹”摄影作品及与摄影完美相结合的版画作品,真实的记录下雪域高原的自然本体与藏人真实质朴的生命,这些画面已成为小可先生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李小可先生曾说“我企图走得更近,可它永远在远方,永远饱含着变化、失去和永恒……藏地已成为我不灭的精神家园和创作源泉。”

李小可《窗口》丝网版画 2010年 85x43cm  065705t07c7m74zbboozbf.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西藏写生—帕崩卡远眺》2016年 90.5x97cm 设色纸本-副本  065706jo4dnz1nzjjoyhdo.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西藏写生—圣地》2016年 69x138cm 设色纸本-副本  065706hur2r922zxdzkwwk.jpg  保存到相册
2011年李小可在西藏托林寺  065706gsscpt6sz1ztyrd0.jpg  保存到相册
1990年李小可在长江源头与牧民合影  065707db3rrbff55655beb.jpg  保存到相册

  写生是李小可先生艺术创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他艺术创作中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所以,“李小可写生之路”将以系列展的形式不断按照写生地域与不同主题推出展览项目,此次的“藏迹”则是该系列展览的发轫之作。

李小可(摄影作品)《山雨欲来》1996年西藏那曲  065707ofvqccfc5ccfsvpc.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摄影作品)《山魂》2013年珠穆朗玛峰  065707r9u6nadz6b54ydue.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摄影作品)《涌》1993年甘南拉卜楞寺  065708m22swf5mwtbcc7sn.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摄影作品)《纯净的世界》1990年长江源  065708jksk03ssaasahkjz.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雨后》2018年 45x50cm 设色纸本-副本  113709cmhbjw7ibkbwxodx.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水墨作品《水墨山魂》2016年 250x203cm 设色纸本-副本  113709a1wv0v3ppv86op36.jpg  保存到相册

李小可:寻找远去的记忆
  为了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受,我曾多次到西部藏地,历经青海的黄河源头、长江源头、柴达木、西藏的阿里、珠峰、那曲、甘南的玛曲、碌曲、夏河……使我有了和藏地藏人近距离接触的机缘。藏地大自然的纯净博大,苍茫;藏人的真切挚热,刚悍和淳朴,给我以震撼。在当今缤纷物化的时代里,藏地藏人那种本源状态给人带来了生命的感悟和灵魂的洗刷。那是一个能使人魂断的神秘境地。我企图走得更近,可它永远在远方,这远方包含着变化、失去与永恒……这也像人生,总是在企图超越与无法超越的过程中。
  藏地留下的近万张照片,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随着岁月流失,我仍被这些记忆所感动,开始探索用版画语言再现那注满灵动与激情的画面……创作中我如同那世代用不息生命将佛像与经文雕刻在石头上、印制在经幡上的藏人,怀着虔诚的心,把这不灭的记忆不断的迹化,以表达我对藏地藏人的深深敬仰和感动……

  Seeking a new artistic language and experience,I journeyed to the source of the Yellow and the Yangtze rivers in Qinghai Province,Qaidam,Tibet’s Ngari,Jomoglangma,Naqu and areas including Maqu,Klu-ch and Xiahe in Southern Gansu Province many times。During my travels,I had opportunities to make close contact with the natural scenery and people of Tibet。The pure,magnificent and dusky scenes and the sincere,hospitable people deeply touched me。In these materialistic times,Tibet’s natural scenery and the people’s pursuit of a pure and simple life cleanses my soul。Tibet is such a beautiful and mysterious land that people are reluctant to leave。I try to get closer to it,yet it is still distant。This distance lies in change,loss and eternity……much like life,in which we are always in the process of striving for transcendence but never quite transcending。
  The thousands of photos of Tibet I took have become an unforgettable memory in my life。As the time goes by,I am still moved by the precious recollections,and I attempt to convey these vibrant and passionate images by exploring and using the visual symbols of print。In my work,I try my best to visualize the memory with a sincere heart,as if I were a Tibetan who inscribes images of Buddha and religious scriptures on stones or prints them on prayer flags。Through my artwork,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great admiration and passion for the beautiful land and people of Tibet。


李小可先生简历
  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北京画院艺委会顾问,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理事长,黄山书画院院长,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
  李小可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中国画,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协助父亲李可染创作、生活,并在父亲的指导之下系统研习中国山水画。80年代起先后三十余次深入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甘肃等西部藏族地区进行写生及摄影创作,体验生活。近年来多次赴黄山、太行山、燕山等地写生。艺术创作在继承中国画传统和李可染艺术精神的同时,以开放的态度,注重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深度地直面生活、时代,从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中寻找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在重体验的基础上重表现,形成了特殊的水墨表现风格。古都北京、西藏、黄山成为艺术创作《水墨家园》系列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鲜明的绘画语言、风格受到专业界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关注和欢迎。2003年开始创作《藏迹》系列的版画作品,以对藏地特殊视角的人文关注和视觉表现的探索引起了美术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多年来积极参与公共美术事业的推广普及,坚持中国山水画的教育,培育出一批中青年山水画画家、学生。策划了很多重要学术性的美术展览,并且特别关注西藏美术事业的发展。2005年以来赞助、策划了《雪域彩练》《大美西藏》西藏当代绘画展,为推动西藏当代绘画发展做出努力。2015年8月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巨幅山水作品《众志成城》。水墨及版画作品被诸多美术馆、重要机构、海内外藏家等收藏。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美术馆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弘燕路山水文园东园北门3号楼底商101室)
  乘车路线:乘坐地铁10号线在十里河A出口出,十里河桥北乘坐680路公交车在弘燕桥西下车,向西步行100米即到(三个图腾柱子处)。
  行车路线:开车行驶至东四环,在窑洼湖桥处进入辅路,继续前行过四方桥后,在弘燕桥下绿灯右转向西(山水艺术大道)第一个红绿灯即到(三个图腾柱子处)。
  联系电话:010-67203123,13801326799
  Email:1215036811@qq.com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 金佛山
 楼主|表裱表裱 发表于: 2011-7-10 23:20:07|只看该作者

作品欣赏

一:水墨家园
  “水墨家园”是我多年来关注与表现的主题之一。如今,很多我们非常熟悉的,与历史、文化、经历、情感紧密相连的家园环境,在你还来不及回首关注时,不知不觉中就消逝了。北京的四合院、北京的胡同、宫墙下的杨柳、皇城外的红墙、老槐树组成的静谧林荫……这一切无不牵动着人们的情思,成为人们情感的依赖与精神的寄托。我期望用自己的水墨语言表现那渐渐逝去的浓烈印象与记忆。

二:雪域藏迹
  为了寻找新的绘画语言和感受,我曾多次到西部藏地。历经黄河源头、长江源头、柴达木、阿里、珠峰、那曲、玛曲、碌曲、夏河……我有了和藏地藏人近距离接触的机缘。藏地的纯净博大、浑厚苍茫,藏人的真切挚热、刚悍和淳朴,都给我以震撼──那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神秘境地。我企图走得更近,可它永远在远方,永远包含着变化、失去与永恒……藏地已成为我不灭的精神家园与创作源泉。

三:山水黄山
  黄山是中国山水画的圣地。1978年,我陪父亲去黄山写生,并有幸遇到了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先生。此后曾多次赴黄山写生。2007年,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成立黄山书画院,特邀我任书画院院长,这更加延续了我与黄山的情缘,同时也肩负起了画好黄山、为黄山奉献的责任。黄山与皖南已成为我探索山水画表现的重要契机与内容。

四:师法自然
  “写生”是艺术家将大自然赋予的感动与传统程式化表现形式及个人审美选择连接起来的重要环节,是对自然、传统的再发现、再认识,是山水画基本功练习的重要一环,最具活力与生机。写生使艺术家心灵直面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能让传统与当代文化以及个人的表现经验发生碰撞,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推动审美领域的新发现。

五:版画作品
  藏地留下的逾万张照片,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磨灭的记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仍被这些记忆所感动,开始探索用版画语言再现那注满灵动与激情的画面。在我的创作过程中,如同那世代用不息生命将佛像与经文雕刻在石头上、印制在经幡上的藏人,怀着虔诚的心,把这不灭的记忆不断地迹化,以表达我对藏地藏人深深的敬仰和感动。
3# 峨眉山
 楼主|表裱表裱 发表于: 2011-7-10 23:18:52|只看该作者

艺术思考

  “水墨”是李小可艺术生涯选择的主要语言方式,也是缘:父亲、山水、中国画的表现……它承载着东方文化的特征。
  “家园”是我们所处时代和赖以生存的自然,传统文化同样是一种“家园”。当你走进去时,它会给你带来深深的感动和无限的表现空间。艺术家难的是要把这种感动转化为个人化、程式化的绘画语言,这需要用“艺比天大”的态度去感悟、实践,才有可能实现这个转化。父亲讲“千难一易”“苦学派”“实者慧”表明了这个过程的艰辛;“学步”“问道”“以学为进”是李小可的坚持;“有无之间”是多年来在水墨实践中的感悟;“吸纳”“为我所用”则是李小可对待外来文化和当代视觉经验的态度。他一直努力把传统与自然、生活连接起来,不断寻觅水墨表现新的可能。
  他想艺术是从感动开始的,艺术也是生命所经历的岁月的痕迹。当我们回顾过去,自己好像是人生旅途的一个行者,作品就是这个行者在探索的荒途中所做的“活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2# 四姑娘山
 楼主|表裱表裱 发表于: 2011-7-8 15:50:14|只看该作者

人物经历

  李小可1944年出生于四川重庆金刚坡。1946年随父母迁居北京。1948年全家搬入北京东城区大雅宝胡同甲2号。1960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习基础美术。1962年应征入伍,在唐山4582部队服役。1968年至1977年复员分配至北京内燃机总厂锻工车间,打铁近十年。1978年协助父亲李可染赴黄山、九华山写生讲学,随父亲开始系统研习山水画。1979年进入北京画院。1986年至1987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卢沉、周思聪人物画研修班学习。1987年参加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短期人物画研修班。1989年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构成”进修班学习。
  李小可基于对生活的感受,注重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深度直面生活,从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中寻找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在重体验的基础上重表现,形成了特殊的绘画风格。北京、西藏、黄山成为国画“水墨家园”系列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2005年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水墨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2008年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水墨作品展”(澳门民政总署画廊),2009年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水墨作品展”(台北·“国父纪念馆”),2012年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水墨作品展”(北京·中国美术馆),2013年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水墨作品展”(江苏·徐州艺术馆、广州·广东美术馆),2014年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上海·中华艺术宫),2015年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南京·江苏省美术馆、台北·“国父纪念馆”),2017年举办“水墨家园·近观可意──李小可作品展”(深圳·关山月美术馆),2019年举办“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上海·宝龙美术馆、江苏·徐州李可染艺术馆)。
  李小可1988年起先后三十余次进入藏区体验、采风,拍摄了逾万张照片。2003年李小可开始探索将这些作品进行再创作,把版画语言与纪实摄影相结合,创作“藏迹”系列版画作品。这些作品成为李小可“水墨家园”系列外的又一新的艺术表现体系。
  李小可与藏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体验生活的同时,特别关注、支持西藏美术事业的发展,为西藏当代画派的形成做出了贡献。2004年以来赞助、策划了“雪域彩练”“大美西藏”等西藏当代绘画展。
  李小可于2004年在北京画院研修生班开始山水画教学,至今已教授了百余名学生,2005年在此基础上成立“李小可艺术工作室”,经过几年的努力已逐渐形成“李家山水”的精神面貌和绘画风格。2013年其在北京大学开设的“李小可导师工作室研究生课程班”任高级研修班导师。
  多年来除坚持创作外,李小可致力于宣传李可染艺术精神,弘扬传统文化,自20世纪80年代始,策划、组织了李可染艺术展览二十余次,并举办各类大型学术研讨会,同时编辑出版画集数十本。2007年策划、组织“世纪可染──纪念李可染诞辰一百周年”系列活动,(北京·中国美术馆),编辑出版画册书籍等十九种。李小可1944年出生于四川重庆金刚坡。
1# 贡嘎山
 楼主|表裱表裱 发表于: 2011-7-8 06:03:54|只看该作者

人物简介

  李小可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中国画,上世纪70年代开始协助父亲李可染创作、生活,并在父亲的指导之下系统研习中国山水画。80年代起先后三十余次深入西藏、青海、长江源头、黄河源头、甘肃等西部藏族地区进行写生及摄影创作,体验生活。近年来多次赴黄山、太行山、燕山等地写生。艺术创作在继承中国画传统和李可染艺术精神的同时,以开放的态度,注重吸取外来艺术的营养,深度地直面生活、时代,从对生活的强烈感受中寻找自己个性化的绘画语言,在重体验的基础上重表现,形成了特殊的水墨表现风格。古都北京、西藏、黄山成为艺术创作“水墨家园”系列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以鲜明的绘画语言、风格受到专业界的肯定和好评,同时得到海内外收藏界的关注和欢迎。2003年开始创作《藏迹》系列的版画作品,以对藏地特殊视角的人文关注和视觉表现的探索引起了美术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多年来积极参与公共美术事业的推广普及,坚持中国山水画的教育,培育出一批中青年山水画画家、学生。策划了很多重要学术性的美术展览,并且特别关注西藏美术事业的发展。2005年以来赞助、策划了《雪域彩练》《大美西藏》《藏缘》等西藏当代绘画展,为推动西藏当代绘画发展做出努力。2015年8月因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为天安门城楼创作巨幅山水作品《众志成城》。水墨及版画作品被诸多美术馆、重要机构、海内外藏家等收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9 21:52, Processed in 0.140400 second(s), 12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