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62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奥燕 发表于: 2017-12-26 12:38:00|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2017年全球最牛叉中国梵高油画村 住着99%半路出家画工

 [复制链接]
  最近一部通篇用油画拍摄的电影
  《至爱梵高· 星空之谜》在朋友圈刷屏了。
  无数文艺青年趋之若鹜
  顶礼膜拜心中的艺术偶像。
  一个生前只卖出一幅作品
  靠弟弟供养的社会“loser”
  最终亲手了结自己短暂的生命。
  他绝想不到在164年后今天
  他会成为全世界的超级“IP”
  这个人便是文森特·梵高
  这位穷困潦倒一生的艺术大师可能也想不到
  21世纪的今天无数人会以他为“生”
  博物馆、纪念品、复制油画……
  而另一方面
  世人可能并不知道
  在荷兰梵高博物馆旁的纪念品店里售出的仿制油画
  大部分都来自中国深圳的一个偏远小乡村:大芬村

[一]
  大芬村本只是个穷困的客家小村落
  占地0.4平方公里
  原住村民300余人。
  上世纪80年代村民仍靠种田为生。
  但因杂草从生、污水遍地
  这里被俗称为“大粪村”。
  但在1989年
  “大粪村”的命运被从此改写。
  一个名叫黄江
  的香港画商因房租高涨
  带着20多位画师从黄贝岭移师大芬村
  从复制和出口西方的知名油画起步
  而就是这次偶然的机会
  使得大芬村成为了“中国油画第一村”
  大芬村距离深圳布吉镇只有三公里
  被两条交叉的主干道裹夹
  周围挤满了商铺、餐馆和旅舍。
  马路边的建筑上挂着张巨幅海报:

“世界油画,中国大芬”。
  而村口的巨型画板上则写着“大芬油画村”
  一座手执画笔的雕塑会让你误以为到了798。
  村子里除了三条短街
  便是横纵分列的小巷
  到处都是绘画工作室和画廊。
  沿着狭窄的街巷溜达
  不到2小时就能逛完整个村子。
  很难想象
  在中国的这个偏远村庄。
  会展现出另一种腔调的西方艺术。
  而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画出了全世界将近60%的油画。
  每年生产和销售的油画达100多万张
  年出口创汇3000多万元。
  大芬村用了20年的时间
  终于不再是那个贫瘠穷困的“大粪村”了。

[二]
  一个小学文凭的农民
  半天时间可以画出一幅世界名画。
  你可能会难以置信
  但这却是大芬村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
  黄江最初收了几十个学生
  都是进城打工的农民
  没有任何绘画基础
  艺术对他们来说很遥远,还有些神秘。
  他从调色、用笔开始教,之后是临摹
  培训一到两个月就开始上手画了。
  这些学生熟练以后
  有的叫上家人和老乡来一起学画
  有的后来还收了徒弟,继续传播。
  到现在可能有六到七代画工
  形成了一个有几十万人的油画工业。
  一幅名画通常几人分工完成
  每个人都只专职画其中一部分。
  比如最受欢迎的《梵高自画像》
  由五人完成,眼睛由一人承包。
  这种流水线模式使工人画得很熟练
  而一幅《梵高自画像》在职业画家手中
  至少要一天多的时间完成
  但在大芬村的画工手里
  一天可以画出十几幅。
  而这样一幅“行画”
  售价通常只有几十块。
  这里约有万名画工
  夜以继日地赶制着世界名画
  销往全国各地,全球各地
  而他们画的最多的就是梵高
  你可能也很难相信

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的广场中
摆放在玻璃橱窗内的《向日葵》仿作
同样出自这个偏僻村庄的画工之手。
[三]

  在大芬的油画生产者们
  按照绘画水品的高低被分为:

画工、画师和画家
  这三类人呈金字塔形分布。
  画家卖原创产品
  画工制作山寨名画。
  无疑画工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
  他们被画廊雇佣或接受画商订单作画
  靠的是“走量”
  收购价常被压得很低。
  经过层层倒手和漫长的运输后
  画作最终出现在国内各地和海外画廊中。
  大芬村和众多艺术区一样
  艺术与财富的光环
  引得大江南北的谋生人群慕名而来。
  为了艺术,也为了生存。
  英国画家大卫在咖啡厅表演
  他在大芬村已经呆了近十年。
  诗诗之前从事销售行业
  突然有一天她觉得
  自己不能再继续这样的生活了
  便在大芬租了一个墙面
  一边画画一边卖服饰。
  画家陈鸣婵正在自己的画室里作画
  她在四十岁实现了财务自由后才开始学画画
  不需要将画画当作生计
  她更愿意画自己喜欢的风格。
  50岁的李红民从1991年开始
  就来到大芬村附近做画工
  见证了大芬油画村的完整发展历程。
  来自梅州的朱新明是墙壁“画工”
  1996年,21岁的他跟着叔叔学画画。
  每月靠卖订单画,收入低则七八千,多则两万多。
  有时候他画不过来,就会找同行帮忙。
  在这些“画家”中
  有的画了一辈子的梵高
  有的开始追求原创之路
  有的功成名就,也有的穷困潦倒;
  有的深深地扎根于此
  有的则在一两年后随风飘散,漂泊天涯。
  但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画,不断地画。

他们笔下,不仅是色彩和颜料
更浓缩了时代发展的印记。
[四]

  无可否认的是
  大芬村里仍生活着大量最底层的画工
  他们曾经是画厂里没日没夜干活的工蚁
  用一幅幅复制油画换取微薄的薪水。
  但随着大芬村行业的聚集和饱和
  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
  画厂模式在大芬村注逐渐被淘汰
  流水线模式在带来高速和低价的同时
  也让大芬村一度被贴上了“山寨”、“低廉”的标签。
  为了留住和扶持原创画家
  大芬村“软硬兼施”:
  为画家、画工兴建公共租赁住房;
  建成全国首个美术产业园区配套美术馆
  携手中国美协每年举办油画展
  定期组织原创画家外出采风
  ……
  这个曾经的高仿村正在拼命改变
  而底层画工们的命运
  也将被时代的巨手频频改写。
  在大芬村,“艺术”有两种含义
  一种是作为生存工具的“艺术”
  是日夜重复的笔触和相似的构图;
  另一种则是作为爱好和追求的“艺术”
  奢侈而脆弱,需要艰难供养才不至于失去。
  在狭窄的巷道中
  在弥漫颜料气味的画室里
  即便是色彩艳丽的油画
  也填充不了贫瘠的生活。
图:@春月
  于是“中国梵高”们在眼前的画布上
  又添上了一笔。

每一笔,都离艺术更近
却又很远。

源自:Feekr旅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奥燕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奥燕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市场是否回暖仍有待观察 2017十大经济年度人物60强榜单出炉 候选人竞争激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15:18, Processed in 0.249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