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丢不下|查看: 12125|回复: 55
[科学家

漩涡中的“基因狂人”贺建奎

 [复制链接]
46#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1-28 09:42:00|只看该作者

面对“科学狂人”伦理审查监管和法律应提前归位

源自:澎湃新闻
  面对“科学狂人”,伦理审查监管和法律应提前归位
  赵汉斌/科技日报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诞生的消息,让医学科研和临床界都炸开了锅。人们在质疑贺建奎行为的同时,也在呼唤监管的强手和法律的归位。
  我国明文禁止以生殖为目的基因操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昆明理工大学灵长类转化医学研究院院长季维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在人类胚胎基因操作方面,我国法律和行政法规有明确规定,贺建奎的这项“研究”,显然触犯了相关法规和科研工作者的伦理道德底线。
  早在2003年7月,原国家卫生部发布的《人类辅助生殖技术规范》明文规定:“禁止以生殖为目的对人类配子、合子和胚胎进行基因操作”。同年12月,由科技部和原卫生部制定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第六条前两款也明确规定,进行人胚胎干细胞研究,必须遵守以下行为规范:利用体外受精、体细胞核移植、单性复制技术或遗传修饰获得的囊胚,其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不得将前款中获得的已用于研究的人囊胚植入人或任何其它动物的生殖系统。
  在国外,多个国家也明令禁止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基因编辑工具只能用于非生殖的成年细胞,在部分国家,用人类胚胎做实验是一种犯罪行为。如在加拿大,根据2004年的《人类辅助生殖法》,违法编辑人类基因组将面临最高10年监禁;在澳大利亚,根据禁止克隆人法案(2002),改变胚胎细胞的基因组有可能面临15年监禁。

对伦理审查的监管是焦点
  随着新闻发酵,贺建奎事件伦理审查几方当事人相继现身否认知情。因此,在新闻事件中曝出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查申请书》真实性也有待观察。
  原国家卫计委于2016年10月12日发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明文规定,国家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负责对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重大伦理问题进行研究。违反此办法规定的机构和个人,给他人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实施基因编辑技术的机构应该知道,这种技术涉及重大伦理问题,且属于国家卫健委‘负面清单管理’范畴内政府禁止实施的技术项目。种种迹象表明,事件中的‘伦理委员会’已流于形式。”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岳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医疗机构违反法定程序,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和卫健委颁布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可以对其采取罚款以及其他相应的行政处罚。
  “事件暴露出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监管存在的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生命伦理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雷瑞鹏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基础和科技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各级伦理审查委员会建立情况和审查水平参差不齐,况且伦理审查委员会附属于各医疗机构,独立性让人质疑。

加快刑事与行政立法,尽快关上“魔盒”
  王岳教授认为,滥用人类基因操作的“魔盒”已经打开,不仅面临伦理风险,也面临着法律风险。从贺建奎事件看,还需评估实施此项行为之前,当事父母是否全面、充分、真实了解相关的信息。如果当事父母不了解或不全面了解这些风险,按照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可构成对当事父母和孩子的人身侵权。
  其次,此举或对人类基因池构成安全危害,涉嫌严重危害全社会公共利益、具有较大危害性。因此王岳呼吁全国人大尽快通过刑法修正案,以滥用医学新技术的相关罪名加以确定,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此前,我国对医学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已从许可制改成了备案制,短期内,可参照发达国家新药管理办法,对细胞免疫治疗方法及基因编辑等技术严格管理。“应该提升行政监管等级,而不是放。”王岳强调。
  “此次我国专家共同体发声很快,这是中国科学界的觉悟”,王岳说,伦理委员会的规范性要通过行业组织和专家共同体加以形成,而专家共同体也要有相应的认证标准,不是凑几个人就可以开伦理委员会。伦理委员会是患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机构,要切实加以监管,制度有保障,才能在科技自由和公众安全之间找到平衡点。
  (原标题 面对“科学狂人”,法律应提前归位)
45#
 不取 发表于: 2018-11-28 03:23: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贺建奎的影响有多坏? 专家解疑基因编辑七大焦点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贺建奎的影响有多坏? 专家解疑基因编辑七大焦点

  中新网客户端北京11月28日电(记者:张尼)当事多方出面回应,监管部门介入调查,百余位中国科学家发表联署声明谴责……这两天,贺建奎和他创造出的“基因编辑婴儿”刷爆了朋友圈。
  这位疯狂的“科学家”究竟做了什么?基因编辑潜藏着哪些风险?这种技术是否会对人类的基因库产生影响?针对一系列引发公众关注的疑问,中新网记者日前采访了业内专家。
贺建奎资料图

焦点一
基因编辑是一种什么技术?

  据媒体报道,近日,来自中国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向外界公布,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她们的基因已经经过人为修饰,能够天然抵抗艾滋病。消息一出,舆论哗然。
  引发轩然大波的基因编辑到底是一种什么技术?
  中国农业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教授吴森向中新网记者介绍,DNA结构被发现之后,科学家需要通过一项技术去研究每个基因的功能,基因编辑技术便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应运而生。
  当时,基因编辑技术被称作基因打靶技术。科学家以小鼠作为模型,通过基因打靶的方法改变小鼠的特定基因,借由观察其表型或者行为变化,研究这个基因的功能。
  基因编辑技术实际上是基因打靶技术的“升级换代”。

焦点二
人类为何要进行基因编辑?

  “基因编辑是一种重构基因序列的手法,就像一个制作精良的橡皮擦,能针对出了毛病的基因,进行精准的‘擦除’。”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丽丰再生医学研究院执行院长高正良这样评价基因编辑的作用。
  那么从诞生至今,这项技术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呢?
  吴森表示,在过去30年里,基因打靶技术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生物医学领域的用途非常广泛,做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包括在肿瘤治疗领域中的CAR-T技术(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等。
资料图:胚胎移植技术。图文无关。张瑶 摄

焦点三
基因编辑可以在哪些层面进行?

  记者从业内专家处了解到,目前,基因编辑多在小鼠、猪等模式动物中进行。如果需要应用于人体,也只是在体细胞中操作,进行基因治疗或者基础研究。
  因为存在高风险,基因编辑技术并未在人体上广泛应用。过去有少数科学家曾在人类早期胚胎上进行实验,但只是停留在胚胎阶段,并没有使其进一步发育。但这在当时也已经引起不小的恐慌。
  针对基因编辑技术在人体上的应用问题,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于日前回应称,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而此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则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
资料图:正在进行胚胎技术研究的医生。图文无关。张瑶 摄

焦点四
基因能否“任性”编辑?

  人类掌握了基因编辑技术,是否就意味着拥有了“万能 钥匙”,可以把自身塑造成任何想成为的样子?
  在专家看来,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任性”编辑基因就意味着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
  高正良认为,人类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可能诱发非常严重的伦理问题,即被改写的生殖细胞会影响其子孙后代,甚至随着现象的普及、改变整个人类的基因池。
  在他看来,即便基因编辑技术已完全成熟到风险可控,一旦该项目被推广,那么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想变漂亮的人,变聪明的人,都能改变自己或者后代的基因。甚至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淘汰所谓弱势基因,实现基因定制。而这背后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无法估量。”
  “如果开了这样的先例,导致基因编辑技术被有不良企图的人掌握,用以破坏正常的基因,后果不堪设想。”吴森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忧。

焦点五
敲除基因防治艾滋病,有必要吗?

  据悉,贺建奎这次基因手术修改的是CCR5基因,该基因是艾滋病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是他此前对媒体宣称的一大“亮点”。
  但在专家看来,这样做并没有意义。
  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主任、非洲科学院院士张林琦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的门是很多的,CCR5只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受体,但病毒仍然可以绕过它,利用其他机制进入细胞。所以,即使对CCR5基因敲除得很彻底,也不能完全阻断艾滋病病毒进入细胞。
  专家介绍,目前有非常有效的方法防止新生儿患上艾滋病,不需要这么“大动干戈”。
  即便是体外受精,也可以把精子、卵子进行彻底清除,达到不被感染的目的。如果是已经怀孕的妇女感染了HIV,在其生产和怀孕过程中亦可通过药物,使病毒传播几率降到1%以下。

焦点六
敲除基因,人体会面临什么风险?

  敲除基因预防艾滋病不科学,那么失去这个基因后,出生的婴儿会面临什么问题?
  吴森分析,人体含有2万多个基因,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每个基因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坏掉某个基因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潜在影响。
  “从现有文献看,CCR5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感应分子;不仅抗病毒,还有抗肿瘤的功能。”张林琦强调,鉴于CCR5在人体中的重要性,把它敲除确实会对免疫功能有很大影响,此外,包括对心血管的影响、感染情况下是否对感染其他病毒有负面效应,这些都有待研究。
  对于两个或已被实施手术的孩子,高正良认为,即便加大对他们的后续观察和检测,就目前的医学程度而言,还无法检测孩子正常与否,其将面临怎样的风险也无法预估。

焦点七
“疯狂”背后有哪些反思?

  为什么一个普通的科研人员能做出这种突破底线的举动?“疯狂”的背后又给我们留下哪些反思?
  在吴森看来,过去,基于同源重组的基因打靶技术操作难度很高,效率也比较低。现在由于CRISPR/Cas9等新型基因编辑工具的出现,基因编辑的效率大大提高,很多实验室都能掌握这样的技术。
  “基因编辑技术门槛降低,更凸显了政府或相关部门监管的必要性;需要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并细化各项规定,防范这种技术被滥用。”他强调,任何企图进行“基因编辑人类婴儿”的举动必须马上禁止,并追究责任人的法律责任。
  但吴森同时指出,此次“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对于整个基因编辑领域来说属于个例,不应为此影响到基因编辑技术的研究和利用。
  “希望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更加严格的实验伦理审查,避免此类事件再次发生,让科学技术真正服务于人民,造福于百姓。”吴森说。 ●

☆ 相关资讯
最新进展

  基因编辑婴儿同意书曝光:感染艾滋和脱靶均不负责
  “基因编辑婴儿”知情同意书曝光:经费来自南科大
  “基因编辑”原来是这么回事 一张图看懂了
  “基因编辑婴儿”被指涉嫌违法 违反了哪些法律?

各方回应
  广东卫健委:已调查基因编辑事件 将及时公布结果
  和美医疗:基因编辑婴儿突破人类底线 从未参与
  南科大:贺建奎2月已停薪留职 项目违背学术伦理

争议贺建奎
  贺建奎:知道会有争议 愿为有需要的家庭接受指责
  贺建奎最新回应:坚信伦理将站在我们一边
  贺建奎解释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是治疗性技术
  基因编辑婴儿缔造者:名下8家公司 曾获2亿多投资

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引争议
  人类历史要改写?一文看清基因编辑婴儿背后真相
  基因编辑婴儿已获临床试验注册号 经费来自科创委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 并未经医学伦理报备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4#
 btkj 发表于: 2018-11-27 22:08:00|只看该作者

“基因编辑婴儿”震惊世界 等待贺建奎的将是?

源自:参考消息网
原文标题:锐参考 | 中国“基因编辑婴儿”震惊世界!等待贺建奎的将是──

  参考消息网11月27日报道(文/丁扬)昨天(26日),一个中国人和他的举动“震惊”了世界。
  来自深圳的科学家贺建奎宣布,在他的主导下,两名基因被编辑过、能够对艾滋病免疫的女婴日前在中国出生。
  随后,舆论被引爆──夹杂着震惊、恐惧、愤怒和质疑的情绪无差别地裹挟了中外科学界,和每一个普通人。
  人们几乎无法也不敢说服自己相信:直到这对双胞胎女婴出生,贺建奎才向世界宣布了这个秘密,在此之前,这个项目没有公开申报、伦理审批以及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
  一个如此重大的实验,和它如此草率的推进过程,会招致怎样的后果?
  后来的事态发展给出了回答:百名科学家联名反对、各方撇清关系、更多关于贺建奎的信息浮出水面,官方宣布介入调查……
  其间,人们试图还原这个科学家疯狂举动背后的心理轨迹,试图厘清科学及伦理间的那条边界,以及,试图回答一个重要问题:多年来被全球科学家们所恪守的内心道德和伦理底线,会否被就此打破?
  26日深夜,群情如沸之下,贺建奎团队终于出面发声:在本周三(28日)于香港召开的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峰会上,贺建奎将公开该项目数据。
贺建奎

急转!
  这对双胞胎女婴,一个叫露露,一个叫娜娜。
  昨天上午,美联社率先发出关于她们如何被制造又如何降生的“独家专访”,以及一段和贺建奎的面对面采访视频。
  文章在标题中即点明了贺建奎的“成就”:中国科研人员宣称世界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如果这(“基因编辑婴儿”降生)是真的,那将是科学和伦理的深刻飞跃。”报道说。
美联社报道截图
  此外,报道就贺建奎的实验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外围采访,并透露一些关键性信息:例如多名中外科学家对这项实验的批评或者(少数)支持,贺建奎本人所具有的南方科技大学教授身份,以及为项目提供伦理审查申请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
  专访发布的时间点卡得也很巧──25日,贺建奎才刚刚向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编辑峰会的组织者之一透露了此事。而美联社“在早些时候对他做了专访。”
  小锐查阅发现,至少在26日中午之前,“首例基因编辑婴儿”相关新闻还被定义为即将刷屏世界的“最牛新闻”。
  但随着话题热度的上升,情势从下午开始急转直下:消息的确刷屏了,但却是以不断“反转”的方式。
26日下午,相关各方就“基因编辑婴儿”事件作出回应。(制图/小锐)
  在那份被广为转发的联合反对声明中,122位科学家指出,贺建奎的所谓研究,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而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对于在现阶段不经严格伦理和安全性审查,贸然尝试做可遗传的人体胚胎基因编辑的任何尝试,我们作为生物医学科研工作者,坚决反对!!!强烈谴责!!!”声明说。
  26日晚上,舆论热度进一步延烧之下,国家卫健委发出声明表示:对“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事宜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争议
  舆论风暴眼中的贺建奎本人,至今没有现身。
  但无论是在昨天下午其团队更新的多份视频,还是在美联社的采访中,贺建奎都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我知道会有争议,但我愿意为有需要的家庭接受指责。”
  而据美联社报道,在首例试验中,共有7对“有需要”的夫妇接受了胚胎修改。
  “我感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这不仅仅是创造第一,还是制造一个榜样。”贺建奎说。
  但他同时表示:接下来,社会会决定下一步怎么做。
贺建奎接受美联社采访
  值得注意的是,美联社提到,著名遗传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乔治·丘奇为基因编辑对抗艾滋病的实验作出辩护:“我认为这是合理的。尤其是癌症正成为当前公共卫生主要的、不断增长的威胁。”
  支撑丘奇观点的论据在于,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相对简单的方法来编辑基因,即通过CRISPR工具对DNA进行操作,以提供所需的基因或禁用导致问题的基因。
  而贺建奎本人更宣称,实验“首要考虑了安全性”,所编辑的基因也正是目前被研究得最为透彻的CCR5,他甚至将此次基因编辑形容为“一种类似于疫苗的疾病预防”。
  但据英国科学期刊《自然》介绍,目前基因编辑实验仅用于针对少数严重疾病的研究,而很显然,编辑精子、卵子或者胚胎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科学界一直担心,一旦界限打破,终有一天这项技术会被用作其他途径,例如增强智商、优化基因等。这样一来,整个社会的既有秩序和公平都将被颠覆。
  对此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观点是:在针对新生儿癌症的有效对抗措施中,基因编辑手段因其不可预测性而被视为非必要选项。
  英国BBC网站则指出,关于这项技术,目前加拿大、澳大利亚、西欧各国(除英国)和韩国等都有明确法例禁止。
  而关于贺建奎本身所强调的“简单”和“安全”,著名生物学家颜宁的一段话也许能予以回应:
颜宁微博截图

丢人……
  按照此前承诺,贺建奎将于明天现身香港,并公布这项基因编辑项目的具体数据。
  但这些数据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已经蒙受阴影的中国科学界声誉“挽尊”?这个问题可能无法回答。
  正如许多网友纷纷用“丢人”来形容贺建奎项目引发的争议,事实上,在这轮针对“基因编辑婴儿”的报道中,外媒的反应和措辞都相当激烈、严厉。
  在英国《每日电讯报》的报道中,英国学者将贺建奎的项目斥为“魔鬼行为”,并呼吁全球抵制。
  而路透社援引英国牛津大学的医学伦理学专家朱利安·萨卢列斯库的话称:“如果这是真的,那么这个实验就是骇人听闻的。”
  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则关注到“基因编辑婴儿”项目背后的“深水”──贺建奎团队与深圳和美医疗的关系,南方科技大学在贺建奎公司所占有的股份,以及那纸目前无人“认领”的伦理审查申请书……
网络流传的伦理审查申请书
  目前,“基因编辑婴儿”带来的巨大争议还在继续。而就在小锐截稿前,又有新的关键情节出现。
  先是有媒体爆出针对参与基因编辑实验志愿者的知情同意书。
  据知情同意书披露,项目经费来自南方科技大学,项目目标在于“生产”免疫艾滋病毒婴儿,但对于实验存在的脱靶风险,项目组不承担“超出现有技术的风险后果”。
  与此同时,中国科技部也给出了最新回应──
  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部长茶座”活动中,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表示,2003年颁布的《人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指导原则》规定,可以以研究为目的,对人体胚胎实施基因编辑和修饰,但体外培养期限自受精或者核移植开始不得超过14天。
  “本次‘基因编辑婴儿’如果确认已出生,属于被明令禁止的,将按照中国有关法律和条例进行处理。”徐南平说。

☆ 相关资讯
最新进展

  基因编辑婴儿同意书曝光:感染艾滋和脱靶均不负责
  “基因编辑婴儿”知情同意书曝光:经费来自南科大
  “基因编辑”原来是这么回事 一张图看懂了
  “基因编辑婴儿”被指涉嫌违法 违反了哪些法律?

各方回应
  广东卫健委:已调查基因编辑事件 将及时公布结果
  和美医疗:基因编辑婴儿突破人类底线 从未参与
  南科大:贺建奎2月已停薪留职 项目违背学术伦理

争议贺建奎
  贺建奎:知道会有争议 愿为有需要的家庭接受指责
  贺建奎最新回应:坚信伦理将站在我们一边
  贺建奎解释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是治疗性技术
  基因编辑婴儿缔造者:名下8家公司 曾获2亿多投资

首例基因编辑婴儿引争议
  人类历史要改写?一文看清基因编辑婴儿背后真相
  基因编辑婴儿已获临床试验注册号 经费来自科创委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 并未经医学伦理报备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43#
 不取 发表于: 2018-11-27 21:23:00|只看该作者

贺建奎的海外“心路历程”和两次转身

源自:新京报
原文标题:贺建奎的海外“心路历程”和两次转身

今天,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持续引发关注。

  据美联社,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昨日宣布,在他的帮助下,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他自称他用一种能够改写生命蓝图的强大新工具,修改了这对本月出生的双胞胎女婴的DNA。由于该研究项目涉及对人体胚胎进行基因编辑,研究安全性与伦理问题引发公众关注。
  目前,贺建奎的说法尚未得到其他方的证实,也尚未发布在期刊上。而被曝参与此项目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提供资金的深圳市科创委均否认参与,贺建奎任教的南方科技大学称以为该项目在校外开展,招募研究对象的公益组织称以为这是大学的项目。
  经过两天的“踢皮球”运动后,该事件成了一起“罗生门”。昨晚,国家卫健委昨晚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展开调查。

贺建奎的海外“心路历程”
  2006年,贺建奎从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毕业。
  毕业后,他前往美国莱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师从该校生物系教授迈克尔·迪姆(Michael Deem),转战生物领域。值得一提的是,迪姆也是此次基因编辑婴儿的参与者。
  外事儿(xjb-waishier)发现,在他本科毕业的那一年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关于量子态传输的学术论文。
  据美联社,2010年,贺建奎顺利获得生物物理学博士学位,之后便马不停蹄地赴斯坦福大学深造。2011至2012年期间,他在斯坦福大学史蒂芬·夸克实验室(Stephen Quake lab)进行博士后研究。
  外事儿发现,在此期间,他出版了一本书。根据亚马逊官网的说明,这本书介绍了预测主要流感病毒的统计方法和解释CRISPR这项基因编辑技术的第一个理论模型。
  同时,他还在博士后生涯深入研究了单分子测序技术,这也是他于2016年建立的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要研发项目。
  2012年,贺建奎回到中国,并在南方科技大学开设了自己的实验室。他回到中国后依然与其导师迪姆保持紧密联系,合作进行了多个科研项目。
  回国后的贺建奎似乎成功转型为商人型学者。

  根据天眼查,贺建奎是7家公司的股东,6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包括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内,贺建奎担任法定代表人的6家公司大多为科技公司。
  外事儿发现,就在四天前,贺建奎作为共同作者的一篇论文在基因编辑同行评审期刊《The CRISPR Journal》上发表。
  在另外4位共同作者中,还有一位名为赖安·费雷尔(Ryan Ferrell),他也参与了“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相关工作,他是美国专业的公关人士。
  这篇论文提出了基因编辑临床应用的5条伦理原则,包括“同情有需要的家庭”“只服务于重大疾病,不虚荣”“尊重(经过基因编辑的)孩子的自由”“基因不能定义一个人”“每个个体都值得被治愈,远离基因疾病”。
  美国医疗媒体STAT评论称,贺建奎进行“基因编辑婴儿”没有遵循他论文中提及的伦理原则。贺建奎却在昨晚的视频中说:“历史将会证明伦理站在我们这一边。”

基因编辑技术开拓者:基因编辑不应用于人类生殖细胞
  针对全球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两位开拓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詹妮弗·杜德纳
  和麻省理工学院华人科学家张锋,于26日先后发表声明。
  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创始人之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詹妮弗·杜德纳(Jennifer A。Doudna)在加州伯克利大学网站上发表声明称,目前基因编辑不应该应用于人类生殖细胞,这是在全球科学界达成共识的,负责此例基因编辑婴儿的科学家必须对其行为作出解释。
  杜德纳认为,公众需要了解以下几点:
  该临床报道没有在任何同行评审的科学文献上发表;
  因为数据没有被同行评审过,基因编辑过程的准确度无法评估;
  基因编辑在人类胚胎上的使用应仅局限于那些明显未得到满足的医学需要,和那些目前没有医疗手段可以解决的情况。
  麻省理工学院华人科学家张锋
  是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的开拓者之一,他的团队拥有CRISPR基因编辑专利权。
  11月26日,张锋在麻省理工学院博德研究所网站上针对“基因编辑婴儿”发表声明称,就目前来说,通过基因手术修改胎儿身上的CCR5基因是风险大于好处的,并且CCR5基因修改还容易使胎儿感染西尼罗河病毒。他支持叫停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
  张峰还表示对CCR5基因试验缺乏透明性感到担忧。所有的医学进步,基因编辑或者是其他领域,尤其是那些会影响到人类的,都应该非常谨慎,而且需要经过严格的试验,并且需要和患者、医生、科学家以及其科学工作者公开讨论之后,才能进行公正的施行。
  早在2015年,国际医学研究界就曾表示,在全社会未达成共识之前,推进任何有关生殖性的基因编辑工作都是不负责任的。这是2015年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发表的共识声明。
文/沁涵、方辰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2#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1-27 20:42:00|只看该作者

南科大已“查封”贺建奎办公室

源自:新京报
  (记者:陈维城)11月27日晚间,新京报记者来到南方科技大学贺建奎所属办公室,发现办公室门外的介绍内容已摘除,并贴上印有“请勿入内,后果自负”南方科技大学盖章的提示条。
27日晚间,新京报记者探访南科大贺建奎办公室。
  据证券时报26日下午报道,贺建奎办公室在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楼内,门口还贴着瀚海基因(贺建奎系瀚海基因的法定代表人)相关技术被Nature子刊报道的海报。
  另据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介绍,27日下午2点该办公室的介绍还在。
  26日下午,证券时报记者探访南科大贺建奎办公室。
41#
 不取 发表于: 2018-11-27 17:53:00|只看该作者

贺建奎高中班主任:他性格害羞 对知识点过目不忘

源自:新浪新闻综合
原文标题:独家!贺建奎高中班主任:他性格害羞腼腆,对知识点过目不忘

源自:ZAKER潇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两名女婴是否会有潜在健康风险?基因编辑是否会影响人类基因池?11月 26日,深圳南方科技大学副教授贺建奎宣布,两名基因被编辑过、能够对艾滋病免疫的女婴日前在中国出生,消息一出震惊了学术界和公众。
  贺建奎何许人也?11月 27日,潇湘晨报记者独家采访其高中班主任,还原其在高中的生活轨迹。他来自湖南新化,曾是高中班上的尖子生,堪称学霸级人物。
  “他是我们班上的尖子生。”贺建奎曾在新化一中读高中,这也是当地最好的一所中学。提起这个学生,当时的班主任周建军老师印象很深。
  11月 27日,周建军回忆,从高一开始,贺建奎的成绩就非常优异,在班上成绩第一,整个年级的话保持前几名。高一在班上担任学习委员,“他不喜欢当班干部,高二之后就没当了。”
  周建军说,贺建奎是当时理科 284 班毕业生(分班前是 284 班),2002年高中毕业,当时高考考了 670分左右,在整个学校排第二名,“当时北大医学专业可以录取,但他选了中国科技大学。”
  高中三年,在周建军印象中,贺建奎对于生物书上的知识点可以做到过目不忘,记性特别好,老师讲一遍他就掌握了,对于物理也是相当痴迷。周建军当时既是班主任,也是化学课老师。他回忆,贺建奎的化学成绩也不错,只有语文成绩相对差一些。
  “他的性格比较害羞腼腆。”周老师说,说话也细声细语的,有点像女孩子的性格,和同学的关系也比较好,也不调皮捣蛋,学习成绩又好,老师们都比较喜欢。在平时生活中,贺建奎脸上都带着一丝笑容,遇到老师也会腼腆的笑一下,打声招呼。
  作为当时的班主任,周老师坦言,贺建奎家里的条件一般,父母务农,还有个哥哥在当地工作,“如果家里条件好的,高中就去长沙上学了。”
  高中毕业后,周老师最近一次见他,是他在南方科技大学工作来母校招生,感觉他并没有太大变化。
  此前,《千人杂志》曾发表过贺建奎的一篇专访,据贺建奎介绍,高中阶段,他非常痴迷物理学,曾经家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简易实验室,寒暑假时,自己会在家里“ 捣鼓捣鼓”,做一些感兴趣的小试验。高考之后,他报考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刚开始没有报上物理学专业,自己有些许郁闷。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其他专业的学习,他仍对物理保持着昂扬的热情,所以强行转了专业。他很满足地说,“本科四年我享受了物理学带来的‘能量’。”
  本科毕业后,他不满足于现状,想去国外继续深造,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留学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不得不考虑到未来的工作方向以及面临的生存压力,这时他发现物理的黄金时代似乎悄然逝去,而生物学正在蓬勃发展,留有很多空白,他抓住生物学发展的“ 尾巴”,在读博时毅然的跨学科转向了生物学专业。
  贺建奎拒绝做“ 书呆子”,学习之余,他特别喜欢踢足球,是广州恒大的忠实粉丝。之前在美国时,他经常参加足球俱乐部活动,参加华人组织的足球赛。现在回国了,即使工作忙,每周也要抽空去踢踢足球,感受在球场奔跑的愉悦,强身健体,放松自己。
  如今,面对外界的种种质疑,贺建奎尚未给出让人信服的答案。本周三,贺建奎的团队将会在香港第二届国际人类基因组编辑峰会上,就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的实验宣布有关数据,这也是众人所期待的。
  潇湘晨报记者张树波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0#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1-27 16:42:00|只看该作者

4天前贺建奎刚发表一篇论文 提出基因编辑伦理原则

源自:新京报
  新京报快讯(记者:陈沁涵)“基因编辑婴儿”事件持续发酵,这场风波的核心人物贺建奎备受关注。美联社揭露,贺建奎没有就此基因改造试验发表过任何期刊论文,造成业内同行互审无法进行。记者注意到,11月24日贺建奎作为共同作者的一篇论文在基因编辑同行评审期刊《The CRISPR Journal》发表,论文主要论述了基因编辑在临床应用上应该遵循的伦理准则。
  据《The CRISPR Journal》网站,一篇名为“Draft Ethical Principles for Therapeutic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ies”的论文11月23日发表在其最新一期的期刊上,第一作者为贺建奎,而在另外4位共同作者中,还有一位名为赖安·费雷尔(Ryan Ferrell),他也参与了“基因编辑婴儿”实验的相关工作,他是美国专业的公关人士。
The CRISPR Journal网站截图
  这篇论文提出了基因编辑临床应用的5条伦理原则,包括“同情有需要的家庭”“只服务于重大疾病,不虚荣”“尊重(经过基因编辑的)孩子的自由”“基因不能定义一个人”“每个个体都值得被治愈,远离基因疾病”。
  美国医疗媒体STAT评论称,贺建奎进行“基因编辑婴儿”试验没有遵循他论文中提及的伦理原则。
39#
 qwer222 发表于: 2018-11-27 15:38:00|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举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8#
 btkj 发表于: 2018-11-27 15:38:00|只看该作者

编辑婴儿背后的生意:贺建奎旗下公司注册资本过亿

源自:央视
原文标题:“编辑婴儿”背后的基因生意:贺建奎旗下公司总注册资本过亿。。。

  昨天,一对基因编辑婴儿成了舆论的焦点。
  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已于11月诞生。据称,因基因经过修改,这对双胞胎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
  然而,这个原本看起来颇有些轰动效应的“首例”,却很快遭到质疑与反对,大量质疑指向其后的伦理问题。
  毕竟,这次我们面对的不是克隆猴、克隆羊,而是人类。
  何况,还有人指出,我们已经可以有效阻断艾滋病毒的母婴传播,这项研究不仅必要性值得商榷,而且还可能带来风险。
  或许正因如此,深圳市卫计委表示,将启动对该事件涉及伦理问题的调查。

广东深圳:启动“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调查
  国家卫健委回应称,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即要求广东省卫生健康委认真调查核实,本着对人民健康高度负责和科学原则,依法依规处理,并及时向社会公开结果。
  26日晚间,深圳卫计委在微信公众号发布落款为“深圳市医学伦理专家委员会”的消息称,已启动对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疑似参与项目医院)伦理问题的调查,对媒体报道的该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书真实性进行核实,有关调查结果将及时向公众进行公布。
  当日晚间早些时间,南方科技大学亦发布声明证实,此项研究工作为贺建奎副教授(已于2018年2月1日停薪留职,离职期为2018年2月~2021年1月)在校外开展,未向学校和所在生物系报告,学校和生物系对此不知情。
  对于其将基因编辑技术用于人体胚胎研究,生物系学术委员会认为其严重违背了学术伦理和学术规范。学校将立即聘请权威专家成立独立委员会,进行深入调查,待调查之后公布相关信息。

贺建奎的基因生意:旗下公司总注册资本过亿,南方科大入股
  此次风波背后的真相还在调查之中,我们也看到项目操盘人贺建奎除了学术背景之外,还隐藏着一门“基因编辑”生意经。
  可查资料显示,贺建奎除了是一名科学家,名下还拥有多家企业股权。天眼查数据显示,贺建奎是7家公司的股东、6家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并且是其中5家公司的实际控制人。这7家公司的总注册资本为1.51亿元。
  这7家公司中,最早成立的瀚海基因是一家宣称生产第三代基因测序仪的公司。这家公司在4月宣布获得2.18亿元A轮融资,而注册资本最高的是深圳市南科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还获得了南科大旗下深圳市南科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的入股。
  天眼查数据显示,贺建奎担任股东的7家公司分别为:
  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深圳市瀚海创业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珠海瀚海创梦科技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深圳因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子公司
  珠海南柒君道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深圳因合医学检验实验室
  深圳市南科生命科技有限公司
  贺建奎参与的注册资本最高的公司是深圳市南科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的注册资本达到6666.66万元人民币。
  公司的业务为:
  生物技术开发与基因检测技术开发
  信息咨询
  生物技术研发及技术服务
  技术转让及技术咨询
  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化学试剂及产品的软件研发等
  在深圳市南科生命科技有限公司,贺建奎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45.5%。
  另外两大股东分别是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园服务中心,持股30%;深圳市南科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持股比例24.5%。南科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系南方科技大学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据报道,南科大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汤涛曾表示,南科大创新体制机制,鼓励教授创新创业,支持教授每周有一天在校外从事成果转化工作,明确教职工可以获得以职务发明成果及技术作价入股企业进行转化收益的70%。
  汤涛还称,南科大注册成立的高科技项目公司中,包括6家孔雀团队科技公司,贺建奎是其中最核心的成员。南科大通过和教师共同发起成立公司,实现了科技成果市场价值近8亿元。(注:孔雀团队指入选深圳市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孔雀计划”的团队。)
  贺建奎名下的另一大主要产业为“因合系”公司,包括深圳因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合生物科技如东有限公司、深圳因合医学检验实验室。深圳因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资本达到4074.08万元,其中贺建奎认缴1010.11万元,为第一大股东。
  该公司经营范围依然围绕基因产业展开,包括体外诊断试剂研发、生物技术开发与基因检测技术开发,信息咨询、生物技术研发及技术服务、技术转让及技术咨询,实验室仪器设备及化学试剂及产品的软件研发等。
  就在一周前的11月20日,因合生物刚刚完成了5000万的A轮融资,投资方为正威集团、乾江资本。

人民日报评基因编辑:科技发展不能把伦理留在身后
  对于科技上的创新,我们应该支持,毕竟这是人类文明走向明天的方式。不过,也正因为科技中所蕴含的巨大能量,让它可能成为一把杀伤力巨大的“双刃剑”。
  所以,在面对科技的突破时,不能不保持足够的敬畏。科学的意义,永远在于展现其天使的一面而非魔鬼的一面,在于为人所用,而非让人类自毁长城。这不是反科学的态度,恰恰是科学的自爱。否则,打开的可能就不是阿里巴巴的山洞,而是潘多拉的盒子。
  人文科学,应该走到科技的前面去;
  人文关怀,更应该走到科学的内部去。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37#
 不取 发表于: 2018-11-27 15:38:00|只看该作者

艾滋免疫基因编辑志愿者招募平台:贺建奎提四条件

源自:成都商报
原文标题:独家丨艾滋免疫基因编辑志愿者招募平台:贺建奎提出四个条件

  11月26日,一则“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的消息在网上引起热议。消息称,一对名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编辑婴儿于11月在中国健康诞生,这对双胞胎的一个基因经过修改,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该项目由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带团队完成,由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通过伦理审查。
  早前贺建奎在接受美联社采访时称,他改动了七对夫妇孩子的胚胎,其中一位孕妇顺利生产一对双胞胎。他称,自己通过北京的艾滋病权益组织“白桦林”招募到了参加实验的夫妇。对此,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到了该公益组织创始人白桦,他说:“我感觉挺冤枉的,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2016年8月4日,深圳市瀚海基因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内,贺建奎指导实验室工作人员工作。图据视觉中国

招募人现状:
压力巨大,“他几乎一整天没吃饭也没睡觉”

  电话那头,艾滋病权益组织“白桦林”创始人白桦的声音疲惫沙哑,但同时又很急迫。
  白桦告诉红星新闻,目前他没有接到任何单位的调查通知。事发后,白桦说自己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但我也收到了很多艾滋病感染者私下给我发来的短信,问我还好吗,说担心我,这让我很感动。”
  白桦的助理告诉红星新闻,自从昨天新闻曝出来后,白桦接受了许多媒体的采访,面对着巨大的压力,“他几乎一整天没吃饭也没睡觉。”

招募细节:
招募条件有4个,“当时觉得是给患者家庭提供一个免费机会”

  白桦向红星新闻记者回忆,去年3、4月份,贺建奎团队向“白桦林”组织联系,并向自己表达了希望征集参加基因编辑的志愿者。“我大概是去年4、5月通过微信发布了招募启事,7月就招满了。”白桦说,当时的启事中关于招募志愿者的目的,他直接用了贺建奎团队发给自己的介绍,“我们认为就是个科研项目,我们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并不是相关伦理领域的专家。”
  白桦说,贺建奎团队希望“白桦林”组织提供20个志愿者,“招募启事发布两个月后,有100多个意向者联系我们,经过我的初步筛选,我留下了其中50个,然后把这些人的微信推给贺建奎的团队。”
  据白桦称,当时贺建奎对志愿者的要求有4条,第一,夫妻双方HIV结果必须男性呈阳性,女性呈阴性;第二,女性的年龄需在20岁至30岁之间,“后来发现满足这个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女性太少,就放宽至35岁。”白桦补充,第三,参与夫妻必须知道另一方是艾滋病感染者;第四,由生理因素引起的不孕不育者优先。
  “虽然我们组织多年来一直在科普,夫妻一方感染了艾滋病,仍然可以生下健康的婴儿,尤其是男方感染了艾滋病的话,女方可以通过服用阻断药来避免HIV传播,并生下健康的婴儿。”白桦解释,“但是从我们多年帮助艾滋病感染者的经验来看,虽然感染几率不大,但还是有很多人担心,尤其是艾滋病患者,他会有自卑心理,怕传染爱人。所以即使我们苦口婆心科普,他们仍然会花十多万去泰国洗精或者做试管婴儿,但并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有这样的经济实力。”
  在白桦看来,贺建奎的这次试验,“我们当时觉得,至少是给患者家庭提供了一个免费的机会。”

新闻曝出后:
“没有一个项目参与者,向我解释整个试验的情况”

  白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基因编辑婴儿出生的新闻,我也是和大家同步看到的,自从我把志愿者微信推给贺建奎团队后,就这些志愿者就再也没有联系过我。”
  白桦说,他也是从新闻报道中得知,贺建奎最终从志愿者里选取了7对夫妇孩子的胚胎,“但招募志愿者的渠道很多,并非只有我这边,我并不能确定最终挑选出来的7对志愿者夫妇,是不是从我这边招募的。”
  当前,基因编辑婴儿引发了轩然大波,白桦向红星新闻坦言:“我觉得整个事件有点欺骗性,我挺冤枉的。”
贺建奎在深圳的实验室接受采访 图据美联社
  白桦说,事发后,他才翻出了贺建奎接受美联社采访的报道来看,看完文章后他认为贺建奎在采访中很多说法都是在“打擦边球”。“我看到他在报道中提到,他说自己在申请这个项目时,是‘公益组织参与问卷调查’,并提到‘面对面访谈’和‘实名告知’等等,没有任何主语,误导读者认为整个试验项目,‘白桦林’组织从头到尾深入参与了,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他完全在打擦边球。”白桦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在申请这个项目时,贺建奎并没有告知他们会这样写,包括早前媒体提到的与该试验关联的深圳和美妇儿科医院,白桦称自己完全不知情,“现在事情发酵到今天,没有任何一个当初项目的参与者,向我解释整个试验的情况。”
  红星新闻记者丨 沈杏怡
  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14:22,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