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462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伊国华 发表于: 2011-12-9 12:54:05|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人物·人事翰林故里话李榕

 [复制链接]

杨春                                       



说起清朝的中兴,人们记得的只有曾国藩、李鸿章,殊不知在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活跃着的还有一个广元人的身影──他,就是曾国藩的门生、爱将,李鸿章的同门、政敌,剑州李榕。

剑门关下,寻找李榕的踪迹

近日,记者踏上了寻访李榕故居的旅程。

从广元城区出发,沿陵宝快速通道,经宝轮、赤化,到剑阁新县城沙溪,再上崎岖的乡村公路,在一个竹林掩映的山湾里,记者终于找到了被当地人称为“翰林府”的地方。一路上,多次停车问路,没想到,从剑阁城出来,无论大路小路,田间地头,只要提到李榕或李申夫的名字,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未到达翰林府之前,记者早已在心中无数次地勾勒翰林府的面貌,心想“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是肯定的,但无论如何总还应该有点当年辉煌的影子吧?可当记者见到翰林府的那一刹那,所有美好的幻想都终止于眼前的景象了。眼前的翰林府如同一般农居,门厅下过道里堆满了秸秆,破败的门窗歪歪斜斜,所有的木柱都被烟尘染得黢黑。只有门厅后照壁上的糯米、桐油的雕饰,透过青苔和时光,还隐隐露出往日的精美;屋脊上高居正中,看不清面目的镇邪物件还依稀显出了往日的威严。

忽然想起网上有人欢呼收购了6扇李翰林家的木门,高兴得不能自己,拿到北京给收藏界的朋友显摆,现在陈列在阆中,记者的心里一派唏嘘。

院子里空落落的,看不见人影。记者招呼有人吗,半晌,出来一个中年妇女。记者说明来意后,妇女扯着嗓子喊李成呢──李成呢──,有人找。

一个年过五旬的干瘦汉子从翰林府旁的小路拐过来,很拘束的样子,好像不大习惯和陌生人搭话,见了记者就像闰土遇到了鲁迅。于是记者和他之间的对话就像挤牙膏一样展开了。

你叫李成?

是。

你是李翰林的第几代?

第六代。

你们以前住这个院子?

是,我们兄弟3个以前就住这个院子里,后来搬出来了。以前这院子大得很!估计有10多亩,遭了两次火灾,特别是1970年那次火灾,就剩下现在这三、四间破烂的房子了。平时就当杂物仓库,堆放一些秸秆和苞谷杆。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有一个翰林祖先很骄傲?

那都是好几辈人的事了,到了我父亲那一代,他就大字不识一个了,我好歹还读了个小学三册,会写自己的名字。同宗的一个去年死去的老辈常常给小辈们讲,说李翰林小时候聪明得很,蒙师指着门外牛拉石碾出上联:“黄牛青石碾”,他应声对道;“白马紫金鞍”,都说他是神童。

在记者的要求下,李成拿来了李榕儿时和祖母照的照片、李榕老年的照片,以及两本家谱:一本是蜡笔刻写油印的,另一本是书。记者翻看了油印本,里面有“李榕事略”一节文字,记叙了李榕一生的主要事迹。

“曾门四李”,最有才学的是李榕

李榕世居剑州东南大凉山下(今剑阁樵店乡新房村李家盖),曾祖父李苇始迁居于剑州东北下寺场河马沟,李榕生于嘉庆丁卯(1818年)农历八月十八日。1846年,李榕中举人,1852年中进士,时年34岁,授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改礼部主事。官至湖南布政司、江宁盐运使。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曾国藩为侍郎赴四川主持乡试时赴成都考举人时,李榕成为曾国藩门生。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时,把在朝中做庶吉士的李榕要去管军务,任命为“楚营”、“庆字营”的将领,8年中随曾国藩东征西讨,深得曾国藩信任。在曾国藩的200多名幕僚中,李榕以才兼文武著称,是曾门四李(李鸿章、李眉生、李元度、李榕)中最有才学的。多次率军配合曾国藩的军事行动,出生入死,有勇有谋。曾国藩经常和他讨论军务,甚至在两人分离时,曾国藩还常常写信征求他的意见,或者指导他的军务,至今两人往来信札尚有存世,被人网上高价拍卖。曾国藩曾经亲自书写“温恭朝夕”4字对李榕进行勉励和评价。

与李鸿章交恶,有才学的斗不过有心计的

跟曾国藩的密切关系引来了李鸿章的嫉妒,加之李榕素来傲岸不羁,看不起李鸿章,两人关系紧张起来。有一次,李鸿章请李榕赴宴,李榕迟来,穿了一双烂鞋,李鸿章取笑说:“老兄的鞋帮子烂了,该换一双新的啊!”李榕当即答道:“我这鞋帮儿虽烂,但底儿还正”。这话是骂李鸿章功名底子不正,是监生出身;另说,李鸿章原本想通过连宗拉拢李榕,李榕鞋帮、鞋底之喻隐射李鸿章不是李家正宗(李鸿章本姓许)。当时李鸿章面红耳赤,从此怀恨在心,准备伺机报复。不久机会来了。

有位演员叫翠喜更名陈升,被李榕藏在家里成为家丁,替他管理库房。御史张云上书弹劾,朝廷恰巧又命李鸿章办理此案,于是李鸿章根本不听李榕申辩,于同治己巳(1869)年五月罢了李榕的官职。从此李榕退出了政治舞台,回乡开始了他的教书生涯。

归去来兮,兼山、匡山讲学,最后的风流

一身傲骨两袖清风的李榕从此就退出了官场中的角逐,回到了生他的故土剑阁。

回乡后,李榕应地方官邀请,撰写了《剑州志》十卷,凡六万余言,在撰写地方志的同时,又创立了兼山书院,开始教书生涯。不仅在家乡讲学,还到江油为匡山书院讲学。匡山书院由于李榕前去讲学,一时间文风大振,人才蔚起,出了清末江油最后一个进士张琴。

1888年,已70高龄的他,应四川督抚刘仲连及蜀中绅士马长卿之邀,为修建的成都望江楼崇丽阁落成写联,老骥伏枥,他一口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一幅130字的长联:

开阁集群英,问琴台绝调,卜肆高踪,采石长歌,射洪感遇,古贤哲几许风流。忽揽起儋耳逐臣,哀牢戌客,乡邦直道尚依然!哀运待人扶,莫侈谈国富民殷,漫和当年俚曲。

凭栏飞遗兴,看玉垒浮云,剑门细雨,峨眉新月,峡口素秋,好江山尽归图画。更忆及草堂诗社,花市春城,壮岁旧游犹在否?老怀自遣,窃愿与幽思丽藻,同分此地吟笺。

此联一出,文惊四海,名扬朝野,许多人觉得可与唐初王勃《滕王阁序》相提并论。大清为彰其李榕的学识,命四川省下令减其作者家乡剑州征银二百两。

殊不知,当时李榕连去成都的路费都是四处拼凑而得,晚年的李榕生活极其贫困,看破世态和官场的他于光绪十五年(1889)十一月病逝。

石碑上,最后的余韵

记者要走了,李成送出来,忽然说不远处还有块石碑要不要看看。

那是块安置在离翰林府不远处的菜地边的田盖壁上的石碑。长方形,高约1米,长约两米半。四周被荒草掩映,左上角的长草几乎像乱发一样覆盖下来。夕阳下,虽然有被人多次拓过的墨痕,但字迹清晰可辨。石碑讲述了李氏家族的从樵店乡迁徙过来的那段历史,以及地名的变迁。从那里我们知道了李家坝原名何马沟,李榕还乡后,何、马二姓的人已经不多了,于是,他改何马沟为“友于”。 《尚书·君陈》:“惟孝友于兄弟”,后世以“友于”代指“兄弟”,李榕改“友于”是把荒凉的内心寄托于兄弟的情谊吗?

从娟秀的字体我们可以看出李榕的书法水平。

那么李榕的墓穴还能找到吗?李成说,当年葬李榕的坟有120座,葬完他之后的那些人都被毒死了,所以至今没有人知道李榕真正的坟究竟在哪里?晚年的李榕贫困度日,何来的经济条件葬得120座墓穴?而且,清朝的法律又如何允许一个逐臣的家人杀死那么多人呢?这有待考证。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伊国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伊国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伊国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伊国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伊国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伊国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摄影师拍红外下的血色刚果 加拿大奇特冰雪酒店 冬开春消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3 18:11,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