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左侧
查看: 705|回复: 0
 飞翔 发表于: 2018-2-21 08:45:00|显示全部楼层|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 民族文学资料建设要加大信息化力度

 [复制链接]
  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建设,历经了从地方到全国、从平面到立体的不同范式与类型。回顾其走过的近百年历程,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9年至1949年,是建设初始期;第二阶段是1949年至1979年,是建设发展期;第三阶段是1979年至1999年,是建设转型期;第四阶段是进入21世纪后,是音影图文数据建设的成熟期。这4个阶段,对每一个历史时期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资料建设所具有的独特性和基本情况作了梳理。这是针对近百年民族文学资料梳理而言,从资料的立体化建设与应用层面来看,该学科还没有形成科学化的规模和系统的经验。
  近30年来,民族文学资料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建所不久,便于1983年成立了“民族文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1993年,该所将3万余册藏书移交至中国社科院图书馆,业务调整为主要从事民族文学期刊与民族文学研究工具书的订购、阅览、流通和典藏工作。2002年,“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更名为“民族文学研究所”,在原有“图书资料室”基础上,成立了“数字网络工作室”,逐步形成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库”“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数据库”“中国民族文学网”等多项并举的局面。2006年,该所建成了以各民族口头传统的音声、影像、图片和文本为主要收集对象的实体档案库;2009年初步建成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媒体资源管理系统;2010年5月,成立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资料中心”。目前,在中国社科院全面实施创新工程的背景下,该中心将少数民族口传文学资料音影图文档案库建设列入了创新工程的重点项目。
  通过长期努力,该所采集的成果非常丰富,如在北方民族文学中,已建成《玛纳斯》史诗歌手视频专题库60小时,藏族格萨尔艺人系列档案54小时,蒙古族濒危经典民间文学搜集与整理778小时,南方哈尼族、佤族、拉祜族少数民族田野调查专题60小时。某些档案资料具有唯一性,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这些丰富的资料,应该有一个合适的平台来展示其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
  当前,信息传播正在日新月异地发展,国内外对民族文学资料学科建设普遍关注,形成了活跃的前沿动态,也形成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与方法,出现了学科发展的热点。在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数字化和网络传播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实体图书资料只有与新的信息传媒方式联姻,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文化价值。
  在新的社会形势下,民族文学研究资料信息化建设任重道远。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是,在民族文学资料搜集、整理和数字平台建设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少数民族优秀口头传统资料的采集范围,有计划地扩充少数民族音影图文档案的存储量,不断增加项目种类和数据量,细化少数民族文学文类建档体系……通过一系列的信息化技术,推出高质量的专题化和系列化资料服务和精品项目。具体来说,可在以下方面加大力度:
  加强民族文学资料采集。应充分利用好国情调研项目、田野基地以及与地方高校、民族地区和国外学者广泛合作的时机,加强对民族地区珍贵口头文学资料的采集和整理。在资料采集的对象上,应本着先重后轻的原则,首先抢救那些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又面临濒危的文类。
  采集资料主要包括4种类型:文本为主体的民族文学资源。这些资源以古文献、古抄本、公开出版的神话文献和现当代搜集整理的神话文本为主。根据此前录音条件的限制和人们对神话声音文件采集的相对不足,一方面可以通过对以往相关音源资料的细加工获取必要的文学信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必要的田野调查充实口头材料。这些资源主要包括与民族文学现象的产生、流传有关的讲述人、受众、讲述场所、用具等语境材料,也包括文物、绘画、服饰等文化实体中的历史性图像记忆,以及影像为主体的资料,主要是田野调查中采录的与民族文学的讲述或传承的影像,对既有资料具有实证作用。
  注重民族文学信息化研究。通过有计划的资料学研究,特别是版本研究、类型研究、数据标准研究等专项研究,进一步规范数据,并根据资料本身的文化价值,提高数字化音影图文资料的使用率。对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资料而言,由于资料的丰富性和民族语言的多样性,大量的资源难以根据客观的学科分类标准和可控的主题词表进行精细加工,在方法上应该注重分类与梳理,积极研制资料版块呈现形式,使学科信息系统的建设体现出整体性与系统性。
  推进民族文学专题数据库建设。配合民族文学研究的学科布局,在中长期发展中,坚持把具有民族特色的专题资料库建设作为推动资料学持续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一环,不断强化专题数据库建设,如在史诗资料、神话资料、民族民间说唱等分文类专题、分民族语言专题、分民族地区专题等,利用若干年的时间,使这些专题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民族文学特色知识系统,并成为国内相应领域的权威资料集成平台。
  搭建民族文学音影图文信息网络平台。通过少数民族文学资料的多层次开发、整合以及开放式的信息资源开发与合作,利用当今便捷的信息交互平台,构建起以中国各民族代表文类典藏资料为主体,以国内外前沿相关资料和前沿研究成果为补充的信息资源系统,实现音影图文资料的跨类检索和网络资源共享。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资料中心主任)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16 14:22, Processed in 0.0780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