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孟良|查看: 11064|回复: 88
[1978-2008年

那些年我们都一起追过的汽车:80年代的改革[转帖]

 [复制链接3熊猫
41#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2-8-14 19:02:28|只看该作者
● 标致505(1978-1991年)

印象指数:★★★★

印象中的它:后轮驱动的豪华运动中型车

作为国内最早的合资公司,广州标致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回忆。但更多的回忆还是广州标致所生产的505。当时的505可以说是风光无限,法国人把他们最好的车拿了过来。其优良的性能、豪华的装备、动感的外形,让国人第一次领略到了什么是豪华车,后面又投产了旅行款,能轻松装8个人到处跑。
标致505是标致504的替代车型,于1978年开始生产,有四门轿车和8座位旅行车两种车型。505的车身造型由意大利宾尼法利纳车身设计公司设计完成。车内的“T”型仪表台平整、简洁,和当时流行的“一字型”仪表台相比显得非常前卫。车身结构设计引入了被动安全概念,车体采用高强度拉伸钢板,车头有溃缩区,车门安装了侧防撞钢梁,这些都能提高事故发生时对乘客的安全保护。
在标致505二十多年的生产期内,装备过一款顶置气门4缸汽油发动机、三款单顶置凸轮轴4缸汽油发动机、一款V6汽油发动机和3款单顶置凸轮轴4缸柴油发动机。其中V6全铝发动机是标致和雷诺及沃尔沃汽车公司共同研发的发动机,最大功率达到了170马力,是首批达到了5万公里免维护标准的发动机。传动系统方面,5速手动变速箱是标准配置,1987年以前生产的标致505可以选装3速自动变速箱,以后的型号可以选装ZF公司的4速自动变速箱(4HP22)。
42#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2-8-14 19:04:2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标致505获得赞誉最多的是它的操控品质,后轮驱动的底盘本身就具备了很好的运动气质,而标致汽车公司又把在拉力赛上取得的经验移植到它的身上,这使标致505成为在当时操控品质相当出色的中型轿车之一。
虽然,标致505是一款相当出色的车,但是技术优势却没有转化成市场优势,因为首先,标致505对于当时的中国来说是太前卫了。从动力上来说,2500转/分以上的高转速是标致发动机的最佳工作范围。可是在20年前的中国,司机还都习惯发动机在低转速下工作并通过发动机声音变化换挡。此外,标致505是款适合高速行驶的轿车,但是当时中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为零,致使许多长期处于低速行驶的标致505显得水土不服,而南方潮湿的气候也引起车辆电路系统容易出故障,这些问题都为日后的名誉不佳埋下了隐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3#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2-8-14 19:05:15|只看该作者
问题不仅仅出在使用上,生产上也不是很顺利。由于合资双方存在着两种文化的冲突,法国人的固执加上中方缺乏制造经验,造成生产管理上问题成堆。虽然1991年,广州标致的年销售量上升到近20000辆,市场份额达到16%,但随着国产化率的上升,加上国产零部件的使用导致广州标致505质量严重下滑,它开始被中国的消费者所抛弃,并终于先于法国本土停产。在欧洲则是另外一个情况,标致505依靠其优良的操控品质成为了车坛的老寿星,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迎来了它的生产高峰,直到1992年四门轿车型号才停产,而8座旅行车的生产线一直到1999年才关闭,至此标致也结束了后轮驱动轿车底盘时代。

44#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2-8-14 19:06:32|只看该作者
● 天津大发(1984-2002年)

印象指数:★★★★

印象中的它:北京大街上的“黄虫”

在你的记忆里是否有这样一个黄色的身影,那时的它或承载着你美好的童年记忆或记录着你年轻时奋斗打拼的点点滴滴。这就是天津大发,一个让“出门打的”走进普通家庭消费的车型。
1983年国家香山会议,确定在天津建设微型汽车生产基地,引进日本大发汽车公司的技术。确定投产的车型是Daihatsu Hijet属于微型厢式货车,虽然设计上不是最先进最安全的,但是这种车型油耗低,经济实用,价格低。引进大发车的目的,是以民用为主,加装座位后,拉人拉货两不误,为当时的城乡老百姓出行提供了性价比超过轿车的选择。通过谈判,天津汽车厂从日本引进了大发总装生产线,准备生产“天津大发”汽车。
1984年9月25日,我国第一辆由中日合作生产的微型汽车在天津市汽车制造厂顺利开出生产线。第一批天津大发是进口日本零件在中国组装的,装焊、油漆、总装、质检,一共只有8个人参加装配。在1984年最初生产的两三个月里,总共只生产了几十辆车。由于市场反应良好,大发车的生产慢慢走上了轨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5#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2-8-14 19:07:47|只看该作者
“要发家,买大发,发发发!”,上世纪80年代末,这则广告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仅从字面上,已经显示出了大发车当年的火爆态势已经席卷全国。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加上车贩子从中炒作,天津大发的价格从定价2.8万炒到5.2万。
到了80年代末,北京的出租车还是较高档的皇冠、公爵等。它们经常出现在酒店与机场周围,价格高昂。当时北京市政府提出了“一人招手,几辆车等候”的行业发展政策,于是北京的出租车公司开始将天津大发引入出租车行业,当时的出租车大多为黄色调,是为了与美国接轨。黄色的透视性很好,在一片车辆中,很容易就能够识别,引人注目。也正是如此,“面的”一词开始逐步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
46#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2-8-14 19:09:11|只看该作者
当时城市的街道还很窄,大发车不仅转弯方便,停放时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小,90年代初期,在当时“面的”以其空间大、载重大、承载人数多、省油、方便、快捷等诸多优势,替代了轿车,给老百姓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大多数人对天津大发的记忆也就是从作为出租车的“面的”这个时候开始。
随着中国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天津大发在出租车领域的竞争已经现出疲态。一系列舒适性较高的车型如夏利、富康、捷达等逐渐进入了这个行业。随后“夏天热、冬天冷”的大发已经不适宜市场的需求,逐渐被淘汰并远离人们的视野。北京市由于整治市容从94年开始淘汰“面的”,而到了99年“面的”全面退出出租市场,大发车完成了自己对社会发展的贡献,02年天津大发停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7#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2-8-14 19:11:32|只看该作者
● 昌河面包车(1982-2000年)

印象指数:★★★★

印象中的它:国产最早的面包车

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以“打大仗、打世界战争、打核战争”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中国军工系统面临严重的吃饭问题,一是军工任务减少,企业吃不饱;二是经济效益下降,职工吃不饱。1978年8月,邓小平提出军工企业要利用富余生产能力生产民品。1979年4月,中央提出“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以军为主,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

根据上述方针,航空部决定开拓支柱民品。鉴于当时汽车客运“缺重(重型车)少轻(轻型车)”的局面,航空部酝酿试制微型车,以填补国内微型车制造的空白。经过多次积极争取,有客车生产经验的昌河汽车如愿取得了试制微型车的任务。
1980年,昌河公司从日本铃木公司引进ST-90V微型车开始试制。从当年9月开始,共经历了样车分解、测绘设计、成品订货、工艺分析、制订工艺方案、设计制造工装、零件制造等阶段。最终到了1982年12月26日,首辆国产的ST-90V微型车样车总装成功,搭载1.0L排量发动机,这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第一辆微型车。之后即转入小批生产。对于这一国内从未有过的新车型,当时的主管部门归类时颇费脑筋,最终是将其列入轿车生产目录,产品编号为CH730,后来又先后变更为CH110X、CH1010。
1982年,国内可以选择的乘用车屈指可数,除了红旗、上海牌轿车和北京吉普,基本上别无选择。昌河面包车的出现,填补了市场的空白。与吉普车相比,它的造型更时髦,驾驶性能也更好,所以很快走红。那个年代还没有私人汽车的概念,汽车的主要用户还是机关单位,在上海,公安、邮政等就很喜欢用这种面包车,因为它比普通轿车能装更多的人员和货物,而且车身小巧,能灵活地穿行在密布上海的大小弄堂。
48#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2-8-14 19:12:57|只看该作者
此后,昌河的后继微型汽车一度风靡全国,占据了国内三分之一以上的微型车市场,成为名副其实的“微车王”,为了满足汽车产品的系列化,在CH1010厢式货车的基础上,昌河又相继开发出CH1011双排座货车、CH1012单排座货车、CH1014加长型货车、CH1010F玻璃钢车、CH5010系列和CH6320系列客车及各类专用车。后来,昌河又研发出更先进的第二代微车CH1018系列,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把昌河汽车推上了微车老大地位,进入了中国汽车排名前十名,且连续六年在微型车市场销量占据头名位置。
到了90年代,昌河公司的民品所占总产值更是高达90%以上。不过,随着国家汽车产业的提速,曾经立下汗马功劳的CH1010系列微型车逐渐显现出款式老化、质量标准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等多种缺陷,于2000年5月22日宣布正式停产。从1982年作为中国第一辆微型车问世到2000年停产,CH1010系列微型车共生产了151629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49#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2-8-14 19:14:25|只看该作者
● 奔驰E级(W123)(1984-1990年代初期)

印象指数:★★★

印象中的它:早期心目中“奔驰”的代名词

很多人以为最早在国内组装生产的高档车为奥迪100车型,其实早在之前奔驰就在长春一汽有过组装生产的历史,1984年1月20日,根据国家经委下达给长春一汽组装奔驰200型和230E型中高级轿车的任务,首辆我国CKD组装的奔驰轿车在一汽工厂下线,为此一汽还建成1万平方米的厂房、以及84米的装配线。这批奔驰车是W123平台技术的产品,该车型在德国于1983年停产。
一汽共组装W123系列828辆,奔驰W123系列的几款车型严格意义上来说是中国最早组装的进口车,早在1984年就签订了组装协议,由一汽进行生产。CKD(完全拆散)组装奔驰高档车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破天荒的大事,但由于当时各方面因素制约,“国产”奔驰轿车一直秘而不宣,而向中国出口这批CKD组装奔驰车的梅塞德斯奔驰汽车公司同样对此保持沉默。
尽管奔驰和一汽都对引进这款车闭口不谈。但事实上,这批最早的国产奔驰在90年代初期还是有很大的影响力。在当时的北京街头,几乎可以见到从40年代到90年代所有的奔驰车型,最常见的就是奔驰230E。
50#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2-8-14 19:16:38|只看该作者
底盘编号为W123的第五代E级轿车最早梅赛德斯·奔驰于1976年推出,由于相比上一代奔驰E级轴距加长,车身尺寸变大,因此W123具有更大的内部空间,同时风格也更加豪华。除了标准的四门轿车外,W123还推出了短轴距的双门款以及具有加长轴距的旅行款,加上发动机排气量的不同,第五代E级轿车具有非常丰富的产品线。
现在这批车已经难觅踪迹了,无论是二手车市场还是汽车交易中心。大部分的车辆已经报废,偶尔的几辆二手信息也并不是国产的那一批,很多都是后来进口的,只有一些专门收集老爷车的爱好者才可能有存货。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7 06:09, Processed in 2.854805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