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042|回复: 3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探讨研究黄秋生吐槽“华夏文明已死”引发汉字繁简之争

 [复制链接]
因简体字感叹华夏文明已死  简体字利于传播 繁体字寓意美观 二者之争再燃硝烟
  【核心提示】
  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近日在微博中“发声”。他用繁体字在微博中写道:“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唉,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此言一出,引发网友热议。知名学者、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就此事接受今报记者采访,他不认同黄秋生的说法,“黄秋生的谬论已经被吐槽,再谈是抬举他”。
  与此同时,河南卫视一档汉字文化节目《汉字英雄》开播后受到观众热捧,收获零差评,《汉字英雄》同名手机APP游戏也极受欢迎,成为风靡一时的热门软件。就黄秋生一事,今报记者还专访了《汉字英雄》开播发布会嘉宾、《新华字典》第9~11版、《现代汉语词典》第4~6版编辑团队成员之一王楠。

  资料
  简体字

  有人说简体字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发明出来的,其实不然,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变为篆书,再变为隶书、楷书,其总趋势就是从繁到简。隶书是篆书的简化,草书、行书又是隶书的简化,而简体字正是楷书的简化。
  到隋唐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相当普遍,被称为“俗体字”。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发明,简体字由碑刻和手写转到雕版印刷的书籍上,从而扩大了简体字的流行范围,数量大大增多。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出版国语筹备委员会编订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不少简体字,并指出:“现在应该把它(简体字)推行,使书写处于约易。”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编制《常用简体字登记表》。1956年1月28日,《汉字简化方案》经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审订,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23次会议通过,31日在《人民日报》正式公布,在全国推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孟良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孟良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孟良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孟良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孟良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孟良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白宫再向俄“喊话” 重申斯诺登应被驱逐回美受审 美国19个组织联合状告美国安局监控行为
2# 四姑娘山
 楼主|孟良 发表于: 2013-7-17 16:09:09|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新闻背景】
  自嘲“拍过很多烂片”的香港知名演员黄秋生的关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的言论一出,即引发网友热议。很多网友表示,简体字和繁体字都类属中文,简体中文使用方便,这恰恰是一种进步。相比之下,繁体字其实就是没有进化完全的所谓“华夏文明”……文字的变革和传承并没有冲突。
  【争论】利于传播pk寓意美观
  挺简派
  “汉字从简从俗是文字发展的规律。数千年来汉字的简化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此,简化字的诞生,不管其初衷如何,客观上顺应了汉字从简从俗的原则,并无过错。”早在2009年,王立群在博客文章中就感叹,“废简就繁”匪夷所思。
  “承载与传播传统文化的是经典。繁体字可以传播传统文化,简化字同样可以传播传统文化!以《论语》为例,它的最早版本应当是战国时代的齐国文字、鲁国文字,不是我们今天所谓的繁体字。如果以为文字的变迁会导致传统文化的丧失,那么,今天的繁体字也无法完成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最好是恢复战国文字!如果以战国文字印刷《论语》,我真不知道当今有几位专家能读懂……”王立群说。
  日前,《汉字英雄》在安阳举行的开播发布会上,《新华字典》第9~11版、《现代汉语词典》第4~6版编辑团队成员之一王楠也曾就“简体字、繁体字”的问题接受今报记者专访。
  “繁体字保留了汉字在造字之初的象形文字,字的含义从字形上就可略知一二。比如说‘尘’字,本意是‘鹿行扬土’,古时候的字是三个鹿下面一个土,繁体字将之简化为一个鹿加一个土。而简体字直接变成一个小加一个土,也很形象,还符合‘尘’的字义。简化后的汉字虽然直观感觉减少了,但是符合时代要求,如果写三个鹿一个土,光写一个‘尘’字都要写上很久。简体字反而更利于文化传播。” 王楠说。
  挺繁派
  “不知道是凑巧还是不凑巧,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无麦,运无车,导无道,儿无首,飞单翼,有云无雨,开关无门,乡里无郎……”想必很多人在网上都看过这个段子。
  2009年全国两会,政协委员潘庆林就曾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潘委员的理由是,简化汉字太粗糙,违背了汉字的艺术和科学性。比如爱字,繁体字里有个“心”,简化后,造成了“无心之爱”。
  著名学者、作家、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王文元同样是繁体字的拥趸。他认为:“繁体字遭刀砍斧劈后,腴肉不存,仅存瘦骨。新生代只能用简化字书写或记录‘现在’发生的事情,而不可能阅读‘过去’的大量信息。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文献变成‘天书’。再过50年,除非专家,在中国就再也找不出能够诵读经史子集的人了。下一代人面对精神美食、千年佳酿,停杯投箸而不能食。是不可忧,孰可忧?”
  ■ 声音
  @桔子树小窝:旧时君王为愚民统治需要,选字就繁不就简,只盼文盲遍地,以保天下江山。建国后为了让大家都认字,重新选定字表,选字就简不就繁,原是功德无量之事。中国古汉字好几万,繁体字不过一小部分,有什么好得意的?
  @宫吐槽:写篆文有90%的人看不懂,华夏文明弥留了;写金文甲骨几乎没几个懂,华夏文明看来是死透了。华夏文明靠的是仁义礼智信,没叫您老演某些题材的电影啊!
  @夕词:文明这东西,不是在文字上,而是在人身上,在千千万万普通人身上。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又亮又热 发表于: 2013-8-16 12:31:00|只看该作者

黄秋生:我没有一丝说简体字是低等的意思

黄秋生回应“繁简之争”:繁体字是文化钥匙 自己常用简体字
  “我完全出于一种好意,没有一丝说简体字是低等的意思。”香港演员黄秋生2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繁体字是中国文化的钥匙,但自己更常使用的是简体字。
  “我没有反对用简体字,因为我自己也常用,写起来很方便。”他说,但当需要研究中国文化和看古书时,简体字是不够用的。识繁用简是比较理想的做法。
  此前,黄秋生在其微博中表示:“在中国写中文正体字居然过半人看不懂,哎,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其所说的中文正体字即指繁体字。此言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各界热议。
  黄秋生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当时并未想到此言论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当时我还在拍戏,第一天有几千条回复,第二天回复达到一两万,第三天所有网站竟然都在讨论这个事情。”
  他强调说,他不是一个学者或专家,微博也不是一个讨论和研究学问的地方,这条微博只是他看了几本闲书后的感想。
  谈起发布这条微博的初衷,黄秋生解释说:“我经常在内地工作,发现旁边很多年轻的演员和工作人员都不认识繁体字,就觉得为什么繁体字都不会认?”
  “为什么我写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因为文字是文化的一个钥匙,没有这个钥匙,很多文化内容就无法进入。”他说。
  黄秋生表示,说“华夏文明在大陆已死”并不是绝对的说法,还有很多专家和老师在做着文化传承与发扬的工作。
  “现在应该适当推广繁体字。”他说,“可以依据人们的自愿来决定是否学习。”
  正学习毛笔字的黄秋生笑言,自己年轻时香港学简体字的人不多,他就是其中之一,并觉得这在当年很前卫。
  “现在自己手写的时候用简体字更多,繁体字有些时候反而忘了怎么写。”他说,“微博里的讨论和批评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我可以找字典,重新回忆再学习。”(记者:王小旎 牛琪)
4# 金佛山
 现代家里蹲 发表于: 2013-10-7 16:40:02|只看该作者

繁体字是非:黄秋生也会怕?

毛尖
黄秋生
  有一个广告,这么说:专业维修核潜艇、反应堆,承接核弹头翻新、抛光、打蜡,回收二手航母,清洗航母油槽,航天飞机保养换三滤,卫星表面除尘,量大从优!有发票!三月提机,两年保养,外送野生纯血奥特曼,飞机后视镜,银河打火机等。
  用一个成语概括你看到这个广告的感受,你的回答是?天方夜谭?那么,你老了。不明觉厉?恭喜你,你很善于学习新文化。不过,还不是标准答案。
  好了,让年轻人来告诉你,这广告是哪个词的标准示例。
  人艰不拆。
  啊欧,你没听说过这个词。那么,类似的,你也一定没听说过累觉不爱、社病我药、男默女泪、喜大普奔、地命海心等一系列新成语。
  笼统地说,这些新词都是简易文化的代表。人艰不拆来自林宥嘉的歌,“人生已经如此艰难,有些事就不要拆穿”;累觉不爱来自一个孩子的感叹:太累了感觉不会再爱;社病我药即社会生病但吃药的是我;地命海心的意思是,吃地沟油的命,操中南海的心。
  这些新词活跃在互联网,像不明觉厉已经是媒体常用语,如果把它们概括为“低级文化”,用的人也不会有什么意见,因为他们喜欢自称“语死早”(语文老师死得早)、“冷无缺”(冷漠、无理想,缺乏信仰)。不过,“喜大普奔”(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些词,对新闻联播式表达还是有相当的讽刺效用。所以,记者问我,如何看待这些新词,我说不上话来,却突然想到了几年前看的英国电影《女王》。
  《女王》聚焦戴安娜之死,一边是悲痛欲绝的人民,一边是疏离逃避的王室,中间是新上任的首相布莱尔。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认为戴安娜之死是私事,但是沸腾的民意却要求王室作出检讨,到后来民众甚至呼吁废除君主制。铺天盖地的指责声中,布莱尔最后说服女王出来面对。
  女王在丈夫的陪同下来到堆积如山的献给戴安娜的花圈前,祭文中,给戴安娜的都是赞美诗,给王室的,都是匕首。女王眼睛湿了,但转身,面对她的人民,她还是露出微笑。
  女王最后按民众的意思发布电视讲话,她的民意也重新回升。不过女王知道,现在的人民不再是很多年前她登基时的人民,一个时代过去了。
  《女王》因为较多地采用女王视角,容易被视为一部保守主义的电影,包括影片中,布莱尔的老婆眼看老公开始同情女王、为女王说话,就讽刺说,你原本不是工党首相吗?而让我感兴趣的是女王最后跟布莱尔说的一席话,她说,她从小的君主功课是,应该隐藏自己的感情,不催泪不作秀,责任第一,个人第二,但现在不同了。女王的工作让伊丽莎白二世没有选择,她说,我得跟上这个时代。
  女王说完这句话,以一个背影走入银幕深处。因此,这部电影也被不少媒体视为一曲“英国挽歌”,时代多么残酷,连女王也要学习洒狗血,明明看不上戴安娜,还要当众赞美她。
  从网络新词想到英国女王,是因为,新词也好,女王也好,都是这个时代的软弱表达。“人艰不拆”是什么?表面上是温情脉脉的彼此包容,骨子里却是没法拆穿不能拆穿和不敢拆穿,而所有这些新成语的结构法则,也多少传递着一种暧昧的气息,无论是地命海心还是喜大普奔,都一半是嘲讽一半是时髦,这也就像,如果我们不能掌握这些新词,就会显得很OUT,而像我这种天天要和新人类打交道的人,哪里敢说这些新词我不懂。
  都很软弱。黄秋生在微博里说,内地网民不识繁体字,华夏文明已亡。这种论调,因为无聊加无稽,自然遭到无数网民责难,但是,我没想到的是,向以毒舌闻名的黄秋生,马上各种解释为自己的论调进行稀释。啧啧,叱咤银幕的冷硬男人哪里去了?不怕枪不怕死的黄秋生就算说岔了,又有什么好怕?
  其实我想大家也不是真的胆怯,可就是莫名其妙地软了。看看新世纪以来,流行歌曲中频率最高的动词就知道了,不是“爱”不是“恨”,是“怕”。怕你怕他怕自己,怕爱怕不爱怕不会爱,反正一个怕。
  怕什么呢?嘘,不要拆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8 06:51, Processed in 1.232402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