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292|回复: 7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0-1 17:56:3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自然科学中微子和地震有组装吗

 [复制链接]
中微子和地震有组装吗
源自:邢志忠 虞震东 韩永全 周熙檀 张国文 杨明昆 王严学 杨昭国 段歆涔
一、地震内外因的核反应组装
中微子和地震有组装来源于地球内部的核反应;这里的“组装”可简单当“联系”讲。分析这种组装,要分多个层次来说。
1、核反应联系软大型强子对撞机或膺或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地震假说
这里所谓的“软”,是指地震“板块断裂”和“岩层破裂”原因,造就的岩浆幕类似“窗帘布”──“地震窗帘布”结合的软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能把板块断裂说、电磁成因说、核子爆炸说、磁暴说、气爆说等目前所有的地震起源的理论、假说联系起来,给予分类、先后、选择的解释。
例如把产生大地震的地质板块裂缝看成类似窗帘轨,把上百或上千公里的地质板块裂缝积累起来的能量和压力形成的“岩浆幕”, 其中板块裂缝两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接触点在岩浆幕形成的一层“薄膜”,看成类似陶瓷绝缘材料超导体中的“空穴载流子”薄膜。它们如果能阻止电流的损耗,那么这层岩浆幕超导体“薄膜”就类似板块裂缝“窗帘轨”挂着的“窗帘布”。
1)膺大型强子对撞机假说,是“安装”在类似窗帘布的软“岩浆幕”上,而且是近似垂直的。在软大型强子对撞机上,已被加速的两个质子束团的碰撞,不必在同一圈上,也不必一个是反时针旋转一个是顺时针旋转。因为在岩浆幕的“窗帘布”上,可以有一个以上的质子束团旋转运动轨道圈,即使两个质子束团的旋转运动方向相同,只要两个运动的轨道圆圈相切,两个旋转运动方向相同的质子束团也能发生对撞;虽然这种对撞不可能持续,但乱中也起调整作用。这是与人造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不同的地方。
2)这张巨大的超导薄膜“窗帘布”在板块裂缝下“飘荡”,可以倾斜至裂缝两边上百或上千公里的地方。如果把张巨大的“岩浆幕”超导薄膜看成是大地震发生的“庄家”,那么在板块裂缝带和裂缝两边上百或上千公里的地方发生大地震和余震的几率,都操在“庄家”手里的。因为这里的“算牌”是,如果把岩浆幕超导“薄膜”在类似电磁场现象和磁暴现象等作用下,产生类似回旋加速器的机制与发生大地震和余震的几率联系,那么把大地震的结构信息原理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交换信息原理对应,这也许就是膺大型强子对撞机能产生大地震和余震的几率原理。   
一是回旋加速器有电子回旋加速器和质子回旋加速器等类的几率之分。二是回旋加速器中粒子的碰撞,还有是发生在“薄膜”岩浆幕的上、中、下以及左、右等位置的不同几率之分。三是大地震发生,把这张巨大的“岩浆幕”超导薄膜破坏后,在原位或新的位置能再产生“岩浆幕”超导薄膜的几率也还有,并且比赌场的洗牌、出牌绝对复杂。这才是地震预报是世界性难题的问题之所在。例如“膺大型强子对撞机”类似长跑运动操场的轨道,要把质子一类的高能粒子留住,要让高能粒子在回旋轨道中运动,就需要强大的磁场,才有对高能粒子的约束力,也才能减轻巨大能量积聚对板块断裂带周围脆弱的岩层的应力。这正是“电磁成因说”的用武之地之一,而“板块断裂说”却不能解答巨大能量的积聚,跟板块断裂带周围脆弱的岩层的应力矛盾的处理。其次,要有强大的磁场,就需要强大的电场,这正是“电磁成因说”的用武之地之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新书《蛮荒纪》上海书展首发 《蒋介石传》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0-1 17:57:0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3)但有了强大的磁场和强大的电场还不行,还需要超导薄膜一类电阻、磁阻很小的轨道材料,这又是“板块断裂说”才能提供的,而“电磁成因说”也不能解答这类问题。据报道,英国剑桥大学的科学家们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发现了即使在室温下,陶瓷绝缘体也可以显示超导的性能。因为他们在这种陶瓷绝缘体里加入了可以改变电子结构和特性的物质,在电的作用下,可以使陶瓷绝缘体成为电磁导体。当科学家把载流子通入磁绝缘体时,它们便神秘地开始显示超导性。于是,研究人员通过比对氧化铜超导体的电子结构和陶瓷绝缘体的电子结构,发现了“空穴载流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温度极低的情况下,“空穴载流子”在氧化铜的表面形成一个薄膜,薄膜阻止了电流的损耗,而这个薄膜就成为超导体特别重要的地方。但在板块裂缝积累起来的能量和压力形成的“岩浆幕”中,是高温,何能造就超导作用呢?

这里超导问题的转向是,剑桥科学家阐述的是需要“薄膜”和“空穴载流子”,平息的也正是温度之争。这与三旋超导理论需要方形晶格面是一致的。陶瓷超导“薄膜”是用喷射来解决,问题较多,运载电流也有限。大地震板块裂缝“岩浆幕”和板块裂缝两边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接触点提供的“薄膜”,是天然选择形成的。这里不管是类似氧化铜材料还是其他陶瓷绝缘体材料,以及必须加入的特殊物质,只要能实现超导体的功能,以及能实现达到核子最高的能量密度的夸克-胶子等离子体能量区的功能,它们的实现几率,也都能被天然的选择而存在“膺大型强子对撞机择说”原理。

2、这种地震发生的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韩永全先生说内因是根本的,即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地震假说实为类似地球内部的核反应组装,也是地震的主要能量来源。

他说,地球内部的核反应是因地球内部某一部位存在密度较大的物质,密度引力极其强大,原子能被压塌、撕裂,形成原子核较大的新原子,其实就是核聚变反应,核聚变使其密度增大,密度引力也增大同时,核聚变放出大量的能量。即当被压塌、撕裂的原子数目较大时,逐渐形成较大的能量“空洞”。由于原子被压塌、撕裂时,结合成新的原子时,会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样就会形成能量特别高,即温度特别高、压强特别大的能量团,能量极高,这样的能量团达到一定程度必须释放能量时:在地面下的能量极其高的能量团,就形成地震。但用这种在地壳的深处若存在密度较大的物质,密度引力会较大,将原子压塌或撕裂使该区域的密度增大,同时发生核聚变、裂变反应,此时使发生核聚变的地方密度继续增大,又为核聚变创造条件,这样相互增长相互促进的解释,也还需要具体计算这种原子能被压塌、撕裂的力能是否存在和可行。

3、而虞震东先生的大地震成因地下核反应核假说,是以汶川8.0级大地震来作的具体分析。一是天文事件对5·12大地震有影响,以2005年1月20日的宇宙线大GLE事件为标志的宇宙线环境增强,是汶川8.0级大地震的主要根源。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0-1 17:57:24|只看该作者
1)当然这并不是说增强了的那些宇宙线中子部分单独就能引起大地震。引起大地震的是相应的那个太阳宇宙线耀斑在爆发中产生的全部高能辐射,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各种高能辐射,如中微子振荡辐射。因为宇宙线环境增强使作用到地球的大量宇宙线在电离层产生电流系,再通过电磁感应在地球内部产生感应电流系,进而在地内铀、钍元素富集区产生燃烧腔点燃核反应,出现铀、钍元素的核裂变燃烧和地下氢聚变燃烧,持续的核燃烧使燃烧腔内温度、压力继续升高,包围燃烧腔的围岩的受力相应不断升高,最终把燃烧腔的围岩炸裂,产生了大地震和大断层。

2)2008年3月19日观测到的极为重要的γ射线暴GRB080319B。γ射线暴是宇宙大爆炸之后所知的最猛烈的爆发。它和暗物质、暗能量作为两个最大的谜团由20世纪留给了21世纪。这个爆发过程除产生γ射线、X射线、可见光和射电辐射外,还产生已知的和未知的各种高能粒子流。当地球上观测到γ射线暴的时候,那些在这个γ暴中产生的以非常接近于光速运行的高能粒子流很快也到达了地球。这些作用到地球的由γ射线暴产生的各种高能辐射和物质肯定要在地球上产生它的影响。如在新星爆发和大地震关系的研究中已经知道,最亮视星等达到3等的新星爆发就可能引起8级大地震。γ射线暴GRB080319B的最亮视星等已经达到5.3等。

3)在地下核燃烧的点火和随后的持续燃烧过程中,高温和地下水是两个很重要的条件。在矿物和岩石中含有结晶水。在高温时矿物才会发生脱水作用。结晶水析出形成地下水。而地下水对于地下核燃烧是非常重要的。在产生地下大电流的过程中,地下水起了谐振电路中导线的作用。在引起核裂变燃烧时,地下水起着中子慢化剂的作用。在氢聚变燃烧中,水中的氢原子是核聚变的原料。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巨量的水。地下水为地下核裂变燃烧准备了很好的条件和用不完的核聚变原料。即因为地内有丰富的铀、钍元素和巨量的水,根据核裂变燃烧和氢聚变燃烧的不同机理,在一定的条件下,地球内部就会在铀、钍元素富集区发生地下核燃烧,从而就会在很多的地区引起大地震。

4)大地震地区和铀矿地区的关系来源于,在从原始星云形成地球过程中的快速自转要引起铀、钍元素呈条带状分布和地球内部物质按相对密度进行的分异,不同深处的铀、钍元素分布也会表现出一定的关联。如存在着一条巨型的环太平洋铀成矿带。巨型的铀矿带和巨型的大地震带在环太平洋地区就重合在一起,有参考文献还介绍了鄂尔多斯—四川前陆坳陷带地区“是目前寻找砂岩型铀矿的重要靶区”。

4# 金佛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0-1 17:57:48|只看该作者
鄂尔多斯盆地已经找到了丰富的铀矿资源,四川盆地的铀资源也许埋藏得深一点。地球几百米深处的矿物和深度30公里往下深处的物质并无绝对的对应存在关系。在地下几百米或稍深一点的地方存在铀、钍矿,并不等于在它下面的地下30公里往下深处也一定要存在铀、钍元素富集区;地下30公里往下深处存在铀、钍元素富集区,也不等于在它上面的距地表几百米或几公里深处一定要存在铀、钍矿。地内产生的核能包括衰变能、裂变能和聚变能三种。地球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能是固定的数量,而裂变能和聚变能的数量因为不同区域里地下核燃烧燃烧腔的产生和熄灭而处于动态变化中,所以,地球内部的核转变能对地球的供热是处在动态变化中的。

4、中国工程院院士许绍燮先生说:“地震是非常复杂的动力过程,只有具备匹配的条件和动力,才能被激发”;“只有采用大尺度的视野,认识深入到发震动力作用的层面,才更全面”。即这种组装是在运动中地质构造应力得到重新分配和组合的结果;芦山地震与5·12大地震的组装总体结构非常相似,但组装侧重某个方向上的变化,就可能产生不同的结果。简单的板块运动推理,不能科学地解释地震的复杂性。

例如震源深度的测定具有不确定性,一般在几公里至十几公里范围。如芦山地震给出的13公里深度,其误差大约在几公里范围。不过由于芦山地震破裂范围从地下几公里延伸至十几公里深,精确的破裂深度(即破裂起始深度)对于破裂范围的解读也已失去意义。震级是有关地震能量释放的量度,与能量释放成指数关系。对于同样震级的地震,震源越深,其总体影响范围越大,而对于震中区的影响越小。所以震源深度对于我们判断地震灾害大小与范围有一定意义。当震级大到一定程度(M>7)时,地震破裂区已不能近似为一个“点”,而要考虑为一个“面”。这个面即断层破裂面,而震级对应的地震释放能量即正比于断层破裂面积,也正比与断层错动量,从地震震级我们就能近似估计出断层破裂尺度以及最大错动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0-1 17:58:11|只看该作者
二、中微子组装地震地球内部核反应

1、虽然软大型强子对撞机或膺或拟大型强子对撞机地震假说实际涉及地球内部的核反应,但有人甚至认为,是中微子制造了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地球岩浆能量来自“热核反应”, 中微子制造了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地球内部的“中微子球面”上发生的“热核反应”,产生在地球南、北回归线与“中微子球面”相连切线之内,以赤道与地球质量中心连线附近最多、强度最大,“热核反应”对岩浆由内到外呈圆形、波形冲击,传导到地球表面上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地震。

但是,由于地壳厚度、强度和组成等的差异较大,造成地震带沿赤道呈“反复的”、不规则的“对称”“圆形”──“环状”分布。地球内“中微子球面”上的中微子主要来自太阳,并不是均匀分布的。太阳里的中微子“直射”“中微子球面”的范围是地球南、北回归线与“中微子球面”相连切线之内,称为“太阳中微子直射面”;赤道与地球质量中心连线附近直射的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称为“中微子面赤道”。所以,只有在“太阳中微子直射面”上发生“热核反应”,而在“中微子面赤道”上发生的“热核反应”次数最多、强度最大。尽管在地球内的非“中微子球面”上,“中微子”相对比较“稀薄”,其“质量”“很微小”,但是,在“中微子球面”上聚集、储存了“巨量”的“中微子”之后,“造成了”“中微子球面”上拥有了“巨大”的“质量”(至少是“运动质量”),致使“中微子球面”上“每一个点面积”上具有了“巨大”的“密度”ρ,于是就产生了“巨大”的“负压”。

1)在这种“负压”的作用下,地球里面与“中微子球面”接触的“轻原子核”会被“吸进”“中微子球面”,造成“中微子球面”上“轻原子核”的“大量聚集”,形成“轻原子核”的“密集球面”。这种“巨大”的“负压”,甚至连“光速运动的物质”(简称“光速物质”),都可以被“挤压”在里面,并产生“高温”。在上述“高温”、“高压”的共同作用下,发生“热核反应”称为“大爆射”。

2)上述的“热核反应”产生的能量,不断向外辐射,熔化岩石形成“岩浆”。地球内岩浆的能量、板块运动,以及地震、火山爆发,究其根本,主要来源就是“中微子球面”上发生的“热核反应”。可见,地球“变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地震、火山喷发的周期性与“大爆射”的“强度”及其周期性有关。

3)绝大多数中微子能够轻而易举地穿过地球以及其他任何行星和恒星。太阳内部的热核反应在不断地产生大量中微子,向四周辐射。在由四个质子转变成一个氦原子核的过程中要释放两个中微子。据此可以推算,其实太阳中微子抵达地球表面时 , 每平方厘米每秒钟约为 660 亿个,一年内到达地球的太阳中微子的能量为:1790 万亿亿焦耳。这个能量是地球每年以火山、地震和地表热流等形式消耗能量的 167 倍。所以地球内部没有核反应,只要有百分之零点几的中微子被地球吸收,也就足够它的能量。

3)再说来自太阳的快中微子进入地球后 , 就被地球物质散射、减速而消耗能量 , 慢慢地就变成频率或速度与原子核中的中微子相近的慢(热)中微子,最后被地球物质吸收,并释放能量。由于太阳中微子的速度 ( 能量 ) 不同 , 而且各种能量的太阳中微子的分布也不均匀,即处于某种能量的中微子相对多一些,而处在另一种能量的中微子则要少一些,所以它们被减速、吸收的位置和形成的热效应也不一样 , 于是就形成了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少量太阳中微子能量较低,经过岩石圈减速就变成了慢(热)中微子,并与岩石圈以下的物质作用,释放一定能量,使少量物质熔融,形成软流层。

4)多数快中微子必须经过整个岩石圈和地幔才能被减速成慢(热)中微子,在地表以下 2900 — 5050 公里处被吸收,释放巨大能量,导致物质熔融,形成液态外核。液态外核产生磁场,进一步加剧中微子的减速和吸收,释放更大的能量,这个能量又加剧了外核的熔融,这就是液态外核形成的根本原因。由于放射性元素也能产生中微子,所以地球本身也是一个中微子源。

6# 青城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0-1 17:58:36|只看该作者
5)但如果从中微子与其他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微弱看,即自然界的4种基本作用力中,中微子只参与引力和弱核力的作用──引力是4种基本力中作用强度最弱的,而弱核力发挥作用的范围又只局限在原子核内,所以中微子能够轻易穿透整个地球,如入无人之境──反之,几乎所有中微子都不会与地球发生相互作用,不可能把能量传递给地球,加热地核之说就是无稽之谈。当然从地球所产生的中微子的通量远远小于太阳中微子的通量,考虑到地球中微子的背景作用,可用测量证明:如果太阳中微子能够被地球吸收,那么白昼探测到的中微子数将远远大于夜间探测到的中微子数。否则,就不能证明太阳中微子被地球物质吸收。

2、题为“激动人心的中微子:从泡利、费米和庞蒂科夫到可见的未来”的国际会议2013年8月22日在莫斯科举办,庞蒂科夫是意大利物理学家,2013年8月22日是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中微子先生”庞蒂科夫的人生组装与俄罗斯以及前苏联的联系,正如中微子与太阳内部核反应以及地球内部核反应一样的迷离。

1)据前苏联秘密警察机关克格勃的高官高狄耶夫斯基和苏朵普拉托夫爆料,庞蒂科夫早年曾是他们的情报人员,他在身份即将暴露的1950年8月从西欧逃往莫斯科。作为一名意大利共产党员,庞蒂科夫年轻时很向往苏维埃的社会制度,而且他的核物理学家身份在冷战初期也很敏感,因此他被克格勃发展成为间谍并不令人感到奇怪。

中微子类似地球的“间谍”吗?可联系庞蒂科夫复杂的中微子人生:出生在意大利比萨的庞蒂科夫,18岁考入罗马大学并成为费米最年轻的助手。当时在费米身边的物理学奇才马约拉纳在1937年提出了中微子的反粒子有可能是它自身的思想,这一思想对庞蒂科夫后来研究中微子-反中微子振荡影响至深。

2)1938年马约拉纳失踪生死不明,庞蒂科夫在巴黎由于法西斯意大利的暴行,无法回祖国,便携妻儿辗转来到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作为一个卓越的核物理学家,但他的社会主义信仰使得他没有受邀参加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到了1943年,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实验室却邀请他加盟,参与核反应堆的设计以及宇宙线和中微子等课题的研究。1948年庞蒂科夫获得英国国籍,并应邀参与英国在哈韦尔研制原子弹的项目。1950年庞蒂科夫被任命为利物浦大学物理系的负责人,出人意料,庞蒂科夫于1950年8月31日提前结束了他在罗马的休假,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子来到斯德哥尔摩,第二天在克格勃人员的帮助下经芬兰进入前苏联,并从此定居在那里。

3)庞蒂科夫受到前苏联高层的特殊礼遇:他曾获得两枚列宁勋章和一枚斯大林奖章,并于1958年成为苏联科学院院士。他在杜布纳联合核研究所从事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的理论研究,直到1993年因患帕金森综合症而去世。庞蒂科夫为后人留下了很多科学遗产,尤其在中微子物理学领域:(1)庞蒂科夫提出了利用逆衰变探测反应堆中核裂变所放出的电子型反中微子的方法,于1956年美国首次证实了中微子的存在,这一发现最终在1995年荣获了诺贝尔奖。(2)庞蒂科夫预言了子型中微子不同于电子型中微子,于上世纪60年代得到了实验的证实,并荣获了1988年的诺贝尔奖。(3)庞蒂科夫提出了正反中微子以及不同类型的中微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即中微子振荡的概念,迄今为太阳、大气、反应堆和加速器实验均已证实了中微子振荡这一奇特的量子现象。为了纪念这位中微子“教父”,俄罗斯于1995年设立了庞蒂科夫奖。以表彰那些为基本粒子物理学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0-1 17:59:02|只看该作者
三、中国弱力能源探索中微子组装

2009年1月4-5日量子信息与健康上海论坛在上海师范大学会议中心召开,其中弱力能源研究是会议关注的一个方面。将原子核量子化系列用于弱力能源研究,需要解密的正是中微子振荡的现象,即庞蒂科夫提出的正反中微子以及不同类型的中微子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概念。2013年8月22日在北京中科院高能物理所举办的“第十五届国际中微子工厂研讨会”上,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国际合作组报告了新的实验结果。

1、2012年3月,利用6个探测器55天的数据,大亚湾中微子实验测量到了最后一个未知的中微子混合角θ13,发现振荡频率与它们之间的质量平方差相关。中微子共有三种,它们之间振荡的大小用中微子混合角来表示。三种中微子组装,有三个质量平方差,其中两个是独立的。以前的太阳中微子实验和反应堆中微子实验测量了Δm221,即第二种中微子和第一种中微子质量平方的差。大气中微子实验和加速器中微子实验测量了|Δm2μμ|,它是Δm232和Δm231的组合。此次大亚湾实验测得了|Δm2ee|,是Δm232和Δm231的另一种组合。|Δm2ee|= (2.59±0.20)×10-3 eV2。

接着由中科院高能所主办、美国费米实验室协办的,并得到了北大高能物理中心、国科大、基金委等单位资助的“2013国际中微子暑期学校”,又在北京顺鑫绿色度假村组装,近百位中微子学员和讲师来自中国、印度、英国、波兰、美国等国。中微子实际有违反标准模型规则的地方。即按标准模型,中微子不具有质量,但事实是中微子有质量。中国的中微子组装是重在应用,从事实出发。

2、中微子有三种类型──电子、μ介子和τ子,在振动中它们可以从一种类型转变成另一种类型,这一现象可以被6种参数描述:质量上的3种不同(这决定着振荡的速度)和3种不同的混合角(这决定从一种形态转为另一种的差异)。这一模型现在聚焦的范围已经进一步缩小,而成为一个值得钻研的领域,特别是在中微子物理学领域,允许和标准模型存在10%、20%或50%的偏差。为什么?

1)三种中微子的结构到底如何?三种中微子的振荡到底如何工作?为什么一种中微子能转变为另一种中微子?在中国本土的组装,可从前面的中微子前线轨道模型说起。这起因于1996年《延边大学学报(自)》第2期发表的《共轭多烯电环合反应的三旋联系》论文的研究。1952年,日本化学家福井谦一提出的前线分子轨道理论认为,分子里也存在象原子中的“价电子”那样活跃的分子轨道,即能量最高的电子占有轨道(简称“最高占据轨道”)和能量最低的电子未占轨道(简称“最低空轨道”),统称“前线分子轨道”;分子进行化学反应时,只和前线分子轨道有关,最高占据轨道居有特殊地位,反应的条件和方式取决于前线轨道的对称性。

美国有机化学家伍德沃德和霍夫曼还认为:反应物的分子轨道应按对称守恒的方式转化为产物的分子轨道,当反应物与产物的轨道对称性相合时反应易于发生,而不相合时反应就难于发生。这就是他们两人1965年共同提出的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这条原理也可以用福井谦一的前线轨道理论加以阐明。把这两种理论的结合比喻成一杯水,放在水平的桌面上,杯子里的水溶液界面,类似前线轨道;液面低水就流不出来。但如果倾斜水杯,前面的水就倒出来了。

8#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10-1 17:59:35|只看该作者
2)基本粒子在点外空间是不能从一种变为另一种的,但中微子的振荡却违反了这条规律。道理何在?联系上面水杯倾斜,溶面低的前头的水也能倒出来。把此唯像图形联系中微子,作两次“微分”。第一次在物质族中,把中微子看成是基本粒子前线轨道前头的“水”。 第二次把三种中微子看成是三个水杯,因为它们存在两两组合之间相互变换的θ12、θ23、θ13三种标识的振荡,必然存在有一个是极小量溶液的杯子。先暂时设为空杯子。再反推,三个水杯的容器样子也必然大致是一样,区别应在于水杯的溶液有差别:至少有两个杯子中的溶液类型或数量,或者类型和数量都不相同。

现假设以数量区别来标识,空杯子设为θ1,对应电子中微子;中间溶量的杯子设为θ2,对应μ中微子;溶量最多的杯子设为θ3,对应τ中微子。再把振荡比作倾斜倒水,那么θ12和θ13之间的相互倾斜倒水,比θ23之间的相互倾斜倒水,就较容易一些。为什么?因为不需要另外的空杯子。已知θ12对应的是太阳反映的中微子测量,θ13对应的是大亚湾核电中微子的测量,剩下的θ23已知对应的是穿越大气的中微子测量。这里就有一些问题:大亚湾实验测到了准确的τ中微子的质量没有?能不能公布?太阳中微子实验和大气中微子实验,分别测到了准确的电中微子和μ中微子的质量没有?公布的数据精确度真正有多高?

3)中微子源于一种形式的核衰变,与其他物质的相互作用力很弱。中微子的表现形式很多样,1998年,物理学家利用日本一个矿内的超级神冈探测器,发现中微子具有质量──尽管不足电子的十亿分之一。但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微子是无质量的,它们不得不以光速飞行。在这种情况下,时间对于中微子而言几近停止,变化也可以忽略不计。对于中微子各种“不合常理”的表现,可以说中微子在物理学领域是一颗脱颖而出的新星。中微子和反中微子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振荡,这种被称为宇称不守恒的不对称性,有助于解释为何宇宙中的物质远多于反物质。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表明,如果宇称不守恒确实存在,那么它能够被相对容易地观测到。

4)计划更大规模的实验是将中微子发射到距离地球数百公里外的区域,允许它们在飞行中改变形态。而且物理学家希望通过采取一系列不同的测量方法,能找到现有中微子模型间的差异。但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微子必须有一个特性:它是其自身的反粒子。为了进一步证实猜想,物理学家正在使用地下探测器寻找一种被称为“无中微子双β衰变”的核衰变新类型,这种情况只有在中微子是自身反粒子时才会发生。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现一些强有力的证据。尽管中微子不走寻常路,却有无比强大的诱惑力。

5)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的李小男曾告诉记者:中微子的作用从目前来看,中微子除了可以监测核武器制造外,还可以直接穿过地球进行通信,让全球通讯无界限,比现在的通信快得多;此外,中微子还可对地球断层进行扫描,让地震预报成为现实。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09:21,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