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101|回复: 0

[探讨研究瞧郎扇:古代女子“偷窥”男人

 [复制链接]
孟晖
手持“瞧郎扇”的女子& d8 B  F+ q' u: H7 @. ` http://www.phoer.net
  如果能写一本闲书,把乱翻古人笔记时撞到的各种雅称及其典故一一列录下来,又娱己又娱人,那才好。要不是闲书,“瞧郎扇”这种既没有思想性也不具学术价值的琐屑又怎么挤得进去呢。
http://www.phoer.net - ?5 S" N2 n9 G" P" \6 `& K  康熙时人刘廷玑的《在园杂志》中有一节专门谈论当时的各种形式的扇子,其中包括:“更有以各色漏地纱为面,可以隔扇窥人者,曰‘瞧郎扇’。”所谓瞧郎扇,就是用最为轻薄的纱糊面的扇。一旦以薄纱做扇面,那么持扇的女性把扇子挡在面前,就等于临时张起了一片面纱,自己的眼光可以就近射过纱影观察另一边的世界,那世界却难以看清藏在纱后的面容。于是,明清人就用“瞧郎”标出薄纱扇的特别功能,意思是女人有这样一柄扇举在眼前,便足以透过纱色定睛打量男人,却无须担心男人射来的注视。' k+ A' ~+ i4 S* D. F http://www.phoer.net
  刘廷玑所谈的“瞧郎扇”为折叠扇,不过传统绘画中倒是很爱表现薄纱面的团扇,如《雍正行乐图》中穿比甲的美人即手持一把织有暗花纹的青色纱团扇。一旦盘点中国女性曾经用于遮面的“面纱”,扇子还真的必须算在其中。鉴于折叠扇直到明代才崛起,在此前的漫长时光里,伴在粉颊前的便只能是各色团扇了。/ Z* x) T* l$ M! ~. _, u0 A8 E/ C& O" L http://www.phoer.net
  《太平广记》中录有题为“玉蕊院女仙”的一则唐代故事,讲述一位仙女飘然降临长安城内的唐昌观,玩赏观内著名的玉蕊花,“既而下马,以白角扇障面,直造花所。”《任氏传》则写狐仙任氏逛西市时遇到曾与她有一夜情的郑子,“方背立,以扇障其后”,经郑子反复表述衷情,“方回眸去扇”。可知唐代女性一旦置身公共场合,会手持一把团扇撑在面前,挡住旁人的视线。1 a, ^6 Y# y9 f$ \5 L http://www.phoer.net
  到了宋词里,游春女性则是个个手持团扇,如晏几道《浣溪沙》:“一样宫妆簇彩舟。碧罗团扇自障羞。水仙人在镜中游。”一群装扮既时尚又华贵的女子乘船出游,她们立在船上,每人手持一把碧罗团扇挡在面前,倒成了最吸引人的风景。随时举扇自遮的形象,落在旁人眼里,总显得有一番别致的情态,吕渭老《生查子》描写一位“南郊踏青”的女性,便是:“裙长步渐迟,扇薄羞难掩。”因为裙长足纤而行进缓慢,同时一味用扇子挡住面庞,不过薄纱扇还是泄露了满带娇羞的容影。
http://www.phoer.net 1 x' I: g$ \9 x/ [  然而,宋词中尤为惹目的细节,乃是“歌扇”的运用:“以扇自障而歌,故谓之歌扇”、“歌扇所以掩口遮羞。”(南宋黄希、黄鹤父子《补注杜诗》)从南北朝起一直到宋代,歌伎演唱时都一定用一把小团扇挡在面前,如鲍照《中兴歌》明确写道:“美人掩轻扇,含思歌春风。”何逊《轻薄篇》则云“倡女掩扇歌”,温子升《安定侯曲》也有“妖姬掩扇歌”。这一“掩”当真是挡在嘴唇之前,不信请看阴铿《侯司空宅咏妓诗》:“莺啼歌扇后。”歌声清悦如春莺儿啼鸣,却是响起在扇后。于是婉转的音调竟如云烟出岫一样,经过“出扇”的顿挫才能抵达听者之耳:“歌响出扇绕尘梁。”(沈君攸《薄暮动弦歌》)! k0 `1 _2 A' V* ?) q9 t3 v http://www.phoer.net
  王安中的一首《浣溪沙》实际乃是专咏团扇之作,其中提到:“障羞斜映远山横。”说女性的双眉(“远山”)显露在障羞的团扇上方,这就显示,一般情况下,团扇是举到眼下,挡住大半个面庞包括嘴唇,但眼与眉都显露在扇沿上方,避免视线受碍。于是,在那些文人与歌伎相遇的场合,当把弄歌扇间亦真亦假的眉目传情,大约是难免的游戏,王僧孺《在王晋安酒席数韵》一诗便描绘得生动:“窈窕宋容华,但歌有清曲。转眄非无以,斜扇还相瞩。”歌筵上,故意使扇儿略斜,递来留意凝视的眼波──然而也可能是男子单方的自作多情。
http://www.phoer.net . @. o: c3 D6 b, P  另外,虽然据说歌扇之作用在于“掩口遮羞”,文学描写却透露,“歌扇”往往采用轻纱糊面,并不能完全遮蔽隔扇的容颜。典型如庾肩吾《赋得转歌扇诗》:“团纱映似月,蝉翼望如空。回持掩曲态,转作送声风。”所咏歌扇上是蝉翼一般的薄纱,高度透明,几乎就像不存在一样。于是乎,歌唱者的面影其实会朦胧映现于扇面:“隐映含歌人。”(邱巨源《咏七宝扇》)甚至可以望见扇后粉红的颊色:“前年学歌舞……扇薄露红铅。”(温庭筠《江南曲》)
http://www.phoer.net 1 f- ^) |+ j* ~9 H# w  其实单把扇子在传统文学中被呈现的诸般情况挑捡出来,列写清楚,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在宋词的时代,欢聚宴饮之时,每一轮饮酒都讲究由歌舞“劝酒”,于是,歌伎会一手捧着酒杯,一手持扇挡在面前,细唱劝酒之调:“轻罗团扇掩微羞。酒满玻璃花满头。小板齐声唱石州。”(吕渭老《豆叶黄》)“美人微笑转星眸。月花羞。捧金瓯。歌扇萦风,吹散一春愁。”(苏轼《江城子》)了解这一点也许没什么实用的意义,但实用从来不该是人对待历史的态度。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现代家里蹲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现代家里蹲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现代家里蹲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现代家里蹲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现代家里蹲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现代家里蹲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人在劳动中:两种劳动观念的偏好 电影《兰亭》里为什么没兰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6 15:00,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