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82|回复: 0

[2013年抗美援朝:毛泽东坚决出兵朝鲜的理由

 [复制链接]
本文摘自:《毛泽东重整旧河山》
⊙ 作者:李蒙 侯波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导语:吃过早饭,毛泽东率中央机关离开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上车前他与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人一一握手,想起刚才睡觉的事,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进京‘赶考’去,精神不好……
朝鲜战争期间,毛泽东会见金日
  毛泽东主张出兵,理由是:我国重工业多数都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内。两个月来美军已侵入东北领空二十次之多,如果打到鸭绿江边,我们如何安心生产?鸭绿江一千多里的防线,需要多少部队去守?而且年复一年,不知它哪一天会打起来,这样下去怎么搞建设?
  尽管毛泽东对出兵已有思想准备,但是要使一个刚从战火中获得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再次面临血与火的考验,同世界头号帝国主义美国决一雌雄,下这个决心要有何等的气魄和胆略!
  中美两国的国力相差悬殊。1950年,美国钢产量八千七百七十二万吨,工农业总产值两千八百亿美元。而当年中国的钢产量只有六十万吨,工农业总产值只有一百亿美元。美国还拥有原子弹和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具有最强的军工生产能力。就连实力雄厚的苏联,也不愿因为援助朝鲜而冒同美国直接冲突的危险。中国出兵是否会导致同美国直接对峙,美国大举轰炸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东北和内地大城市将如何应对?这些都是需要十分慎重考虑的问题,稍有疏忽,将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况且,他还要有充分的理由和耐心说服中央决策层的其他成员,当时在出兵的问题上意见不一。这是毛泽东一生中最难作出的决策之一。
  10月2日开始,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半个月内接连举行多次会议,反复讨论出兵朝鲜的问题。当时政治局成员多数认为不宜出兵,林彪更是不同意担任我军统帅。有人说,为了拯救一个几百万人口的朝鲜,而打烂一个五亿人口的中国,有点划不来。我军打蒋介石的军队是有把握的,但能否打赢美军很难说。美军有庞大的陆海空军,有原子弹,还有雄厚的工业基础。把它逼急了,放两颗原子弹或者用飞机狂轰滥炸,够我们受的。也有人主张,最好不出兵,如果一定要出,也是“出而不战”,屯兵于朝鲜北部看事态发展,能不打就不打,这是上策。
  毛泽东主张出兵,而且要参战。他认为:我国重工业多数都在东北,东北的工业半数在南部,都在敌人轰炸威胁的范围内。两个月来美军已侵入东北领空二十次之多,如果打到鸭绿江边,我们如何安心生产?鸭绿江一千多里的防线,需要多少部队去守?而且年复一年,不知它哪一天会打起来,这样下去怎么搞建设?并不是我们惹火烧身,而是敌人把火烧到了我们的大门口,而且决不会就此罢手。因此,毛泽东说:“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林彪不肯挂帅,毛泽东急调在西北一心一意搞建设的彭德怀到北京开会。彭德怀事先一点儿不知道会议内容,临上飞机还让秘书带全了西北建设的规划和图纸。10月4日下午,彭德怀一下飞机就赶来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他只是侧耳细听,没有发言,会后又到杨尚昆住处了解详细情况。
  会议一开始,毛泽东首先让大家讲讲出兵的不利情况。与会者各抒己见。多数人不赞成出兵或者对出兵存有种种疑虑。理由主要是中国刚刚结束战争,经济十分困难,亟待恢复;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还没有进行,土匪、特务还没有肃清;我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美军,更没有制空权和制海权;在一些干部和战士中间存在着和平厌战思想;担心战争长期拖下去,我们负担不起等等。听到大家的发言后,毛泽东讲了这样一段话:“你们说的都有理由,但是别人处于国家危急时刻,我们站在旁边看,不论怎样说,心里也难过。”
  10月5日上午,受毛泽东委托,邓小平将彭德怀从北京饭店接到中南海毛泽东办公室。毛彭二人进行了一次情真意切的谈话。彭德怀表示拥护毛泽东出兵援朝的决策。当毛泽东把挂帅出兵的重任交给彭德怀的时候,彭德怀说:“我服从中央的决定。”毛泽东略带感慨地说:“这我就放心了。现在美军已分路向三八线冒进,我们要尽快出兵,争取主动。今天下午政治局继续开会,请你摆摆你的看法。”
  下午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在别人发言之后,彭德怀讲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出兵援朝是必要的,打烂了,最多我们再回到山沟里去,只当解放战争晚胜利几年。如果让美军摆在鸭绿江和台湾,它要发动侵略战争,随时可以找到借口。如让美军占领了整个朝鲜,将来的问题更复杂,所以迟打不如早打。”
  毛泽东高兴地告诉彭德怀:“给你十天作准备,出兵时间初步定在10月15日。”
  初战必胜。有一段时间,毛泽东半个多月没有下床,就在床上工作、吃饭,睡眠极少。他每天批阅大量材料,有来自前方的电报,有来自各方面的情报,一个接着一个,这些电报和材料都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毛泽东手里。
  1950年10月19日晚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四个军和三个炮兵师共二十六万人,雄赳赳,气昂昂,从安东、长甸、河口、辑安跨过鸭绿江,秘密进入朝鲜境内。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渡江那一天起,毛泽东的全副精力都集中到朝鲜战场上了。
  当时美军在朝鲜共有十五个师四十二万人,第一线有十三余万人。麦克阿瑟坐飞机巡视中朝边境,由于我们隐蔽得好,他在茫茫雪野中没有发现一兵一卒。于是他命令美伪军不顾一切地向鸭绿江挺进,说跑到鸭绿江就是胜利,并表示可以在感恩节前结束朝鲜战争。
  还在志愿军出兵前夕,毛泽东和彭德怀等研究敌情后商定:利用敌人东西对进的时机,志愿军在平壤、元山铁路线以北,德川、宁远公路线以南地区,构筑两道至三道防御阵线。如果敌军来攻,则在阵地前面分割歼灭之;如果平壤美军、元山南朝鲜军两路来攻,则打孤立较薄弱之一路。在六个月内,如敌人固守平壤、元山不出,则我军也不打平壤、元山。在我军装备训练完毕,空中和地上均对敌人具有压倒的优势条件之后,再去攻平壤、元山等处。这就是说,六个月以后再谈攻击的问题。
  然而,志愿军渡江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完全不像原来设想的那个样子。麦克阿瑟改变了东西对进的计划。美军和南朝鲜军分为东西两路,大举北进,速度甚快,直向中朝边境逼近。彭德怀进入朝鲜境内后,脱离部队急行军,只带了一个参谋、一个警卫员、两个司机,去见金日成。20日上午八时,在位于东仓和北镇之间山沟内的小村庄大洞,他见到了金日成。金日成说美军还在德川附近,距离这里还有一二百里。但后来发现,美军当时已经到达了大洞东北方向的桧木洞,已经绕到了彭德怀、金日成的后边。彭德怀、金日成当时一旦被美军发现,极有可能成为俘虏,并且完全与后方失去联系,连一封电报也发不出去。美军行进如此之快,原定的阻敌方案已不适用了。
  21日下午,我志愿军电台车终于赶到大洞,彭德怀可以给毛泽东拍发电报取得联系了。根据敌情的变化,毛泽东迅速改变作战部署。10月21日凌晨二时三十分,他致电彭德怀等,正式下达第一次战役的部署。毛泽东看出麦克阿瑟在战略判断上犯了一个大错误,即“美伪均未料到我志愿军会参战,故敢于分散为东西两路,放胆前进”。他断定,“此次是歼灭伪军三几个师争取出国第一个胜仗,开始转变朝鲜战局的极好机会”。过了一个小时,毛泽东又电告邓华等:“现在是争取战机问题,是在几天之内完成战役部署以便几天之后开始作战的问题,而不是先有一个时期部署防御然后再谈攻击的问题。”
  初战必胜。这对出国作战的志愿军来说尤其重要。出手第一仗能不能打胜,将决定志愿军入朝后能不能站得住脚。在那些日子里,毛泽东过着十分紧张的生活。据他的机要秘书回忆:有一段时间,毛泽东半个多月没有下床,就在床上工作、吃饭,睡眠极少。他每天批阅大量材料,有来自前方的电报,有来自各方面的情报,一个接着一个,这些电报和材料都以最快的速度送到毛泽东手里。战场上的情况瞬息万变,毛泽东要根据各方面的情况加以分析,很快作出决断,指导前方作战。
  毛泽东在指导第一次战役部署中,对于如何打开朝鲜战局,指导方针逐步考虑成熟。他在10月23日复彭德怀的电报中指出:朝鲜战局,就军事方面来说,决定于三点。第一,目前正在部署的战役,是否能利用敌人完全没有料到的突然性,全歼两个、三个甚至四个伪军师。此战如果是一个大胜仗,则敌人将被迫作重新部署,立即处于被动地位;如果这次突然性的作战胜利不大,使我不得不于阵前撤退,则形势将改为于敌有利。第二,敌人飞机杀伤我之人员、妨碍我之活动究竟有多大。如果我能利用夜间行军作战做到很熟练的程度,则我军可以继续进行野战及打许多孤立据点,如此便有迫使美国和我进行外交谈判之可能;如果敌人飞机对我的伤亡和妨碍大得使我无法进行有利的作战,则在我飞机条件尚未具备的半年至一年内,我军将处于很困难的地位。第三,如果美国再调五个至十个师来朝鲜,而在这以前我军又未能在运动战中及打孤立据点的作战中歼灭几个美军师及几个伪军师,则形势也将于我不利;如果相反,则于我有利。以上这几点,均可于此次战役及尔后几个月内获得经验和证明。总之,我们应在稳当可靠的基础上争取一切可能的胜利。
  毛泽东提出的这个战略的和战役的指导思想,对于志愿军取得第一次战役以及以后几次战役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10月25日七时,我军四十军第一一八、一一九师在两水洞地区歼灭伪六师一个营和一个炮兵中队,正式揭开了抗美援朝的序幕。经过十天激战,西线之敌被迫全线撤退。到11月5日,敌第八集团军全部撤退到清川江以南地区,我军歼敌一万五千人,收复了楚山、熙川、云山等城市,取得了第一次战役的胜利,在朝鲜站稳了脚跟。
  朝鲜战场上的胜利已经被历史毫无疑问地证明,毛泽东当初出兵抗美援朝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对整个国际局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当初主张不出兵的政治局其他领导人,此时对毛泽东更加敬服。从长征时期开始,在一些重要的历史关头,毛泽东有时在党内最高决策集体中处于少数的地位,但他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总是能说服多数人最终接受他的主张;而后来的历史事实也总是证明,他是对的。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今日雨又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今日雨又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今日雨又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今日雨又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今日雨又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今日雨又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学霸网友神翻译11个疑难单词 串成一首律诗 雪珥:晚清立宪究竟要几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8 06:09, Processed in 0.1872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