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117|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老鱼翁 发表于: 2004-8-12 14:54:1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舒婷的诗》和朦胧诗

 [复制链接]
──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 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 ── 我一向不喜欢买某人某人的个人诗集,一则害怕读了有时候诗人走神弄出来的诗影响了诗人在我心中的形象,二则害怕过度地钻进诗人的个人世界自己出不来,加上我读诗的目的不是做学问,所以我架上的关于诗的书都是一些诗人的集合汇编的而成的书,唯有两本例外。诗人分别为一男一女,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当代的,又因为女诗人离我生长的年代近,现在还象我们一样生活在同样一个世界上,所以当初我没有思考就买了这个伟大的女诗人的书,这个人就是舒婷。 这书是我八年前下基层过苦日子的时候从小街拐角一个报亭的卖书小姑娘哪里买来的。那时侯心情不好,成天都是想的天要垮下来怎么办的问题,一个小雨的黄昏眼睛一亮,看见舒婷这个名字就掏了钱的。这本书封皮做成很淡很淡的绿色综合很淡很淡的兰色不均匀染成微妙的水波纹的样子,左上角竖排“舒婷 著”三个字,下角竖排“人民出版社”五个字;靠中一点有黑底反印出竖排“蓝星诗库”四个字,紧挨着是一小横排关于舒婷的简介:舒婷,原名龚佩瑜……;书的正中间是诗人黑白头像上染上了淡红淡红色的照片,照片的左下角从左至右梯状排列着书名,右上角还是用那种淡红淡红色用钢笔画了一根曲线绕成的弹簧式样,这也许是专为舒婷造的意象;书的左小半边是诗人答一位青年朋友的《一切》的《这也是一切》的诗行,上半部是黑底反印的。这本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好象手中掂着诗人的生命。 全书分为三辑,分别从诗人的诗中选了一句作为每一辑的题目。第一辑,痛苦是理想光辉(选自《会唱歌的鸢尾花》,收录了33首诗;第二辑,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选自《双桅船》,收录了50首;第三辑,我们被挟持着向前飞奔/既无从呼救/又不肯放弃挣扎(选自《秋思》。我尝不知道责任编辑莫文征他们这样分类编辑的准确意思,但只从收录的诗的内容来揣摩,大约是“理想-爱情-事业”的归类标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单单只从这几首诗中选择,因为还有更著名的诗被隐藏在诗页中。 在我看来,世代催生诗人。中国现代史中,上个世纪30年代是出诗人的时期;当代史上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朦胧派以后,再无诗人,舒婷就是朦胧派的最具代表的诗人之一,同样地位的还有北岛、顾城、傅天琳他们。“朦胧诗”是1980年代中国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所谓“朦胧诗”,根据清大中语系教授吕正惠的说法,“朦胧”一词,顾名思义,是说这些诗人的作品,“朦朦胧胧,意思不清楚”、“有点古怪”。据说,朦胧诗的得名来自于名诗人杜运燮的一首叫《秋》的诗,这首诗在1980年的《诗刊》发表后,有一个批评家说,那首诗让人看不懂,朦胧得让人气闷。从此“朦胧”一词在诗坛不胫而走,终于成为20世纪中国最大的诗歌流派。一批年轻诗人如同雨后春笋相继出现,他们对附庸政治、窒息心灵的文学传统进行反省与反抗,并从西方近代各种文学流派里汲取营养,大胆地从事人的价值的探索与追求,在短短的几年内便创造出了一个令人眼花瞭乱的新局面。在蒙胧诗刚出现时,一般读者的看法其实是持批判态度的。 他们对朦胧诗不工公正的评价在舒婷的诗中都找到相反的例证。一曰,朦胧诗难懂,根本不是给广大人民群众看的。舒婷的《致橡树》、《这也是一切》等诗,一句一句简单明了,虽然精练、含蓄,但并不晦涩,并不玄乎,“不是一切大树/都被暴风折断;/不是一切种子/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不是一切真情/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里/不是一切梦想/都甘愿被折掉翅膀……”直书心意,意思清晰,观点鲜明,舒婷的诗并不朦胧;二曰,朦胧派写的诗并没有考虑文艺有社会功能,我写我的,社会效果是不管的。其实,舒婷的诗不仅仅写个人的相对狭小感情,而且还关注理想、人生,最有反击力的就是那首脍炙人口的《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诗人用包含深情的诗句,从标题到诗行、从形式到内容无一不散发出对祖国浓浓的爱,这种爱来自于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自豪、对多灾多难命运的思考、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这首诗对哪些“朦胧诗对社会没有什么用处,感情颓废”的说法当头一击。 上个世世纪的80年代初,中国大地上十年的浩劫刚刚结束,朦胧派诗人们潜藏的理想主义是文化大革命劫难之后凄厉的希望之声,同时似乎也是原来的启蒙主义历史模式的一次新的改变。启蒙主义的历史模式规定了从苦难到幸福的社会历史或者从罪性到神性的精神历史。诗人舒婷在《一代人的呼声》这样说:我绝不申诉/我个人的不幸/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心中只剩下/一片触目的废墟……/但是,我站起来了/站在广阔的地平线上/再没有人,没有任何手段/能把我重新推下去/假如是我,躺在“烈士”墓里/青苔侵蚀了石板上的字迹/假如是我,尝遍铁窗风味/和镣铐争辩真理的法律/假如是我,形容枯槁憔悴/赎罪般的劳作永无尽期……/我也许已经宽恕/我的泪水和愤怒/也许可以平息/但是,为了孩子们的父亲/为了父亲们的孩子/为了各地纪念碑下/那无声的责问不再使人颤栗……/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诗人同她那个世代的清醒者一样,抛弃个人的不公待遇,抛弃个人的利益,对自己命运的不幸,可以“一哭了之”,但是,诗人的目光不仅如此,而是站在高处,目光深邃,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对今天过去的历史有个交代,为了祖国的那10年来空白和民族10年命运的崎岖,为了人性天空的纯洁和后来者道路的正直,诗人大声呼唤──“我要求真理!”这声音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热烈的讨论中,穿过1980年代的改革开放,越过1990年代的市场经济,一直到今天的经济全球化,响彻云端,回响在耳膜,久久不能停息。诗人舒婷和她们那一代人,目前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那个“真理”也是我们祖国构建稳定繁荣大局的力量源泉,他们和我们民族一起经历上个世纪那10年的磨砺,对痛苦和幸福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他们的臂膀坚实有力,他们宽大的手掌托起了我们新的时代,在百废待兴的时代面前,诗人在《献给我的同代人》中毫无私心和抱怨地说:“……为开拓心灵的处女地/走入禁区,也许──/就在那里牺牲/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给后来者/签署通行证”,今天,他们那一代已经接近花甲之年,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誓言,正在谢幕;或经受改革带来的新的调整,甚至成为下岗队伍中的一员,还在接受生活的考验,但是,当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当年他们的豪情满怀,敢于“就在那里牺牲/留下歪歪斜斜的脚印”的豪迈激情,那简单的目的就是为我们“后来者签署通行证”,事实证明,他们成功了,他们在那个时代所散发出来的魅力成为我们今天的宝贵财富,激励着我们后来人。 在爱情方面,诗人舒婷和她那个时代的人一起,既承接了革命式自立的爱情观,同时又不失罗曼蒂克式浪漫主义色彩的人性之美。朦胧派的那个时代,爱情的本质含义被委屈和压抑,甚至异化,一旦释放就具有无穷的力量,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诗人舒婷在《致橡树》和《双桅船》中做了准确的回答。在《致橡树》中,诗人说: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也不止像泉源,也不止像险峰,甚至日光春雨,去炫耀自己、重复单调的歌曲、送来清凉的慰籍、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不会爱的那么现实,不会爱那么功利,不会爱的那么徒有形式,而是爱一个真实、深厚和坚贞,那种“爱”是心与心的融合,“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虽然没有其他人能够“听懂我们的言语。”,但是“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不仅如此,诗人还突破古人的爱情绝唱,在《双桅船》中说,“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因为“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这是一种多么气势磅礴的爱情啊!这种爱,从中国文化古文字里面走出来,沾染西方自由的信息,爱情的花朵便更加鲜艳,更加芬芳,更加诱人,这种“爱”比其他任何一种“爱”更加具有爱的本质含义,这种“爱”也来自于诗人舒婷他们那一代人对缺“爱”的10年生活的体味与反思,所以他们才最懂得“爱”的真谛。今天,当我们这一代人在浮躁中对“爱情”迷惘从哈韩族的偶像片中寻找爱情的定义的时候,重读朦胧派在20多年前为我们注释的“爱”的诗歌,必将有利于我们弄清楚“爱情”是什么。 对自己已经失去的时光怎么认识,如何把握未来,如何把流失的时光找回来,诗人舒婷和她那一代人既积极思考,又投身实践,对不可预知的未来,诗人看见的是一片光明,充满必胜的信心。对于过去的岁月,诗人也曾经后怕过,象《枫叶》中说的那样,“我可以否认这片枫叶/否认它,如同拒绝一种亲密/但从此以后,每逢风起/我总不由自主回过头/聆听你指头上独立无依的颤栗”,但是到底还是从回忆和往事中清醒过来,诗人在《秋思》中又说,“我们被挟持着向前飞奔/既无从呼救/又不肯放弃挣扎”,新的时代不容他们在那里徜徉和彷徨,惟有“向前飞奔”,勇敢面对不可知的世界,正如诗人在《芒果树》中说的,“终于卸去了负担/它还来不及想一想/它做得对不对/他开始感到寂寞了/于是再长高,再开花/再把又甜又涩的果实交付给世界”,这也颇有摸着石头过河的风范,只要树在长,花在开,就有果实交付给这个世界,诗人必胜的信念推动诗人他们前行,诗人也不是盲目乐观的,她对现实有着充分的研究,对前进道路中的坎坷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诗人在《圆寂》中说“为了把自己斟满了/交给太阳/先投身如渊的黑暗……但灭顶之前/你悠扬的微笑/一百年以后仍有人/谛听”;在《复活》中说,“为了片刻羽化/飞行状地/死去/上十字架的亚瑟/走下来已成为耶稣,但是/两千年只有一次”,这种清醒的认识来自于诗人对现实的客观把握,那种勇气却是我们这代人最需要的。 1980年代的中国文学正处在一个失重的时代。历史或历史话语的威胁虽然逐渐不再使被商业文明的华丽幻觉覆盖的灵魂继续感触,风格的不安涌动,朦胧诗标志着中国当代文学范式的失控和自律的文学意识萌动的开端,将挑战的信息融合在特异的美学形式里。当然,早期朦胧诗对既有美学模式的叛逆仍然有其历史局限。从某种程度上说,过于外在的意识形态因素作为那个时代的普遍精神状态,或多或少影响了对独特的个人内在声音的深入探索,但他们勇于担负起历史先知的角色,不再仅仅出于使命感的抽象召唤,而是出於个体生命在外在历史压迫下不可遏止的内心焦虑和冲突。朦胧诗以其包罗万象的主题内容,大胆借助象征手法的造臆,灵活多变的建筑形式,多意象的艺术魅力被年轻的文学人所喜爱,成为年轻的诗人或者诗作者表情达意咏物言志的工具,也因为这个原因,朦胧诗一直深受诗歌爱好者的欢迎。就这一点来说,朦胧派开创了中国文学当代史上诗歌文学的繁荣局面。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老鱼翁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老鱼翁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老鱼翁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老鱼翁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老鱼翁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老鱼翁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从《走向共和》的李鸿章谈李鸿章 分手莫相思
2# 四姑娘山
 罗松涛 发表于: 2004-8-12 15:56:0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鱼翁,谢了,出了红,你还有很多,我今天在写你的素描的时候就知道!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20:25,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