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95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4-4-12 06:45:0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多视角下的四川回族

 [复制链接]
源自:《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四川回族研究是回族研究和西南民族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有关四川回族的研究受到学术界的关注,研究成果不断。本文对20世纪初叶以来的四川回族研究作了概述,以展示该领域研究的状况与新动向。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四川回族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叶,海恩波是一位非常活跃的英国传教士,在游历中国大陆的漫长岁月中,考察了东南沿海和中原地区回族与汉族等兄弟民族杂居相处的地方,对回族以第三者的“目光”进行了观察,描述与阐释。于1910年出版了研究专著《伊斯兰在中国: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全书共分导言、序、第一编、第二编、附录、索引等,还包含有27张照片。在西方学术界引起了较大反响,1987年该书在伦敦再版,迄今为止,该书仍然成为西方学术界了解和研究中国回族文化、中国伊斯兰教的入门必读书之一。作者对中国穆斯林社会作了一种从历史到现状的仔细研究和分析,研究视角独特。在对穆斯林的个人和社会状况进行具体描述与分析中,涉及到四川回族,他概括评价道:“回族穆斯林商人经营那些热门的生意或行业。许多人是牛马贩子,特别是四川地区,回族商人控制着西藏人的茶叶生意”。对四川回族的人口也有统计和分析。[1]1922年,日本学者大林一之的《支那的回教问题》一书出版,该书包括2页附图和13章内容,这是用日文撰写的最早有关中国伊斯兰教的书,且偏重现状分析,书中史实方面的错误较多,他推测四川回民有40万。1924年,由大宰松三郎执笔的《支那穆斯林研究》一书完成,书分5章,概括叙述了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历史与现状,他推测四川回民有25万。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
  清末至民国,回族伊斯兰教的研究呈现出一派生机,随着回族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研究的深入,全国各地回族有志之士先后兴办了一批“以阐发教义,提倡教育,沟通、传达各地回民消息为主”[2]的回族文化和研究刊物,同时白寿彝《中国回教小史》、《中国伊斯兰史纲要》,陈垣《回回教入中国史略》、《元西域人华化考》,陈汉章《中国回教史》,傅统先《中国国教史》,马以愚《中国回教史鉴》等著作和当时一批回族伊斯兰教研究文章的发表,使民国时期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受此影响,国内学人于20世纪30年代始撰文研究四川回族和伊斯兰教,建国前的文章大致有74篇,主要涉及四川各地回族的概况、源流、教育。建国后“回族研究被视作推动回族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之一,受到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3]
  1983年10月,在宁夏召开《回族简史》座谈会上,白寿彝先生指出:“由于回族居住的分散、有回族居住的地方就有回族的历史。如果地方回族史写出的多了,回族史的资料就丰富了,一部全国性的回族史就可以写的更好些了”[4]。这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开展我国的回族研究工作,特别是回族地方史的研究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随后,许多学者积极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据统计,建国后,有关四川回族研究的文章有68篇,先后出版了涉及四川回族和伊斯兰教研究的著作,如《成都少数民族》、《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回族历史与文化》等。对四川回族作了综合性研究。
  (一)回族的源流研究
  关于四川回族源流问题研究,主要论文有:虎世文《成都回民现状》(《禹贡半月刊》,第7卷,4期),伍仪彰《重庆回教源流考》(《回民言论半月刊》,第1期,第10号),分别就成渝两地回民的来源情况作了介绍。张泽洪《四川穆斯林的来源》(《中国穆斯林》1990.3),《四川回族历史溯源》(《四川地方志》1990.6),《四川回族源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2),《四川回族的历史与现状》(《回族研究》1992.2)对四川回族的来源作了系统研究,认为早在唐、五代时期四川就有部分回族先民入居,元、明、清时期因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原因,陕甘、江南、云南、湖北等地区的回民迁徙入川,形成一些中小回民聚居区,至清末,入川回民已散居全川各地,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除上述研究外还有穆德全《回族在西南地方史上的分布》(《四川大学学报》1989.4),张世海《四川回族》(《宁夏社会科学》1990.3),黄运海《我国西南地区回族最早来源探讨》(《贵州民族研究》1992.2),章宏《民国时期的四川回族》(《民族》1993.4)等。
  (二)回族教育研究
  关于四川回族教育研究,主要论文有:苏德宣《四川隆昌县穆民教育概况》(《突崛》第4卷,1936、5期),澜《成都回民业余学校》(《月华》第10卷,第6期,月华报社发行,1938年7月5日),余济和《成都清真寺附设回教基础学校创记》(清真八寺董事会会刊)2期),《西昌回族学校》(《西昌县志、教育志》卷七,中华民国三十七年),《成都回民教育概况》(《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2卷,8期),伊校同人述《西康康定伊斯兰两级小学办理之经过及其艰困》(《康藏前锋》第3卷,7期),《回教救国协会补助成都西北中学女生班》(《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2卷,6、7合期)。上述文章对隆昌、成都、西昌、康定等地回族办学教育的情况作了概要介绍。张泽洪《略述四川清真寺及其经堂教育》(《中国穆斯林》1992.5),对四川清真寺的情况、分布和经堂教育的来源发展作了介绍。马彦虎《周级三与万县伊斯兰师范》(《回族研究》1993.1)一文,讲述了成都土桥回族周子宾与人合办清真小学,民国初期曾著有《中阿字汇》一书出版,1922年赴麦加朝觐,并游历中东各国,回国后与人合办“爱伯书局”,积极参与回族文化教育事业的情况。重点介绍了周子宾四弟周级三从一个提箱沿街叫卖的小商贩,艰苦创业,成
  为一方巨富,倾其精力和财力在重庆万县创办伊斯兰师范学校,为中国伊斯兰事业和回族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马彦虎《余海亭与成都“宝真堂”》(《回族研究》1992.4)论述了四川简阳伊斯兰教徒余海亭创办的称著于国内各地的回族伊斯兰教经籍刊印社──“宝真堂”的经过及其对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和回族文化事业所作的贡献。马尚林《四川回族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3)一文认为四川是回族散居区分布较多的省份,四川回族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由于回族特有的文化传统,使回族教育模式既不同于汉族,也不同于本省其他少数民族。回族同时受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反映在回族教育上便出现了两种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教育方式,即经堂教育和普通教育。这两种教育在四川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历史背景不同,其表现程度也不相同。两种教育方式互相影响,相互交织成为回族教育的一个特点。由于回族在四川属杂散居民族,在教育上主要推行普通教育,故普通教育是四川回族教育的主流。此外,党非《成都经堂的教育之过去现在与将来》(《中国回教救国协会会刊》第二卷第八期(1940年),《成都市私立清真女子小学校学生自治简章》(《清真世界》第20期1942年5月等四川教育作了研究。
  (三)各地回族的调查与研究
  关于四川各地回族的调查与研究。建国前主要文章有:马首参《四川广元县回胞之概况》(《回教论坛半月刊》第3卷6期,1942年5月),哈啸如《突飞猛进中的盐亭回胞》(《回教论坛半月刊》第3卷,4期,1942年3月)。马去从《四川绵阳县回教穆民之状况》(《回报》1930年3月23日),常之《西康回民概况》(《突崛》第1卷1期,1933年),宥实尔《四川隆昌回民概况》(《突崛》第2卷3期,1934年),苏德宣于1933年至1939年期间发表了《新都回民概况》(《突崛》第1卷4期,1933年),《四川金堂内江两县回民概况及其他》(《突崛》第2卷2期,1934年),《四川金川县回民概况及其他》(《突崛》第3卷12期,1935年),《成都回教外侨探询记》(《突崛》第3卷6期,1935年),《四川荣昌县回民概况》(《突崛》第3卷10、11期,1935年),《川南泸县穆民概况》(《突崛》第5卷7期,1937年),《川西宁属各县回民纪实》(《突崛》第5卷1期,1937年),《川西三县回民概况》(《突崛》第5卷3期,1937年),《川西宁远各县回民纪实补志》(《突崛》第5卷4期,1937年),《四川全省回民人口统计》(《突崛》第5卷2期,1937年),《川南合江县回教概况》(《突崛》第5卷3、4合期,1937年),《四川隆昌穆民概况》、《四川穆民概略》分载(《月华》第6卷3期,10、11、12期),他在13篇文章里对四川各地的回民做了介绍和论述。此外还有,马叶飞《四川安县属之塔水桥、花街镇、擂鼓坪、曲山场回民概况》(《月华》第7卷30期),耀仁《开县回教一瞥》(《月华》第7卷,19~21合刊),张幼文《四川省穆斯林之良风美俗》(《伊斯兰青年》第3卷1~4期),于式玉《西道堂的商旅──黑水西北回商》(《风土什志》创刊号)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有关学者对四川回族在各地的发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相继出现了一批论著:穆圣孙《盐源的“洗回”惨案》(《四川地方志》1988.1),马思锐《“‘长毛’羊角坝杀回”事件真象》(《凉山方志》1989.2),哈文宗《成都皇城清真寺》(《中国穆斯林》1990.4),马彦虎《成都回族概况》(《宁夏社会科学》1991.2),马思锐《西昌清真寺的新编楹联》(《回族研究》1992.2),新清管《新都县的回族穆斯林》(《中国穆斯林》1992.5),吕友森《大院回族乡的新颜》(《民族》1992.8),达鹏轩《烧馍香、馓子脆,要尝风味找回回──盐亭清真肴馔漫述》(《四川民族史志》1993.1),达鹏轩《盐亭回族源流考》(《民族》1993.1),马文彬《有关成都穆斯林先民杂说》(《中国穆斯林》1993.3),马光德《郫县回民和清真寺》(《中国穆斯林》1993.5),金文明《四川回族习俗》(《民族工作》1994.3),《盐亭穆斯林》(《中国穆斯林》1994.6),张泽洪《四川阿坝地区伊斯兰教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穆斯林》1994.4),马成富《川西北回族及其民歌》(《民族》1995.1),马孝《叙永回民抗日》(《民族》1995.8),唐联盟《叙永清真寺》(《民族》1996.4),周传斌《广元伊斯兰教考略》(《回族研究》1996.4),马智勇《隆昌回族》(《回族研究》1997.4),曹世镛《小金县清真寺简介》(《中国穆斯林》1997.6)。马勇《川西北回族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回族研究》,1997.4),认为:回族在四川属教居民族,他们与汉、彝、藏、羌、苗等族杂居生活在一起,在长期的交往中,在饮食文化上彼此学习,互相影响,川西北回族在坚持伊斯兰饮食原则的基础上,将藏族的风干牛肉和羌族玉米面制作方法引入自己的食俗,既进一步扩大了川西北回族食品的种类,又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川西北回族饮食文化的地域特色。马勇《四川省松潘县十里乡火烧屯村回族族外婚家庭结构及其习俗变迁的考察》(《西北民族研究》2000.2)。马勇《松州商贸的历史考察》(《西北民族研究》2004.2)以松州历史上的回族贸易为考察对象,再现了松州回族在商贸上曾有过的兴衰和原因。马思锐《西昌市民族志》(西昌市民族编纂组,1992.10内部稿),从源流、家族、社团、经济、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教育等方面对西昌回族作了详尽的介绍。此外,《成都市志、民族志》(四川辞书出版社,2001),《米易民族志》(1992内部版),《盐边县少数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阿坝史志,回族史料专辑》1992.1~2期合刊,杨嘉铭《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志》等都对当地回族作了介绍论述。
  (四)人物研究
  对四川回族著名人物研究。马思锐《月鲁帖木儿“蒙古族”族属质疑》(《凉山方志》1990.2),用大量口碑,碑刻资料,论证月鲁帖木儿的族属应为回族。蔡宇知《孤寂──―写实叙述下的心理暗流──―评木斧短篇小说<迷惑>》(《新疆回族文学》1990.1),邹建军《回族诗人木斧诗歌艺术风格论》(《宁夏社会科学》1990.3),王珂《寻根的游子──―回族诗人木斧剪影》(《新疆回族文学》1993.1)。叙述了我国著名的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和诗人成都回族木斧作品的风格和创作经历。文星明《红军长征中的回族阿訇肖福祯》(《四川文物》1991.5),讲述了红军长征时期绥靖县(今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回民苏维埃主席肖福祯光辉的一生。王雨《纪念马宗融诞辰百周年学术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3.1),樊骏《论马宗融:兼及现代民族文学史的若干问题》(《民族文学研究》1993.1),马小弥《回族文化研究会、阳翰老和我的父亲》(《民族艺林》1993.3),闪克行《回族进步教授马宗融》(《回族研究》1993.4)等,论述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中国回教协会常务理事成都回族马宗融在中国现代文坛上的著述及活动,以及与重庆文化名人一起组织“回族文化研究会”,探讨伊斯兰文化,宣传抗战主张的事迹。马彦虎《“留东清真教育会”三位四川籍会员事略》(《回族研究》1994.1)一文介绍了中国首批同盟会员,四川隆昌回族杨光灿,德阳回族刘庆思,泸洲回族龚选廉三人的事迹。张铜霞、张岱林《查拳名师张英振》(《民族团结》1991.8)讲述了20世纪40年代誉满巴蜀,以祖传查拳独步武林的四川回族张英振对查拳的继承与发展。哈培钰《竹琴一响,四座皆惊──―回族竹琴泰斗贾树三》(《民族艺林》1994.1),介绍了被誉为20世纪30~40年代成都艺坛一绝的成都回族贾树三苦勤的学艺经历和精湛的竹琴演唱技艺。马联虎《杰出的回族画家马骀》(《回族研究》1995.2),马尚林《著名画家马骀事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1专辑)从平凡家世,苦勤的学画经历,卓越的艺术成就等方面论述了西昌回族马骀功绩卓著的一生。杨进《土生波斯李》(《回族研究》2003.3)对五代时期,蜀中回族先民波斯人后裔李的生平作了概述。此外,还有刘泰焰、达鹏轩《川北义和团首领、辛亥革命志士达兴武事略》(《四川民族史志》1995.3),周锡银《长征时期有关回族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中国穆斯林》1997.3),马在仁《怀念我的叔父马继高先生》(《中国穆斯林》1990.6)等。
  (五)综合性研究的开展
  关于四川回族综合性研究,是近十余年四川回族研究的热点,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论文和论著相对较多。张泽洪《四川伊斯兰教及清真寺》(《巴蜀史志》1994.5),《四川伊斯兰历史文物述略》(《四川文物》1995.1),从不同角度对四川回族清真寺和历史文物进行梳理。马尚林《四川回族的语言》(《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9),从四川回族的语言概述、语言的特点、语言的文化属性三方面论述了四川回族的语言。认为:四川回族的族源多元化决定了其语言的多样化。汉语被回族作为共同语言普遍采用,但四川回族与全国各地的回族一样,深受伊斯兰教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使用汉语的同时,保留和继承了回族先民使用过的一些语言,并将汉语的语义引申,出现了一些只有回族内部才能理解的特殊记词汇,这些语言现象,促进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深入传播和发展。张泽洪《近现代四川回族经济文化述略》《宁夏社会科学》1995.1),从近现代四川回族经济、近现代四川回族文化,建树等方面对近现代四川回族的经济与文化发展作了论述。张泽洪《四川穆斯林的文化传统》(《中国穆斯林》2000.4),从文学文秩,名人辈出,绘画书法,艺坛名人,武术文化、教门精英,回族医药,济世救人等方面探讨了四川回族的文化传统。
  政协成都市委编《成都少数民族》(《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对成都回族著名人物作了概述。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0年),从概况,风俗习惯及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方面对四川回族作了概要叙述。《四川省志、宗教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用五章的篇幅,以沿革、清真寺、文化教育、经典教仪、教派对四川回族伊斯兰教作了介绍。杨惠云《中国回族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3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最全的一部回族辞典,收集涉及清真寺、人物、文化、习俗等方面四川回族辞条近200余条。另外南方相邻七省区回族古籍协作领导小组,组织出版《南方回族古籍丛书》中,马建钊《中国南方回族谱牒选编》(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刊集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福建、四川、海南八省回族建国前族谱家谱资料,辑录了由郭嵩明撰写的四川回族概况和四川回族宗谱资料三篇。答振益《中国南方回族碑刻匾联选编》(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收录了南方九省区回族建国前碑刻、匾额、楹联等资料共208篇,涉及四川回族的有40篇。白先经《中国南方回族历史人物资料选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收录了南方11省、市、自治区有关回族历史人物资料,涉及四川、重庆回族历史人物共11人。德尔基彭错《中国南方回族文化教育资料选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收录了南方11省、市、自治区有关回族文化教育的资料200多篇(条),涉及四川回族50篇(条),重庆市回族10篇(条)。
  段金录《中国南方回族经济商贸资料选篇》(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年),收集选编南方11个省区1949年前的回族经济商贸文献资料367篇,涉及四川回族52篇,重庆市回族3篇。马建钊《中国南方回族社会团体资料选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收入广西等11省区建国前回族社团、抗日战争有关资料等400余篇(条),涉及四川回族社团概况、公告、要闻、报道等共61篇,重庆市回族14篇。陈乐基《中国南方回族清真寺资料选编》(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年),收录了建国前和建国后重建,扩建或维修后继续使用的南方12省、区、市262座清真寺的文字资料和部分照片。收录四川省56座清真寺资料和5份清真寺功德碑资料。收录重庆市4座清真寺资料和“重庆回教源流考”等资料2份。马建钊《中国南方回族古籍资料选编补遗》(民族出版社,2006年)主要收录湖南、广西等10省、自治区前七册书的遗漏资料,内容分为谱牒、碑刻匾联、历史人物、文化教育等7部分,收集的内容,下限为建国前。该书补录了四川回族14篇资料。
  马尚林《四川回族历史与文化》(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一书根据四川各地的县志、民族志、回族族谱、碑刻和第一手调查的口碑资料,从四川回族的源流、人口分布、宗教信仰、经济、历史、教育、语言、饮食、婚姻、养生习俗等十二个方面,第一次对四川回族的历史与文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是目前学术界第一本系统研究四川回族的学术专著。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人对四川回族的研究已走过了90年的历史,从整体上讲,他们的研究成果大致能反映四川回族研究的概貌,但还显得相当薄弱。特别是四川回族经济活动方面的研究,与藏、彝、羌等民族的族际研究,四川清真寺和碑刻的深层次研究,戛迪林耶门宦在四川传播情况的研究等,这些是今后我们应该高度重视的。
§ 参考文献
  [1]丁克家等世界视野中的回族[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8
  [2]《禹贡》第5卷11期。
  [3]民族问题研究会编回回民族问题[M]“序言”、“出版说明”,民族出版社,1980
  [4]白寿彝关于回族史的几个问题[A]//白寿彝民族宗教论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 作者简介
  马尚林(1965~),男,回族,四川西昌人,西南民族大学图书馆副馆长;研究员;研究方向:西南民族史、中国回族史研究。四川成都610041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自然地理作用下的广西地名 20世纪藏族多偶家庭调查研究述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6 00:43, Processed in 0.249601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