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妮爱|查看: 5587|回复: 35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曾“消失”荒岛30年 离休后给自己这样定位

 [复制链接]
16#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12-28 13:08:00|只看该作者

他藏身孤岛30年 靠磅秤和算盘造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源自:央视新闻
原文标题:藏身孤岛30年 他靠磅秤和算盘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

  在惊涛骇浪的孤岛,他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在一穷二白的年代,他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他靠磅秤和算盘造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让窥伺中国的豺狼不敢轻举妄动;他就是黄旭华,鼎鼎大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苦干惊天动地事 甘做隐姓埋名人”,黄旭华用这14个字来总结自己的人生。在他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赫赫无名”的传奇故事呢?
  “我不学医了,我要科技报国,我要学航空,学造船。”
  小时候,黄旭华想的不过是继承父母的志愿,当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安心读书,他徒步走了四天山路,脚都起了血泡,到了广西桂林,然而想象中的净土并不存在。
  坎坷的求学经历坚定了黄旭华科技报国的决心。
  “想轰炸就轰炸,因为我们国家太弱了!”黄旭华说,“我不想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我要科学救国!”
  于是,在1945年,黄旭华考入国立交通大学(今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开始了学术成长的起步。
  1950年4月,黄旭华入党转正。汇报思想时,他用这样的一段话表明心志: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可以一次流光自己的血;如果革命需要我一滴一滴地把血流光,我就一滴一滴地流光。
黄旭华(右)在观察某新型核潜艇(1988年4月21日摄)。  ●

“一生属于核潜艇、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1958年夏天,34岁的黄旭华接到前往北京出差的紧急任务后,他匆匆出门了,没有带任何行李,后来才被告知他被选中参与核潜艇研制。为了保密,黄旭华就在家人的生活里消失了,他去了辽宁省的葫芦岛,开始了长达30年的“无名”岁月。
  当时的中国不仅国内经济基础薄弱,而且遭受国外势力严密的技术封锁,要独立研发核潜艇谈何容易。
  没有知识只能从头开始学。由于当时相关资料很少,很多要靠国外的相关报道来获得。幸运的是, 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黄旭华他们如获至宝。通过拆解,他们兴奋地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
  说干就干,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去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比如,核潜艇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太重容易下沉,太轻潜不下去,重心斜了容易侧翻,必须精确计算。”黄旭华说。
  核潜艇上的设备、管线数以万计,黄旭华要求个个过秤,几年来每次称重都是“斤斤计较”。最终,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就这样,在没有外援、没有计算机的情况下,黄旭华带领团队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成功造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比美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究时间缩短近两年,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圆满地完成了党和国家交待的艰巨使命。
404艇深潜试验胜利归来留影

“我是总设计师,要为全艇人员负责”
  新型号的潜水艇在研制最后阶段,交付海军使用之前,都必须进行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是一个风险性很大,考验性的试验。一张扑克牌大小要承受一吨多海水压力,任何一条焊缝,任何一条管道,任何一个阀门,若承受不起海水压力,都会造成艇废人亡。美国有一条王牌核潜艇,叫做长尾鲨号,1963年在做一次深潜试验的时候,还不到两百米就沉没海底了,160个官兵没有一个生还。试验之前,艇员心理包袱很重,有人给家里留了遗书,有人唱起了《血染的风采》。总设计师黄旭华意识到了这种情绪的影响,他说道,“我跟你们一道下去!我是总师,我不仅仅要为这条艇负责,而更重要的是要为艇上170个乘试人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就这样,时年62岁的黄旭华随着核潜艇下潜至水下300米,在这一深度,一张扑克牌大小的核潜艇艇壳要承受1.5吨的压力,黄旭华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并获得成功,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亲自下水做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这是闫肃为黄旭华写的词。如今,已经93岁高龄的黄旭华了,还没有退休,依旧每天上午坚持工作半天。他说,“要为党和国家流尽最后一滴血!”
</p>
15#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11-27 10:08:0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深潜”30年 为国铸重剑

源自:人民日报
原文标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深潜”三十年 为国铸重剑(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巡礼)
黄旭华 资料图
  从1957年到1986年,从34岁到63岁,黄旭华与老家亲人神秘“失联”30年。他去哪里了,做什么工作,家乡亲人多次写信询问,都得不到答案。只知道,父亲去世,他没有回家;二哥去世,他也没有回家。
  直到1987年,93岁的老母看了上海一家杂志上关于“黄总设计师”的报道《赫赫而无名的人生》,才终于明白,自己的儿子在为国家造核潜艇呢!她流着泪对全家人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

“斤斤计较”,自力更生
  1958年,面对处于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导 弹核潜艇。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被选中,调往北京参加研究。出发之前,因为涉及机密,黄旭华并不知道自己即将承担什么任务。到北京之后,他立刻被“留”了下来。调到北京做什么,连对妻子,他都得严格保密。
  实际上,对当时任何国家,有关核潜艇的一切都是核心机密,黄旭华和他年轻的“战友”们,很难拿到一点点关于核潜艇的现成技术资料。“幸运”的是,有一天,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儿童模型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研究者们把玩具拆开、分解,兴奋地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我的总结是,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设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没有那么神秘。”黄旭华坚定了信心。
  那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没有高精尖的设备,科学家们就用算盘计算核潜艇的大量核心数据。“比如,核潜艇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太重容易下沉,太轻潜不下去,重心斜了容易侧翻,必须精确计算。”黄旭华说。
  怎么办?核潜艇上的设备、管线数以万计,黄旭华要求,每个都要过秤,几年来天天如此!这样“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的结果是,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梦、强军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流满面。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中国人仅用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黄旭华自豪地说。

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1988年初,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试验前,参试人员的宿舍里常常响起《血染的风采》这首悲壮的歌曲,有人甚至偷偷给家人写下了遗书。
  也难怪战士们心情忐忑,因为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失事,160多人葬身海底。美国潜艇尚且如此,国产潜艇能完全没有危险吗?
  “我感觉同志中弥漫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氛围,这对试验非常不利。”黄旭华说。
  怎么办?黄旭华带着设计人员和战士们座谈,并当场宣布:“我对深潜很有信心,将与大家一起下水!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样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去把试验数据成功拿回来!”
  战士们沸腾了!担忧、悲情一扫而空,必胜的豪情点燃全场。
  试验当天,天公作美。50米、100米……一个深度一个深度地潜下去。“咔哒、咔哒──”寂静的深海中,巨大的水压压迫舰体发出声响,惊心动魄。黄旭华气定神闲,指挥若定,给了大家坚定的信心。
  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即兴挥毫:“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也正是在此次深潜成功的前一年,黄旭华的身份才刚刚“浮出水面”,得到93岁老母亲和家人的谅解。
  如今的黄旭华,也已经90多岁高龄,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气宇轩昂。他说:“研制核潜艇是我的梦想,一辈子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我很幸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4#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11-20 00:4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93岁“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

  这几天,习近平总书记为中船重工这位老人──“中国核潜艇之父”、中船重工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让座”的图片,温暖着十六万中船重工人。
  11月18日,黄老五点四十五就起床了。
11月17日,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这是习近平邀请黄旭华代表坐在自己身边合影。新华社 图
  虽然见过大风大浪,经历过很多“大场面”,但2017年11月17日这一天,无疑是这位93岁的老人这一生最激动的一天!人民大会堂里习总书记与他握手的那一刻,无疑是他这一生最激动的一刻!
  上午10点,登上从北京回武汉的飞机前,黄老接受了中船重工报社独家专访。说到当时习总书记请他坐到身边的情景时,黄老表示,没有想到,非常温暖,非常感动,非常激动。
  “我真没想到习总书记会请我坐到他身边,而且还把凳子给我拉过来,叫我坐下来。”黄院士说,“那一瞬间,我有点懵了,激动得一时也不晓得要讲什么话。”
  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很多中船重工人守在电视机前看到了。
  很多媒体也第一时间详述了当时的细节:看到黄旭华院士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习总书记握住他的手,请他坐到自己身旁。他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最后在总书记身边坐下。
黄旭华和夫人在机场。长江网-长江日报 图
  黄老说,座位排在习总书记正后面,已经感觉很荣幸了,没想到习总书记握着自己的手,让坐到他身边。
  “习总书记跟我握了两次手。”讲这话时,黄老似仍沉浸在当时的热烈气氛中,“第一次,总书记正要跟我说话的,但伸出来的手实在太多了,大家都想跟总书记握手,所以没说成。第二次,总书记把我请下来,让坐在他旁边,我是要推辞的,但总书记一手搬开自己的凳子,让我来到第一排,而且还把凳子给我拉过来,搀扶着我慢慢坐下去。”回忆当时情景,黄老激动而幸福。
  “总书记很平易近人。”黄老说,坐在总书记身边,总书记亲切地问他多大年纪了,身体怎么样,累不累,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当听说黄老是中船重工集团搞核潜艇的,总书记深情地说,“你们真不容易!”还叮嘱黄老一定要保重身体。
  “尊重科学,尊重科技人员,尊重老人,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值得敬佩和学习。”总书记对黄老如此关心和尊重,令黄老十分感动。
  黄老说,我们从事的工作,总书记是熟悉的,到现场视察过的。中船重工集团很多单位、重大项目总书记都亲自视察过、作出过指示批示。
  “总书记的关怀,是对全体军工人的关怀,是对全体中船重工人的厚爱,这份厚爱将温暖我、激励我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奋斗一生。”
  会见结束,黄老将自豪带上了表彰大会。他登台发言:“今天站在这领奖台的是我一个人,但我深知,这份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整个核潜艇研制团队,属于和我一起并肩战斗、把青春和热血都奉献给核潜艇研制事业的默默无闻的战友们!”
  黄旭华动情地说:“虽然我年事已高,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将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为建设世界一流海军,为实现强军梦、强国梦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源自:微信公众号“中船重工”
13#
 一眼 发表于: 2017-11-19 16:2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源自:央视新闻
原文标题:被总书记邀请前排合影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每天上班”
  前天,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93岁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和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两位全国道德模范被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邀请,坐到自己身边。昨天,作为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回到武汉,一下飞机就受到热烈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很平易近人
  昨天下午两点左右,黄旭华院士和夫人李世英一起缓缓走出机场出口。虽然最近几天一直很忙碌,但他精神不错,看到记者,笑容掩饰不住。
  黄院士说,原来他是被安排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后面拍照,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把他请下来。“我很激动,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邀请同坐的整个过程才短短几分钟,但习近平总书记和黄旭华之间还是有了短暂的交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问我是哪个单位,干什么工作的,然后就问,‘年纪那么大了,身体怎么样,累不累。’”
  黄院士说,习近平总书记很平易近人,很尊重知识分子。当有记者问道,习近平总书记还和他谈了些什么,黄院士的眼里闪过一丝调皮,表示这是自己和习近平总书记之间“不能说的秘密”。

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工作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因为工作性质,黄旭华院士曾经隐姓埋名30年没有与家人联系,已至耄耋之年的他,至今也还没退休。他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昨天在现场接受采访时,他评价自己,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做好工作。“我已经93岁了,还能做多久,就算多久!”

武汉涌现大批道德模范
  今年,除了黄旭华院士荣获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之外,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王龙村村民邵桃荣、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街道五琴里社区专干陈春芳也获提名奖。目前,武汉市共拥有吴天祥、黄来女、王争艳、孙东林、董明、杨小玲、刘培、刘洋、官东、江玉珍、江远斌、黄旭华等12位全国道德模范,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同时,还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6位、“感动中国”人物13位、全国文明家庭2户以及一大批省、市级先进典型,形成了群星灿烂和七星共明的生动局面,被誉为“一城好人,道德高地”。

[更多阅读]
  17日上午,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暖意融融,参加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的600多名代表精神饱满、笑容洋溢。9时30分,习近平等来到这里,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习近平等高兴地同代表们热情握手,亲切交谈,代表们纷纷向总书记问好。看到93岁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两位全国道德模范代表年事已高,站在代表们中间,习近平握住他们的手,请他们坐到自己身旁。两人执意推辞,总书记一再邀请,最后两人在总书记身边坐下。总书记对两位老模范如此关心和尊重,全场人都十分感动,大家长时间热烈鼓掌。随后,习近平等同代表们合影留念。:看视频
  (文字报道来自《武汉晚报》独家V观视频来自央视新闻)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2#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11-19 15:28:00|只看该作者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做好工作

源自:澎湃新闻
原文标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我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做好工作

黄旭华 图片来自网络
  武汉晚报11月19日报道,前天,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在京举行,93岁的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名誉所长黄旭华和82岁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两位全国道德模范被习近平总书记一再邀请,坐到自己身边。昨天,作为大名鼎鼎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回到武汉,一下飞机就受到热烈欢迎。

习近平总书记很平易近人
  昨天下午两点左右,黄旭华院士和夫人李世英一起缓缓走出机场出口。虽然最近几天一直很忙碌,但他精神不错,看到记者,笑容掩饰不住。
  黄院士说,原来他是被安排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后面拍照,没想到习近平总书记把他请下来。“我很激动,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邀请同坐的整个过程才短短几分钟,但习近平总书记和黄旭华之间还是有了短暂的交谈。“习近平总书记首先问我是哪个单位,干什么工作的,然后就问,‘年纪那么大了,身体怎么样,累不累。’”
  黄院士说,习近平总书记很平易近人,很尊重知识分子。当有记者问道,习近平总书记还和他谈了些什么,黄院士的眼里闪过一丝调皮,表示这是自己和习近平总书记之间“不能说的秘密”。

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工作
  1958年,我国批准核潜艇工程立项。1959年,苏联中断对中国若干重要项目的援助。毛泽东听后说:“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曾有过几年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经历又毕业于上海交大造船系的黄旭华被选中参研。
  当时,核潜艇长什么模样,大家都没见过,手头只有一位外交官从国外带回的一个核潜艇模型。这个玩具模型被专家们拆了又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黄旭华和同事们克服10多个顶级难题,逐渐让中国的核潜艇出现了丝丝“轮廓”。那时没有计算机,他和同事用算盘和计算尺演算出成千上万个数据。
  1988年,我国政府对外宣布:中国进行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第二次核打击力量的国家。至此,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走完了它的全过程。
  因为工作性质,黄旭华院士曾经隐姓埋名30年没有与家人联系,已至耄耋之年的他,至今也还没退休。他仍旧坚持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昨天在现场接受采访时,他评价自己,还是喜欢隐姓埋名,做好工作。“我已经93岁了,还能做多久,就算多久!”

武汉涌现大批道德模范
  今年,除了黄旭华院士荣获敬业奉献类全国道德模范之外,武汉市新洲区汪集街王龙村村民邵桃荣、武汉市汉阳区五里墩街道五琴里社区专干陈春芳也获提名奖。目前,武汉市共拥有吴天祥、黄来女、王争艳、孙东林、董明、杨小玲、刘培、刘洋、官东、江玉珍、江远斌、黄旭华等12位全国道德模范,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首位。同时,还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6位、“感动中国”人物13位、全国文明家庭2户以及一大批省、市级先进典型,形成了群星灿烂和七星共明的生动局面,被誉为“一城好人,道德高地”。
源自:武汉晚报
11#
 上官123 发表于: 2017-10-27 09:35:01|只看该作者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元勋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至今还未退休

源自:澎湃新闻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元勋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至今还未退休
  付毅飞/科技日报

黄旭华 东方IC 资料
  “作为我国核潜艇战线的一名老兵,近60年来与同志们一起奋斗的日日夜夜,我永世不忘。”在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颁奖典礼上,91岁的黄旭华精神矍铄、声音洪亮:“我愿继续为核潜艇事业发挥余热、贡献力量。”
  1954年,美国“鹦鹉螺号”核潜艇首次试航。关于这种新武器的“超能力”,当时有这样的描述: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块燃料,可以让潜艇航行6万海里。如果把燃料用柴油换算,需要装近百节火车皮。
  几年后,毛泽东表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让那一代中国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当时的造船技术研究室技术人员黄旭华心想:“这辈子非要把核潜艇搞出来不可。”此后数十年,他和同事隐姓埋名,干着惊天动地的事业。
  美国发展核潜艇时分成了三步,最初采用适合水面航行为主的普通线型,同时建造一艘常规动力水滴线型潜艇,都成功后,才结合研制成水滴型核潜艇。
  1958年我国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时,黄旭华直接瞄准了适合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型方案。他通过大量水池拖曳和风洞试验,取得了丰富的数据,决定一步到位将核动力和水滴艇体相结合。
  最终,黄旭华和同事们取得了成功,然而成功之路异常艰辛。
  “我们的团队里没人见过核潜艇,没有任何资料。”黄旭华回忆说,“当时连基本的研制条件都不具备,就开始干了。”
  他和同事们大海捞针一般从国外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用算盘和计算尺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为保证计算准确,科研人员分为几组分别计算,结果不同就重来,直到得出一致数据。
  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不分昼夜加班加点,毫无怨言。零下20多摄氏度的深夜,听说有情况,掀起被窝就走。“如果那时候有杯豆浆,心里就暖融融了。”黄旭华说。
  一次,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模型玩具,黄旭华喜出望外。掀开玩具窗户,里面密密麻麻的“设备”,竟和他们一半靠零散资料一半靠想象画出的图纸基本一样。核潜艇就是这样,没什么大不了的,他想。
  1970年12月26日,中国海军第一艘核潜艇──091型攻击核潜艇下水,4年后的建军节,它被命名为“长征1号”,正式服役。
  1988年初,我国在南海进行核潜艇设计极限深潜试验。黄旭华亲自下潜至极限深度,指挥试验人员记录各项有关数据,成为世界上核潜艇总设计师下水做深潜试验第一人。
  同年,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成功,我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具有二次核报复能力的国家。
  64岁时,黄旭华终于回到离别30年的家。父亲、兄长已经去世,他和90多岁的母亲重逢,想着上次见面时母亲“常回来看看”的叮嘱,他无语凝噎。直到这时,家人都不知道他到底在做什么工作。
  2013年,游弋大洋40余载的“长征1号”退役。而它的总设计师仍在“服役”。如今91岁的黄旭华,周一至周五每天工作半天,上午8点半准时到办公室。他说,自己要做年轻人的“啦啦队”,为他们加油鼓劲,必要时出个点子。“什么时候退休不知道,身体还可以干几年。”他笑道。
原文标题:做隐姓埋名人 干惊天动地事──记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黄旭华)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10-26 12:08:00|只看该作者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删除
回复

使用道具举报

9#
 红星 发表于: 2017-10-9 04:08:01|只看该作者

9旬“核潜艇之父”30年没回家 女儿:回家是出差

源自:央视新闻
原文标题:致敬 | 93岁的“核潜艇之父”曾30年没回家 有一次回家女儿却说:你回家就是出差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今年已93岁了,从青丝到白发,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核潜艇事业。在他过往的岁月中,有很多难以忘却的时刻。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力量无穷。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老人的述说,他这一辈子关于时间的选择。

“再回头 我还会选择类似工作”
  每天早上,黄旭华院士都会来到办公室,尽管已是93岁高龄,他每天仍会工作一上午。

从想当医生到决定科学救国
  在黄院士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些时间,难以忘记。
  小时候,黄旭华想的不过是继承父母的志愿,当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安心读书,他徒步走了四天山路,脚都起了血泡,到了广西桂林,然而想象中的净土并不存在。
  日本鬼子的飞机在上边飞来飞去,我们就躲到山里面去。如果这一天警报不解除,就得在山洞里面饿一天,心里非常愤怒。
  我问了老师三个问题。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鬼子这么猖狂,想登陆就登陆、想轰炸就轰炸、想屠杀就屠杀,谁给他的权力?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老百姓就不能安安心心地生活在自己的家园里边,而要到处流浪、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第三个问题,中国土地这么大,我现在连一个安安心心读书的地方都没有,为什么?老师回答得很简单,一句话中国太弱了,太落后了,就要受人家的宰割,这是必然的规律。这时候我心里就开始想,我要科学救国。
  后来,他进入了上海交大造船系。1958年,他被选中成为首批参与研制核潜艇的人员之一。

62岁亲自带队 完成4小时下潜试验
  4小时,240分钟,14400秒,无法预知成败与生死的一场“大战”,还需他身先士卒──家门可以不入,舰艇不能不登。
  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但哪怕没有条件,也得“排除万难”,绝不等待。
  从1970年到1981年,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 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在南海作深潜试验,62岁的黄旭华亲自带队,下潜水下300米,完成了4个小时的下潜试验。

黄夫人:正因为有风险 你才更要下去
  黄旭华以花甲之龄,直面惊涛骇浪,也牵动着夫人的心弦,但夫人从不动摇他的决心。
  她很冷静地跟我讲了几句话,你如果不下去,这个队伍以后你就带不动了。如果没有风险,你下去干什么,又不要你操作,正因为有风险,你一定要为这100多个人的生命安全考虑。
  深潜实验成功后她就哭了,为什么哭了?那么多天压在她心里面的这块石头,总算掉下来了。

三十年风雨路
  母子俩都没想到,这一分别,就是30年。再回到家乡的时候,母亲已是95岁高龄,自己也已经是两鬓斑白。这是功勋赫赫、竭尽忠诚的三十年,也是背井离乡、情债累累的三十年。誓言无声,奉献了“大家”,亏欠了“小家”。
  原子弹、氢 弹还有核潜艇,世界上是列为最高最高的机密,我们中国也一样,不能暴露工作单位、工作任务,要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我理解上边的要求,隐姓埋名在里边好好干工作,这是国家的需要,作为一个党员,我寻思一定不辜负国家的希望,我就没回去。30年没回家。
  对远在天边的父母兄妹,黄旭华亏欠良多;对近在眼前的夫人孩子,他也无暇照料。对这个把自己献给国家的人,他的亲人选择以爱包容。
  我非常感谢我夫人,她一个人带着小孩、全家的东西搬到北京,不容易。一调到北京,她看到我头发那么长,问我为什么不去理发,我说我哪里有时间啊!她听后,就去买了理发工具,从那一天开始一直到现在,我55年没有进过理发店。
  我小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好不容易回到家里来,她就说,爸爸你回家来出差了。她说我回到家里来出差了。
  我欠我的父亲母亲,欠我的兄弟姐妹,欠我的夫人,欠我的小孩,我的情债欠得太多太多了,但没有一个人埋怨我,我很感谢他们。

最大心愿:国家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黄旭华院士的日程依旧排得很满,他经常到校园、到科研院所做讲座,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国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强国,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8#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10-8 21:08:01|只看该作者

93岁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仍每天工作 经常做讲座

源自:央视新闻
原文标题:“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冉冉白发 大国栋梁

  时间都去哪儿了?“滴答滴答”,千家万户的钟表声中,有着我们多少的牵挂;上海的这家钟表店里,修补好了我们多少的回忆。下面我们来关注一位老人,来看看他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今年已经93岁了,60年的光阴,从青丝到白发,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核潜艇事业。在他过往的岁月中,有很多难以忘却的时刻。他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我们来听一听这位老人来述说,他这一辈子,关于时间的选择。
  每天早上,黄旭华院士都会来到办公室,尽管已是93岁高龄,他每天仍旧会工作一上午。
  在黄院士的记忆里,有这样一些时间,难以忘记。
  小时候,黄旭华想的不过是继承父母的志愿,当一名好医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安心读书,他徒步走了四天山路,脚都起了血泡,到了广西桂林,然而想象中的净土并不存在。
  那一天,心中屈辱的怒火让黄旭华改变了志向,后来,他进入了上海交大造船系。1958年,他被选中成为首批参与研制核潜艇的人员之一。
  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了核潜艇的研制,但哪怕没有条件,也得“排除万难”,绝不等待。
  功夫不负苦心人。从1970年到1981年,中国陆续实现了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第一艘核动力潜艇交付海军使用、第一艘导 弹核潜艇顺利下水,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核潜艇在南海作深潜试验,62岁的黄旭华亲自带队,下潜水下300米,完成了4个小时的下潜试验。
  黄旭华以花甲之龄,直面惊涛骇浪,也牵动着夫人的心弦,但夫人从不动摇他的决心。
  母子俩都没想到,这一分别,就是30年。再回到家乡的时候,母亲已是95岁高龄,自己也已经是两鬓斑白。
  对远在天边的父母兄妹,黄旭华亏欠良多;对近在眼前的夫人孩子,他也无暇照料。对这个把自己献给国家的人,他的亲人选择以爱包容。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黄旭华院士的日程依旧排得很满,他经常到校园、到科研院所做讲座,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我们的国家能早日建成科技强国,从“跟随者”变成“领跑者”。
7#
 我很牛 发表于: 2017-8-2 07:28:00|只看该作者

这位老人孤岛上30年 用“算盘”造出1艘核潜艇

源自:央视财经
原文标题:泪目!致敬!这位老人在孤岛上30年,用“算盘”造出一艘核潜艇!

  对于这个东方大国来说,蓝色的海洋,有着这个民族最复杂的记忆。这抹蔚蓝色,在近五百年来的国家历史中,一直激荡着国人的心灵。征服海洋的梦想,始终蛰伏在这片黄色的土地上。
  全世界今天公开宣称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只有6个,其中就包括中国。
  眼前的这位老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这个名字,并没有多少中国人知道意味着什么。
  但沉默并不代表着平凡
  他,就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
  他也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核潜艇是在深水中运动的武器库和战斗堡垒
  一个3000多吨重的钢铁圆筒
  要像鲸鱼一样在几百米深的海底遨游
  必须集成航海、导 弹、计算机、核反应堆等几十个专业学科
  才能将它制造出来。
  上世纪50年代
  以黄旭华为代表的29人团队
  在一个秘密的小岛上,拉开了中国核潜艇建造的序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没有计算手段怎么办?
  我们用算盘加计算尺。
  为了一个数字我们动员多少人日日夜夜干
  才干成一个数字的。”
  赫鲁晓夫曾在回忆录上说
  中国想要建造核潜艇
  简直是异想天开。
  一艘核潜艇的发电量
  其实可以满足一座中等城市的照明用电
  艇内仅控制阀门就有一万多个
  各种仪表达到几千个
  制造工艺的复杂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上所有的材料和设备
  全都是自己制造!
  1988年,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核潜艇
  开始尝试数百米水下极限深潜试验
  这一次试验的成功与否
  将直接影响中国核潜艇能否成为大国佩剑
  从而奠定中国在世界的发言权。”
  然而上世纪六十年代
  美国王牌的核潜艇“长尾鲨”号极限深潜
  在到达190多米时
  全艇160多名潜艇兵全部阵亡。
  中国的核潜艇能不能下潜到数百米
  当时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
  当年,已经62岁的黄旭华
  毅然决然地跟随着潜艇兵前往南海
  参加了这次的深潜试验
  两个小时后,潜艇浮出了水面
  这张珍贵的照片
  记录了黄旭华当时走出潜艇的瞬间,试验成功了!
  为了制造出共和国的第一艘核潜艇
  黄旭华沉默了整整三十年
  没有回过家,没有联系过自己的家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这个三十年之间
  我没有回去
  家里的情况我也不太了解的
  我父亲病重一直到去世我没有回去
  我父亲一直到他死
  他只知道这三儿子在北京
  不晓得什么单位,只知道信箱号码
  不知道地址叫什么的,更不知道干什么工作。”
  没有万众瞩目的赞美
  没有名满天下的荣誉
  他们就这样在沉默中坚守着以身许国的誓言。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8 19:36, Processed in 0.0468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