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妮爱|查看: 5585|回复: 35
[--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旭华曾“消失”荒岛30年 离休后给自己这样定位

 [复制链接]
5# 华蓥山
 你不在 发表于: 2017-7-31 23:0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核潜艇之父痴心不改强国梦 与母亲一别30年


原文标题: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痴心不改强国梦
  34岁,他投身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发事业。
  46岁,他参与设计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下潜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64岁,他亲自登艇参与深潜试验,成为总设计师参与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的世界第一人。
  也是在64岁,阔别家乡三十载,几乎与家人失联的他荣归故里,此时,父亲和二哥已经去世,高堂老母已93岁高龄。
  如今93岁的他,仍坚持到研究所工作,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他,就是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黄旭华(左)和夫人李世英。资料图片

一条道,走到“亮”
  “爸爸这辈子,就是一条道,走到‘亮’。”小女儿黄峻一语中的。
  出身于医生世家的黄旭华,原本是立志从医的。可是在日机的轰炸声中,在满目疮痍的废墟中,少年黄旭华开始重新思考人生道路:“国家太弱就会任人欺凌、宰割!我不学医了,我要读航空、造船,将来我制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制造军舰抵御外国的侵略。”
  1945年,四处漂泊、辗转求学的黄旭华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国立交通大学造船系。
  1958年,面对掌握核垄断地位的超级大国不断施加的核威慑,我国启动研制导 弹核潜艇。毛主席下令:“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被选中,调往北京参加研究。“我这时就知道了,研制核潜艇就是我一辈子的事业。搞不出来,我死不瞑目!”
  从而立之年,到古稀之年,黄旭华果然只做了一件事:研制中国自己的核潜艇!
  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国家核潜艇项目曾几次上马、几次下马。尽管在“文革”中受过误解和冲击,尽管在改革开放后,面临许多高薪职位的诱惑,但黄旭华丝毫不为所动,初心不改。他说:
  研制核潜艇是我的梦想,一辈子从事自己热爱的事业,我很幸福。

玩具做参考,算盘出数据
  习惯了拿来主义、技术转让等词汇的人们,也许很难想象,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将一个核潜艇玩具模型,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
  对任何国家而言,核潜艇技术都是核心机密。况且1958年中苏关系恶化,苏联大规模撤走援华专家。想造核潜艇,只能靠中国人自己!
  关于核潜艇的任何蛛丝马迹、只言片语对黄旭华和他的团队都十分难得。一天,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儿童模型玩具。黄旭华如获至宝,研究者们把玩具拆开、分解,兴奋地发现,玩具里密密麻麻的设备与他们构思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一样!“我的总结是,再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设备的基础上发展、创新出来的。没有那么神秘。”黄旭华进一步坚定了自信。
  从图纸、模型,到造出真正的核潜艇,其中要突破多少技术难关,我们难以想象。在电脑、手机如此普及的今天,你是否知道,那时的科学家们,竟是用“算盘”算出的核潜艇的大量核心数据?
  “比如,核潜艇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太重容易下沉,太轻潜不下去,重心斜了容易侧翻,必须精确计算。”黄旭华说。
  怎么办?核潜艇上设备、管线数以万计,黄旭华要求,每个都要过秤,几年来天天如此!这样“斤斤计较”的土办法,最终的结果是,数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的试潜、定重测试值与设计值毫无二致!
  1970年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当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强军梦的庞然大物从水中浮起时,黄旭华激动得泪水长流。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中国人仅用10年时间,就研制出了国外几十年才研制出的核潜艇。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
  黄旭华自豪地说:
  我们的核潜艇没有一件设备、仪表、原料来自国外,艇体的每一部分都是国产。
  什么是自力更生?什么是自主创新?这句话足以回答。
黄旭华 资料图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1988年初,我国第一代核潜艇将按设计极限,在南海开展深潜试验。试验前,参试人员的宿舍里常常响起《血染的风采》这首悲壮的歌曲,有人甚至偷偷给家人写下了遗书。
  也难怪战士们心情忐忑,因为上世纪60年代,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时失事,160多人葬身海底。美国潜艇尚且如此,国产潜艇能完全没有危险吗?
  “我感觉同志中弥漫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氛围。而这对试验是非常不利的。”黄旭华说。
  怎么办?黄旭华带着设计人员和战士们座谈,并当场宣布:“我对深潜很有信心,我将与大家一起下水!我们要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样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去把试验数据成功拿回来!”
  战士们沸腾了!担忧、悲情一扫而空,必胜的豪情点燃全场。
  试验当天,天公作美。50米、100米……一个深度一个深度地潜下去。“咔哒、咔哒──”寂静的深海中,巨大的水压压迫舰体发出声响,惊心动魄。黄旭华气定神闲,指挥若定,给了大家无穷的信心。
  “其实我心里也紧张啊,但我绝对不表现出来。”多年之后,黄旭华幽默地揭秘。
  试验成功了,新纪录诞生了,全艇沸腾了!黄旭华再难抑制激动的心情,即兴挥毫:
  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与母亲30年后再相逢
  “他呀,家里的事是不顾的,这是肯定的。”说起黄旭华对家里的“贡献”,老伴李世英笑着总结。一去北京,他6年没有回家;家里地震,他没有回家;女儿重病,他没有回家;扛煤渣、扛煤气罐……这种一般家里男人做的事情,李世英通通一人扛下。
  更让人唏嘘的是,从1957年到1986年,30年的时间里,黄旭华老家的父母、兄弟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也没有见过他,唯一的联系方式是一个信箱号码。父亲去世,他没有回家;二哥去世,他没有回家,家中慈母,从63岁盼到93岁,才终于见到自己的“三儿”。
  因为从不知道他做的是什么工作,30年来,老家人都怨他、气他,直到1987年,上海一家杂志发表了关于“黄总设计师”的报道《赫赫而无名的人生》,黄旭华给母亲寄了一本。母亲把报道看了一遍又一遍,流着泪对全家人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
  “在我们家,父亲的事业是第一位的,家里什么事也不能耽误父亲的工作。”黄旭华的大女儿黄燕妮说。虽然,女儿们从小就被告诫:“大人的事小孩不要问”,她们长久以来并不知道父亲是做什么的,但大家都相信,父亲做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
  黄燕妮很小就从舒适的北京来到了风沙漫天、物质匮乏的荒岛。她不仅得帮着母亲操持家务,每天还要翻一座山才能去上学。有一次下大雪,她在山路上一脚踩进了冰窟窿,整个人冻僵了,是被来寻找的人抬回家的。她在床上躺了九天九夜,母亲衣不解带地伺候了九天九夜。即便如此,李世英也没把这事告诉丈夫。
  “将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给核潜艇事业,此生无悔!”黄旭华说。
源自:人民日报
4# 金佛山
 上官123 发表于: 2017-7-12 15:35: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年过六旬指挥深潜试验

源自:长江网-长江日报
  2013年,89岁的黄旭华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称号,对他的颁奖词是: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如颁奖词所言,黄旭华一生功勋赫赫,却是默默奉献,低调但刚毅有力。10日,长江日报记者从黄旭华工作的研究所获得一组珍贵的老照片,这些当年黄旭华求学、工作、生活的精彩瞬间,也是他一生奉献祖国、奉献核潜艇事业的写照。
  试验成功
  作诗抒怀
  1988年3月4日,在葫芦岛上,黄旭华站在核潜艇前留下了一张合影,这艘核潜艇即将到指定海域进行极限深潜试验。
  深潜试验是考核核潜艇战斗力的关键所在,也极具风险性。“一个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水的压力是一吨多,一百多米的艇,任何一个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这样形容风险。之前不久,美国“长尾鲨号”核潜艇深潜失败,全艇160多人葬身海底。
  2008年10月19日,黄旭华指挥大合唱《歌唱祖国》
  这位年过六旬的总设计师立刻与战士们座谈,并当即决定:“我要和大家一起参加极限深潜!”
  现已82岁的研究员尤庆文,当年抱着一台录音机把深潜现场录了下来。接近极限深度时,艇开始一米一米地下潜,只听到巨大海水压力压迫艇体发出的“咔嗒、咔嗒”声,艇的壳体也因受压变形不时发出沉闷的巨响。但黄旭华依然镇定自若地指挥着:继续下潜!
  “当试验成功,潜艇浮出水面的时候,我很激动,我没有哭,但我满脸都是泪水。”黄旭华当下作诗一首:“花甲痴翁,智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既能气定神闲引吭高歌
  也能潇洒指挥大合唱
  2008年10月19日,研究所举办文艺晚会,黄旭华指挥大家大合唱《歌唱祖国》。照片里他穿着白衬衣和黑色西服裤,打着领带,站在舞台上,左手抬至腰间,右手高高举起,眼睛炯炯有神地看着前方。总指挥这个角色,黄旭华从82岁当到了87岁。
  2008年10月19日,黄旭华指挥大合唱《歌唱祖国》
  无论在什么条件下,黄旭华的生活总是乐观且丰富多彩。黄旭华会吹口琴、拉二胡、打扬琴。五六岁时就熟悉简谱,直到现在,随手拿起一个新歌的简谱,他都能唱出来。
  黄旭华既能气定神闲引吭高歌,也能潇洒指挥气势磅礴的大合唱。他不仅能上台表演戏曲歌剧,还能坐下来潜心创作,曾为核潜艇人作词作曲了两首歌。
  1988年3月4日,在葫芦岛上,黄旭华站在核潜艇前留下这张合影
  没有助理或保姆
  老夫妻一直过着简朴生活
  虽然是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总设计师,黄旭华和妻子李世英一直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他们没有助理或保姆,83岁的李世英每天给两人做简单的三餐饭。去年开始,黄旭华“承包”了家里洗碗的工作,妻子评价他洗得还挺干净。
  虽然年逾93岁,黄旭华每天的工作依然排得满满的。每周工作日,黄旭华早上从家中步行至办公室,8时30分开始上班。整理个人资料、开会、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等。“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中午下班的铃声响起,我才惊觉哎呀下班了。”他自嘲道:“我的工作效率不高,看文字不再是一目了然,得老花镜加放大镜两镜并用。”
  黄旭华和妻子李世英一直过着简单质朴的生活
  问及老人长寿的秘诀,他笑着说:“生活要有规律,心态要好。不要总是照镜子,看自己是否长了皱纹或者白发。”妻子则总结:“他的生活很简单,从不追求物质上的奢侈,心里只是记挂着核潜艇事业,没什么杂念和困扰,核潜艇是他最大的追求和快乐所在。”
  当场外指导
  将接力棒传给下一代
  1997年,黄旭华在办公室抚摸核潜艇的模型说:“发展核潜艇事业,必须全国大力协同,需要一大批为之奋斗和无私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在完成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极限深潜试验和水下运载火箭发射试验后,黄旭华把这个使命般的接力棒传给了第二代核潜艇研制人员。他说:“我老早给自己定位:不介入所里工作,放手让年轻人好好干,当好啦啦队为他们撑腰鼓劲,必要时当当场外指导,而且我的指导也仅供参考,他们经过自己的思考觉得我说得对就听,千万不要因为是我讲的,就一定要做。”
  “黄老给我们很多精神支持。”44岁的军委科技委专家陈虹是黄旭华的同事。他说,有时候提出一些设计观念,总有人问“美国搞了没?”而黄旭华就鼓励他们,“不管美国人搞了没,你们要坚持自己的创新和研发”。
  记者黄洁莹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上官123 发表于: 2017-7-11 17:35:00|只看该作者

93岁中国核潜艇之父每天准时上班 人间蒸发30年

源自:武汉晚报
  黄旭华院士在办公室
  本报记者梁爽 实习生:何静宜
  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记忆力惊人,这是93岁的黄旭华老人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作为中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和战略导 弹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在技术缺乏和人才匮乏的情况下,攻坚克难,潜心研制出核潜艇核心技术。
  直至今日,黄旭华与核潜艇的不解之缘还在延续。这位93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每天8点半走到办公室,整理几十年工作中积累下的几堆1米多高的资料,希望把它们留给年轻一代。近日,黄旭华向记者讲述了当时那一穷二白却激情燃烧的岁月。
  与核潜艇结下不解之缘
  黄旭华原本的志向是和父母一样学医。1944年夏,日军攻占长沙,西南大撤退开始。他徒步走了几天的山路赶往已经搬迁到重庆的学校,一路都有日军战机的轰炸,有时要在山洞里躲整整一天……
  当时黄旭华心里很愤怒:“一个没有国防的国家,连一张安静的书桌都放不下,我不学医了,我要去学航空学造军舰。”之后,他就考取了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
  1958年,国防科委组建,黄旭华等人组成了研制导 弹核潜艇的29人的小队伍,平均年龄不到30岁。
  上世纪50年代末的中国,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核潜艇,也没有任何参考资料。1959年10月,赫鲁晓夫访华时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此后不久,毛泽东说出了让黄旭华那一代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的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黄旭华知道,自己跟核潜艇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一辈子非要把核潜艇搞出来不可。”
  儿童玩具给他带来研究灵感
  “从物质到知识,用一穷二白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现在回头去看,当时连基本的研制条件都不具备,我们就开始干了。”黄旭华回忆说。
  在没有任何参考资料的条件下,黄旭华和同事们大海捞针一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罗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用算盘和计算尺去计算核潜艇上的大量数据。
  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研制人员分成两三组,分别单独进行计算,出现不同结果重新再算,直到得出一致的数据。这让1988年跟随黄旭华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现任某研究所型号总设计师的张锦岚觉得“不可想象”:“核潜艇的数据,要运用各种复杂、高难度的运算公式和数字模型。”
  幸运的是,有人从国外带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儿童模型玩具,玩具窗户掀开后,里面是密密麻麻的设备,这令黄旭华高兴极了。
  他没想到,这两个玩具,竟然和他们凭着零零散散的资料、完全靠想象画出来的核潜艇图纸,基本上一样,“核潜艇就是这样子,没什么大不了的。”
  首位参与核潜艇深潜的总设计师
  上世纪60年代,黄旭华和同事们夜以继日攻克了核潜艇的动力、线型、结构、水声、武备、通讯、生命保障等核心技术难题。1970年中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1974年8月1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1988年4月29日,中国核潜艇首次进行深潜试验。深潜试验是考核核潜艇在极限情况下结构和通海系统的安全性,在核潜艇深水试验中最富风险性和挑战性。
  “一个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承受水的压力是一吨多,一百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个钢板不合格、一条焊缝有问题、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黄旭华这样形容深潜试验的危险性。
  试验开始前,有几个艇员偷偷给家里写了信,“万一回不来,未了的事情,请家里代为料理”,实际上是遗书。64岁的黄旭华当即决定一同下潜,让艇员们有了信心。
  试验成功,这个世界上第一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出艇后即兴写下: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93岁依然每天上半天班
  从1958到1986年,由于工作内容涉及到国家机密,黄旭华没有回过一次老家探望父母。30年中,他和父母的联系只有一个海军信箱。“父亲去世,我也没回家……他只晓得我在北京工作,从来不知道我在什么单位,在干什么。”黄旭华说。
  直到1987年,上海一家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黄旭华的报道,黄旭华把杂志寄给了母亲。“后来听我妹妹讲,母亲看了一遍又一遍,满脸都是泪水,她特地把家里的子子孙孙叫到一块,说:‘三哥的事情,大家要谅解。’”
  现在,每天清晨,黄旭华依然会出现在他的院士办公室,戴着一副老花镜整理文档、与科研人员交流。他不需要助理和保姆,经常一个人拎起水壶去打水。多年过着雷打不动的规律生活,早上6点起床,6点半去打太极长拳,7点钟吃饭,再去上班。然而毕竟93岁了,身体只允许他每天工作一上午,他常感觉到“年纪越大,时间越不够”。
  年逾九十还神采奕奕,到底有什么长寿秘诀?黄旭华笑着说:“保持孩子气,忘记年龄。”
2# 四姑娘山
 红星 发表于: 2017-7-11 10:2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首艘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整夜用算盘算数据

源自:中国新闻网
原文标题:中国首艘核潜艇总设计师:曾整夜用算盘算潜艇数据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  ●

  参考消息网7月11日报道 港媒称,20世纪50年代末领导中国核潜艇项目工程的科学家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数据是用算盘计算的。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7月10日引述内地媒体报道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长征一号”总设计师,现年93岁的黄旭华说,他仍保存着他的团队大约60年前使用的一把算盘。
  报道援引他的话说:“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
  黄旭华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曾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工作。他说,几个算盘计算小组被划分成专家小组。
  他表示,为了保证数据准确,专家们常常分组计算同一组数据,出现不同结果就重新再算,直到结果一致。他补充道,“噼噼啪啪”的算盘声会在整个楼里持续响一整夜。
  报道称,中国的算盘可追溯到公元前200年左右。传统的设计是一个竹制的框子,里面有珠子,可以被向上或向下推。即使在今天,技术熟练的珠算者也可以像计算器一样快速进行数学计算。
  报道称,目前在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从事核潜艇工作的专家之一张锦岚说,对今天工作的设计师来说,使用算盘建造舰船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说:“这可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要运用三角函数、对数等各种复杂和高难度的运算公式和模型。”
  然而,黄旭华说,通过手工计算,他和他的科学家们克服了许多有挑战性的技术问题。报道称,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里,科学家就提出了五个艇型方案。
源自:参考消息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 贡嘎山
 嗨哟嗨哟 发表于: 2017-7-10 16:28:00|只看该作者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曾用算盘算潜艇数据

源自:荆楚网-楚天都市报

原文标题:隐姓埋名30年研制国之重器,中国核潜艇之父的深潜人生

  “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给核潜艇事业。我们此生无悔!”  ──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黄旭华
  在青岛海军博物馆码头,停泊着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去年10月15日,它在游弋大洋40多年后退役。
  但它的总设计师,仍在“服役”之中。
  7月4日上午,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某研究所,楚天都市报记者见到了黄旭华。他是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被称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身体状况只允许他每天工作半天,黄旭华觉得时间不够用,每个工作日上午8时30分会准时出现在办公室,整理过去数十年积累的资料。这位“志探龙宫”一辈子的“痴翁”,要把自己一生的研究成果留给下一代。
  93岁的黄旭华,戴着运动手环,思路清晰,记忆力惊人。听他讲述自己的故事,就像在看一部传记电影。为研制国之重器,他隐姓埋名30年。他的人生,就像深海中的核潜艇,看似默默无闻,却蕴藏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 黄旭华院士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从没见过核潜艇的他
34岁便担纲总设计师

  1954年,全球第一艘核潜艇──美国“鹦鹉螺号”首次试航。1957年,苏联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58年,我国启动研制导 弹核潜艇。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的黄旭华,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被选中参加研究。
  之后不久,苏联宣布撤回援华专家。毛主席说出了让黄旭华等老一辈科研工作者心潮澎湃的一句话:“核潜艇,一万年也要造出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到一个月,黄旭华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技术人员,汇集到了那个寄托着他们理想的荒山半岛。“中国核潜艇完全是白手起家。”黄旭华回忆:“最大的困难是没有人才。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有谁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模样,也许会大大缩短研制过程。”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外型是水滴型,因为摩擦阻力小,水下机动性和稳定性好。美国在研制中谨慎地选择了三步走。我们是也分三步走,还是三步并作一步?研制队伍发生激烈争论。34岁的总设计师黄旭华毅然选择了后者,“时间紧迫,我们只能少走弯路。”
  没有犹豫彷徨,黄旭华带领大家通过大量计算和反复论证,仅用三个月就提出了五个艇型方案,然后一头扎进上海交大的实验室。
  这仅仅是开始。核潜艇技术复杂,配套系统和设备成千上万,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核动力装置、水下通讯、发射装置等七项重大技术。“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摸索着一步一步往前闯。我们有的,只是不可动摇的决心!”他说。

算盘是主要计算工具
土法造出“长征一号”

  黄旭华至今还珍藏着一把“前进”牌算盘。在没有现代化计算手段的年代,这把算盘曾伴随他度过无数个日日夜夜。
  “研制核潜艇的许多关键数据,就是从这把算盘上跳出来的。”黄旭华说,为了保证数据准确,他和同事们常常分组计算同一组数据,出现不同结果就重新再算,直到结果一致。为了一个数据,“噼噼啪啪”的算盘声经常一响就是一整夜。
  中船重工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张锦岚,曾于1988年跟随黄旭华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他对用算盘计算核潜艇数据感到不可思议:“这可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而是要运用三角函数、对数等各种复杂和高难度的运算公式和模型。”
  但在一穷二白的当时,黄旭华和同事们正是用这种土办法,解决了许多尖端技术问题。
  他们就像大海捞针一般,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集有关核潜艇的只言片语。谁也没见过真正的核潜艇,不敢肯定拼出来的设计图是否靠谱。一次偶然的机会,有人从国外弄回两个美国“华盛顿号”核潜艇的玩具模型。黄旭华如获至宝:“我们拆解分装了一次又一次,发现跟我们推演出的设计图基本一致。大家高兴坏了!”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正如钱学森所说:“没有一万年,也没有一千年、一百年,只用了十年,我们就建造出了自己的核潜艇!”
  1974年8月1日,这艘核潜艇被命名为“长征一号”,正式列入海军战斗序列。至此,中国成为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三次刻骨铭心的眼泪
诉说精忠报国的一生

  回望过去93年,黄旭华说,自己曾三次流泪,让他刻骨铭心。
  第一次是1988年4月,中国首次进行核潜艇深潜试验。所有参试人员都明白,这次试验非常重要,也十分危险。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中沉没,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
  试验开始前,参试人员宿舍气氛凝重。他们有的给家人写遗书,有的唱起《血染的风采》:“也许我告别,将不再回来……”
  为了鼓励大家,64岁的黄旭华决定和同事们一起下水。潜艇越潜越深,他指挥若定,“其实内心高度紧张。”
  当实验成功,这位世界上首位亲自参与核潜艇深潜试验的总设计师,激动得满脸都是泪水。出艇后,他即兴写下这样一句话:“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1957年至1986年,黄旭华隐姓埋名研制核潜艇,30年未能与父母谋面,唯一联系就是一个信箱号码。
  直到1987年,上海一家杂志发表了关于黄旭华的报道,他给母亲寄了一本。母亲把报道看了一遍又一遍,流着泪对全家人说:“三哥(黄旭华)的事情,大家要谅解。”后来,当妹妹告诉他这件事时,黄旭华又一次落泪了。
  1988年,两鬓斑白的黄旭华回到广东老家时,母亲已经93岁。“我离家30年,家人只知道我在北京的邮箱号。父亲重病,我回不去;他去世了,我回不去……”在父亲坟前,黄旭华第三次流下热泪。
  国家使命让黄旭华失去了很多天伦之乐。婚后不久,他便与妻子分别6年,他与三个女儿也是聚少离多。他的大女儿黄燕妮,循着父亲的家国情怀和人生轨迹,也投身到中国核潜艇研制事业中。

目睹山河破碎改初衷
弃医走上造船强国路

  海边长大的黄旭华,似乎注定要和大海一生结缘。
  1924年,黄旭华出生在广东汕尾。“我原本的志向是和父母一样学医,结果日本人的轰炸让我改变了初衷。”
  抗战爆发后,黄旭华不得不辗转韶关、桂林、重庆等地求学。一路颠沛流离,一路山河破碎,少年黄旭华开始思考:祖国那么大,为什么连一个安静读书的地方都找不到?“思考的结果是,我决定不学医了。我要学航空、学造船,将来造飞机捍卫我们的蓝天,造军舰抵御海上的侵略!”
  1945年,黄旭华放弃当时中国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航空系的保送资格,以第一名考上被称作“东方MIT(麻省理工学院)”的国立交通大学(上海交大前身)造船系。
  2016年4月8日,在120周年校庆之际,上海交大官方微博转发了一张照片:校庆活动中,92岁的老学长黄旭华,推开为他准备的椅子,坚持站着演讲。
  面对风华正茂、求知若渴的大学生们,黄旭华说:“若有人问我们如何评价这一生,我们会说,此生没有虚度。我们的这一生都奉献给国家、给核潜艇事业。我们此生无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8 07:13,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