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08|回复: 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纪实·新闻蓉交通老照片:最早私家车像个“屎壳郎”

 [复制链接]
源自:华西都市报
老成都的长途汽车
  旧时成都,市井喧嚣,交通繁荣。继四通八达、气势恢宏的水运,再到旧时光里的“溜溜马”,华西都市报“老成都的交通”系列报道,今天继续还原成都交通的旧光影。本期,请听民俗专家刘孝昌讲述最地道的“本土货”滑竿和颇具时代气息的“现代化”交通工具、公交车和私家汽车。

滑竿:最“成都”的交通工具
  刘孝昌介绍说,民国初年,爱国将领蔡锷在川南一带发动护国战争时,激战导致伤兵太多,担架不够用,于是就地取材,砍来竹子制成简易担架应急。到后来,经过改良提升,用滑溜溜的竹竿绑扎的“滑竿”在川南流行开来。
  滑竿上坡时,人坐得最稳;下坡时,不会因倾斜有恐惧;走平路时,竹竿弹性十足,轻微颤动好不惬意。遇上返程无客时,两根竹竿一收拢,轿夫轮流往肩上一扛,轻巧灵活。老成都出东门到牛市口,在牛市口街边上,摆放着许多“滑竿”,竹竿收拢靠立墙头,整整齐齐一排,头上缠着白色或黑色头巾的抬竿人站在一旁等生意。举手即来很是方便,从牛市口到沙河堡这段路程,“脚费”滑竿两角。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很有趣:前面抬滑竿的轿夫抬着客人,后面的视线多被挡住,他要靠前面的人传话告知路面情况,俗称“报点子”或“报路号子”。前面路很平直,前呼:“大路一条线,”后应“跑得马来射得箭。”要上坡了,前呼“步步高,”后应“踏稳脚。”前面的路弯拐多,前喊“弯弯拐拐龙灯路,”后应“细摇细摆走几步。”路上有牛粪,前呼“天上一枝花,”后应“地下牛屎巴。”路上有块石板松了,前呼“活摇活,”后应“不踩角。”一报一答,见啥说啥,轿夫振奋精神,鼓舞劳动干劲。抬轿号子简短明了,言语诙谐风趣,在山间喊起,声音嘹亮雄厚,在闹市对话,更添生气。
  如今,青城山和眉山等地仍能见到原汁原味的滑竿,流传百年一如当初的样子。只是抬轿人不再衣衫简陋,滑竿的意义也不局限于交通工具了。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蜀猴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蜀猴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蜀猴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成都军区干部:当兵就得有箭在弦上感觉 成都中心城区490余个菜市场基本恢复营业
2# 四姑娘山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4-4-27 09:22: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轿子:“摆资格”的代步工具
  轿子是最能和滑竿联想到一起的,古时叫“肩舆”,两者同是用肩膀。据说轿子起源于汉代,是将车子去轮后改装而成。坐在轿子里,由人抬着走,自然比骑马、坐鸡公车平稳舒适。
  无论是两人抬的便轿,还是十六人抬的轿,直到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成都亦是常见的。轿子不仅是交通工具,还是用来“摆资格”的。有竹枝词描述:“二人小轿走如飞,跟得短僮着美衣。一对灯笼红蝙蝠,官亲拜客晚才归。”说的就是官轿与官位之间的讲究。老成都的主干道宽度,是能供两乘四人抬官轿错开通行的。
  到了清末民初,轿子从官府走向民间,常用的是“街轿”和新娘坐的“花轿”。成都人喜欢坐轿子,老成都几乎街街有轿行,轿子多达几千乘,官方还制定了轿价表,规定多少路程收多少钱,不得乱收费。郭沫若曾赞:“新藤小桥碧沙纬,坦道行来快若飞。”
  新媳妇坐轿子,有个“颠轿”的说法。送亲快拢婆家门时,轿夫开始不停颠轿子,越颠得凶越叫好,要把新媳妇颠哭,颠吐。女娃子吐了是个好兆头,婆家打发给轿夫的红包能更多。“八抬大轿迎娶回家”常用来表示婚嫁的隆重,说的即是花轿也“玩格”的,所以落到二婚改嫁的女人这里,花轿只用两人抬的街轿充场。

最早“公交车”:木炭烧水,蒸汽带动
  民国14年(1925年),客居成都的营山士绅何羽仪、天全石棉商人胡又新集资10万多元(银元),成立老成都第一个公交汽车公司,从上海购回7辆美产1.25吨卡车底盘,改装成的客车,一部分开始经营成都城区到新津一带长途客运,一部分用在城区运客。
  那时可谓全城轰动,汽车在街上走,孩子们跟在后面跑。这7辆改装客车是木炭车,用木炭做燃料烧火,靠蒸汽机带动运转,动起来轰轰作响,燃放的一部分烟雾从车尾排出,看热闹的人大声喊着“洋房子走路,大花轿放屁”。
  客车跑完城东西、南北两条线路是5毛钱,围着城绕一圈就收1元钱,出了城区的长途价格就再贵些。长途不是每天都有,凑得够一车人,才能发车。跑车的人拿足了派头,这一天人不够,你买到了票也能把人轰下车。而且下雨下雪不发车,十足讲究。
  一辆木炭车配有两个司机,发车前,当徒弟的要先燃火把烧开,再等着掌盘子的师傅来发动车。遇到火不够旺,或者加水慢了一拍,车就要熄火在山路上,师傅先冲徒弟娃一阵吼,责骂工作没到位,接着乘客全部要被喊下来推车。
  七辆木炭车响了三个多月后,因遭到黄包车业阻拦,甚至“五老七贤”说:“汽车隆隆其声,巍巍其状,形如市虎,谈虎色变”,督办刘湘为顺“民意”,只好对木炭公交车实行了武装制止。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蜀猴 发表于: 2014-4-27 09:22:00|只看该作者
第一辆私家车:外形像个“屎壳郎”
  上世纪20年代,在成都响当当的马裕隆百货的东家,从上海购回了一辆奥斯汀小轿车,这是老成都的第一辆私家小轿车。小轿车样子酷似屎壳郎,和现在的甲壳虫汽车相似。
  这辆私家车在成都的旧版本很多,马氏巨商第一次开出门,就把别人家的围墙撞了,赔了80个银元了事。后来这辆车辗转到一位旅长石肇武手上,他第一次开出门,就撞死了路边两位路人,制造了老成都第一起交通肇事案件。
  随着小轿车一起出现的,还有自行车。华西坝的洋人最先开始在成都骑自行车,车是洋人带过来的,所以有个形象的名字“洋马儿”。当时《四川日报》专门载文讲自行车,说是:“西人有奇技,钢铁制成两轮,两角之怪兽,人乘其上,行走如飞。”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辆自行车要卖几十上百块大洋,那时临街的一个铺面才几十块大洋。买不起车,但学还是可以的,如同我们见证过的学旱冰一样,学自行车在曾经风靡一时。老成都的华西坝、南台寺、皇城坝、东较场、少城公园都有人做教学的生意,就用外国人出让的二手车给学员练,用旧了再上一遍漆继续用。
  道路条件不好,最初的自行车高大还没有刹车,学车是件难事,学车人坐在上头左摇右摆,始终不能往前,后面跟着个人掌车,稍有不慎,学车人就跟着车栽倒在一侧。
  到了上世纪四十年代,本地开始有人组装自行车,“洋马儿”普及得非常快。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大、小道奇车,大、小Jeep 开始在老成都街上横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1 21:59, Processed in 0.0624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