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75|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4-5-5 03:45:0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羌族
  编者语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展羌族文化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科研院所、社区(村寨)是羌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路径。本文试从学校教育以及政府支持、羌族村寨等方面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摘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展羌族文化是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教育、科研院所、社区(村寨)是羌族文化传承的基本路径。本文试从学校教育以及政府支持、羌族村寨等方面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多元文化;羌族文化;传承;发展
  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如何来传承与发展本族文化的优秀资源,如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克服文化孤立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等多重压力。现代羌族总人口为 30.61万人( 2000年人口普查),羌族自称"日玛"( zma)、"尔玛"( xma),今主要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所属的茂汶羌族自治县、汶川县、理县、黑水县、松潘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以及绵阳地区的北川等县。[1]( P.1)羌族作为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素有民族活化石之称,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然而不幸的是,在"5·12"5·12大地震对羌族传统文化毁灭性重创之下,部分传统文化甚至因为关键传承人的伤亡而面临文化生存与延续危机,大量代表羌族传统文化的遗产被泥沙掩埋或遭严重毁损,羌族人民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使得羌族文化的传承延续以及文化的灾后重构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迫切。[2]羌族文化的生存是其传承与延续的起点,而羌族文化与非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以及实现羌族文化自觉则决定了其传承与延续的持久性,这就需使羌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途径实现更进一步的多样化选择。当前,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既要适应全球多元文化时代的挑战,跟上现代化的步伐,同时也要弘扬和发展本族独特的传统文化,不被所谓的"主流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浪潮所消融、覆盖。羌族文化从其形成过程来看,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和相互融合的产物,在其与汉、藏、彝、回等民族文化长时期的交汇、碰撞、传承、融合的过程中,不仅显示了其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形成了其独特的个性和今日多姿多彩的文化面貌。目前,羌族传统文化主要以羌语言、释比文化、萨朗文化、工艺文化、艺体文化、宗教文化、习俗文化、传说文化及岷江上游古文明与古蜀文化等表现形式呈现于世,伴随着羌民族生存、发展、变迁和演变的历史进程。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在学校中的传承与发展
  羌族文化的传承主要是依靠羌族社会中口耳相传、风俗习惯等方式的自然传承,而这种自然传承的模式在遭遇现代化、经济一体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以致面临传承危机。特别是由于历史和 5.12 5·12大地震的原因,羌族文化损失较多。因此,我们在思考如何传承与发展羌族文化时,应该充分重视和利用学校教育等多种途径在其中的作用。
  1.以媒体技术为依托,大力推广和弘扬羌族文化。随着信息技术、网络的发展,媒体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以网络媒体技术为依托,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在传授学生羌族文化时应结合当今尖端的数字化技术,利用网络、虚拟现实等技术,将羌族优秀文化遗产进行记录、编辑、管理和再现,力求实现完整而有效的保存与传承。鼓励羌族学生在课余节假日时间说羌族语言,并利用各种媒体技术,例如:网络平台、电视节目等学习羌族文化。同时,通过网络传播和信息共享,让更多的学生增加了解,增强兴趣,激发羌族文化发展的活力,让我们优秀的羌族文化资源得以发扬光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上开展的知识普及、语音学习和视频点播学习等平台了解羌族文化; 四川或阿坝电视台可以专门开设羌族文化栏目配合阿坝州校园教学活动,每周播出一个以羌族文化为载体,以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以民间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题节目,如羌族民间挑花刺绣、羌寨羌碉建筑风情、羌族萨朗舞和羌族歌曲,能够极大地促进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可以利用电视台、网络制作一些羌族语电影电视剧,如由潇湘电影集团、理县政府和四川羌学会联合拍摄的《尔玛的婚礼》等影视剧,既可以让学生享受娱乐带来的乐趣,也可以达到弘扬羌族文化、抢救羌语的目的。
  2.紧抓校园羌族文化活动的开展与交流。我们在开展羌族文化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深层次的羌族文化教育,从而提升羌族学生对本民族独特文化的理解,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学习氛围。学校要多组织开展弘扬羌族文化的活动,并结合羌族文化课程的开发来传播羌族文化,利用文艺展演、羌韵艺术团、歌舞大赛、羌绣展览等途径,举办羌族锅庄歌舞比赛、旅游工艺品设计大赛、羌族刺绣大赛等。演出学校也可以根据地情、校情对羌族文化进行适度的改编,使演出节目的地方特色和 羌 族 特 色 更 加 浓 郁。对 此,羌 区 唯 一 高校──阿坝师专根据校情、地情和羌族风情举办的"岷江魂"校园文化艺术节,不仅加强了对传承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羌族表演人才的培养,而且巩固了校园在羌族文化传承与弘扬中的坚定地位。例如在第二届"岷江魂"校园文化艺术节举办中,展示了羌族美丽生活画卷的大型羌族族舞──《羌人谷》; 诠释了古羌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白石祭》、《神树灵》; 迸发出羌族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意志的《羊皮鼓舞》、《羌家乐》; 洋溢着羌族儿女对生活激情和对未来向往的《萨朗姐》、《跳萨朗》等各种舞蹈、音乐节目,通过其优美的舞姿、嘹亮的歌声把浓郁的羌族文化和谐交融在一起,既传播弘扬了羌族优秀的民族文化,又培养和锻炼了一批传承羌族优秀文化的人才。此外,还可在校园宣传栏、羌族艺术展览中设置学习羌族文化的栏目,组建相关的羌族文化协会,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启蒙,培养学生对羌族文化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民族认同感,从而自觉担当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3.积极举办、承办羌族文化艺术作品展览。羌族文化遗产和羌族文化艺术作品,蕴涵着羌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教育价值及艺术价值、审美价值,体现着羌族的坚韧性、创造性,是羌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在学校通过举办或承办羌族文化遗产及羌族文化艺术作品展览,可以让广大师生以及羌族文化爱好者更多地了解羌族现状及其历史和文化,唤起全社会关注羌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延续、传承,能够进一步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促进我国多民族和谐共存共荣的进步事业。比如在 2010年 10月底,5.12 5·12大地震震中的唯一高校──阿坝师专,依托该校美术系和民研所羌族文化研究团队,通过征集校内外羌学研究者的文化艺术作品,和四川民族文化艺术研究会一起成功主办了 2010 学术年会。首届羌族文化论坛,吸引了近百名省内外专家学者前来参加羌族文化研讨,并在教学楼主大厅举办了羌族文化艺术作品展览,吸引了很多师生和社会群众的驻足与观看。羌族文化艺术作品展览主要分为羌族服饰、羌族黄泥碉、羌族释比、羌族刺绣以及羌族系列绘画和手工艺创作品,通过图片、文字、实物、绘画的形式展示和演绎羌族文化的形成、发展以及地震对羌族文化造成的损失、震后羌族文化重建情况等。
  4.在羌族地区高校中培养羌族文化传承的后备人才。高等院校是培养文化传承人才的摇篮,因此,高校,特别是羌族地区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参与震后羌族文化的重建以及传承与弘扬,将增进其保护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纳入目前学校培养人才的规划体系里,为之提供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持,特别大力培养羌语言文化、羌族歌舞、羌族工艺设计等各方面的本民族专业人才。首先,学校可以在相关专业,如工艺设计、旅游以及各类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通过开展羌族文化课程,为羌族文化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师资或相关的工作人员。以羌族地区高校阿坝师专为例,目前阿坝师专开设羌族文化课程比较成功的系( 部)主要有美术系、音乐舞蹈系,其中美术系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藏羌旅游工艺品设计与制作"和"羌族造型艺术与民间工艺研究"特色课程、音乐舞蹈系开设的"羌族民间舞蹈"特色课程已先后被确立为省级或校级精品课程。另外,中文系开设的"羌族文化与文艺"和管理系开设的"藏羌民俗与礼仪"等民族文化课程也很有地方特色,对传承和弘扬羌族文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羌族特色文化课程的实施与建设可以通过羌族民间美术、民间舞蹈的深度挖掘、研究、继承、创新这些过程,使学生们在民族文化的浸润中,从心灵深处激发出对传承与发展羌族文化强烈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从而达到文化的自觉传承与发展。其次,学校可以通过创新学生培养方案以达到更有效培养羌族文化传承人才的目的。比如,阿坝师专美术系独特的学生培养方案──工作室培养制度。阿坝师专美术系在近三十年师范教育的基础上,依托极具民族、地域特色的阿坝藏羌地区的民族资源和地域资源,创建了四类工作室:绘画专业工作室、藏羌工艺制作工作室、雕塑专业工作室、国画工作室,其中每个工作室都可以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特色专长和价值取向,并利用业余时间深入到阿坝藏羌地区进行羌文化田野考察和采风,然后学生在工作室导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民族艺术创作,即给师生营造了科研和创作的良好环境,又弘扬了羌族传统的优秀文化及传承了羌族优秀的工艺、手艺,也为羌族工艺、手艺等文化传承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二、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政府支持与社会支持
  在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双重影响下,民族文化、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都不可避免的涉及市场化、产业化。诚然,把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能够为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也因如此,市场把更多的资源分配到优势的文化领域,如流行音乐、影视娱乐等; 而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继承发展却举步维艰。因此,政府和社会应该也必须担负起传承与发展羌族优秀文化的责任,以其掌握的资源为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承服务。对此,政府和社会在灾后羌族文化重构上应突出和强化羌族文化特色,修建可用于开展羌族文化活动的大小文化广场、建设大批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及羌族博物馆与纪念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举办大型羌族文化节会活动以及出版一系列有关羌族文化的音像图书,能够极大地推动羌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1.积极培养羌族文化传承人才。政府作为社会资源的主要掌控者,应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发挥其主导作用。建议政府设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羌族文化保护,对创作的羌族文化成果和作品进行审核、甄别,对有利于羌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成果给予物质上的扶持和精神上的奖励。充分发挥已有的文化单位如文化局、学校主管部门、博物馆等的作用,重视对羌族文化等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同时加强对传承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针对羌族儿童的培养,并且积极地组织关于羌族文化的创作表演比赛。现在已经有部门开展相关的活动,但是比较杂乱而且组织性不强,收效甚微。因此政府应鼓励并支持羌族地区具有权威性的文化权力机构加大力度弘扬羌族文化,培养羌族文化传承人才。一是要在羌族聚集区的中小学校适当恢复羌语言教育,并在学校发展中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和资金倾斜。二是在省内部分高校尝试建立羌文化专业,培养更高层次的羌族文化传承人才。三是在羌区工作人员的人事考察和职务晋升方面,增加羌族文化等考核指标,形成重视羌族文化的政策导向。
  2.拓宽媒体渠道,加大羌族文化宣传力度。语言的传播已不停留在口耳相传的阶段,单纯依靠书籍传播民族文化也已经不能满足文化传承的迫切需要。对此,可以利用广播电台、电视节目、网络平台增设羌族文化板块或栏目,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羌族文化。有关研究羌族文化的机构,还可以创建和完善羌族文化的专门网站,涉猎羌族文化的历史发展、羌族文化的视频播放及下载、保护与传承等方面,为羌族文化的弘扬创设有利条件,为实现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信息化网络支持。例如,中国网承办的"永不消逝的羌族文化"专门网站,通过开设历史传说、羌族艺术、礼仪习俗、节庆娱乐、宗教信仰等羌族文化特色栏目,不仅扩大了羌族文化的传播范围,而且促进了羌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其次,各种媒体的利用源于源源不断的媒体资源提供,因此应组织有关羌族文化专家、相关单位部门和羌族文化研究人员,通过走访羌族群众、民间艺人、释比文化传承人,采取座谈、现场口述笔录、照相录像等方法,深入开展羌族聚集区文化资源的调查,运用数字化媒体处理,用现代科技以影像、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对民族文化进行数字化保护,建设一套易于保存并能永久保存的羌族文化数据库,[3]使各种濒危的羌族文化资源形成为永久收藏,方便在羌族人们中间推广与传播。
  3.努力开展高校科研院所与民间羌族文化交流活动。积极开展高校院所羌族文化研究者与羌文化民间研究者及传承人研讨会,在羌族文化教材的编写以及羌族文化演绎方式上实现双向交流,进一步拓宽两者羌族文化交流合作。在加强校园羌族文化活动的基础上,促进学校与羌族民间的各种文化交流,引导学校的师生和羌族文化传承人交流羌族文化,更能推进羌族文化在青少年一代的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是人民最具民间性、广泛性、长久性、直接性的文化交流。通过开展羌族文化的学术研究,与相关的羌族文化研究单位展开交流,交流羌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经验,交流先进的传承与发展经验,拓宽羌族文化的发展道路,抢救和薪传羌族文化,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这就要充分发挥高校科研院所和民间各自优势,以羌族歌舞、刺绣、绘画等优秀文化为主要内容,创新性地开展各项双向交流活动。这些活动既是对羌族文化的保护,也是展示羌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由我国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和四川民族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的"羌族语言和非物质文化灾后重建需求及政策建议"专题调研,[4]加强了高校科研院所与民间羌族文化的交流活动,拓宽了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道路。
  4.制定并完善羌族传统文化及其传承人的保护与支持政策。为大力推动羌族文化遗产重建和恢复工作,迫切需要加强羌族文化传承人认定及保护工作; 对羌族文化传承人的住房改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的经济支持,为其招收学徒并提供相应的资金支持,以解除其后顾之忧; 设立羌族文化艺术保护法,来保护羌族文化艺术的环境; 对羌族文化的濒危遗产实行财政倾斜;对于民族文化系统的工作人员,建议由省、州、县三级政府联合组织相关民族知识的学习和研讨,特别是组织相关羌族文化知识的专题学习和培训,使他们能够担负起记录、保存、重建和整理羌族文化的职责。
  三、羌族文化在羌族村寨中的传承与发展
  1.羌族村寨交通通达性的限制客观上有利于羌族原生态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村寨是民族文化的基本单元,在羌族文化保护传承比较好的羌族村寨一般是环境相对独立和交通通达性受限制的。羌族特色村寨是羌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是羌族人文精神、劳动智慧、审美心理的集中体现,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有效载体,村寨文化传承是"文化集体记忆"在代际之间承接的过程,是羌族青年一代在"现在"对"历史"的理解与认同。羌族村寨多数处在高山或半高山,交通通达性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其环境一般也具有相对独立性,这些独特的地理特征客观上使羌族村寨民族文化免受了深度的冲击,致使那些远离城镇的高山羌寨目前还是比较完整地传承与保护了羌族原生态文化。汶川的萝卜寨、布瓦寨; 茂县的黑虎羌寨、瓦尔俄足节的发源地茂县牛尾寨; 理县的桃坪羌寨等等就是羌族原生态文化典型。这些羌寨历来就以碉楼碉堡闻名,有的虽受地震损坏,但经过修复加固和抢救重建仍然是羌族原生态文化存续的典型代表。经过考察发现,很多羌寨生活习惯和民族风情保存完好,多数羌族民众仍愿意身着民族服饰,比如,位于茂县西北崇山峻岭之中的黑虎羌寨,黑虎羌族作为古羌部落的一支,尽管文字失传,但仍保留着原汁原味的羌族文化。多数黑虎羌人仍脚穿绣有云朵的云云鞋,身穿青布素衣,特别是流传几百年、形如大百合花状的"万年孝"白头帕头饰在该地区仍颇为常见。另外,萨朗舞、铠甲舞、羊皮鼓舞等羌族歌舞形式在部分羌寨也得到自觉地传承与保护。对此,可以甄选几个羌族文化保存最为完好,最能代表羌族文化的羌族村寨,建立羌族文化保护区,进行重点保护,避免这些遗存下来的珍贵的民族文化活化石受到破坏。[3]羌寨是体现和保存羌族文化元素的基本平台和载体,文化自觉也只有在这些羌寨才能得到真实的实现,原生态文化也只有在这些村寨里才能得到深度的感受和体验。然而一些交通通达性较好的羌族村寨在发展过程中,部分村寨破坏民族传统建筑风格和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应维护羌族村寨自觉传承民间文化的传承机制,重视羌族特色村寨传承与发展羌族民间文化碎片的功能,使羌族村寨逐渐形成自觉的文化传承机制,可以说已刻不容缓。
  2.在产业发展中保护传承羌族文化。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羌族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纳入整个经济发展系统之中,从而使经济的发展更有活力,同时也保护了本民族文化。例如,阿坝州羌族主要聚居区茂县在发展民族风俗旅游产业中把弘扬羌民族原生态文化、历史文化遗产的展示和旅游观光相结合,打造首个集厚重羌民族文化、生态环保、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羌族原生态村寨,其建筑风格保持了其原始面貌,既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又通过构筑多方位的历史文化遗产展示体系,抢救、保护与传承了羌民族文化。又如,绵阳市北川县利用震后知名度,在各乡镇、各羌寨建立羌绣传习所,作为羌绣培训基地,让羌族妇女都来学习,即改变了传统产业结构,实现了羌民增收致富,也实现了文化的自觉传承与发展。然而,文化传承不能单纯依靠产业化的经济刺激,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认同才是更为持久的内在动力。因此,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为防止羌民族文化大量瓦解和失散,一方面要尊重羌族民众的文化选择; 另一方面,在重要的羌族聚居地,可以建立村寨博物馆,保存历史记忆,传承和继承民族文化。总之,在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要力求做到的是维持几种平衡:即现代化与传统性的平衡、商业化与原生性的平衡、开放化与约束性的平衡。对此,羌族村寨应以举办各种节日和打造民俗产业为契机,在羌族聚居区举办一系列活动,发动羌族民众自己传承非物质文化形态的同时,挖掘和发展物质文化形态附着的历史文化或民族风情内涵,从而使羌族文化活在村寨的生活中,活在羌族人的心里。
  3.选取羌族原生态文化保护比较好的村寨作为羌族文化田野考察工作站。川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富集内在地规定了该地区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其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共生关系、不同文化之间和谐的共荣关系及其众多的组合特征,为研究该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谐共同发展包括羌族传统文化提供了难得的样本,然而这种研究必然要建立在扎实的实地调查基础上。例如,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长期立足西南多元文化土壤,倡导在田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已经设立数个田野考察工作站,这些田野考察工作站包含了苗、侗、藏、壮、京、傣、怒、彝族等西南地区数十个民族。对此,羌民族地区也可以争取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羌族原生态文化保护比较好的村寨作为羌族文化田野考察工作站。羌族文化田野考察工作站设立后,可以通过工作站的长期定点追踪调查和学术研究,深度地发掘羌族地区民族文化的资源,为进一步开展羌族地区的民族教育,构筑立体型的、全方位的、高效的保护传承羌族文化的有效网络提供最为翔实的资料和学术研究成果,为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4.建立羌族民众自觉的进行文化传承与发展机制。羌族传统文化拥有者大多数是与生活之根最为接近的民众,羌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羌族文化持有者每一天的生产生活中,真实地存在于每一个文化者的个体里,活在其灵魂的深处,虽然这些羌族文化的持有者不得不应付或追赶现代生活,从而更多地体验乡村和城市的互补的多元文化。民众的这种体验即可能强化他们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也可能让他们逐渐抛弃自己的本族文化,投入主流文化或他族文化的怀抱。要建立羌族民众自觉的进行文化传承与发展,首先就必然要维护他们的文化空间,文化空间主要是指民族聚居地民众真实并具有特色的传统生活常态,稳定的文化空间将使文化持有者能更有效地控制自己的生活,选择可能的发展模式和生活可能。其中,民族文化持有者的意识是文化传承的关键,当他们意识到传承或发展本民族文化时能够获得某种相应的收获或回报,就会尽可能使文化传承与生活常态紧密联系,这份收获或回报既可能来自外界,也可能来自自我内心的快感。在一定阶段内,文化自觉程度与文化保护传承所获得的某种利益的丰厚程度密切相关。文化持有者如果意识到传承或发展本民族文化能够给予自己这些收获或回报,就必然会提升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找到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巩固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进而自发地、有意识地对每天生活细节的搜集、整理、演绎和反思,达到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回顾和反省,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状态和他人的生活进行识别,从而形成自我的文化自觉传承与发展。

■ 结束语
  每一个民族都应当客观地、辨证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为此,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即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及发展趋向。这种自知之明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是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而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自程度密切相关。文化持有者如果意识到传承或发展本民族文化能够给予自己这些收获或回报,就必然会提升其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并找到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巩固这种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进而自发地、有意识地对每天生活细节的搜集、整理、演绎和反思,达到对自己生活状态的回顾和反省,对自己所处的文化状态和他人的生活进行识别,从而形成自我的文化自觉传承与发展。

■ 结束语
  每一个民族都应当客观地、辨证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为此,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即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的特色及发展趋向。这种自知之明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旧",也不是要"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而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的文化自主地位。[5]而在当前文化多元的格局之下,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就不是无意识状态下的随境式教育所能完成的,必须通过有意识的、专门化的教育来完成。对此,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应当根据多元文化发展趋势对其进行不断反思、审视,并做出抉择。

§ 参考文献
  [1]冉光荣,李绍明,周锡银.羌族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2]徐学书.岷山历史文化和羌文化保护与利用座谈会综述[J].中华文化论坛,2008( 2)
  [3]喇明英.民族文化──实现保护与开发的良性互动[N].四川日报理论创新版,2008 -10 -07
  [4]张海洋,张曦等.如何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少数民族权益──羌族聚居区文化保护需求的分析及政策建议[N].中国民族报,2010 -04 -23
  [5]乐黛云.中国文化面向新世界[N].贵州日报,2011 -04 -27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华夷之辨与中华各民族认同互动 回族风俗文化概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4 15:08,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