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808|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4-5-10 04: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维吾尔族人生仪礼及其文化内涵

 [复制链接]
源自:《新学术论坛》
  导语:人生仪礼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维吾尔族人生礼仪是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个体在群体中地位的规定和角色的认可,是特定民族文化对其进行人格塑造的内在要求,同时也集中体现了维吾尔族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
  关键词:维吾尔族;人生仪礼;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维吾尔族人生仪礼是维吾尔族社会民俗事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之所以经历人生仪礼不仅是由于年龄和生理变化,同时也是家庭、宗族等社会制度对其地位的规定和角色认可,是特定文化对个体进行人格塑造的要求[1]。维吾尔族人生仪礼集中体现了这个民族的生命周期观和生命价值观,是维吾尔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人生仪礼主要包括:分娩礼、命名礼、摇床礼、割礼、婚礼、少妇礼以及葬礼。
  一、维吾尔族人生礼仪
  (一)分娩礼
  诞生是一个生命的开始,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维吾尔族把出生看成是人生的大礼,由此产生了许多传统的礼仪习俗。按照习惯维吾尔族女子生第一胎时,要回娘家分娩,在娘家坐月子。维吾尔族孕妇在临产前一个月左右,就会被娘家人接回去。娘家人及好友携带一些馕、大米、羊油、牛奶、砂糖等物前往男方家,男方家设宴招待女方客人,并用女方家带来的大米、羊油、牛羊奶等做成“阿克

⊙ 作者简介
  付江(1978-),男,汉族,新疆石河子人,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讲师,目前在新疆大学攻读民俗文化学博士学位,从事民俗文化学研究
  阿希”(一种清淡的黏饭)招待客人,并为孕妇做“都瓦”,祈求真主保佑孕妇平安生产,祝福母子健康,婆婆要给儿媳送一身衣服,女方家人将女儿接回娘家调养待产。
  在医学比较落后的古代和医疗条件比较差的农村,妇女分娩不仅标志着一个新的生命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随时发生生命危险,维吾尔族“分娩就是一场战斗”[2]的谚语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所以维吾尔族人在孕妇临产前要举行仪式,祝愿她能顺利分娩,举行分娩礼的前一天,要打扫室内卫生,有的地区用“阿地尔阿斯曼草”香熏准备分娩的房间,孕妇要洗澡、梳头,换上干净的衣服。举行仪式的这天请接生婆、乡邻中几位年长、多子女的妇女以及两位“不维”(从事宗教活动的妇女)参加仪式。一些地方还请一个年长的妇女手里拿着鸡蛋,带着孕妇去磨房,让孕妇从磨房的水槽上跳过去,跳的同时让手里的鸡蛋掉到水里,寓意顺利产子。现在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水平的改善许多维吾尔族妇女已经到医院生孩子,上述习惯在一些农村还有所保留。这些传统习俗都表达着人们希望母子平安的美好愿望。
  孩子出生以后,娘家人派一个小孩前去男方家和亲属家报喜,接到喜讯后男方家要给报讯的小孩礼品,如头巾、布料等。古代维吾尔族有一种习俗,即不问生的是男孩还是女孩,而问生的是狼还是狐狸(狼指男孩、狐狸指女孩),这种风俗至今仍在民间遗存。产妇的门框上一般要挂红布条或一根用芨芨草编的绳以避邪。
  (二)命名礼
  伊斯兰教承认父母对子女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认为从婴儿生下来就要施加影响,把他们引入正道。因此命名礼是维吾尔族礼仪文化中重要的礼仪之一。婴儿出生几天后,要请位阿訇当主持人给小孩举行命名仪式,一般只有婴儿父母和近亲长辈参加,维吾尔族称“阿塔托义”。
  按照传统,参加仪式的人吃过便宴以后,仪式就开始了。婴儿的奶奶或姥姥把婴儿交给阿訇,阿訇跪坐在“家衣那玛孜”上(礼拜时用的小垫子)用双手接过婴儿,首先对着婴儿的右耳念诵祷告词,然后对着婴儿的左耳念诵赞主词,呼唤为婴儿选定的名字:“今后你就叫×××”,阿訇在说第一句时,用食指捂住婴儿的耳眼轻轻地吟唱:“真主至上,万物之主,穆罕穆德是真主的使者,大家都来礼拜)参加命名礼的人们听到庄严的声音都默念清真言,阿訇重复三遍婴儿的名字后,把婴儿放下并顺势往前一滚,婴儿受到惊吓,哭喊起来,这时大家从肃穆转为喜悦,由在场的年长者把婴儿抱起,呼唤婴儿的名字,并祝福几句,然后递到下一位客人手中,按辈分和年龄大小依次往下传,直到由婴儿的父亲送回在卧床休息的母亲怀中,命名仪式才宣告结束。
  (三)摇床礼
  维吾尔语称为“毕须克托依”,相当于汉族给孩子过满月,维吾尔族是在婴儿满40天时举行,他们认为孩子在母腹中经过9月、9天、9时、9分后才能顺利降临这个世界。孩子在举行摇床礼之前由母亲抚育,母亲在这四十天内不能外出或者干家务,当孩子举行完摇床礼意味着孩子可以脱离母亲的怀抱,开始“摇床生活”直至一两岁,维吾尔族的摇床是仅次于母亲的第二个怀抱。
  举行摇床礼,不仅表示婴儿在人生道路上迈开了第二步,同时也祝贺产妇康复,婴儿满四十天时,请亲戚朋友及邻居和小孩来。首先准备一盆“柯尔克岁衣”(满月洗礼水)。让参加仪式的小孩排成一行,每人发一个木勺,把婴儿的衣服脱掉放在水里,让小孩依次从盆里舀一勺水浇到婴儿身上,并叫着婴儿的名字说一句祝福的话,诸如“XXX你快些长大,做一个忠厚老实的人,做一个有学问的人,做一个勇敢的人,听父母的话”等,之后给每个小孩发抹上“阿勒瓦”的油馕和糖果,这一天还要请剃头匠给孩子剃去胎毛,给婴儿穿上漂亮的衣服,把孩子放在摇床里,开始摇床生活。
  由于维吾尔族妇女生孩子时要返回娘家居住,因此这天男方的家人要来接媳妇回家。来时要邀请一些女性亲戚朋友陪同,婆家还要带礼物给儿媳妇、孙子,现在的礼物多为金首饰,还要带礼物给亲家母,表示对娘家人的慰问、感谢。娘家也要为母子准备礼物,来客也各自准备看望母子的礼物。丈夫在自己家里迎接妻子,在孩子出生后,丈夫就可以探望妻子和孩子。现在维吾尔族的摇床礼有一定的简化,但还保留了传统摇床礼的基本特征。
  (四)割礼
  所谓割礼就是割去男孩生殖器上多余的包皮,医学上叫“包皮环切术”一般是在单月进行,孩子的岁数也要求是单数,如5岁或7岁。为了使伤口愈合得快,多在春秋季节进行,现在为了使孩子不耽误学业,许多家庭选择在假期为孩子进行割礼。
  维吾尔族人把割礼称为“逊奈提”或“海提那”。将割礼仪式称为“逊奈提托依”或者“海提那托依”。割礼原为阿拉伯半岛古代居民的习俗,后被伊斯兰教沿袭,随着伊斯兰教的传入,被维吾尔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接受,并逐渐成为维吾尔族的一种习俗[3]。
  维吾尔把割礼看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所以割礼仪式非常隆重。人们在屋顶上敲起纳格拉鼓,吹起唢呐,亲朋好友、乡邻们带着礼物前来祝贺。
  在进行割礼前,男孩的父亲要给他准备新衣服、新被褥、新枕头等。有些地区在举行割礼仪式的前一天,受割礼的孩子穿上漂亮的新衣服,在村里同龄小孩的陪同下,骑着马走亲串友玩一天,通知他们参加割礼仪式。亲朋好友要送衣服、衣料、腰巾等礼物给男孩,给骑来的马头上挂上各类布条。过去在许多地方实行割礼时,专门实行割礼数的长者把“吾斯吐尔”(折叠式小钢刀)藏在袖内,不让受割礼的男孩发现,开始长者佯装若无其事地给小孩讲故事,或是用其它方法分散其注意力,用手摩挲男孩生殖器的包皮,趁男孩不备,迅速地用竹板夹住其生殖器的包皮并割掉。手术前后仅用一分多钟,等男孩感觉疼痛准备哭喊时,将剥好皮的鸡蛋塞进男孩嘴里,堵住孩子的哭声,等孩子吃完鸡蛋,剧痛早已过去。割礼后男孩卧床休息几天,受到特殊的照顾,如今农牧区仍然保留着这个习俗。在手术过程中不得有闲人旁观,尤其不允许孩子的母亲在畅
  作为维吾尔族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标志性仪式,在新疆这样一个穆斯林众多的地方,割礼的执行与否以及仪式的隆重程度成为一个维吾尔族父亲社会交往能力和民族意识的标志,因此维吾尔族对割礼非常讲究。近些年来,城市维吾尔族人的割礼在传统基础上有一些变化,现在大多数家庭请医生给孩子实行割礼术,割礼仪式也在手术完成后在宴会厅举行,仪式的规模和盛大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从现实发展状况看割礼已经成为维吾尔民众加强联系,扩大交往的重要途径。
  (五)婚礼
  婚礼是人生的重要仪礼,同时也是种族延续的必须,因此各民族的婚礼都展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底蕴,维吾尔族也不例外。维吾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青年们婚配过程一般包括:择偶、提亲、定亲、商定彩礼、订婚、结婚几个步骤。婚礼是宣布两人结为夫妇的标志,与汉族不同,维吾尔族的婚礼通常要举行三、四天。婚礼前,男女双方向自己的亲朋好友发送请柬。婚礼第一天早晨,在女方家举行“尼卡”(证婚仪式),由阿訇念诵尼卡经,等吟诵完后,阿訇询问新郎、新娘是否愿意结为夫妻,一般问三次,新郎、新娘抢吃用盐水浸泡过的馕,馕寓意“同甘共苦”,同时维吾尔人认为盐和粮食具有左右人生的灵性,谁先吃到馕,家里的事就由谁做主。仪式结束后,新郎回家做婚礼的准备工作。第一天中午,新郎、新娘两家同时在各自家里设宴招待来宾,人们弹着都塔尔、热瓦甫,打着手鼓、唱歌跳舞。新娘穿新衣服,由伴娘及前来祝贺的朋友们陪同,聚集在家里,等候迎亲的队伍到来,新郎也由伴郎及前来道喜的朋友陪伴在自己家的院子里和朋友一起弹琴唱歌,耐心地等候接亲的时刻来临。下午,新娘穿上婚礼服,头蒙面纱等候迎亲队伍的到来。新郎穿戴一新,在亲友的簇拥下去女方家迎娶新娘,一路上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吹着唢呐、弹着热瓦甫高唱《迎新娘歌》。当女方亲友得知迎亲队伍来到时,立即把大门堵上,索要礼品才允许迎亲队伍进门。女方盛情招待前来迎亲的人们,人们在新娘家院子里跳一会舞,迎亲的人们离开女方家前,女方要辞别父母,请求父母为自己祝福,新娘的父亲在众人面前为女儿祝福和祈祷,当新娘流下眼泪时,朋友们会唱《劝导歌》。
  迎亲队返回时,小伙子们打起手鼓、弹着热瓦甫,唱着喜歌走在前面,新郎和新娘分乘彩车随后,迎亲的妇女们跟在后面。按传统习惯,迎亲队伍经过的路上乡里乡亲可以“拦驾”,不让迎亲队伍过去,迎亲队伍向拦路者赠送礼物后,方可继续前进。
  当迎亲队伍簇拥着新娘来到新郎家门口时,新郎家在门前点燃一堆火,让新娘从火堆上越过去。婆家还要在地上铺新布,维吾尔族称这块布为“帕炎达孜”,一般要从院门铺到屋门,来宾中的妇女站在布的两旁夹道欢迎,进屋坐定后,青年男女唱歌跳舞进行揭面纱仪式,其中一个人趁跳舞的机会迅速地揭去新娘的面纱,新娘起身向大家行礼,然后客人们入席吃喜宴,喜宴之后举行歌舞晚会,来宾们尽情地跳舞欢唱直至深夜。
  婚后第二天早晨,女方家派几位妇女给新人送来早餐(,一般为抓饭薄皮包子等饭),男方家热情接待来客,并给每个人送一块布料,还给新娘送一身衣料,以及镜子、梳子、肥皂等礼品,也要送伴娘一块好布料。早餐之后新娘由伴娘陪同,去公婆屋里问安,公婆热情接待,并向新娘及伴娘赠送礼物,新郎也由伴郎和一两个朋友陪同,去给岳父岳母行礼问安,岳父岳母同样热情招待并向新郎等人赠送礼物。婚后一周内,双方家里都举行“其尔拉克”,彼此宴请朋友,到此整个婚礼仪式才告结束。不同地区的婚礼举行方式略有不同,现在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维吾尔婚礼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六)少妇礼
  维吾尔族妇女在结婚生了一两个孩子以后,在30岁左右时,要举行少妇礼,“居宛托仪”仪式,这个仪式由自己的父母操办,请一些要好的妇女来参加。
  举行少妇礼的标志性发型是把头发从中间分成两股,梳理成两条大辫,并用两根线去掉脸面上的汗毛,这在民间称为“开脸”[4],其父母和丈夫也要赠送新衣、首饰等贵重礼物,表示祝贺。这个仪式的举行,标志着该女子正式进入成人妇女行列,从此她可以公开参加社交活动,并操持家务。
  (七)葬礼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宗教对于死亡的观点各不相同,这些观点支配着人们的人生态度,由此产生了不同的丧葬礼仪。维吾尔族先民曾实行火葬,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以后,葬礼仪式皆按照伊斯兰教的礼仪举行,盛行土葬。按照伊斯兰教法规定,子女对父母要厚养薄葬,父母在世时子女要赡养他们,使其安度晚年,父母去世没有物品陪葬,做到来去无牵挂。
  维吾尔人认为在星期五、肉孜节、古尔邦节去世是死者的幸福。许多民族都有落叶归根的习俗,而维吾尔族人更为讲究这一点,他们愿意在自己家里静静地死去。如果重病治疗无望时,他们便回到家里,而不愿死在病房,有人在外地去世,家人也要把遗体运回家乡安葬,维吾尔族人家有了丧事,亲人要唱丧歌,丧歌一般没有统一的歌词和内容由唱歌者自,内容主要是颂唱过世者高尚的品德。
  维吾尔族人去世前,亲友前来做“都瓦”告别,请阿訇念《古兰经》的有关章节,祝其入天堂。人过世后,首先将遗体平放,用白布带固定其下巴,让人感觉过世者安详的睡在那里,其面部要朝西方安放。然后分头向过世者亲友报丧。得到消息的人陆续来到过世者家向过世者家人表示安慰,一般与过世者认识的人都会来奔丧。过世者家人要身穿长衣,男性亲属腰系白布或头缠白布在门外哭丧,女性亲戚身穿白裙、头戴白头巾、披白长纱丧服,在屋里哭丧,接受人们的慰问,近亲好友一般要系白腰带,妇女还披白盖头。
  维吾尔族实行速葬,一般情况下,遗体在家停放时间不长,早亡晚葬,晚亡午葬。若其子女在外,等一两天也可以,但最多不超过三天,以免尸体腐烂。
  葬前,将遗体放在“塔合特日完”(净尸板)上,有专门人员为过世者净身,若过世者为女性,则请年长的妇女或布维来为过世者净身,洗时按照先下后上,先左后右的顺序擦洗3遍,洗时切忌不要将水流入口、鼻、耳、目之中。净身后用白布做的“克番”(裹尸布)裹身,一般男的裹三层、女的裹五层,并洒上香料。之后将遗体用毡子裹住,并盖上布单,由亲友们护送抬到清真寺为其举行葬礼,妇女留在家里不参加葬礼。葬礼一般在“巴木达特”(晨礼)、“皮西尼”(晌礼)、“纳马孜迪尕”(晡礼)或“主麻聚礼”、“节日会礼”之后举行。将遗体抬入寺院以后首先做“依斯卡特”,意思为最后一次施舍,过世者家人将分好的钱及财物给寺里的阿訇及其他人,然后行“站礼”,由阿訇念经祈祷。祈祷仪式结束后,众人将遗体抬往墓地埋葬。送葬时过世者的儿子及亲戚在“塔吾提”(灵床)前哭行,其他人走在后面“塔吾提”由年轻人轮换着抬,也有一些过路人主动抬着走七步以上表示哀悼。“塔吾提”经过时路人停立向过世者做“都瓦”。
  遗体抬到墓地后,过世者的亲友将遗体从“塔吾提”上抬下,取掉毡子送入墓穴中,放平后整理四肢,让过世者头朝麦加方向,然后用土坯封闭内穴口,向外穴坑撒七坎土曼(维吾尔族一种工具)土。这时由阿訇们诵读经文,为过世者祈祷,过世者的孩子或直系亲属中一人前去阿訇面前,询问过世者生前是什么样的人,阿訇们便做出公正的评价,之后填平外坑穴,送葬的人为过世者做“都瓦”。过世者向众人分发“依斯卡特”(馕、糖、火柴、钱等物)。去墓地参加葬礼之后,众人又返回过世者家,再次念经祷告,安慰过世者家属。送葬的第二天晨礼后,过世者家人前往墓地念经做祷告。过世者家人一般要服丧40天,以示对过世者的哀思。过世者家人要在葬礼结束后的第三天、第七天、第四十天和周年举行“乃孜尔”(祭事)对过世者进行缅怀和哀悼。
  二、维吾尔族的人生礼仪的文化内涵
  维吾尔族的人生礼仪是在长期的社会发展实践中逐渐的。这些特定的内容对现代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维吾尔族民族文化的体现。
  第一,重视以人为本,提倡一生向善的基本理念,这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规律和体现人类进步主旋律的积极思想内涵。我们可以从诞生、成长、成熟、消亡的人生仪礼全部过程中深深体会到这种文化关怀,这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生仪礼的精华。
  第二,融会贯通,体现多元文化的博大胸襟,这是一种符合现实人文精神发展趋势的积极态度。从新疆维吾尔族的人生仪礼内容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伊斯兰教文化与维吾尔文化的有机结合,也可以看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积极融合[5]。伊斯兰教文化是维吾尔族礼仪习俗的基础,如诞生礼中维吾尔族妇女洗大净,在命名礼中给孩子取伊斯兰教先贤的名字等都是由伊斯兰教沿用来的,但维吾尔族人生仪礼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本民族鲜明的特点,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变化,表现出多重的民俗结构。同时维吾尔族人生礼仪还表现出维吾尔人民善良美好的愿望,如在命名礼中喜欢给婴儿取伊斯兰教中先贤的名字。
  第三,天然去雕饰,追求俭朴自然,这是新疆维吾尔族人生仪礼的基本特征,它对于现代维吾尔族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维吾尔族人生仪礼比较简朴,不大操大办,不搞繁文缛节,一般都在自己家庭或直系亲属中进行,现今除婚礼、葬礼外其他人生仪礼都有所淡化,在城市尤为如此,这种变化对于适应现代的社会发展也有积极的作用。
  第四,主张人人平等,注重团结友善,善于加强人际交往是维吾尔族人生仪礼的又一特点。维吾尔族的人生仪礼活动,表现出一种文明礼貌的美德,如在婚礼、丧礼以及割礼等隆重的活动中,一般是反对烟酒、禁止喧嚣,讲究彬彬有礼,举止有节,广泛使用礼貌语言既是对别人的尊敬又有利于团结,还可以消除成见。
  第五,新疆维吾尔族人生仪礼在新疆社会稳定和繁荣过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新疆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而维吾尔族在新疆人口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更重要的是维吾尔族的人生仪礼是维吾尔族文化与汉文化的结合体,因此,维吾尔人生仪礼对于维吾尔民俗文化的现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175-176
  [2]何心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50
  [3]阿布都克里木·热河满.丝路民族文化视野[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77
  [4]任一飞.维吾尔族民俗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132
  [5]何星亮.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172-173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张晋藩:从传统法律文化看坚韧进取的民族精神 伊斯兰教对维吾尔语言文字的影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09:13,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