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红叶|查看: 9154|回复: 26
[作家

刘慈欣:科幻小说让人拥有一个更开放的头脑

 [复制链接]
#
跳转到指定楼层

[作家刘慈欣:科幻小说让人拥有一个更开放的头脑

 [复制链接]
刘慈欣5部作品将拍电影 中国导演试水科幻片
  美国科幻大片《星际穿越》的热映掀起了一股“科幻风”,片中一个个科学话题引发影迷热烈讨论的同时,也让很多人联想到中国热门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品《三体》。无独有偶,在中影集团近期公布的24个电影项目中,三部制作成本极高的影片均改编自科幻题材作品《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微纪元》;近日,游族影业正式宣布《三体》的导演、演员阵容和拍摄计划;导演宁浩即将投入拍摄的新作《乡村教师》,也是一部科幻片,这5部电影都是根据刘慈欣的作品改编而成。业内人士因此预言:2015年将成国产科幻片的元年。

新世纪以来国产科幻片不足十部
  提到科幻电影,“美国制造”一直势头迅猛,这类题材也是好莱坞颇为热衷且成熟的。从《阿凡达》、《地心引力》、《环太平洋》、《盗梦空间》到正在热映的《星际穿越》、《机器纪元》,视觉冲击力和票房号召力都不容小觑,令国产科幻电影相形见绌。
  事实上,早在1980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便推出了《珊瑚岛上的死光》,填补了国产科幻电影的空白,该片无论风格、叙事手法还是特技,都可以说是完完全全的成人科幻片,只是现在看来多少有点山寨。1988年,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潜影》,影片的科幻味很浓,加上对主人公人性的深入挖掘,使影片脱离了以往电影角色只有好人、坏人两种分类的模式。1989年,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凶宅美人头》,影片安排了不少商业元素。1992年上映的《再生勇士》堪称国产科幻片“科幻含量最高”的一部。2001年,影片《拯救爱情》公映,尽管该片立志成为“我国第一部高科技太空科幻片”,但由于投资仅300万元人民币,结果成了一部科幻小片。之后的国产科幻片,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如果非要硬凑,周星驰执导并主演的《长江7号》、刘镇伟执导的《机器侠》、王晶执导的《未来警察》勉强算数。
  科幻片是商业片的重要品种,但投拍一部科幻片,拼投资、拼演员、拼情节、拼场面,面对中国电影工业目前所具备的水平,片商轻易不敢砸钱,在这样一种情况下,银幕上的科幻电影几乎被好莱坞垄断,仅有的一些国产科幻电影,也总是被观众批为“山寨货”。

刘慈欣五部科幻作品被改编投拍
  随着中国科幻小说渐成规模,不少科幻粉丝开始呼吁,中国热门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品《三体》完全可以拍成科幻大片。据悉,早在几年前,刘慈欣就已经卖出了《三体》和《乡村教师》的电影版权,只是那时候科幻题材在国内还是冷门。几年过去了,刘慈欣成为国内科幻文学界的名家,作品被各大影视公司争抢。11月20日,中影集团曝光了24个新电影项目,其中包括《超新星纪元》、《流浪地球》、《微纪元》三部科幻片;近日,孔二狗担任CEO的游族影业也召开发布会,宣布《三体》导演、演员阵容和拍摄计划;著名导演宁浩宣布开拍《乡村教师》剧本,这些项目都是源自刘慈欣的作品。
  除了刘慈欣,国内科幻界知名作家王晋康、韩松、何夕的小说版权也都很抢手,且已卖掉不少,就等着投拍了。《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曾对外透露,目前已经有20多本科幻小说的版权被卖出,其中大多数是知名作家的作品,也有一些新人新作。一般来说,非知名作品电影版权能卖十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而像刘慈欣这种级别的作家,单本小说电影版权会卖到百万。
  此外,很多大导演都将下一部作品锁定科幻电影,张艺谋正在筹备他的首部英文科幻片《长城》,周星驰正在忙于他的第二部科幻片《美人鱼》,已预定了2016年贺岁档。业内人士因此预言,国产科幻电影迎来了新的契机,期待出现一部标杆作品“破冰”,2015年有望成为国产科幻片元年。(记者:夏亮亮)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红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红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红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苏富比北京2014秋拍成交1.7亿 北京组织部发通州人大主任等4人任前公示
2# 四姑娘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9-2-10 21:42:00|显示全部楼层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刘慈欣回应《流浪地球》热点问题:没人能预测未来

源自:央视
  2019年春节档期电影票房冠军非《流浪地球》莫属。作为这部电影的原著作者、电影监制,刘慈欣曾表示,中国科幻电影开启了壮丽的航程。今天,刘慈欣在山西阳泉家中接受了央视记者独家专访,回答了部分央视新闻网友关心的问题。

刘慈欣回答央视新闻新媒体网友提问

  :影片看哭很多人,您哭了吗?(央视新闻移动网网友)
  :没有,我们看电影是从创作者角度去看,不是从普通观众角度去看。我看到感人情节,更多地会想怎么加强效果更好,是以工匠、创作者的心态去看。一般来说,我们是打动别人,自己一般很难被看过多少遍的作品打动。


  :影片中的地球现象是否会发生?(央视新闻微博网友@Rosa六妹阿)
  :首先,在我们看得到的未来是肯定不会发生,因为太阳处于一个恒星的主星序之中,主星序中的恒星是十分稳定的,太阳就算真的要发生变化,对我们人类的尺度上来讲,也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会是在很远的未来。

  :有网友质疑影片中一些科学设定让人无法接受,您怎么看?(央视新闻客户端网友)
  :确实里面的很多设定不是太严格,甚至是一个BUG。这可能有各方面的原因,可能受拍摄技术的限制、故事的需要。比如打掉摄像头确实不能把人工智能毁掉,你要表现毁掉人工智能的话,是有办法的。典型的就是《2001太空漫游》里面,毁掉人工智能很专业,航天员进到电脑的主板上,把存储芯片一块一块拔下来真的就毁掉了。可在《流浪星球》里,你让吴京去这么干,那电影的时间可能要拉长很多。所以在遵守科学原理的基础上,又保证电影的可视性,可看性。


  :《流浪地球》会拍成系列吗?(央视新闻微信网友“尼古拉嵩”)
  :这不该问我,去问制片方导演,拍不拍不是我能决定的。但是我觉得如果《流浪地球》第一部的票房照这样的趋势走下去的话,是完全可以拍第二部、第三部的。我希望我所有的作品都拍成电影,这没有问题,但是毕竟科幻电影和小说相比,它受到的制约是很多的。


  :国产科幻电影未来该如何发展?(央视新闻微信网友“云周”)
  :首先,不要被某些框架限制死,科幻电影一定要多元化,要有多种风格。不能照着某一个风格、照着模式去拍,那是没有前途的。
  另外,要建立起一个科幻电影的工业体系,这个必须得有。这个工业体系就是很专业的,比如做星空特技的、做飞船特技的,都有它特定的专业,这个体系必须建立起来。
  第三,必须有好的原创内容,这个很重要。原创内容从两方面来,一方面我们要好的有影响力的科幻作品,这个现在太缺了。此外,科幻电影相对于从文学作品改编而言,它更适合原创。我们其它的领域的编剧数量很大,但是在科幻的编剧的数量很少,这方面我们必须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科幻编剧来。
  :没人能预测未来 但一个不走的表一天也能碰对两次时间。

  :科幻作家能预测未来世界吗?
  :不可能,描述不出来,不光是我,谁都描述不出来,甚至你描述100年以后都很困难。所以我们写科幻的人不是在预测,我们只是把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都排列出来,但是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的可能性,我们只排列那些最有意思的、最震撼的。我常举一个例子,一个不走的表,它一天还有两次能弄对。同样,你排列的足够多的可能性,这里面肯定有几种能遇上的。但是不是预测的,科幻小说家并没有神奇的力量。


  :您创作中遇到最大的挫折是什么?
  :我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其实就是创意,不能说是枯竭吧,而是很难能产生让自己能兴奋起来的科幻创意。这个大家有些误解,好像你写一部作品非要超越前一部,我没有这个想法。我说过一部作品,它有很多因素是机遇,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我要写一个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能支撑你写下去的,就是你自己的想法很兴奋。如果我都兴奋不起来,你别指望让读者能兴奋起来,这是我遇到的最大的难题。

  :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
  :其实我们的科幻发展到这一步,并不是因为科幻本身,也不是说现在的科幻就比以前80年代的科幻水平高多少,它是大环境决定的。《流浪地球》的导演也反复强调,整个国家处于快速崛起的现代化状态,给科幻文学、科幻电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中国现在最强的感觉是什么?是未来感。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有在中国有这么强烈的未来感,这种未来感就是未来给人的吸引力,世界上现在任何地方没有办法与中国相比。顺理成章,它就促进科幻小说、科幻文学的繁荣。
  国运盛,文运盛。这一点对其他文学我不知道是否准确。对于科幻文学是极其准确的,在一个落后的、贫穷的、发展缓慢的地方,科幻文学肯定不行。不论你多么有水平、有创意的作家,你也不行、得不到承认,这是科幻文学的一个特点。


  :您觉得在这个时代您是不是也是幸运的?
  :有一位美国作家曾跟我说,你们中国的60后是最幸运的一代,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代人在你们的有生之年,看到你们周围的世界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很认同他这句话。我童年的世界和现在完全是两个世界,这对一个科幻小说作家来说,真的很幸运。我本人就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要是生在别的时代,可能都不会成为科幻作家,就只能是在这样一个时代。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 贡嘎山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1-9 18:42:00|显示全部楼层

刘慈欣被授予2018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附演讲)

源自:观察者网
刘慈欣(左)吉尔·塔特(中)欧文·雅各布斯(右)未来局科幻办 图
  据亚瑟·克拉克基金会官网消息称,当地时间11月8日晚,在美国华盛顿D.C。西德尼哈曼剧院,由亚瑟·克拉克基金会举办的“释放想象力──构造未来”颁奖晚宴上,中国科幻作家、《三体》作者刘慈欣被授予2018年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以表彰其在科幻小说创作领域做出的贡献。
  据了解,亚瑟·克拉克奖由亚瑟·克拉克基金会为纪念英国著名科幻作家亚瑟·查理斯·克拉克而设立,不定期评选终身成就奖、想象力服务社会奖、及创新者奖三大奖项,以表彰世界上最卓越并最富创造力的思想家、科学家、作家、技术专家、商业领袖以及创新者。
  刘慈欣在颁奖晚宴上说道:“作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续着克拉克的想象,我相信,无垠的太空仍然是人类想象力最好的去向和归宿,我一直在描写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写星际探险,描写遥远世界中的生命和文明,尽管在现在的科幻作家中,这样会显得有些幼稚,甚至显得跟不上时代。”
  克拉克始终认为,人类构造未来最强大的武器就是想象力。而刘慈欣此前也多次向媒体透露,“我的所有作品都是对《2001:太空漫游》的拙劣模仿,科幻文学在此达到了一个顶峰,之后再也没有人能超越,即使是克拉克本人。”
  除想象力服务社会奖之外,终生成就奖颁给了高通创始人,著名慈善家欧文·雅各布斯,创新奖则颁给了科学家吉尔·塔特。而刘慈欣此前也已获得过雨果奖,并多次获得过中国银河奖。

以下为刘慈欣获奖致辞全文
  先生们、女士们,晚上好:
  很荣幸获得克拉克想象力服务社会奖。
  这个奖项是对想象力的奖励,而想象力是人类所拥有的一种似乎只应属于神的能力,它存在的意义也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有历史学家说过,人类之所以能够超越地球上的其它物种建立文明,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大脑中创造出现实中不存在的东西。在未来,当人工智能拥有超过人类的智力时,想象力也许是我们对于它们所拥有的惟一优势。
  科幻小说是基于想象力的文学,而最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阿瑟·克拉克的作品。除了儒勒·凡尔纳和乔治·威尔斯外,克拉克的作品是最早进入中国的西方现代科幻小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出版了他的《2001太空漫游》和《与罗摩相会》。当时“文革”刚刚结束,旧的生活和信仰已经崩塌,新的还没有建立起来,我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心中一片迷茫。这两本书第一次激活了我想象力,思想豁然开阔许多,有小溪流进大海的感觉。
刘慈欣(@未来局科幻)
  读完《2001太空漫游》的那天深夜,我走出家门仰望星空,那时的中国的天空还没有太多的污染,能够看到银河,在我的眼中,星空与过去完全不一样了,我第一次对宇宙的宏大与神秘产生了敬畏感,这是一种宗教般的感觉。而后来读到的《与罗摩相会》,也让我惊叹如何可以用想象力构造一个栩栩如生的想象世界。正是克拉克带给我的这些感受,让我后来成为一名科幻作家。
  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我渐渐发现,我们这一代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于中国的人,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幸运的人,因为之前没有任何一代人,像我们这样目睹周围的世界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与我们童年的世界已经完成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而这种变化还在加速发生着。中国是一个充满着未来感的国度,中国的未来可能充满着挑战和危机,但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具有吸引力,这就给科幻小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其在中国受到了空前的关注,做为一个在1960年代出生在中国的科幻小说家,则是幸运中的幸运。
  我最初创作科幻小说的目的,是为了逃离平淡的生活,用想象力去接触那些我永远无法到达的神奇时空。但后来我发现,周围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像科幻小说了,这种进程还在飞快地加速,未来像盛夏的大雨,在我们还不及撑开伞时就扑面而来。同时我也沮丧地发现,当科幻变为现实时,没人会感到神奇,它们很快会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只有让想象力前进到更为遥远的时间和空间中去寻找科幻的神奇,科幻小说将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变成平淡生活的一部分,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我想我们的责任就是在事情变得平淡之前把它们写出来。
  但另一方面,世界却向着与克拉克的预言相反的方向发展。在《2001太空漫游》中,在已经过去的2001年,人类已经在太空中建立起壮丽的城市,在月球上建立起永久性的殖民地,巨大的核动力飞船已经航行到土星。而在现实中的2018年,再也没有人登上月球,人类的太空中航行的最远的距离,也就是途经我所在的城市的高速列车两个小时的里程。与此同时,信息技术却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发展,网络覆盖了整个世界,在IT所营造的越来越舒适的安乐窝中,人们对太空渐渐失去了兴趣,相对于充满艰险的真实的太空探索,他们更愿意在VR中体验虚拟的太空。这像有一句话说的:“说好的星辰大海,你却只给了我Facebook。”
  这样的现实也反映在科幻小说中,克拉克对太空的瑰丽想象已经渐渐远去,人们的目光从星空收回,现在的科幻小说,更多地想象人类在网络乌托邦或反乌托邦中的生活,更多地关注现实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科幻的想象力由克拉克的广阔和深远,变成赛博朋克的狭窄和内向。
  作为科幻作家,我一直在努力延续着克拉克的想象,我相信,无垠的太空仍然是人类想象力最好的去向和归宿,我一直在描写宇宙的宏大神奇,描写星际探险,描写遥远世界中的生命和文明,尽管在现在的科幻作家中,这样会显得有些幼稚,甚至显得跟不上时代。正如克拉克的墓志铭:“他从未长大,但从未停止成长”。
  与人们常有的误解不同,科幻小说并不是在预测未来,它只是把未来的各种可能性排列出来,就像一堆想象力的鹅卵石,摆在那里供人们欣赏和把玩。这无数个可能的未来哪一个会成为现实,科幻小说并不能告诉我们,这不是它的任务,也超出了它的能力。
  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从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在这无数可能的未来中,不管地球达到了怎样的繁荣,那些没有太空航行的未来都是暗淡的。
  我期待有那么一天,像那些曾经描写过信息时代的科幻小说一样,描写太空航行的科幻小说也变得平淡无奇了,那时的火星和小行星带都是乏味的地方,有无数的人在那里谋生;木星和它众多的卫星已成为旅游胜地,阻止人们去那里的唯一障碍就是昂贵的价格。
  但即使在这个时候,宇宙仍是一个大的无法想象的存在,距我们最近的恒星仍然遥不可及。浩瀚的星空永远能够承载我们无穷的想象力。
  谢谢大家。
#
 谁说的等待 发表于: 2018-1-29 16:42:00|显示全部楼层

《三体》之后,刘慈欣开始写新书了:期待超越自己

源自:中国企业家
刘慈欣。图片来源:CFP
  对于正在筹备的新书,刘慈欣仍然抱有期待,期待超越自己的《三体》。
⊙作者:《中国企业家》记者 陈贝蕾编辑:林文龙

  刘慈欣沉寂了许久。
  《三体》之后,这个被奉为“科幻教父”的作家,一直没有作品诞生。
  这几年,他每天待在家里,买菜做饭、接送女儿,剩下的时间全部用来看书、思考和构思,可始终没能找到突破点。
  “难呐,超越《三体》难。”刘慈欣感慨。
  完成《三体》后,刘慈欣积累多年的科幻创意已经基本耗尽,重新满血复活,需要时间。
  他坦承,自己的创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主要是没什么好的想法了。”
  目前的创作状态,刘慈欣显然不太满意。但当我问他,是否因为《三体》的地位太高,对他产生了创作压力时,他回答说:“没有,《三体》怎么样,对我后续的创作不会有影响。”
  他同时安慰自己:“一个作家一生写出一部成功的作品就够了,比如塞林格,一辈子也就写了一部《麦田里的守望者》。”
  封闭已久的刘慈欣,直到近期才开始动笔,一篇名为《黄金袁野》的千字短文,即将刊登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科幻选集《Twelve Tomorrows》上。刘宇昆进行英文翻译,将于2018年5月出版。
  与此同时,刘慈欣也在大量筹备新的素材,他已经有计划创作一部与《三体》同等体量的小说,没有预计什么时候动笔,但他仍然抱有期待,希望能够战胜“超越自己”的焦虑,超越《三体》。


  除了科幻圈的活动积极些外,刘慈欣依然保持着不爱交际的习惯。
  他一直生活在山西省阳泉市,此前供职于娘子关电厂,电厂倒闭后,他将人事关系正式调入阳泉市文联下属的文学艺术创作研究室,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和研究工作。
  即使因为《三体》成名,刘慈欣也始终偏居一隅,远离科技发达的北上广深,偶尔来京参加活动。
  连他担任编剧、后期特效制作和概念设计的电影《三体》剧组,他也从不接触,所有和电影相关的工作,都是在阳泉完成。他说:“为什么要去拍摄地?我一次也没去过。”
  刘慈欣不用微博,微信也不用来交际,只收发工作信息。对刘慈欣来说,使用微信是无奈之举,因为类似小区通知之类的信息,只在微信群里发布。
  在阳泉,刘慈欣看起来没有什么特别,如果没看过他的《三体》,邻居对他的评价大概也不过是:内向、顾家、循规蹈矩的普通人。
  看似有些封闭的他,对于前沿科技的研究,却是从不掉队。时代变化太快,以前的想法放到现在来看,不足够有创意,所以他必须时刻关注各行业最前瞻的资讯和成果。
  比如,十几年前科幻圈就对AI感兴趣,在圈子里,AI是科幻创作的一大元素,他们早就认为AI应该理所应当的无处不在。
  在某种程度上说,进入科技行业,其实大大限制了科幻作家们的想象力。“科幻并不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去做一些改进或挖掘,而是纯粹本质地利用想象力探索人类要什么。人类要什么和人类有什么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对于刘慈欣偏安一隅,却能创造出国际水平的科幻小说,Vincross的创始人孙天齐并不惊讶。写作科幻无需在科技发达的地区接受熏陶和浸淫,只需要保持一颗探索世界、憧憬未来的赤子之心。
  在刘慈欣的创作生涯中,创作状态最好的就是《三体》时期,这之后的几年里,刘慈欣几乎一个字都没写。
  《三体》的写作花了四五年的时间,什么时候开始构思的,刘慈欣已经记不得。那时的刘慈欣还是业余作者,工作之余,写作的时间有限。他的习惯是花费大量时间去打腹稿,一有时间赶快集中写出来。
  2015年的夏天,刘慈欣接到了世界科幻最高奖项“雨果奖”获奖的通知,他一方面觉得幸运,另一方面也有所预料,因为那一届的评选,《三体》是被提名的六个作品之一。
  尽管很开心,但得到消息的那天在做什么,刘慈欣仍然记忆模糊。他说:“就记得是非常普通的一天,也没有任何庆祝。”
  得奖前的半个月,刘慈欣刚从美国回来,由于家里和工作中的事情太多,再加上去美国一趟太麻烦,经过和编辑的商量,他决定不去颁奖现场,而由《三体》的译者刘宇昆代替领奖。
  以前,国内的科幻文学百分之百靠外国作品输入,《三体》的成功,意味着中国的科幻小说开始有更多可能被介绍到西方国家。对于刘慈欣个人而言,这个意义更让人激动。


  “他非常内敛,随和,也很有好奇心。”孙天齐这样形容刘慈欣。
  孙天齐是徐小平眼中的“天才”,他大学期间翻译了50万字的《图灵传》并付诸出版,毕业后进入清华大学工作,随后自主创业,做出了全球第一款可编程的全地形机器人。处于科技前沿的孙天齐,与科幻有着不解之缘。
  上小学时,孙天齐就开始看科幻小说,《科幻世界》是他常备的读物,每月一期,每期会有十几篇短文,孙天齐会挑自己喜欢的看。偶尔,他还会淘一些科幻类的旧杂志。
  2005年前后,孙天齐在《科幻世界》上看到了刘慈欣的短篇小说《赡养人类》,看过几篇刘慈欣的文章后,他记住了这个名字。
  真正被触动,是源于刘慈欣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球状闪电》。这部写作技法尚未完全成熟的作品,有着别具一格的情趣和极强的风格化,小说中悲观凄凉的笔调,给孙天齐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孙天齐是科学松鼠会的成员。他常常发表计算机、航天等领域的科普文章,这就打入了科普圈。
2017年11月12日,成都,刘慈欣现场签售(图片来源:CFP)
  在北京,科幻圈和科普圈走得很近,这个圈子里人数并不多,在科学松鼠会兴盛的那几年,大家常常一起约饭,成员过生日,他们也会积极地聚在一起。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通过一个朋友,孙天齐认识了刘慈欣。2011年,后海的一场吃烧烤活动上,科幻作家刘慈欣、陈楸帆都来了。那时的刘慈欣还没出名,偶尔会来北京和圈子里的人聚聚。
  刘慈欣非常内敛、淳朴,偶尔显得很兴奋,吃烧烤时会突然从兜里掏出一支笔,给大家介绍这支笔是上过太空的。
  科幻圈的聚会上,孙天齐多次见到过还未成名的刘慈欣,但两人并没有过多的私下来往。由于科学松鼠会的成员大多成了后来果壳网的主力,所以科学松鼠会开始没落,聚会也就变得很少,一年只聚一两次,大家会一起怀念一下过去。


  在美国斯波坎科幻大会现场,科幻作家张冉见证了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一幕,圈内最早流传的刘慈欣的获奖视频,就是他用手机录的。
  这位获得过中国科幻银河、星云双奖的科幻作家感到非常的振奋,他感慨:“中国科幻默默发展了几十年,终于走到聚光灯下了。”
  《三体》火了,它成了众多牛人推崇的著作,此前,史玉柱等一批企业家还是“毛派”,以《毛泽东全集》作为企业战略指导思想,如今,以雷军为首的企业家则以《三体》中的各种科幻理论指导实践。2011年,雷军向人推荐最多的一本书就是《三体》,加入讨论的还包括马化腾、李彦宏、周鸿祎等。
  那几年,如果不熟读《三体》,几乎无法参加互联网大会,因为那里充满了刘慈欣创造的名词:黑暗森林、思想钢印、猜疑链、降维打击等,《三体》几乎成了中文互联网世界的圣经。
  刘慈欣也受邀参加了那次大会,然而他却表示对于互联网自己并不很懂,和企业家们甚至“完全没有接触”。
  在张冉看来,这部获奖作品《三体》的最大突破之处在于,它借助粉丝传播和媒体宣传的力量,打通了科幻文学与主流阅读受众之间的通路。
  孙天齐同样提到了《三体》的商业化和大众化。在他关注《科幻世界》的时期,《三体》的广告就曾出现在这本杂志上。
  在国内,科幻是个非常小众的领域,小众到──所有科幻读者都养不起仅存的一本科幻杂志《科幻世界》。由于受众太少,国内的大部分科幻作者都是业余创作,完全基于兴趣。“全职创作根本无法生存。”刘慈欣说。
  科幻发达的国家,一年能够生产一千到两千本的科幻小说,科幻作家的数量也有两三千个,而在中国,每年只有几十本科幻小说能够出版,科幻作家只有二三十个。
  科幻作家们还有其他的身份,比如,创作以外的张冉既是咖啡店主,也是公益基金的发起人。科幻圈的作者多数都是这样,有一份其他行业的工作,在所属行业也都有所建树。
  这是一个门槛极高的圈子,能真正写好一部小说的人就已经很少,更何况还要懂科技,并具备超乎寻常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孙天齐说,圈子里有很多水平极高的优秀作品,可惜的是,这些人和作品并未走向大众的视野。
  刘慈欣的作品孙天齐看过不少,但《三体》他只看完了第一部,第二部仅仅看了开头。没能看完的原因主要是工作后不再有时间,但同时他也认为《三体》“不够纯粹”。在他眼中,《三体》并不是国内科幻界最好的一部作品,甚至不算刘慈欣最好的一部作品。
  “真正的科幻小说外界很难看得懂,只有专业的人才能get到作品中微妙的点。”孙天齐坦言,为了大众化,《三体》牺牲了一些更高明的科幻手法。
  但孙天齐和张冉一样,认为《三体》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将科幻小说这一冷门领域,推向了大众的视野。“科幻小说首先是小说,不是科普,科幻在里面的存在意义,只是构造一个有关未来科幻的世界观。”
  张冉对《三体》的评价,也是集中在文学造诣上,他认为《三体》有着“苍凉高远的人类情怀”。
  这和刘慈欣的想法有些不一致,刘慈欣提到,他的小说里,科幻构思是根本,人物并不重要。
  “《三体》之所以火,是因为人们把它视为一本流行小说,而非科幻小说。”孙天齐说。换言之,《三体》虽然将小众的科幻行业推向大众,但它并未带动人们对科幻的更多关注。人们阅读《三体》可能基于它被赋予的众多标签中的一个,比如:雨果奖作品、企业家圣经、新奇的商战概念,甚至是因为推崇《三体》的奥巴马、高晓松、雷军等人。
  看完《三体》之后,人们会去寻找下一本流行小说,而非下一本科幻小说,这在孙天齐看来,是科幻圈里一个既无奈又憋屈的事儿。
  “刘慈欣用了一些语言游戏,将一些科幻概念变得非常通俗简单,让每个人产生共鸣。”孙天齐说。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大众很难接受,所以刘慈欣创作《三体》时,采用了一种比较讨巧的手法,也就是运用了他小说中提到的“降维打击”。
  实际上,像雷军频频使用的《三体》中的“降维打击”这一名词,和书中的原有内涵并不相同。降维打击是一个数学概念,而雷军的“降维打击”是指用复杂的商业模式打击简单的商业模式。这种形容不是“类比”,只是雷军借用了名词本身具有相同的韵味。
  能在小众圈子里坚持创作,在孙天齐看来,就是一件值得敬佩的事。刘慈欣作品上的一些大众化倾向,一方面让孙天齐感到希望,另一方面,又让他颇为无奈。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22:29,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3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