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004|回复: 2
 1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映 发表于: 2007-4-8 20:41: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普通人秘香与哀愁──白郎与丽江纳西文化

 [复制链接]
秘香与哀愁──白郎与丽江纳西文化
⊙ 王映/文

  每年新春,丽江的半空中堆满了玉龙白雪,雪影充塞万物,让人感到这仿佛是一座从白雪中长出来的小城,这时候茶花不断开放,花身遍浮烟霞之色,绢绸似的花瓣在虚空中迈着碎舞,红花白雪间,天空像蓝色的大湖覆盖了纳西人的沃野和祖先的墓茔。在神秘美丽的丽江,很多人相信,这里,很像英国人希尔顿在《消失的地平线》里描绘的“香格里拉”。
  雄奇壮美的山川孕育了丽江这块肥沃的土地,洁白的雪山、美丽的古城伴着古色古香的纳西音乐飘荡在滇西北上空,这里的景致无一不让人向往,丽江古城是纳西文化的宝库,3.8平方公里之内,蕴藏着丰富的文化瑰宝。丽江古城,是纳西族先民自宋元以来经营数百年的文化名城,兼有水乡之韵、山城之雄,是纳西族古文化的积淀圈,也是纳西族先民吸收中原汉文化、雪域藏文化、大理白族文化等多元文化形成的一座魅力之城。
  1997年后.丽江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自然、记忆三项世界遗产桂冠,以古朴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向世界展示了东方文明的深邃魅力。壮丽的玉龙雪山、雄奇的虎跳峡,还有纳西古乐、东巴文字、摩梭人……使丽江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旅游热点。
  然而,真正地认识丽江,却是在听过纳西族作家白郎的讲座之后,白郎讲纳西文化,讲纳西的过去和现在,讲纳西的“祭天”、纳西的洁净、纳西“万物有灵”的观念、还有纳西妇女的勤劳非凡;如果说第一次题为“丽江的根骨与悲欢”的讲座,白郎给人们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视角,那么,另一次名为“丽江,不断消退的日常生活”的讲座,就是他对猛烈发展的丽江的一种反思,旅游的不断开发给丽江带来了财富,但蜂拥而至的游客又让丽江不堪重负,纳西人心中的神山、美丽的玉龙雪山,因游人过多而雪线上移,丽江的文化和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
  白郎说:

  我意识到,发展也好,现代化也好,都必须有一个基石,这个基石,我把它称作──“常识”。什么是“常识”呢?这是一个丰厚的概念,我们可从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来理解。横向上的“常识”,就是在人和所生活的场(自然)之间的关联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普世标准,如,让河流保持清澈,让空气保持洁净,让山岭长满森林;而纵向上的“常识”,就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祖祖辈辈积淀下来一些传统原则,这些原则也即一个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支撑,同时也是最大的标记,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些“常识”的形式会不断变异,但基本的精神性元素不变。

  白郎,本名“和文军”,出生在云南丽江,是成都晚报的副刊编辑,擅长文化随笔创作,已出版过的书籍有:《茫茫归途》、《中国地脉》、《吾土丽江—纳西人的乡土和文化衣冠》、《月亮是丽江的夜莺》、《人文地理与中华伟人》、《凉山彝族田野实录──火焰与柔情之地》。在这些书中,白郎关注的焦点无一不是地域与文化的关系。他不是用书斋式的方法来空谈文化,而是关注脚下的大地,关注大地上人类的生活和历史。他说:“文学的使命,是在历史的大局中,朝向大地,记录真实,记录那阔大而隐在的众生的心灵史。”

白郎/成都晚报/锦江区/雷康 摄
白郎
地点:副刊部·《成都晚报》社·锦江区·成都
时间2003-11-28 15:18

  白郎的文字细腻、神秘、轻灵,不象他的外表:留着浅淡的络腮胡子,显得粗犷而平静,但是,文字透露了内心,他舒卷飘荡的文字,有诗人的精美、敏感和魔力,又有着历史的厚重浓烈。读白郎的随笔,你的灵魂会被自然的美和神秘的意象所浸透,那里面有圣洁的光辉。他在诗意的吟唱中沉醉了自己、“蛊惑”着读者,那些饱含影像和深情的倾吐,娓娓讲述着纳西历史留存在现实中的点滴记忆,讲述着他对故乡文化的痴心爱恋:

  一个时代像一片麦子倒下,接着是另一个时代。像黑夜中的菊花,故乡丽江在历史的铜镜中摇晃着丰腴的身段,当我打捞它,实际上只捞到一些幻影。丽江,我的父母之邦,一个历来很“慢”的偏远之地,在一匹强悍的“历史之马”拉动下,短短十年间,变成了“迅猛”的喧嚣之地。这种“迅猛”既令我陌生又令我惊讶,我意识到必须记录下一些东西,必须到广袤的人文旷野上做“拾穗者”,找个袋子把一些种子收集起来。

  白郎说:文化是一个活体,流动于真实之中,惟有回到“真实”的原点,各种研究与探索才会在时光的冲刷中显得坚挺。而对于真实独特的纳西文化,我们又了解多少呢?
  丽江有被联合国列为世界记忆遗产的东巴文化,东巴文化的载体是东巴教,东巴教最神圣的仪式是祭天,时至当代,纳西祭天仍在举行。东巴文字被誉为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至今仍在用来写经、作文,记帐、通信。现存2万多卷的东巴经,被誉为古代纳西族“百科全书”,收藏在国内外的国家图书馆和博物馆中,记录着纳西族千百年的辉煌历史,是研究纳西族文化罕见的珍贵文献。东巴文兼具表意和表音的作用,虽然只有1300个字形,但能表达细腻的情感、记叙复杂的事物,还能写诗作文,它和众多东巴古籍,基本只有东巴们才能够解读,对于东巴以外的人们来说,无异于是“天书”。
  除了东巴文,被称为“中国民族音乐活化石”、“中国式交响乐”的纳西古乐也是宝贵的纳西文化的重要部分。至今流行在丽江的有两套纳西古乐曲目:《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既有宫廷音乐的典雅,又揉入了汉曲丝竹乐韵和纳西民歌色彩,《白沙细乐》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大型套曲,《丽江洞经音乐》则源自古老的道教音乐,奇迹般保存着许多中原早已失传的唐、宋时期的曲子。
  20世纪40年代,在丽江生活了近10年的俄国人顾彼德,深深为这种音乐所倾倒,他在书中写道:

  那是一首宇宙生活的颂歌,不为渺小的人类生活中不协调的悲哀声和冲突所玷污,这音乐是经典的、永恒的,它是众神之乐,是一个安享永远和平与和谐的国度的音乐。

  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纳西人和云峰经过多年的田野调查、资料积累,吸收了音乐、历史、民俗、考古等学科的成果,写成了《纳西族音乐史》,有史以来第一次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了从远古至今的纳西音乐发展脉络,书后附赠的光盘,收入了30多首异常珍贵的纳西传统音乐。
  每一次讲纳西文化,白郎都喜欢播放《纳西族音乐史》中的音乐,其中有纳西古歌《嫁女调》,这是一首在女儿出嫁时唱的歌,神秘忧伤,如泣如诉,它讲述的是:女儿长到十七、八岁,就要出嫁了,要离开父母、离开生她养她的家和村子、离开从小朝夕相处的伙伴们,对纳西人来讲,这是一个悲喜交集的人生关口。《嫁女调》通过一曲长歌表达了父母及亲邻对即将离开他们的新娘的难舍之情。《嫁女调》的歌词大意是:

  金子一样的花儿,要被人家端去了!白鹤媒人来到了我家,雄鸡啼鸣三声后,花要被端走了!养育了女儿的母亲哟,泪珠儿串串落到了地上……

  白郎说:从人文景况的角度了望历史,我感到音乐中寄寓着一个民族的心灵史。音乐中有纳西民族的记忆,也有白郎个人的生命记忆。在《纳西古乐四重奏》一文中,他对纳西音乐独特的感悟和理解,给了读者一把进入纳西音乐世界的钥匙:

  纳西古乐像自天而降的阳光穿透了海水,朗照着我的精神家园。音乐超自然的高尚力量,剥开了纳西文化的一个侧面,显示出纳西民族精神的某种标记来。这些中原汉地最正统的文人雅乐,在遥远的丽江找到了归宿。纳西人把这种文化舶来品移花接木为己所用之后,它便成为了雪山之麓、玉水之滨笙歌宴饮时必不可少的尤物。纳西人在平淡清欢的日常生活中,需要倾听到这样的逸响,来打发那些朝花夕月的良辰。纳西古乐令人仰止的地方,在于它使人们完整地赏略到了“地地道道的、纯正的中国古典音乐”;它雪水般清澈的曲调,很容易勾起人们对大地的缅怀。纳西古乐打动人的地方,并不在于它是否能将我们带到美仑美奂的音乐殿堂中去,而在于它的袅袅之音,穿越了骚动不安的现实,使我们返回到某种遗失已久的明彻透亮的境界。
  澄如秋水的音乐,给了我极大的慰藉。然而,真正打动我的,是纳西安魂曲《笃》:笛声渺若孤鸿,清如水莲,泛着沉郁凄丽的音色,缓缓滑入周围玫瑰红的柔光里,然后柔光再把它感人至深地献给了听众。

  《笃》,是“白沙细乐”中的曲子,虽是葬礼上的音乐,听来却清凉悠静,这其中似乎也反映了纳西人的生命观念。“笃”,纳西语之意是“让灵魂洗澡”,这是一曲净化灵魂之歌,可以让人进入人与自然和谐的境界。
  白郎对纳西音乐的濡染始于童年:某一个夏夜,在浓密的花阴下,听祖母一遍遍吟唱纳西民间歌谣“骨泣调”,音乐似泡在月光里,拂动着花阴,无边柔情,无边忧伤;某一个下午,在白云飘荡的山间,听二爷爷吟唱忧伤悱恻的牧歌“喂麦达”调,那颤悠悠的长音仿佛飘入了云界,在青莲色天空的深处,与金灿灿的阳光相激荡。这些都是他听过的最为奇特的音乐。
  童年的回忆是如此鲜明,即使在几十年后,记忆的香盒子里保存下来的模糊片断,仍像泡在朦胧月色里湿漉漉的鲜果。白郎沉醉地用文字打捞过去的一切,那些光影、色彩和气息,如浸在月光中,生着轻云般的翅膀,飘飞进今天的梦寐:神秘的老宅、浓密的自然、老祖母的祷告、白海螺的呜鸣,许多个白昼,他在自然的包裹中,在花阴下,迷失在那些浮动在野蔷薇鲜醇幽香里的蝴蝶、蜜蜂、瓢虫的世界里……
  青瓷色的长天中浮着嵯峨(cuóé)的玉龙大雪山,那庞大的底座呈现着仿佛被青铜浸染过的黑铁色,上端堆满了混合著古雪和新雪的盖世白雪,纳西人的圣山一头挽着天界,一头挽着人界,它的圣性之光照住了白郎这个离开家乡的赤子,并将照住他的一生。
  一首纳西古歌上唱到:“树木和石头使岁月流失”,昨天的记忆还如在目前。2005年深秋,当白郎再一次回到故乡丽江,他看到昔日遥远的边城已在高歌猛进中成为一座旅游业的冠冕之城,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处于全新的摩登时代,除了落日和白雪,小城已变成另外一个模样,传统在一点点死去,作为纳西人,白郎感到骨头被烈火烧伤的疼痛,面对玉龙雪山,他不禁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如今,这座纳西人的圣山已处在旅游热潮的十面埋伏中。我看到一个被金钱的巨指叩响的丽江、一个金粉世纪的丽江,极目伤秋,花萎枝寂,我久久站在映雪桥头仰望半空中那白雪苍凉的玉龙大雪山,峰顶飘动着大片神明的白光,仿佛一种来自上界的圣性覆盖了我的灵魂,深情地望着自己民族的圣山,我的热泪不断淌下来,想止也止不住,在那一刻,我知道自己找回了人生的根脉。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映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映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映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珍爱民族的文化留存──岱峻和《发现李庄》 2007-04-07日:陪同学乐山礼佛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映 发表于: 2007-4-8 21:01:54|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四川人民广播电台:

秘香与哀愁──白郎与丽江纳西文化


  频率:FM 106.6   时间:14:10-14:30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映 发表于: 2007-4-8 21:11:47|只看该作者

白郎在市图书馆开讲座

秘香与哀愁──白郎与丽江纳西文化  dy9Quk0p.jpg  保存到相册

 
秘香与哀愁──白郎与丽江纳西文化  GFVZzJfQ.jpg  保存到相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12:10, Processed in 0.2184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