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652|回复: 12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13-7-27 11:43:2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四川盐亭与河南西平谁是嫘祖故里

 [复制链接]
四川盐亭与河南西平谁是嫘祖故里
──十四论《山海经》佐证
石云龙
嫘祖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史记·五帝本纪》言:“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的故里在何处?迄今史家有分歧,世人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嫘祖始教民养蚕,治丝茧以供衣服,后追随黄帝,终其一生,迁徙往来无常处,在中华版图上无处不留下她的足迹,正因为如此,她的“故居”在全国因此有许多处,但故里应当只有处,当前全国说当地是嫘祖故里,虽有13处之多,则影响最大的一是盐亭1998年首届海峡两岸嫘祖文化研讨会在盐亭召开;二是河南省西平县。
一、河南省西平县嫘祖故里的出台
2006年10月,全国嫘祖文化研讨会在河南省西平县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主办的“中国河南西平嫘祖文化研讨会”在河南省西平县隆重召开,来自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发育所、中国国家博物馆、湖南省社科院、山西省社科院、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复旦大学、苏州大学、西北民族学院、华中师大、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缙云仙都文化研究会、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博物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史志、河南省姓氏研究会、中原姓氏研究所、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洛阳大学、黄淮学院、驻马店教育学院、驻马店市炎黄文化研究会、新郑炎黄文化研究会、西平县炎黄文化研究会、西平县地方史志办等科研单位、院校的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会议期间,专家、学者实地考察了西平县董桥新石器时代遗址,经过三天紧张热烈的讨论,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
1、西平北距黄帝故里郑州仅120里,黄帝与嫘祖联姻是黄帝族和西陵族团的融合,并结成地缘性联盟。
2、《武威汉简》记载有汝南郡“西陵县的地名,说明嫘祖故里在西平县”。
3、《水经注·水》载:“西陵平夷,故曰西平”,可见西平县故称西陵,乃嫘祖西陵氏族团初居之地,可以认为河南西平是嫘祖故里。
4、关于命名西平县为“中国嫘祖文化之乡”并同意建立“中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的决定。
这次大会有国家文化部门和科研单位院校的专家学者70余人参加,专家学者写了53篇论文在大会上发了言,其中有37篇特别强调《武威汉简》和《水经注》所起的重要作用。这次会议后,将专家学者所写的论文编辑成了一本论文集,书名《嫘祖文化研究》由文物出版社发行,全国新华书店经销,每本定价150元,主编高沛。现就最有影响的几篇论文简结几段如下:
(甲)该书序言作者朱绍侯,曾任河南省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河南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等职。在序言中写道:2006年9月的一天,索昧平生的高沛先生风尘仆仆地来到我寓所,邀请我参加当年10月份在和平县召开嫘祖文化研讨会。嫘祖故里在西平?我大为不解。但见他满头大汗,一脸诚恳,我也不好再说什么,反正我不会应邀出席的。可等我看了他带来的论文和《水经注图》、《武威汉简、王杖十简》影件后,还有据说文物部门从吕墟(即西陵亭)遗址上拣选到的文物标本时,我感动了。几十年来寻求嫘祖故里的梦又被唤醒。于是,我答应了他的请求。后又邀我为论文集作序,我只好从命。
朱教授写序言主要论点:嫘祖功盖华夏,凡是其足迹所至都有嫘祖的传说,但出生地只有一处,换句话说,故里应该只有一处,而且出生地背定故里,嫘祖文化也有原生地和次生地之别。许多专家教授提出在论及嫘祖故里时,提出四条原则:1、其地必须有西陵地名,这个地名秦汉之前已有,而且史有记载;2、于轩辕丘所处的位置远近适当;3、有考古文化支持;4、要有上古文字。从现有资料看,西平最有条件胜出,嫘祖只有一个出生地,那就是河南省西平县。首先,《武威汉简》明确记载现在的西平县在汉成帝和平年间为“汝南郡西陵县”。简牍这个资料才是最权威的。我们过去研究汉代的历史都认为《汉书》是第一手材料,其实那是已经学者、历史学家加工整理过的史书,象简牍这样的资料才是真正第一手的,没有经过加工润色的原始档案。如果没有《武威汉简》这一条,嫘祖出生地在哪里就不好说了。因为《史记》虽然指出嫘祖是西陵之女,但并未说西陵在何处,而且这个争论由来已久,分歧很大,你凭什么说西平就是古西陵?再一个材料就是《水经注·水》载:“县,故柏国也,《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这段话证明,西平原来叫西陵,后来西陵平夷改为西平。这个材料和《武威汉简》联系起来看,也是相当准确的、可靠的。有了这个材料,所以后面的《三国志和洽传》中提出的“西陵乡”,清人杨宗敬、熊会贞《水经注疏》中说的西陵亭和西汉西陵县是一脉相承的,当然也顺理成章可以作为根据了。
朱教授为了说明嫘祖故里在河南西平,他又写了一篇八千言的论文,现摘几段主要论点于下:
朱教授说:全国十四处皆说是嫘祖故里,尤以四川盐亭、湖北黄岗、河南西平三处最为活跃,现对三处作如下论评。
(一)四川省盐亭嫘祖故里说
盐亭县境内有西陵山、西陵村,故盐亭县也自称是嫘祖故里。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该县金鸡镇嫘祖山发现了赵蕤于唐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所撰写的《嫘祖圣地》碑后,其为嫘祖故里的呼声更高。《嫘祖圣地》碑云:“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叠溪场,尊嘱葬于青龙之首”。细读碑文颇有令人辞不达意之感。第一,碑文所记嫘祖姓王名凤,这是中国任何古籍都没提到过的嫘祖姓名,据说在盐亭有王凤穴、王凤坡、王凤井、王凤沟、王凤岩、王凤桥、王凤垭等地名。说明在唐代在盐亭县确有王凤其人,因精于养蚕缫丝而得到嫘祖的称号,但这个嫘祖都不是黄帝元妃那个嫘祖。第二,碑文说王凤生于本邑嫘祖山。说明在王凤出生之前,盐亭就有一座嫘祖山,这就更证明王凤并不是黄帝元妃嫘祖。第三,碑文说王凤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叠溪,尊嘱葬青龙之首,又与茂县叠溪的嫘祖故里联系起来,但却透露出一个信息,王凤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四川,因此他不可能是黄帝元妃那个嫘祖了。有的学者根据碑文内容辞不达意的缺点,怀疑《嫘祖圣地》碑是伪作,我倒认为它是真品,是一个文化水准不高的真品。它说明在四川盐亭确实有一个效法嫘祖的女子,在养蚕缫丝方面,而有过重大贡献,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提高,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才受到当地人民的尊重、祭祀。对这样的事实我不能否定。而四川的嫘祖王凤又没出过四川,所以王凤与黄帝就没有结婚的可能,当然王凤也不可能是黄帝的元妃嫘祖,而盐亭也就不可能是嫘祖故里。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作家顾保孜签售新书《牺牲》记录毛泽东去世亲人 李学勤获得汉语人文学术终身成就奖
2# 四姑娘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7-27 11:43:5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中国古代“蜀”与“蚕”具有本质区别的,《韩非子•说林下》曰:鳝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渔者拾鳝,妇人拾蚕,利之所在,皆为贲诸。又《淮南子•说林训》今鳝之为蛇,蚕之为蠋,壮相似,而爱憎异。两者的解释都说明蜀不是蚕,而是葵中虫,是令人讨厌的虫子,由此可见,“蜀”字证明不了盐亭就是嫘祖故里。

(二)湖北黄岗嫘祖故里

此说也本于《史记•楚世家》与《汉书》所记江夏郡西陵县的地理位置正相吻合,也是史书所见最早的西陵,所以我最早倾向于嫘祖故里在黄岗的说法。后来,见到“武威汉简”的记载,在汉成帝时,汝南郡有西陵县,又考虑到汝南郡西陵县距黄帝故里新郑较近,因属仰韶文化区,而黄岗西陵县距黄帝故里新郑较远,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黄帝在千里之外的黄岗向嫘祖求婚的可能性不大,故改从汝南郡西陵为嫘祖故里。

(三)河南西平嫘祖故里,《汉书•地理志》不见河南有西陵县的记载,但“武威汉简”提供了第一手权威资料,证明西汉成帝时汝南郡有一个西陵县,现引其文再略作分析。

“河平元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颊部游缴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大守上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

这是一件违反国家尊老、敬老政策的案件。一个颊部游徼吴赏,因指使部下殴打七十岁已受王杖名叫先的老人,而被判处死刑。说明汉政权严肃认真地执行了尊老敬老政策。这条资料可贵之处就是这位老人居住在汝南郡西陵县昌里,说明在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以前汝南郡实有个西陵县。查《汉书•地理志》在汝南郡下只有和平县而无陵县,令人不解。《水经注•潕水》的记载说明了汝南郡的西平县与西陵县的关系。下面就先引《水经注•潕水》的一段文字,然而再稍作说明。

(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县,故柏国也,《春秋左传》所谓江、黄、道、柏方睦于齐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汉宣帝甘露三年,封承相于定国为侯国。王莽更之曰新亭。

上引资料文字不多,而信息量不少,但有的历史事件与本文无关,故暂且不说。在这里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封于定国为西平侯与“武威汉简”所记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汝南郡有个西陵县相矛盾。请想:在公元前51年汉宣帝就封于定国西平候,而于定国的西平候国后来为其子孙所继承,直到更始元年(公元前21年)才被撤消,怎么会在于定国封为西平侯之后的25年,在汝南郡又出现一个西陵县呢?就只能有一个解释,即在汉宣帝甘露三年以后直到更始六年,西陵县与西平县共存,说明于定国的西平国是从西陵县分割出去的,东汉建国后才把西陵县与西平县合二为一,改称西平县。因为在西汉时是汝南郡下西陵县与西平国长期并存,才影响到三国时,曹魏政权也出现类似情况下,魏明帝封功臣西平人和洽为西陵乡侯。说明曹魏时在汝南郡也出现过西平县与西陵县合二为一,仍称西平县。应该承认,以上所说是有推测成份,但我认为这是合理的推论,说明西陵在西平县有长期深远的影响。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7-27 11:44:17|只看该作者
下面再谈一个《水经注•潕水》所说的“西陵平夷,故曰西平”的问题。这句话涉及到西陵与西平的关系。一般人都认为这说明西平源于西陵,但细读《水经注•潕水》下文,接着就说汉宣蒂封于定国为西平侯,而西平侯国是从西陵县分割出来的,由此可知,在汉宣帝以前就已有西陵县,但前到什么时候,因史无明文,不敢妄断。

以上是朱教授两篇论文的主要论点。

(乙)现对该书主编高沛论文主要论点摘录如下:

《水经注•潕水》载:潕水又东过西平县北。北魏郦道元注曰: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吕墟(古西陵亭)在今西平县城西27.5公里。由此可知,这个墟址即西陵亭,古称西陵。此其一也。

陈寿《三国志(魏书和洽列传)》载:和洽汝南西平人也……明帝即位进封西陵乡侯。说明“西陵”这个地名仍因历史渊源而名海内,它就是现在的西平,此其二也。

2002年10月《人民政协报》登载了西北大学文章《武威王杖十简》与汉代尊老扶弱制度所出的《王杖十简》记载了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成帝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建始二年(公元前31年)、元延二年(公元前10年)的有关诏令。王杖十简中记载了举例因欺辱王杖主而被治以“弃市”罪的案例。如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汝南西陵县昌里有一位名叫先的老人,年七十年,受王杖,被游徼吴赏指使从者殴打,由此被上诉到汝南郡太守。太守上报延尉,问应该何罪?延尉又奏明皇帝,皇帝批复,应论罪“弃市”(斩刑)。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当时的西平县不叫西平,而叫西陵县。过去一些史籍、地方志一直是说:西平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始置,但均未明确说是西平县或西陵县。那么,西汉初年设置的这个县,始称“西平”还是“西陵”,抑或西陵、西平同时并存?一般说来,历史书和地方志大都是后人撰写,年代更替,沧海桑田,典籍佚失,出现些许错误,漏记是有的,也是难免的。而王杖十简是朝廷的诏令,这些诏令是朝廷颁发给全国各地的命令,绝不会随便虚拟一个县名。换句话说:诏令中的汝南郡西陵县是当时实实在在登记在册的正在沿用的行政区划名称。而且这个名称应该是汉高帝四年设置的那个县,当初就叫西陵县,因为从汉高帝到汉成帝,历史跨越了近二百年,并无改“西陵县”县名的记载。因为没有特别的原因或重大的社会变革,县以上行政区划是不会轻易更名的。《水经》成书于东汉,魏晋人续书。均在新莽时期之后。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刘氏王朝建立起因号叫“新”的王氏皇朝,将西陵改名为“新亭”。15年后,王氏皇朝被消亡,“新亭”也随之废止。东汉时期西平县、西平国等名称在频繁的改制中相继出现。至于“西陵”这块土地始称西平县的具体年分,有待深入考证。但有一点,甘肃省武威出土的西汉时王杖十简诏令册上所写的西陵县是后来的西平县,则无可争议。因为出土的文物,是不能再生的。此其三也。有专家以《张家山汉简》为据,说“西陵”与“西平”之名同时出现在汉初吕后二年,故“西陵”与“西平”在西汉时期是同时并存的。此说似乎更符合史实,但仍需补充证据加以论证。

4# 金佛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7-27 11:44:43|只看该作者
以上是该书主编高沛的论言

(丙):现就河南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马世之论文主要论点摘录如下:

(1)、西陵的地望有多说:1、湖北黄岗。黄岗之为西陵,战国已见记载,为楚邑。《史记•楚世家》载:楚倾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拔我西陵”。《集解》引徐广曰:“属江夏郡”。《史记正义》引《括地志》云:西陵故城在黄州黄山西二里。秦于其地置西陵县,汉因而未改。属江夏郡。《汉书地理志》江夏郡西陵县下,斑固原注“有云梦官”,可是其地临近古云梦泽,在今黄岗市西北。2、湖北淆水。3、湖北宜昌。4、四川茂县。5、四川盐亭。相传此地曾出土有《嫘祖圣地》碑,有人便推测这是古代也叫西陵。6、河南开封。南宋《轩辕黄帝传》云:帝娶西陵氏于大梁,曰嫘祖,为元妃生二子,玄嚣、昌意。大梁即今河南开封。上诉诸说均不可取。因它们有的方位不合,有的地方晚出,有的于史无征。根据最新考古发现,河南西平古称“西陵”1959-1981年间,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先后出土木鸠杖3根,王杖诏令简36板。所出土的王杖简记载汉宣帝,成帝时期的有关诏令。据《武威汉简》载:“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汝南西陵县昌里,先年七十受王杖,颊部游徼吴赏使从者殴击先,用诉,地太守上谳。廷尉报:罪名明白,赏当弃市。先为汝南郡西陵县人,《汉书•地理志》:“西陵县”不属汝南,而属江夏郡。“汝南郡西陵县则是西汉河平以后所设置的,其地在今西平县。”西平除在西汉时期设“西陵县”外,三国时还置有“西陵乡”……

《水经注•潕水》云:又东过西平县北,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西平一地,先后有“西陵县”、“西陵乡”、“西陵亭”三个以西陵相称的地名,可见它同“西陵”的关系绝非一般。根据方志记载,西平县始置于汉高祖刘邦四年(公元前203年)。《水经注》说西平县名的由来,是因为“西陵平夷,故曰西平”。虽然西陵地名应早于西平。河南西平可能就是这古西陵国之所在。

《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说明嫘祖出嫁于“黄帝居轩辕之丘”时,古西陵国不会距轩辕丘太远。

关于轩辕丘,皇甫谧《帝王世纪》载: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明《广舆记》载……等等!大量历史文献记载,黄帝故里轩辕丘,在今河南新郑,南距西平仅120公里,与嫘祖故里西陵氏相近,便于两大氏族部落之间通婚。远古时期,交通极不发达,湖北、四川等地同新郑相隔千山万水。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情况下,彼此交往极其困难,因而那里的所谓“西陵”,实与嫘祖无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7-27 11:45:03|只看该作者
2、古“江水”、“若水”在中原。

《史记•五帝本纪》载: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一曰青阳,降居江水,一曰昌意,降居若水,他们的居住地与西陵国相距也不能很远。据考证,古江水、若水均在中原地区。

关于江水,东汉应勋云:古江国也。淮水古亦称江水《左传•公元年》记:“楚子围蔡,投柏举也,……蔡人男女如辨,使疆于江,汝之间而还”杜预注:“楚欲使蔡徙国,在江之北,汝水之南,求田以自安也。蔡国故地本在淮北的汝水一带,此“江”当指淮水而言。

关于“若水”过去学者大都认为即是泸水,《水经注•若水》云:若水出蜀郡旄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也……黄帝长子昌意,降居斯水为诸候焉。《后汉书•西南夷传》注谓:泸水一名若水,出旄牛徼外……指今四川省西北部的雅砻江下游和金沙江会合以后的一段。姜亮夫据此而论,不过此说不可靠,且有异议,顾颉刚先生根本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若水”如在四川,那是楚人把他们的“始祖”带进去的,推原他们所以如此拉拢的缘故,大概因为楚国出于颛顼和祝融,春秋时楚和巴的交往较密,把楚祖传了进去。后人以蜀地释之者实误。其地不在今四川省境内,那么它究竟在何地何水呢?不少学者认为它就是今天河南省境内的汝河。

上面四篇论文,可谓以篇概全,统领全书37篇巨论,旨在非我没属的排它性,嫘祖故里在河南西平。在具体运作上他们也各有千秋,朱老特持“武威汉简”的权威性,高老持“西平、西陵汉初并存,马老采取釜底抽薪,江水、若水在中原。

该书面世后,影响极大,盐亭县委领导说:今后不要再提嫘祖出生在盐亭了。”石云龙把浅析西平《嫘祖文化研究》一文在网上的情况会报后,书记听了赞扬说:石老你为嫘祖文化研究立了大功,盐亭人民感谢你,《中华之母大型画册》出版后,我组织开发行会,号召各单位买《大型画册》。有专家学者亦哀声叹气,河南西平已挂“嫘祖之乡”的牌了,盐亭呢?

2008年2月石云龙有幸得到一本西平《嫘祖文化研究》,初读,嫘祖故里在西平有据有证颇有道理,无话可言,后来读完全书53篇论文,深刻研究琢磨汉简内容而豁然开朗。为了应证,持汉简影印,请盐亭衡、刘两位嫘祖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征求意见,均摇头。又到成都请蔡某参言,蔡警告说:不要乱捅马蜂窝,由我们省上对付。2008年6月21日,石云龙写了一篇“浅析西平《嫘祖文化研究》”受到盐亭县政协办公室主任的支持,论文由绵阳市王德奎先生发到光明网,又转到河南省西平网站,立即得到西平史友的支持。初时,《嫘祖文化研究》的53篇论文依次上了西平网,在网上可以阅读全文,而十天后,可能是自知之明,论文在西平网上全部关闭了。同时对“武威汉简王杖十简”的权威提法持谨慎了。

今年(2013年3月21日)由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召开的首届中华嫘祖母亲节在成都召开,石云龙以“轩辕之丘在岷山”为题在大会上发言,受到领导专家学者的赞扬。会后于5月28日受四川省嫘祖文化促进会副会长杨万忠的邀请,在省社科院会议室从上午9时到下午5时达8小时的交谈,杨会长说:“他过去是搞经济工作,现在既然是嫘祖文化的副会长了,对于什么是嫘祖文化应该有所了解,其实他所关心的正是石云龙二十余年来所研究的,经过长时间的交流,“诸如为什么要研究嫘祖文化,嫘祖文化不仅是母亲文化、孝道文化、丝绸文化,更重要的是人类的进化文化,它关系着人类文明的根文化。研究黄帝和嫘祖的出生地,关系着中华文化之根,这个根究竟在何地,是炎黄文化研究的主要课题,根不正,言不顺,必须夯实基础,基础文化搭台,经济才能在台上唱戏,从而推动系列经济文化联姻的大发展。杨副会长为了揭开嫘祖文化研究的序幕,开展文明辩论,深挖嫘祖文化底隐,要我以《武威汉简》河南西平为主题写一篇“盐亭、西平谁是嫘祖故里”的论述。故只好再动笔。

6# 青城山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7-27 11:45:35|只看该作者
二、对“《武威汉简》、《水经注》西陵平夷”的榷商。

王杖十简共238言,时空涉及汉朝黄帝6个年号,即:汉宣帝本始二年,即公元前72年;地节:汉宣帝4年公元前66年;建始汉成帝2年公元前31年;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元始:汉平帝5年公元5年;永平:汉明帝15年公元72年。从西汉晚期至汉明帝经历了汉朝十个皇帝,时空达141年。汉筒中有个特殊名词“鸠杖”,经考:《水经注》载:汉高祖与项羽战,高祖败,遁于薄中,鸠止鸣其上,追者以为无人,遂得脱,高祖即位,作鸠杖故以扶老。

武威汉简的作者是谁,从汉简内容和时空,特别是字迹,可以肯定地说,该汉简不是出于汉王朝廷,而是东汉明帝以后武威一位学者对汉高祖下诏对德高望众年满70岁的老人颁发鸠杖安抚扶老,在几百年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汉成帝建始以后所发生的问题的记述总结。

在二、四支汉简的顶端分别有“刑制”二字,其意是这十支汉简是刑律的总结。

第一支汉简是叙述曾经颁发诏书的兰台令、御史令、尚书令三个官府名称,汉简的标题是“灭受左塗”四字,意在取消鸠杖刑制。

第二、三、四、五支汉简大意是:绍御史曰:年70岁的老人受给王杖,享受六百石的待遇。老人可以随便进入官府,不会犯罪,如有人敢于侵犯年长受鸠杖的老人,是大逆不道,则严加制裁。汉成帝建始二年九月甲辰下诏御吏说:汉高祖以来至汉宣帝本始二年,皇帝很关心鸠杖的执行情况。在王杖上端作鸠铈,让老百姓都知道,如汉宣帝地节元年有人敢于妄闯恶骂老人的人是大逆不道,受到了刑法的制裁。

第六、七、八、九支汉简,大意是:比如泰山以东,很多被扶养的老年人,被抛弃,朝廷颁布的王杖律令已难以执行,鸠杖刑制应该修正了。如像汉成帝河平元年汝南郡西陵县昌里,有一个叫先的老人年满70岁受王杖,颊部遭到游徼吴赏指使他的从者殴击,先用“诧”地,夸大事实,欺骗诳词的行为,上报太守治罪,太守上报廷尉,向应治何罪,廷尉又奏明皇帝,皇帝批复,依论罪弃市,斩首。

第十支汉简大意是:汉平帝元始5年生幼伯(公元5年),至汉明帝永平15年(公元72年)幼伯年满70岁受王杖。

细读汉简内容:汉明帝时(公元5-72年)武威这位学者他为什么要用10支汉简,专门总结汉王朝施行严厉的鸠杖刑制?为什么要专门举例汉成帝河平元年汝南郡西陵县受鸠杖这位先的老人采取夸大其词,欺骗诳惑瞒哄的行为,致使吴赏受到斩首弃市丧命呢?可能有两个因素,其一:汉成帝和平元年即公元前28年,正是汉成帝下令“减死刑”省“律令”铭记史册,可能是实行鸠杖刑制的过程中,冤杀了一些人,遭到百姓反对,迫使朝廷减死刑律令胜利而作的总结流方后世。其二,总结汉简的人是否与斑彪有关,班固是汉明帝的典校秘书,到汉和帝永元四年(公元92年)斑固因窦宪案受牵连,斑固死在狱中,其弟斑彪,汉明帝时,使西域有功,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地址在武威郡,因兄事畏不敢言,遂叙汉王朝鸠杖刑制,埋冢之中,诉兄之冤,让后人评说。

现就三位先生所撰四篇论文其主要论点提出质疑。

第一、汉明帝时武威这位学者对先的行为用“诧”字,为什么在论文中更改为“诉”字,使汉简的含意面貌全非了,把专家学者引入迷雾之中。

第二,以为《武威汉简》记载汉成帝和平元年(公元前28年)有汝南郡西平县,以此为由,否定史书与地方史志均不可信,反复强调汉初高祖所置之西平县,与汉成帝时之西陵县同时并存。翻开《汉书地理志》记载:汝南郡辖37县,有西平县,无西陵县。到了南朝《后汉书郡国志》记载,汝南郡辖37城有西平县而仍无西陵县。说明汉初至南朝宋600多年间,在中国历史上都没有西陵县在汝南郡的记载。

又言,以《张家山汉简》为据,西陵与西平之名同时出现在汉初吕后二年,西陵与西平在西汉初期是同时并存。感谢蔡万进先生的论文中提供了《张家山汉简》的内容,此汉简共记载了22个地名,确有西平县与西陵县同书一简,但这个西陵不属汝南郡,而是湖北省江夏郡。因为《张家山汉简》不仅记载了湖北省江夏郡所辖秦时的西陵县,还记载了夷道、下隽、南陵、析支等地名。经考:夷道:汉初置县,故城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山海经》记载:汉武帝伐西夷过此故曰夷道。下隽:汉初置县,故城在今湖南沅陵县,《后汉书》在今湖北省蒲圻。南陵:故城在安徽省池县。析支:故地在西羌河曲塆,今青海省贵德县。说明《张家山汉简》所记内容,包括汉初全国各地并非单独记载汝南郡所辖之地。以此破解了高沛先生反复强调汉成帝和平元年所载汝南郡西陵县与汉初高祖所置西平县长期并存的说法。

第三,关于《水经注》“县,故柏国也……”汉曰西平,其西吕墟,即西陵亭也,西陵平夷,故曰西平。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封丞相于定国,为侯国,王莽更之曰新亭。

词解:柏国:指春秋柏国为楚所灭。吕墟:姓吕的人曾经居住过的地方。陵:大山。亭:秦汉之际,县以下的行政单位,有乡、亭、里、百户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亭设亭长主管治安,另有亭候,亭卒,里的长官为里魁。乡、亭里的官员由县以上级机关任免。东汉的封国分三等,第三等为列候(列候食县为侯国,小侯食乡,亭、关内侯无土,寄宿于县)。夷:平垣辽阔之地。汉高祖刘邦青年时曾任沛县地方的亭长。新:莽国号新,故改西平为新亭。

郦道元这段话大意是说:西平,春秋时名叫柏国,汉高祖时置县,为西平县,西平县的西边是一个姓吕的贵族曾经在此居住,即后来的西陵亭,西陵亭地形平坦辽阔,一望平川,故名西平。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封丞相于定国为侯国,王莽国号“新”故改西平县与国号相应的“新亭县”。郦道元擅长说文解字,望文生义,对研究中国史影响极大,却为别有心机的人歪曲,斜说,强词夺理,企图与古西陵扯上关系,说什么西平自来就叫西陵,后来西陵平夷改为西平,这个材料和《武威汉简》联系起来看,也就是相当准确的、可靠的,有了这个材料,所以后面的《三国志和洽传》中提到的西陵乡,演变为西陵是一脉相传、顺理成章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7-27 11:46:00|只看该作者
然而,在《嫘祖文化研究》53篇论文中也有几位专家不同意这种说法,例如,考古专家蔡万进指出郦道元是北魏人,离西汉年代已远,不熟地名沿革,他的话就只能纯属臆测了。其实,道元并非臆测,而是有人强言西陵、西平并存,把话说偏了,造成人为的抵触,这回蔡万进先生应向道元歉意了。

第四,破解《武威汉简》载“西陵县”的秘密。

高沛先生不厌其烦地说西平是从西陵县分出去的,又说西汉时期西陵、西平同时并存,然而史籍无记,这里出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武威汉简》汝南郡的“西陵县”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只有两个可能,其一,汉明帝时,武威这位学者,在总结鸠杖刑制时,把汝南郡的西平县误记成西陵县了,一字之差,造成了天大的笑话。其二,参与《嫘祖文化研究》的53位专家学者,其中有37位都在为《汉简》汝南郡这个“西陵县”寻找合法身份,虽然有人找着了,而碍难秉笔真书。有的好读书不术甚解,羽贯人云亦云。其实有三位已经找到根源了,不愧他们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专家。其一是朱绍侯教授,他指出,如果没有《武威汉简》这一条,嫘祖出生在哪里就不好说了。因为《史记》只指出嫘祖是西陵之女,但并未说西陵在何处,而且这个争论由来已久,分歧很大,你凭什么说西平就是古西陵?因为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封于定国为西平侯,与“武威汉简”所记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汝南郡有个西陵县相矛盾。请想,在公元前51年汉宣帝封于定国为西平侯,而于定国的西平侯国后来为其子孙所继承,直到淮阳王更始元年(公元23年)才被撤消,怎么会在于定国封为西平侯之后的13年里,在汝南郡又出现一个西陵县呢?这只能有一个解释:即在汉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以后直到更始元年,西陵县与西平县共存,说明于定国的西平侯国是从西陵县分割出去的”。请注意这句话有误。既然是甘露三年以后,就应该是西陵县是从西平县分割出来的,才不会犯喧宾夺主的错误。朱教授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汉简上的西陵县是从汉宣帝甘露三年(前51年)才从西平县分割出来的。

其二位,是马世之专家,他指出:“先这位老人为汝南郡西陵县人,《汉书•地理志》“西陵县”不属汝南郡,而属江夏郡,汝南郡的西陵县是西汉河平以后所改置的,其地在今河南西平。这段话的关键词是,汝南郡的西陵县是汉成帝河平元年即公元前28年以后才设置的。

其三位,是历史学专家蔡万进指出,近读《武威汉简》发现“王杖十简”中一处资料与《水经注》记载相抵牾,说明汝南郡在西汉成帝河平元年(前28年)至元延绥和(公元前8年)之际,有可能既设置西陵县,又置西平县,也就是说西汉晚期汝南郡中西陵县与西平县并置。这段话的关键词是公元前28年至公元8年,在这36年中汝南郡设置过西陵县。

8#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7-27 11:46:27|只看该作者
最后结论,请大家翻开司马迁所著《史记》的时间,起自黄帝止于麟止,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4年公元前146,卒于汉武帝征和元年公元92年,说明公元前122年至公元前28年相距94年以后,才在汝南郡设置了一个所谓的“西陵县”。这个西陵县与《史记》轩辕之丘,而要西陵之丘的西陵古国有什么关系,可谓风马牛不相及。

第五,“江水”在中元应商椎。

为了应对江水、若水在中元的说法,已于2009年10月5日一篇论文题目是《史记》佐证江水、若水皆在古蜀,至今网上可见。江水的由来:我国四大名川之名始见于《史记•殷本记》引《尚书》中的《汤诰》记载:商汤推翻了夏朝、汤王回到毫,作《汤诰》云:“在三月里,王亲自到东郊,告谕诸侯们说:不要无功于民……古代禹和皋陶长年在外辛劳受苦,人民才能安居。禹东“治江”北治“济”西治“河”南治“淮”,名叫“四渎”。这四条大川治理好以后民众才有地方居住(方位明显被后人篡改)。“江”的方位在何处,解铃还须系铃人。《史记》全书78万言中,江、河、淮、济都是专用词,“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淮”专指淮河,“济”专指济水。《史记》全书有58个“江”的单词,从文意中都指的是“长江”。青阳降居江水,这个江水究竟在何地。《史记•封禅书》有明确答案,其文曰:自华以西,名川四。水曰“河”,祠临晋;“沔”,祠汉中;“湫渊”,祠朝那;“江水”,祠蜀。这段话的大意是:自华山以西,名川有黄河,黄河祭祀的神庙临近晋国;有沔水,祭祀的神庙在汉中;有秋渊,祭祀的神庙在今甘肃平凉;有江水,祭祀的神庙在蜀山,即岷山。司马迁明白告诉读者江水在蜀中,岷山。与青阳降居江水是同一地名。

第六,关于若水,按马世之专家的话说,过去学若大都认为是泸水。《水经注•若水》云:若水出蜀郡旄牛徼外,东南至故关,为若水……黄帝长子昌意,降居斯水,为诸侯。至于《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的儿子昌意,降居若水,娶蜀山氏女,后来《华阳国志》和《十三州志》以为这就是蜀的先代,严格的地说,这些传说并出西汉以后,其可信条件并不具备。昌意降居若水,后人以蜀地释之者实误。

此言差也,嫘祖之子昌意降居茗水,《史记》虽然没有言明若水在何地,一千年、两千年不断地争议,求若水像求江水一样,解铃还须系铃人,仍在《史记•相如列传》中找到圆满的答案,其文曰:司马长卿使略定西夷,关益斥,西至沫、“若水”,南至牂柯为徼,通零关道,桥孙水以通邛。

司马相如是西汉,蜀成都人,景帝时为武骑常待,汉武帝召为郎,疏通了汉朝与西南夷的关系.邛、筰(古西南夷两国名)冉、 駹斯之君皆请为内臣。除边关,关益斥,西至沫(今大渡河),若水(今之雅砻江与金沙江交汇处)南至牂柯为徼(今贵州之德江县)通零关道,桥孙水的通邛、筰、还报天子,天子大说。

司马相如通西南夷时,司马迁年满十六岁则通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归回时迁任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邛、筰、昆明,还报命。说明司马相如与司马迁一长一少同朝奉君,又先后同事西南夷,可谓之密友。司马迁的先辈司马错,公元前316年在秦惠王面前与张仪论伐蜀,蜀亡,司马错成为首任蜀太守,其后孙任职业太吏公,直到其父司马谈。司马迁自序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手?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故迁著《史记》上迄黄帝下至元狩(公元前122年)而记“江水”、“若水”之始末。谁敢妄言《华阳国志》和《十三志》是牵言若水蜀山地名人名一二字。怎能说无其他史迹可据。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7-27 11:46:50|只看该作者
三、四川省盐亭县才是嫘祖故里古西陵

嫘祖故里西陵氏,黄帝故里轩辕之丘,是关人类的进化始源地,嫘祖故里西陵氏全国有13处之多,但因有的方位不合,有的地名晚出,有的与古西陵无征,都被史学家所否定,惟盐亭有胜出的条件,因为盐亭邻近黄帝里故轩辕之丘(详见拙著1-13论轩辕之丘)现就主要条件叙述如下:

第一,人类最早进化地在亚洲昆仑山。

《美国每日科学网站》2012年6月14日报道:化石的发现更多证据表明亚洲,而不是非洲,最早“类人猿灵长目动物的起源地”。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宣布,在缅甸中部与中国云南省西部相邻处,发现的一种新的灵长目动物化石,揭示了早期类人其中包括人类,猿和猴子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3700万岁高龄的化石,与另一种类人猿化石非常相似,后者是最近在利比亚的撒哈拉沙漠一个年代相近的遗址中发现的和之间如此相似表明,早期类人猿是在我们推定的这些动物的生活年代不久前迁徙到非洲的,早期类人猿定居非洲,是灵长目动物和人类进化的关键一步。这些亚洲化石的发现颠覆了非洲是类人猿灵长目动物进化起点的观念。

喜讯频传,美国《纽约时报》网站2013年6月5日报道题为外媒评述:中国发现最古老灵长类化石,再次证明灵长类起源于亚洲。一支研究团队宣布一副近乎完整的古小型灵长类动物骨架成为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完好的最古老灵长类动物化石,这副化石的年龄可追溯至大约5500万年前,从而把灵长类动物化石历史往前推进了1800万年。

以中国社会科学院倪喜军研究员为首的一个国际古生物学家团队在学术期刊《自然》杂志上发表报告称,这副从中国长江上游湖北省一处远古湖泊沉积矿产挖掘到的骨骼化石为灵长类动物何时开始漫步于地球的问题树立了新的参考基准。

这一发现进一步证明了灵长类动物起源于亚洲而不是非洲,以及它们出现在恐龙灭绝后相对较早时期的理论。恐龙的灭绝发生在大约6600万年前。

第二、人类早最进化地为什么在昆仑山

人类的进化,与地质年代有着密切关系,地质进化分五代时期,一是太古代,是最古的地质时代,距今46亿年地球形成,二是元古代,距今25亿年,三是古生代,距今5.7亿年,四是中生代,距今2.5亿年,五是新生代,距今6500万年,一直持续到今天。石碳纪至白垩纪之间,发生了4次大的造山运动,造成物种大灭绝,恐龙就是在6500万年前这次造山运动期间灭绝的。

走进志留纪4.35亿年以前。当时地球表面还是一遍汪洋环绕,其末期经过频繁的造山运动,如海啸、地震、火山爆发、气温变化,形成了冰山、冰川、冰洋、海水缓慢地徐徐降落下沉,地球上最大的山脉、最高的山峰,逐渐露现出笑脸,从此陆地缓慢地、一块一块地形成,原始植物开始登上陆地,全世界最大的山脉、最高的山峰只有昆仑山最先露出水面,不愧世人谓昆仑山是人类最早进化的发源地,成为美丽的传说,下面略举几例。

1、现代史学家蒙文通专论《昆仑为天下之中》引《山海经•海内西经》晋郭璞引《禹本纪》云:昆仑去嵩高五万里,“天下之中也”。

10#
 楼主|王德奎 发表于: 2013-7-27 11:47:14|只看该作者
2、《尚书大传》亦言:“中央之板,自昆仑天下之中至太室之野”,皆云昆仑为“天下之中”。

3、1965年5月1日,科学工作者在云南与四川金沙江泮的元谋县两颗牙齿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经科学家鉴定是远古人类的遗骨和遗物,距今约170万年,人们称元谋人。在长江流域四川境内的巫山县发现距今204万年的人猿化石共生,世界独见。一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的智人化石,有四川资阳、湖北长阳、江苏宜兴等均在长江流域上中下游发现最早的智人化石。

4、人类的起源,自古我国就有许多神奇的传说,伏羲女娲兄妹制人烟,就是民间广为传说的故事。传说里说,远古时候洪水潮天,伏羲和女娲两人住在昆仑山上,惟独他们俩是这次洪灾的幸存者,后来结为夫妻,传宗接代,人类才有今天的幸福。伏羲女娲的故里在昆仑山今松藩高原南麒边沿的天水市,已为秦汉以来祭祀伏羲的诞生地。

5、盘古开天辟地,说的是远古时候天地未分,像个鸡蛋,盘古就生在其中……此说与志留纪4.35亿年前整个地球还是一片汪洋,后来经过造山运动,地壳发生了变化是相符的。

6、无独有偶,如此巧合,上世纪20年代初,四川省盐亭县九龙乡一位留学日本的何拔儒先生一生研究盘古出生在四川省盐亭县天垣垭五帝山,天垣垭有块龟石的背上刻有盘古出生地的刻划符号,据说是大禹嶓冢导汉时在天垣垭刻划的;绵阳市王德奎先生,是为继何拔儒之学,研究了一生。

7、有学者提出既然嫘祖出生在盐亭,为什么《禹贡梁洲》没有进贡丝绸呢?为此,石云龙经过十几年的努力,边研究嫘祖文化,边在嫘祖故里盐亭县境内翻山越岭,寻觅挖掘出五百多块硅木化石,特别是桑木化石,亲自动手挖掘、加工、收藏,破解了地质变化与桑化石形成的密切关系,如硅木化石的颜色与地质的关系,民间传说“养尸地”与硅的关系。2010年1月28日《绵阳日报》刊载:“盐亭八旬翁自建桑硅化石馆”(详见《古桑化石回溯盐亭嫘祖文化》),或许,伏羲化蚕就采用的是今天盐亭境内的野蚕丝了。

8、唐元开间,李白之师赵蕤在盐亭青龙山给嫘祖作《嫘祖圣地》碑序言:“女中圣贤王凤,黄帝元妃嫘祖,生于本邑嫘祖山,殁于□□道遵嘱葬于青龙之首,碑碣犹存”。这是我国目前最早揭示嫘祖出生地和归葬地独无仅有的宝贵文献。

9、《史记•三代世表》云:蜀王(蚕丛)黄帝后世也,至今在汉西南五千里,常来朝降,输献于汉。

10、《史记•封禅书》云:秦襄公既侯,居西垂(古西陵)自以为主少皞之神,作西畤,祠白帝(嫘祖子青阳)。其意地域在中国西部昆仑山。

11、《史记•封禅书》云:“自古以雍州积高,神明之隩,故立畤郊上帝,诸神祠皆云聚,盖黄帝时尝用,虽晚周亦郊焉”。其意黄帝故居住在昆仑山。

12、嫘祖专用词不能任意歪曲。请见拙著十三论《嫘祖专刊》何谓专利,就是嫘祖的专用名词,中国词有专用与通用之分。按说文解字:“嫘”姓也,田间采桑育蚕姓嫘的姑娘,她家住在何处,全国均有,属通用词。西陵:地名,方位有争议。惟“蜀”是专用词《史记》载:嫘祖子娶“蜀”山氏女,惟独“蜀”是嫘祖的专用词。按说文解字,“蜀”葵中蚕也,从虫,食桑叶,蚕上目象蜀头形,中部象其身。再论“蚕”字,从虫,淡蓝追白,条桑食叶,吐丝,与蜀解完全一致,蜀即是蚕,四川自故称蜀,是嫘祖的专用名词,且容误导。

13、1992年10月第一版,1998年1月成都第6次刷印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中国历史》第一册,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编著。皆书在“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中,有一幅“黄帝至禹传说时期的地域示意图”。此图是按“华夏部落”、“东夷部落”、“苗部落”三大集团各自的区域范围。

(1)华夏部落(指禹治山的范围)东至海,西至于流沙析支,即今青海省河曲弯,北至朔方即今内蒙古阴山一带,南至南蛮。以虚线表示。

(2)炎帝氏族东移路线,是按《国语》炎帝姜水成,即今陕西姜水之滨岐山,以箭头延至今山西西部与今河北省南部与河南省西北交界处。至今陕西宝鸡市有神农、炎帝宫。

(3)黄帝氏族东移路线,仍是以(国语)黄帝姬水成。因姬水之词历来无法考证,姑且定在今甘肃东部与陕西省交界处(现在有史学者认为是陕西武功县)仍以箭头延伸至与蚩尤大战的涿鹿。即今河北省的怀来县。

从上图显示,炎黄二帝他们的故居,座标都是在中国西部的昆仑山松潘高原从西向东迁移。国家教育出版社仍然坚持秦汉以来的传统史观(详见拙著四论《山海经》)。

14、《山海经》佐证轩辕之丘在岷山,《山海经•大荒西经》言:“轩辕之国,在江山之南棲为吉”。历代史学家评论说:经文的关键词是“江山”二字,“江”指的是“岷江”。“山”指的是“岷山”,即是说:黄帝的故里,轩辕之丘,在岷江流域,岷山的南进。住在这里的人,没有凶妖,可以长寿。是人类居住的好地方。它位于都广之野的北部。1992年12月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九寨沟和黄龙寺风景区,古蜀山氏一带,是上古时期的轩辕之丘,上古时期以天下为中心的部落联盟总部。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6 08:39,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