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122|回复: 6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睢文发 发表于: 2009-4-22 09:46:5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开端我国古代早期巴人历史考证

 [复制链接]
王善才
http://www.phoer.net 9 w% B. o2 M* y/ X; `" N3 a% x# p/ X" v/ ]6 d3 [: E http://www.phoer.net
考察我国古代巴人的历史必须首先提到土家人,因为土家人是古代巴人的正宗后裔。研究土家人的历史,必须追溯她的先祖和起源。土家人的情况和我国早期巴人的情况,在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建国初期都不清楚。后来是首先弄清土家人的情况后,才接着考察我国早期巴人历史的。
http://www.phoer.net . Y* [1 f- k7 k/ e) d8 V) S2 w
http://www.phoer.net * D4 A" {! j$ B# \9 a% |一般土家人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的1957年1月,土家族作为一个单独民族被正式确定下来,才有了自己的族称。在党和国家确认土家族之前,最早向各级领导汇报并提出要求深入调查土家族情况的,是湘西一位叫做田心桃的中学女教师,后被称为“土家第一人”。4 t$ \! ]! @+ _8 w8 Z9 K http://www.phoer.net
+ f6 b0 |6 z. {  _7 z http://www.phoer.net
根据党的民族政策,当时中央民委派出调查小组到湖南调查土家族情况,并组织专家进行专题研究。湖南省委对这一调查也非常重视,时任省委书记的周小舟同志还亲自听取汇报并参加研究。专家组中的著名学者潘光旦教授,在对湘西吉首、凤凰、花垣、古丈、保靖、永顺、龙山及鄂西来凤等地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还对土家族的族源作了详细考察,并发表了《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1]一文,充分论证了土家族与古代巴人的亲缘关系,提出了土家族是“巴人后裔”的看法。这一看法,后经学术界几十年的深入讨论,已基本形成共识。尤其是考古学界,还在土家族的聚居地区调查和发掘出大量与古代巴人有关的历史文物,证实土家族是源于古代巴人的观点是正确的。
http://www.phoer.net ; L, k+ I0 B& l& t) b/ y( C4 l/ a0 Z2 }; @% G- X0 U+ F( A  i http://www.phoer.net
从1987年至今,这20余年来,笔者经常到清江流域的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来往,同时对湘西和鄂西恩施等自治州的土家族地区也作过一些参观考察,对土家族族源的古代巴人也作过一些考证和研究,因而对土家族的情况有了一定的了解。正因如此,笔者才有可能以历史考证为题来谈谈自己对我国古代巴人的一些看法。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睢文发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睢文发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睢文发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成都方言]竹笋鸡和芋儿兔 巴蜀神话的影响及研究价值
2# 四姑娘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4-22 09:47:35|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一、关于早期巴人的文献记载
http://www.phoer.net ( M0 Q* R1 t& ?
http://www.phoer.net # Q5 T, }; K  Q2 c8 L8 a( ]我国历史文献中的《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古籍之一,中外学者都很重视它,并从各个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这部古籍中也明确记载了我国古代早期巴人的情况。如《山海经·海内经》载:“西南有巴国。太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这段文字虽很古朴简略,但它清楚地说明了两点:一是说从后照起,始称巴人,巴人为太皞后裔;一是说巴人建立的巴国,其地望是在我国中原王朝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西南方,即在现今土家族聚居地区的湘鄂渝黔一带。, o) k8 J/ @: p" G6 Q" R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T; }+ G/ E9 Y有学者认为,太皞──伏羲,虽是我国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但他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原始部落男性首领。按周代《共和历》的算法,他应出生于距今6230多年前。单从这一年代上看,伏羲确实比炎帝神农6和黄帝轩辕都要早。“后照是始为巴人”,说明巴人的历史也相当早,距今至少也有6000年左右了。
http://www.phoer.net ' E6 K% y% b: T, q( `1 Y. i5 u1 @+ H3 P& p/ e# O http://www.phoer.net
太皞──伏羲的年代,在北方黄河流域约与中原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的早期相当;在南方长江流域约与渝东鄂西新石器时代中期的考古学文化──大溪文化的早期相当。& e1 j& n# c2 R3 N; s http://www.phoer.net
! B" T0 e" m2 n+ H* E  c http://www.phoer.net
又如,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公元420~589年)成书的《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中,更有一段比较详细的记载:
http://www.phoer.net ' \/ Z$ S3 h, l: l) X$ {$ N* r  R1 g8 G http://www.phoer.net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于赤穴,四姓之子皆生黑穴,未有君长,俱事鬼神,乃共掷剑于石穴,约能中者,奉以为君。巴氏子务相乃独中之,众皆叹。又令各乘土船,约能浮者,当以为君。余姓悉沉,惟务相独浮,因共立之,是为廪君。乃乘土船从夷水至盐阳。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伺其便,因射杀之,天乃开明。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
http://www.phoer.net 8 \$ i" \9 U0 O' I$ g  d6 u& w* o6 Z7 y) [; [9 d http://www.phoer.net
上述这段记载,虽说是带有一定神话性质的传说故事,但明确了地域范围是在巴郡和南郡,同时进一步也指明了巴蛮五姓氏所居住的武落钟离山是在古夷水旁。夷水即今鄂西清江,这在学术界没有分歧,但对这个传说和记载的年代,尚有不同认识和看法:一是认为廪君为战国晚期的巴国首领,是巴国灭亡后一支巴人的后裔;二是认为廪君的这个传说记载是引战国时代成书的《世本》所云,年代应当较早。如乐史编著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卷168引《世本》说:“廪君种不知何代。”我们认为这后一种看法,也是有道理的。如从记载的“未有君长,俱事鬼神”的情况看,说明巴蛮五姓氏尚处在原始部落时期,应在夏、商之前的原始社会。再从“盐水有神女”的情况看,说明神女部落还有母系氏族的历史影子,更应在夏、商之前的原始社会才合情理。因此,说廪君的时代较早,是可以讲得通的。至于《世本·氏姓篇》中,还有“廪君之先,故出巫蜑”的记载,这可能是在务相被称为“廪君”之前,他是属于生活在鄂西清江流域一带的“巴濮”人中的一支“巫蜑”人,或者廪君就是一位名叫“巫蜑”的著名巫师的后裔。因夷水一带的巴人都信奉巫文化,应当有巫师。如在《山海经》中,就有名叫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等10位巫师(神巫或神医)的记载。即使“蜑”是指氏族名,也应是巴人的一支,可以“巴蜑”并称,只提廪君之先出于信奉巫文化的“蜑”人,按理也是可以的。
http://www.phoer.net , T; q- r/ x0 n% u; p9 J( X
http://www.phoer.net " Q0 w3 c( d1 u* K+ X: |再如,晋人常璩所著《华阳国志》中也有“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的一段记载。常璩所记的这段话,与《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夏后启之臣曰孟涂,是司神于巴”的记载都是说的夏时期有巴,两者可以互证。《华阳国志》中的简短记载,不仅说明在夏禹王时期就有巴、蜀古国的存在,而且还可看出在我国历史上巴人的出现,必定比古巴国的出现还要早得多。这与前述关于廪君巴人出现的年代应当较早的看法,也是可以互为佐证的。此外,还有我国现代文献《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志》中,也有一段关于我国古代巴人的记述。其看法,也与古代文献上所载相似或相近。如该书21页上的一段记述是:. c- Y/ R: ~* Z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3 o: s2 [8 [, v1 B/ ]* I4 j“巴,中国西南古代民族,活动于商代后期到南北朝。传说巴人起源于武落钟离山(即今湖北长阳境内),最初称王的酋长,叫做廪君,所以又称廪君蛮。居住地域,大致先后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一带。商以后,巴人势力发展,征服了周围一些部落。西周初期,受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建立了巴国。春秋至战国中期,占据川东之地,与楚、邓、庸、蜀等国交往频繁,文化上互相影响,也与这些国家兼并征战,……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灭于秦。”& ^0 B3 f4 U4 p http://www.phoer.net
/ ?+ H0 W" d# j* Y+ v) O6 @- e6 b( a http://www.phoer.net
这段记述,基本上将我国古代巴人的活动时空范围讲清楚了。只是要补充说明的是,文中所说活动于商代后期,应是以出土的商代后期的甲骨上有多处“巴方”的刻辞为依据的。但甲骨上有“巴方”的出现,说明这时巴人已有较强大的方国了。那么巴人的最早出现,当比已形成“巴方”的方国要早得多。这与文中传说的巴人是起源于武落钟离山的廪君巴人,是可以对得上号的,是可信的。至于文中所说的又称“廪君蛮”,这当是与战国秦汉以后的中原王朝对西南周边民族惯用“蛮夷”的侮称有关,而并不是廪君巴人在战国秦汉时期才出现。
http://www.phoer.net * A! h/ W" J- v. C" R0 b: D+ g! t$ u& y1 ` http://www.phoer.net
以上所列举的几条文献材料,已清楚地告诉我们,巴人在我国历史上出现较早,最早的可以早到距今6000年以前。但这最早的巴人,文献记载太简单,当时的具体情况如何,已无法考证。有地域范围、有活动内容、有首领名号、有故事情节的早期巴7人,就只能是距今4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或夏代初年的廪君巴人了。. F- K* n; R, }- M6 P1 F  x$ o http://www.phoer.net
6 D( [0 l# k  v6 B http://www.phoer.net
廪君巴人出现后,向外开拓与发展很快,不仅在最初战胜盐阳神女部落后,扩大了巴部落的势力,而且也很快兼并了整个清江流域地区各个弱小的原始部落,特别是长江三峡一带及江汉平原西部地区百濮族群居住的地区,也都先后成了廪君巴人的势力范围。廪君巴人的强大,不仅在经济上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而且在政治上也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方面,古代历史文献记载不多,但地下是否会留下一些巴人巴国的物质文化遗存呢?这就只好寄希望于出土的考古材料来说明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4-22 09:47:52|只看该作者
二、重要考古发现
http://www.phoer.net ; s5 Z8 e6 E# Z/ ~8 r( o6 r+ N/ h3 X5 X http://www.phoer.net
(一)土家族聚居地区的重要考古发现
http://www.phoer.net / m& Y' b$ @7 p. ]; v4 q# }2 Y4 z- N, S4 @; H1 B- e6 O$ Q http://www.phoer.net
在20世纪80年代,鄂西清江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工程动工,考古工作者为配合水电工程,对工程动土地区及所要淹没的库区进行了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工作。先后在隔河岩和高坝洲两工程库区发现了早期巴人的古文化遗址及墓葬区共6处,它们是桅杆坪、香炉石、驰滩崖屋、千渔坪、深潭湾和南岸坪,其中桅杆坪和香炉石两处,既是遗址又是墓葬区。深潭湾是崖葬墓区,出土成人人骨架有30多具,小孩的尸骨有80多具。成人中,有男有女,有青壮年、中年和老年;小孩中,婴儿、幼儿和少年儿童都有,其中以婴幼儿最多。到目前为止,这处崖葬墓是我国发现早期巴人人骨最多的一处。前几年,重庆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一部名为《巴人武士》的专题片,其中3000年前巴人武士的头像,就是根据这处崖葬墓中出土的19号男性头骨复原的。
http://www.phoer.net " n' A* J# H" C' P0 s, b/ ~" T
http://www.phoer.net 0 D$ M- o& x0 T7 f: o3 N1 P/ ]发掘的这6处早期巴人遗址中,以香炉石遗址的出土文物最为丰富[2]。这处遗址,位于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东南0. 5公里的清江北岸,东距长阳县城97公里,地处清江中游。该遗址于1983年发现,面积达3万多平方米。湖北省清江隔河岩考古队于1988、1989和1995年先后三次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在遗址中心地区共挖掘400余平方米,获得夏、商、周时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铜器等文化遗物近万件及一批早商时期的甲骨和两枚商末周初时期的陶印章(玺印)。该遗址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南方各省出土甲骨最多的一处,出土的陶印章是迄今我国出土最早的陶玺印。在长阳陶玺印出土前,考古界人士一直认为我国的印章起源于战国,而长阳陶玺印的出土,至少把我国玺印的起源提早了500年以上。此外,这里还出土了大批兽骨和鱼骨以及东周和秦汉时期的部分遗物。
http://www.phoer.net * V: B/ s8 g+ |
http://www.phoer.net ) _8 ^' X2 d; b# B香炉石遗址出土的陶器,风格独特,以夹砂褐陶和灰褐陶为主,纹饰以粗、细绳纹和方格纹为主,其他还有弦纹、戳印纹、三角刻划纹、米粒纹和回纹等多种。火候一般较高,质较硬。一些主要陶器如平底或圆底鼓腹罐、圆唇敛口平底钵、敞口鼓腹圆底釜和侈口小鼓腹尖底杯等的造型与北方中原夏商文化的陶器迥然不同,而与附近长江三峡地区许多夏商时期遗址的出土物很相似。但三峡地区已有的同类遗址的出土物,都没有香炉石遗址出土的那么多、那么典型、那么自成体系的陶器群体。因此,考古学家在经过认真整理和对比研究后,根据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将其命名为“香炉石文化”(即早期巴文化)。
http://www.phoer.net   Y7 \( s: O5 }' D+ a% h! n+ v5 E  W% G& v http://www.phoer.net
这一文化的时限,根据碳十四的测定数据并结合地层关系和器物标型学的研究,为上起夏时期,下至西周时期,前后长达千余年。7 P) k1 B+ T! E6 m. _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8 g8 F) v8 l$ L" {, p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根据香炉石遗址附近的地理环境和古文献记载的“夷城”具有“山石曲”、“泉水亦曲”、“望如穴”、“岸即为崩”、“阶陛相乘”和“岸上有平台”等相吻合的地貌特征,以及出土文物的丰富和时代的吻合,加之附近又有反映早期巴人故事“白虎垄”的历史传说,故有人认为这里可能就是我国古代巴人最初定居的都城(即夷城)所在地。我们认为这一论点有可能成立,值得大家作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2 z7 K* _6 _2 D8 ?8 ~# |! w5 u http://www.phoer.net
" N0 ]; E* n" U! i. \ http://www.phoer.net
香炉石遗址,现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全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树立了保护标志,划定了保护界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和当地镇政府也联合成立了相应的管理和保护组织,明确了保护责任。现在已将这处保护单位辟为香炉石遗址公园,并在公园入口处增设了各界人士书写的题词碑林。省文物局还拟将这处重要遗址向国家文物局申报国保单位,以加强保护。香炉石遗址附近的白虎垄(廪君陵),现也特别受到重视,对周围环境也作了相应的整理,进行了绿化,开辟了陵前拜谒大道和台阶。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文化研究会,于2007年7月19日(农历丁亥岁六月初六)在白虎垄(廪君陵)前还立有《廪君陵祭》石碑。2 ~0 N; |/ \6 z: D2 F http://www.phoer.net
% L! C/ h; u5 h! `* c( K- ~" V http://www.phoer.net
(二)土家族聚居地以外的同类考古发现
http://www.phoer.net . z4 Y# z% g# I# M  h8 B9 F7 _5 c0 \& }( J9 y http://www.phoer.net
在现今土家族聚居地以外的地方,发现有早期巴人的文化遗址或某些遗址中的早期巴文化遗存,主要在长江中上游的宜昌、秭归和渝东的万州地区。另在江汉平原的江陵、沙市、宜都和湘北洞庭湖沿岸以及陕南汉中盆地的城固、洋县等地,也有这类文化的发现。, ]2 U$ Y5 g7 ?" l) _" b0 U http://www.phoer.net
, K# W5 b7 b3 i# y' } http://www.phoer.net
宜昌、秭归一带的早期巴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长江三峡中的西陵峡沿岸。宜昌境内的主要有中堡岛、白庙、三斗坪、杨家嘴和路家河等遗址;秭归境内的主要有鲢鱼山、长府沱和朝天嘴等遗址;渝东万州地区主要有万州的中坝子、塘坊坪、黄柏溪和忠县的井沟(哨棚嘴、瓦渣地)以及云阳的李家坝和巫山的双堰塘等遗址。不过渝东的这些遗址同陕南的城固宝山以及江汉平原的江陵荆南寺、沙市周良玉桥、宜都红花套和湘北洞庭湖沿岸的同类遗址,在年代上一般比清江长阳的香炉石遗址要晚,大多是商代中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遗存,个别遗址可早到商代早期后段。7 Q& R# O4 V2 R6 W4 ~1 `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5 T8 q! y9 J$ x( H3 T8 w清江长阳和长江三峡部分地区的遗址,年代为何要早一些呢?其原因也很清楚,即廪君巴人的发祥地就在长江三峡附近的清江长阳。以后廪君巴人向外开拓发展,一般离发祥地愈远的地方,年代就愈晚。这也是合情合理的现象。
4# 金佛山
 楼主|睢文发 发表于: 2009-4-22 09:48:07|只看该作者
三、学界评说
http://www.phoer.net 5 Y  X2 a( q8 G+ t3 ^2 L$ ]2 z; V0 v7 ]8 `" i* J( g http://www.phoer.net
关于我国早期巴人的起源,近一二十年来,学术界讨论得比较热烈。有的根据历史文献进行探讨,有的根据民族学资料进行研究,有的则根据出土的历史文物进行考证。一般来说,一些专家、学者们比较注重地下出土文物并结合历史文献和某些民族学资料进行考察和综合研究。从已发表的一些观点和意见来看,认识已在逐步接近和统一,甚至可以说已基本形成共识。: [4 `- H  y8 Z4 n$ f) U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2 h  b$ K% ~  {9 z9 a) x" }我国已故著名历史学家童恩正,在他1979年所著《古代的巴蜀》[3]一书中,认为古代巴人是廪君的后代,是清江流域的土著。已故著名考古学家俞伟超,在他所作《关于楚文化发展的新探索》一文中说:“在宜都的连花堰、古老背、红花套、白水港等地(在清江与长江交汇地带附近),曾找到了许多相当于商代前后的早期巴人遗址”,并说“巴人文化则是沿清江而到达长江之岸”。; m5 m. A7 q; O# ~, C# V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3 l5 q2 W3 h2 C+ x湖北大学教授刘先枚和台湾成功大学教授李冕世合撰的《安州六器考及附记》[4]一文,在谈到安州六器考证的重要问题时,认为是在于补证周初南征“虎方”的历史,即让这段历史通过地下遗物展现出来。言“虎方”即“巴方”,亦即秦汉的“白虎复夷”(作者注:应为白虎夷),现在的土家族。具体位置,应是在西至(长阳)招徕河西面的盐池,东至(长阳)龙舟坪,北至秭归县长江边,南至五峰县南这一地区,也就是古代巴族兴起之处。以后周朝建立,沿商代的称呼称这里为“虎方”。
http://www.phoer.net / {5 m5 _. N8 Q8 S2 [1 J
http://www.phoer.net - r- W7 X( C7 M9 X1 @3 R笔者从上世纪80年代起,意欲揭开古代巴人起源之谜,便在当时配合清江水电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工作中,认真地寻觅古代巴人的遗物遗迹。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如前所述,在清江中下游的长阳地区先后发现了以香炉石遗址为代表的一大批早期巴文化遗址及巴人墓葬。尤其是香炉石遗址,出土了近万件的早期巴文化遗物,不仅遗物丰富,而且巴文化的特征还非常典型,并具有代表性。在经过仔细考察和对比研究后,不仅可以说明清江长阳地区是早期廪君巴人的发祥地,还可说明附近长江三峡地区也都是早期廪君巴人控制的势力范围。至于渝东、川东和陕南汉水上游城(固)洋(县)地区的早期巴文化,也都是在鄂西早期廪君巴人强大之后巴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并同当地土著文化的融合所形成的。如西北大学著名考古学家赵丛苍教授在上个世纪末,率队在陕南城固宝山以及渝东、川东一带所作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已基本弄清陕南汉中盆地城洋地区的早期巴文化,是“较早活动于鄂西一带巴人的一支,于商代早期晚些时候向西北方向迁徙,逆江而上,大约于大宁河或其他河谷通道北上进入汉水流域”[5]的。赵教授的这一看法,不仅得到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李学勤教授的赞同和肯定,被认为是极有启发的新见解,而且同笔者的前述观点也是不谋而合的。& y" U8 c  ^9 g% t6 f http://www.phoer.net
" B5 p! p* S9 I/ D& Q- ~ http://www.phoer.net
的确,清江流域早期巴文化的发现,不仅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巳产生极大的影响,就是在民族学界也受到极大的关注和重视。如1994年10月18日,最先由《中国文物报》以一整版的篇幅,对清江长阳香炉石早期巴文化的发现作了报道后,中国民族学会副会长、《土家族通史》主编、四川省民族研究所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教授就在给笔者的信中指出:“清江考古获重大发现,改变了原有许多模糊认识。我们将把你们的研究成果写入土家族通史。”几年后,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考古学家柴焕波教授,在考察了遗址现场和出土的大批文物后,给笔者的来信更表明:“香炉石遗址的丰富与单纯性,给我极深的印象,作为一个单纯民族的标尺,是顺理成章的,将其命名为‘香炉石文化’是合理的。”到2003年6月,由笔者编著的《考古发现与早期巴人揭秘》[6]一书出版后,在学术界影响更大,不少专家看了后都纷纷发表讲话。如从事巴蜀文化研究的学者、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年高八旬的著名考古学家王家佑教授在信中称:“昔日读潘光旦老师《土家研究》(四期)是文献里程碑,今读阁下《巴人揭秘》可称第二里程碑,可喜可贺……大有解秘之功。”
http://www.phoer.net 9 P5 h7 t, d4 E  h7 O9 |& \$ a; i( J& l, q http://www.phoer.net
特别是2004年9月,由笔者主编的《清江考古》[7]和《清江考古掠影及出土文物图录》[8]等三部考古专著在科学出版社出版后,在学术界震动更大。首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刘庆柱教授(博导),在为中科院著名考古泰斗贾兰坡院士生前题写书名的《清江考古》一书写的序言中,就对“香炉石文化”的提出、确认及其学术意义作出了很高评价:“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清江流域是我国巴人的发祥地。恰好在长阳香炉石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早期巴文化的遗存。这些遗存较以往其他地区发现的早期巴文化而言,显得考古资料更为丰富,更具有典型性,对探讨、解决早期巴文化的时代起源等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以香炉石遗址命名的‘香炉石文化’,为早期巴文化确立了一个科学的标尺,它也将使巴文化考古学研究更加深入。”随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另一位考古学家曹定云研究员,在以《长阳古人类与古代巴人历史的再现》为题,给《清江考古》一书写的一篇书评中,更对香炉石遗址的发现作出了极高评价:“它获得香炉石遗址的材料,揭开了古代巴人的历史之谜。此次清江考古中,香炉石遗址是最为重要的遗址……文物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长江以南夏、商、周时期的考古中,实不多见……发掘者将其命名为‘香炉石文化’,即早期巴文化。这一文化名称的界定无疑是正确的。它为研究巴人的起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U, s, B$ k& \$ S http://www.phoer.net
& k4 M& F$ L/ l  ^# q) V; Z http://www.phoer.net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清江考古》、《清江流域古动物遗存研究》[9]和《清江考古掠影及出土文物图录》三部清江考古文献首发式大会的贺电中还特别强调指出:“《清江考古》等三部著作……它不仅较全面、系统、科学地向历史考古学界提供了新颖而丰富的第一手实物研究资料,而且也为我国民族学界关于土家族的先祖巴人的老家在清江长阳的论证,提供了可靠而科学的证据。”
http://www.phoer.net 2 D8 t5 G5 {. t9 Y. T% }; o+ f+ u
http://www.phoer.net 0 v* T$ F+ c& L4 M2 u' T参考文献:& j* s+ e5 ]1 N$ r http://www.phoer.net
; H/ y  Y' o& m4 r' \8 ^ http://www.phoer.net
[1] 潘光旦.湘西北的“土家”与古代的巴人[M] //中国民族问题研究集刊:第四辑.中央民族学院研究部编印, 1955.
http://www.phoer.net - b2 B! x& y, M5 y& ]' h+ B- Q# S1 |; L5 c( J1 X: H/ l0 [$ q http://www.phoer.net
[2] 王善才.香炉石──我国早期巴文化遗址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 2007.# ^4 M% i5 [8 O' W9 p" z+ h http://www.phoer.net
( k0 _" F/ z5 M. u http://www.phoer.net
[3] 童恩正.古代的巴蜀[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 j& D7 A- x. J1 K% v/ P# x http://www.phoer.net
: R5 x7 d/ R7 _( s9 t* r, G/ i http://www.phoer.net
[4] 刘先枚,李冕世.安山六器考及附记[M] //王善才.山海经与中华文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9.
http://www.phoer.net # p8 o! }: y- q7 {! o5 `6 @+ H" T6 Y http://www.phoer.net
[5]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城固宝山[M].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 |  d& f! l- v( t" f http://www.phoer.net
6 N, \1 G5 h' J3 s; l* c http://www.phoer.net
[6] 王善才.考古发现与早期巴人揭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3.
http://www.phoer.net 4 T6 t0 C5 R: P/ {7 a0 w) Z1 e( t; B# O; V: h& D http://www.phoer.net
[7] 王善才.清江考古[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T4 X8 w- ]% ~! u! F http://www.phoer.net
7 _( K( Q- Q; p9 o4 W* ?8 I http://www.phoer.net
[8] 王善才.清江考古掠影及出土文物图录[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4 u# v5 z# G# T4 a http://www.phoer.net
, K- i3 J# i( ~& z) i! {# n4 t http://www.phoer.net
[9] 陈全家,王善才,张典维.古动物遗存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http://www.phoer.net 3 g1 n0 ^9 c4 z) X
http://www.phoer.net # ]! `, l: L: i王善才,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
http://www.phoer.net : @& K8 H1 x7 h* b) J
http://www.phoer.net & H% @4 E0 [/ B. j源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韦建生 发表于: 2009-4-22 14:47:46|只看该作者
巴人是古汉人的前身。
6# 青城山
 心璞如歌 发表于: 2009-4-23 15:49:11|只看该作者
土家是巴人,那以后的“巴”研究就可以叫土家研究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孟良 发表于: 2009-8-1 16:13:53|只看该作者
我的天,太长了,只好先路过一下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 22:48, Processed in 0.1560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