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楼主: 一条江|查看: 35258|回复: 272
[往事

饿慌了才好吃──请大家一齐追忆1959~1961年间公共食堂食谱以告苍天以戒后人

 [复制链接 
101#
 散眼子 发表于: 2010-7-23 12:56:00|只看该作者

十五岁的两个学生被困绑专政 一九六零年的一天早晨,学校广播突然通知全校师生员工,在大礼堂开紧急大会。… ...

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2 20:29

在那二年,因偷窃,伪造饭菜票的人太多太多。

  被开除,劳教,判刑的大有人在。

  饥饿的人们啊!

102#
 楼主|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4 15:43:33|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本帖最后由 一条江 于 2010-7-25 12:30 编辑:

          半夜过,你敢在趟满死人的路上走吗?

  小时候听我爷爷讲,老人最怕过冬天,冬天最容易死老人。六0年的冬天特别冷,大饥荒导至大量死人的“悲惨世界”的一幕幕,已经梦魇了我五十年。在大约已历的18250个的夜晚中,半夜过,一但失眠,从学校到家的十三华里路上,沿途趟着的饿殍尸体的恐怖景象,令我刻骨寒心……

  昼长夜短的隆冬,特别“万恶”,星期六,一但放学后,我便赶紧连走带跑地往家赶,生怕天黑了,看不清楚路,在路上踩到死人。

  为了能多喝一吨野菜汤,星期天下午,我是不回学校的(按校规,学生应在星期天晚上回学校住宿),一般是第二天早晨四、五点钟才从家里出发去学校,赶早操和早自习。

  那时,路边的死人已无人去埋。因此,在星期六,在我回家的路上,一定要注意记清楚,沿途路边的哪个位置有死人,尽量避开绕道走,谨防星期一早晨(特别是黎明前)天黑,踩到死人。

  我家在安德铺场口,当时属安德人民公社五大队二队二生产小组。

  从安德到学校(唐昌镇),有十三华里。从我家到学校也是十三华里。几乎半里路有一个小地名,从安德到唐昌依次为:安德-两根香-响水洞-齐家院子-游子桥-赵家碾-泉水沟-景家碾-景家林-永宁桥-汪家院子-西式农场-留驾街-大云桥-小云桥-水观音-草市坝(又叫灰市垻)-丁字口-武庙(郫县唐昌崇宁中学)。

  在这十三华里路上,少则有几具尸体,多则有几十具尸体趟着(这些尸体多数属于男性青壮年的)。路左边有尸时,我走右边,右边有时我走左边,两边都有时我走中间,左中右都有时,只好横下心,闭上眼睛跨过去了

  要知道,那时我才十三岁啊!

  谁造的孽啊!应该给人民有个“老实交待”吧!

  难道,神州无日月,“布衣无恕”乎?

一条江摄
一条江摄  1.jpg  保存到相册

家门口到唐昌的马路,原先很窄,是碎石舍铺的。
家门口到唐昌的马路,原先很窄,是碎石舍铺的。  IMG_2517.jpg  保存到相册

家

此家已荡然无存了
此家已荡然无存了  IMG_2528.jpg  保存到相册

别了祖先和老家
别了祖先和老家  IMG_5379.jpg  保存到相册

故居已遭折光
故居已遭折光  IMG_5360.jpg  保存到相册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50收起理由
leikang + 50谢谢补充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3#
 散眼子 发表于: 2010-7-24 23:30:37|只看该作者
半夜过,你敢在趟满死人的路上走吗?   小时候听我爷爷讲,老人最怕过冬天,冬天最容易死老人。六 ...

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4 15:43

“红光社开红花,────”
  那二年的浮夸风,郫县功不可没。
104#
 楼主|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5 12:26:44|只看该作者
“红光社开红花,────”
  那二年的浮夸风,郫县功不可没。

散眼子 发表于 2010-7-24 23:30

可恶的“共产风”的策源地,在哪里?!挖地三丈,也要把尔翻出来,给亿万“饿死鬼”,有个老实交待,否则……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5#
 楼主|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6 15:36:47|只看该作者
可恶的“共产风”的策源地,在哪里?!挖地三丈,也要把尔翻出来,给亿万“饿死鬼”,有个老实交待,否则 ...

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5 12:26

公元一九五八年3月16日,敬爱的、伟大的领袖和人民的大救星毛主席,视察了郫县互助人民公社。毛主席使互助人民公社从此大放红光,当地的芝麻官们,马上把“互助”改为“红光”,从此红光人民公社诞生,人民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其实呢?

据郫县档案馆1992年编辑的一本《毛主席使红光社大放光芒》的报道材料汇编里,收集了毛主席视察红光社及各级媒体对该社的报道。里面收集了一篇《“请到‘红光’看改革”》的新闻报道,刊发在《四川日报》农村版1987年10月7日第一版上。文中写道:“过去宣传‘红光社’有储备粮30多万斤,那是‘打肿脸充胖子’,其实没有什么储备粮。云云...

结果可想而知
106#
 楼主|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6 15:56:12|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条江 于 2010-7-27 09:10 编辑:
“红光社开红花,────”
  那二年的浮夸风,郫县功不可没。

散眼子 发表于 2010-7-24 23:30
毛主席来到咱红光:1958年的农业社

源自:成都商报   2009-09-04     要闻

1958年3月16日傍晚,郫县合兴乡红光高级农业合作社很多社员看到难以置信的一幕:平日只能从画报上看见的毛主席出现在机耕道上,踏着太阳的余辉越来越近。一刹那,难以抑制的泪水一下涌出,幸福的、咸咸的。

时隔51年,当年的亲历者红光社副社长刘贤松、“女社长”萧绍群、郫县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潘兆清等至今仍记忆犹新。

主席拉家常

走进社员家还查看猪圈

从车上下来的有毛主席、中共四川省委书记李井泉等。在这里迎候的中共郫县县委书记刘致台、农村工作部部长潘兆清、红光社社长周桂林和副社长刘贤松。看到毛主席神采奕奕,笑容满面地走过来时,几乎齐声欢呼起来。

51年前的经历,让刘贤松成为当地不大不小的名人。当年毛主席来红光视察时他才27岁。虽然第一次见到毛主席,并且是近距离地见到他,作为红光社的副社长刘贤松一开始很紧张。慢慢地,毛主席风趣的语言缓解了他内心的紧张。时隔51年,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的细节。

一辆小汽车从成都沿成灌公路开到郫县合兴乡,左转弯驶向乡村马路,在距离红光农业合作社办公地点一里多路的地方停了下来。毛主席从车上下来,在此等候的郫县领导以及红光社社长周桂林、副社长刘贤松等人迎了上去。毛主席亲切地招呼他们,并和他们──握手。

随后,大家陪同毛主席在红光社的机耕道上缓步前行,来到社员温大娘家里,和温大娘拉起了家常。

“就是关心人民的生活,对儿童的教育。就问你认不认得到你们社长,粮食够不够吃,最后看他屋里,看猪圈。然后走出去看菜籽、麦子和竹子。”刘贤松回忆道。此后,人们长时间地回味、追寻着毛主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每一个脚印。后来,他们在毛主席下车的地方修了一个“幸福门”;把毛主席走过的机耕道修成“幸福路”;修了一座纪念馆;建了一座“幸福亭”;毛主席下过的田取名“幸福田”;毛主席跨过的沟上建了一座“幸福桥”;根据毛主席的指示新建的小学取名“幸福小学”……幸福万分的温大娘把毛主席在她院子里看过的小橘子树取名“幸福树”,把毛主席路过的菜园改成花园,叫“幸福花园”。

主席的幽默

三八节,女人斗男人嘛

“有没有女社长?”

“也有,有一个女社长。”

毛主席问:“怎么没有看见她?”社长们一面回答毛主席,一面就叫人去通知女社长萧绍群。

因为陪同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红光社社长周桂林成了知名人物。他原是简阳县的一个孤儿,流落到郫县合兴乡帮长年,因为老实肯干,主人家舍不得放,就留在当地。他的妻子就是“女社长”萧绍群。

“见到毛主席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了,我手上还粘满猪草哩。”说起当年的场景,萧婆婆记忆犹新。毛主席看到她跑来,隔着两条田坎伸出手要握手,萧绍群很快跑到面前。

“你一直是妇女干部?”“管啥子呢?”一见面主席就问了两个问题。萧绍群回答,自己管社里的托儿所、卫生工作,还有公共食堂。毛主席问:“管得下吗?”萧说:“只要有毛主席,有党的领导,就管得下。”大家都在笑,毛主席也在笑。他说,你们都是年轻干部,应该好好干。

随后,毛主席给在场的每个人都发了一支香烟。“虽然我不抽烟,但我一直揣起。”萧绍群说。

中途,毛主席看见路边有一个妇女干部,便问郫县县委书记刘致台:“她是谁?”刘致台回答:“乡妇联主任游福群。”毛主席问她:“三八节开会没有?”游福群说:“三八节开了妇女积极分子会。”毛主席指着刘致台、潘兆清等男同志说:“斗争他们没有?”游福群说:“没有。”毛主席幽默地说:“三八节,女人斗男人嘛。”众人大笑。

晚上回家后,萧绍群郑重地对周桂林说:“桂林,从今后一定要干得更好。要不,人家会说,‘夫妻两个,正副社长,还亏他们都见了毛主席的’!”周桂林答道:“我要把红光社领导好,我一定要对得起群众,对得起党,对得起毛主席!”

主席的疑问

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

毛主席又问:“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农民出身的部长潘兆清回答说:“从前为了防止孩子去摘这种花,农民就对孩子们说,摘了这种花,就要打破碗,就吃不成饭,‘打破碗花花’就这样得名了。”毛主席听了很高兴,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是群众的一个创造。好办法,要推广。”

毛主席在询问如何消灭苍蝇、蚊子时,周桂林说:“苍蝇、蚊子更好办!”这让毛主席很感兴趣,仔细地问“为什么苍蝇蚊子更好办”?周桂林就说,村上用“打破碗花花”消灭蚊蝇很有效果。主席对“打破碗花花”有点茫然。旁边的农技专家赶忙解释,这是当地一种野生的毒草,叫“野棉花”,它的浆汁有强烈的杀伤性。把这种花或者浆汁放在粪坑里,就能杀死蛆虫和蚊子的幼虫。

毛主席对这个民间土方很满意。紧接着,他又追问:“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没有人想到他会问这样的问题。一时间,大家都面面相觑,不知如何是好。

当时年仅28岁的郫县县委农村工作部部长潘兆清打破了沉默:“从前为了防止孩子去摘这种花,农民就对孩子们说,摘了这种花,就要打破碗,就吃不成饭,‘打破碗花花’就这样得名了。”毛主席听了很高兴,说:“这是一个重大发现,是群众的一个创造。好办法,要推广。”他又问:“能不能找到这个‘打破碗花花’?”社长说,这种花到处都有,说着就在田坎边随手拔了一株。毛主席说:“很好,带回去,明天开会给大家看看。”他还嘱咐县委书记和省农业厅驻红光社的一个农技师写稿:“明天写成,后天审稿,再后天见报。”

3天后,一篇名为《郫县红光社农民的重点发现和创造》的稿子刊发在《四川日报》第一版上。

走到马路上,毛主席拿出口袋里的中华烟,给在场的每人一支,并亲自──点上。潘兆清吸了一口就悄悄地将烟掐灭,揣了起来。毛主席边吸烟,边问郫县县委书记刘致台:“你们县委多少委员?”

刘致台立即回答道:“15个委员,5个候补委员。”

毛主席又问:“几个书记?”

刘致台回答:“4个书记。”

“委员中几个本地人?”

“7个。”

“你是哪里人?”

“山西人。”

毛主席问潘兆清:“你呢?”

潘兆清回答:“我是本地人。”

毛主席风趣地说:“你们本地人和外地人打不打架?”

潘兆清明白毛主席是关心干部团结问题,特别是本地干部和南下来郫县工作的干部之间的团结问题。于是爽快地回答:“不打架。”

潘兆清牢记毛主席的教诲,扎根基层,一直担任与农业有关的领导职务。1994年,他在成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任上退休。

繁华的工业小镇

建设中的快铁从小镇穿过

过去宣传“红光社”有储备粮30多万斤,那是“打肿脸充胖子”,其实没有什么储备粮。改革以来,全村粮食持续增产。今年全村小麦亩产过700斤,水稻亩产过千斤。

由于毛主席当年的视察,“红光社”名扬天下。一个多小时的红光之行结束后,毛主席虽然离开了,但红光社的干部们却忙了起来。他们连夜开会布置工作,着手实现毛主席提出的“红光要大放红光”的愿望。毛主席亲切的话语感染着每一个人,社员们也干劲十足。

郫县档案馆1992年编辑的一本《毛主席使红光社大放光芒》的报道材料汇编里,收集了毛主席视察红光社及各级媒体对该社的报道。里面收集了一篇《“请到‘红光’看改革”》的新闻报道,刊发在《四川日报》农村版1987年10月7日第一版上。文中写道:“过去宣传‘红光社’有储备粮30多万斤,那是‘打肿脸充胖子’,其实没有什么储备粮。改革以来,全村粮食持续增产。今年全村小麦亩产过700斤,水稻亩产过千斤。”

51年后,昔日全国闻名的“红光社”,已经是繁华的工业小镇,建设中的快铁从小镇穿过。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昔日的“红光社”正在努力建成郫县城乡统筹综合示范典型。

本报记者:赵郁蒙 摄影 陈蒙川

本文部分内容引自四川日报报道和《悠悠往事情──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成都》一书,老照片由潘兆清提供

刘贤松

原红光社副社长

“就是关心人民的生活,对儿童的教育。就问你认不认得到你们社长,粮食够不够吃,最后看他屋里,看猪圈。然后走出去看菜籽、麦子和竹子。”

萧绍群

原“女社长”

“你一直是妇女干部?”“管啥子呢?”一见面主席就问了两个问题。萧绍群回答,自己管社里的托儿所、卫生工作,还有公共食堂。毛主席问:“管得下吗?”萧说:“只要有毛主席,有党的领导,就管得下。”

潘兆清

郫县县委原农村工作部部长

毛主席追问:“为什么叫‘打破碗花花’?”

“从前为了防止孩子去摘这种花,农民就对孩子们说,摘了这种花,就要打破碗,就吃不成饭,‘打破碗花花’就这样得名了。”潘兆清回答。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7#
 楼主|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6 16:16:42|只看该作者
“红光社开红花,────”
  那二年的浮夸风,郫县功不可没。

散眼子 发表于 2010-7-24 23:30
1958年3月16日毛主席视察红光社  DSCN8278.jpg  保存到相册
108#
 楼主|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6 17:55:31|只看该作者
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6 16:16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109#
 楼主|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6 17:57:29|只看该作者
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6 17:55
110#
 楼主|一条江 发表于: 2010-7-27 09:29:17|只看该作者

    彭德怀元帅在庐山会上上,向毛泽东说了真话:“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为人民鼓与呼!”因此而倒霉至被“整”死。这首诗,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逆旋中,在为民请命的血淋“悲壮”中,在“秉笔直书”遭砍头的浩瀚史海人流中,可谓巨澜、可谓巨碑、可谓是为民请命的旷古伟大之诗吼,能匹千军万马和万卷丛书!

在红光社“收禾童与姑”大军中的“我”

    公元一九六0年五月底,按季节,成都平原农村的夏耕时节已到尾声阶段。这时,郫县第三中学忽然接到上级的紧急通知,“全校师生到红光社去抢收小麦”!那时我上初中一年级,十二岁,无国家供应粮,每天饿得要命,终日靠野菜充饥,走路都发晕。

    在疯狂年代中的人们,已经疯狂到匪夷所思的地步,我虽是少年儿童,竞然在昏昏沉沉中,跟着学校去抢收的大队人马,一路连走帯跑地赶到了离学校四十多里远的红光社。夏收夏种季节将过,可红光社的小麦还设有收割。火辣辣的太阳早已把田地里的麦穗烤熟到了燃点,只要轻轻一碰,麦粒便会被抖落到地上。

    一位当地农妇给了我一把镰刀。陈道炽老师见我个子太小,指了一个近一亩的小田(成都平原的田块都较大),叫我去完成割麦任务。

    饥肠漉漉的我,象打地道一样,很快割到了田中间(中心)位置,四望无人,便大口地吃起了生麦子。这被太阳烤脆的麦子,吃起来太香了。不过,更好吃的东西还在后头,我忽然发现在离我不远的田中央,还有三棵已经成熟枯黄的碗豆。我迫不及待,马上吃起碗豆。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生脆碗豆的香味,超过了有史以来的人们,关于“香”味的一切最精彩动人的记载和传说!

    麦子自然是“天收一半,地落一半”,不遭饿饭才怪。

    虽苦,虽饿,虽累,但有生麦子和碗豆充饥,真幸福!

                                 一条江(张星誉)2010年7月21日写于成都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16 16:17, Processed in 0.109200 second(s), 9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