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735|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王德奎 发表于: 2016-10-8 10:29:14|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自然科学理论物理“学霸”的王令隽

 [复制链接]
理论物理“学霸”的王令隽
卢晓东博士的《袁隆平求学中的风险》具有的启发教育意义是,理论物理“学霸”的王令隽及主张,与不是“学霸”学生的袁隆平及成就,特殊性是相反的。
王令隽,美国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终身物理教授。1946年生,江西丰城人,1970年浙江大学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毕业。1978年考取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戴元本导师的研究生,出版有《物理哲学文集》一书。王令隽是理论物理“学霸”,可根据他类似《自传》的给吴水清先生的信中的披露来证明。
王令隽教授说他是1979年由理论物理研究所派往美国公费留学,1980年获得东南麻省大学科学硕士学位(基本粒子),1984年获得特拉华大学物理博士学位(原子分子物理)。毕业后先在康涅狄克州的威斯廉大学和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物理部做博士后研究,1986年被范德堡大学物理系聘为助理研究教授,1990年被巴特尔国家实验室聘为访问教授半年;1990年为田纳西大学查塔努加分校聘为物理天文系助理教授,1992年为副教授,2001年升为正教授终身职。现在为加拿大《物理文献》杂志的理论物理审稿人,先后在各种著名物理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
王令隽教授谦逊地说:“我不是理论物理研究所的高才生,只是笔试成绩很好。总分第二,量子力学第一名,考了99分。我本来是无线电系电真空专业的,文革前只上了两年基础课。1978年报考研究生前我对理论物理一无所知,选定了报考专业以后,再根据考试课程从零开始自学。三个月之内自学了量子力学和相对论,居然侥幸考取。我一直不愿意公开我的学历经历,主要是怕我的离经叛道,连累了我的导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孙猴子大闹天宫的时候,从来不告诉人家他是须菩提祖师的弟子。我从一个武汉钢铁公司的普通技术员,脱颖而出进入科学院研究生院。1978年我报考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时候,只是武钢电子技术处的技术员,是戴元本老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把我拉上了山顶,改变了我一生的历程。还有一件事情,是复试以后,我收到的不是理论物理研究所的录取通知书,而是高能物理研究所的。入学以后才知道,原来丁肇中先生回国访问,愿意为中国培养实验高能物理人才。正好科学院招了一千名研究生,到各个所去挑,挑谁给谁。丁肇中于是拿着上方宝剑,从科学院各所的研究生中挑了25名,准备经过短期训练,就去参加德国汉堡丁肇中的研究组,我于是被选进了丁肇中训练班。不久我发现,丁肇中是招我们去工作的,不是去读书的,于是立即要求回到理论物理所。高能所当然不同意,我就写信给方毅,终于在第二学期回到了理论物理研究所。不久,理论所派我到美国公费留学。我1979年出国,在北京只呆了一年:半年在高能所丁肇中训练班,半年在研究生院。因为有这点底子,所以在美国一年,就读完了硕士。1980年底转到特拉华大学念博士,半年以后,就通过博士资格考试(通常第三,四年考资格考试)。那年一起参加资格考试的,有七八个人,因为我的成绩,比美国学生高一大节,所以除了我以外,其他人都没有通过资格考试。结果产生心理危机:影响到物理系的研究生来源,次年系里只好调整考题,使得大多数应考学生,都通过了资格考试。我在美国念书,每门功课的成绩都是A。不管哪门功课,只要我选了,那个班至少有一个人拿A:如果一个班只有一个人拿A,那个人一定是我”。
可见王令隽教授是天才,他比不是“学霸”学生的袁隆平,成长顺利得多。
那么他比袁隆平的贡献还要大吗?如果只说,袁隆平读大学遇到经历“米丘林学说”类似的“范式陷阱”,能够以牺牲自己一时的前途,走上探索从生物基因改良农业生产的道路,为中国和全世界缺粮的亿万人民,解决吃饭问题作出贡献,那么王令隽教授也以自己的实践贡献,揭示了一个更大的“范式陷阱”:我们称为“层子模型──杨振宁──王令隽” 范式陷阱。避险此范式,中国和全世界亿万人民追求“与时俱进、知行合一、共建共享、同舟共济,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握好大方向,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可持续、平衡、包容增长”的马列主义“全球治理”更安全。
此话怎讲?我们认识王令隽教授很迟,直到2014年他被中科院退休科学家请回国,在北京第三届北相高端论坛,作报告公开后才注意到的。因为读王令隽教授的这些文章,他的一些观点,使人不能接受。例如:一是他赞扬文革中的批相批量干得好。二是他认为中医不科学。三是他认为方励之先生完美无缺。四是他认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方程中的“里奇张量”,仅是起简并的数学运算作用,毫无作用力的联系。为此,我们同他进行了学术层面的交流。直到2016年5月22日,看到《关于我的身世经历答吴水清先生》,这是王令隽教授给吴水清先生的一篇公开发表的邮件,才知道王令隽教授,曾是中科院理论物理所戴元本先生等的研究生。
王令隽教授为什么能对 “层子模型──杨振宁──王令隽” 范式陷阱做出贡献,是他有“使命感”。王令隽教授给吴水清先生的信中说:他为什么主张“理论和实验是追求核同位素稳定性的系统和实验数据的原始积累”以上微观物理的科学探索?为什么他要大声疾呼世界上只有他在做、他能做,他敢做;他没有权利沉默,没有权利偷懒,必须小车不倒只管推,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他说:“这就是命,使命”。这个使命动力来自哪里呢?王令隽教授说:是“中科院戴元本老师和理论物理研究所把他拉上了山顶,改变了他一生的历程”。确实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的老师们,对他21世纪当“孙猴子大闹天宫”回国讲学回报祖国,是表示默认的。
中科院戴元本老师,是著名的“层子模型”四位主创科学家之一。在1977年中科院招研究生之前,我们也不知道戴元本老师。而且至今我们对戴元本老师的“层子模型”学术贡献,也不太清楚,但“层子模型”在文革前的公开宣传,我们都知道。杨振宁院士与层子模型,在《中国层子模型四十年总结(一)》一文中有:“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杨振宁院士说: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所授的‘渐近自由’理论,是三位美国科学家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为什么时隔30年,诺奖才姗姗来到?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世界大约有五六位科学家在做类似研究。这3位美国科学家最先研究出来正确的结果,所以他们获奖了。其实在这个领域里中国科学家也有研究,但与这三位美国科学家的研究不在一个方向。那个时候,大家都在研究强子结构,中国提出了层子模型的想法。但后来的发展在另外一个方向上,所以层子模型后来也没有人讲了”。杨振宁院士说的“渐近自由”,是指量子色动力学。
1964年刘耀阳教授是中国科技大学的年青教师时,被选入39位专攻层子模型的北京科学精英小组。刘耀阳持有与盖尔曼“色中性”夸克模型相似的成果,但在层子模型的主流内,刘耀阳的“色中性”论文,只能象征地作为科学争鸣摘要,用中文发表在我国1966年的一份刊物上。杨振宁院士的这个讲话,应是是对层子模型内部主次之争,最权威、最中肯、最真实的总结。但何以成了“层子模型──杨振宁──王令隽” 范式陷阱呢?王令隽教授的“使命”感强烈,这是2016年9月12日王令隽教授在博文《杨振宁先生的大师风范》才凸显来的。
《王令隽文集》篇篇,几乎都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杨振宁先生的大师风范》把问题说得更明白和集中,因为这篇文章的有感而发,虽是王令隽教授针对,杨振宁院士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而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院士却是反驳杨振宁的。作为学术争论,这本也正常,但王令隽教授是借此把反对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提高到“大师风范”,说他对杨振宁教授的大师风范,由衷地敬佩。
王令隽教授虽只以此表明他反对中国建造大型强子对撞机,但从他的一贯使命看,就不是一场简单的学术争论,实际是把一种“层子模型-杨振宁-王令隽” 范式摆在大家眼前。为什么现实中很多人会落入陷阱,跟随惯性范式是他挑明的道理:
王令隽教授一说希格斯粒子理论上是荒唐,实验上是失败,说明诺贝尔物理学奖是骗局。王令隽教授把此,还说成是“理论界出于需要,立即宣布‘找到了上帝粒子’,并且以诺贝尔奖盖章论定,是非常不严肃的,也是不幸的”。
王令隽教授二说:“杨先生说超弦理论提不出,任何可观测的物理量供实验检验”,表明他也是不认可超弦理论的。王令隽教授还批王贻芳所长,拿万维网说是高能物理实验的成果。借此讥笑高能物理实验不行事,乏善可陈,是一种无比昂贵的营生;粒子物理早就已撞上南墙。而且粒子物理从1930年代提出量子电动力学到现在,已经走过了80余年,“对科学的任何分支,都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王令隽教授三说王贻芳所长反驳杨振宁,是“鼓动高能物理大跃进的意见”。说这种高能所长王贻芳,“连目前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可信性和发展前景都毫无概念,就大干快上”,是好大喜功,缺乏实事求是的踏实精神。王令隽教授还借杨振宁院士说美国建造超大型对撞机浪费血汗钱是教训,说王贻芳专注于提高国际社会对该项目的兴趣,就是做外国人的“冤大头”。高能物理,中国人真不能带头吗?
王令隽教授四说要把杨振宁树为主流粒子物理理论的掌门人和泰斗,“他的意见是经过深思熟虑,更专业,更科学”,以此打造范式陷阱。但他反诺贝尔物理奖是假,因为他仍然要借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奖,虽然杨振宁作的其它贡献也不少。,    王令隽教授五说“对于理论物理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与杨振宁先生的看法不同。由此可见他敬佩大师杨振宁院士是假,打造“范式陷阱”是真。因为杨振宁教授才是说到了点子上:如果国力不许可,“相比超大对撞机,寻找新加速器原理和寻找美妙的几何结构,是更为经济和符合总趋势的研究方向”。
王令隽终于亮出层子模型-杨振宁-王令隽” 范式陷阱的要害:“杨教授的建议仍然脱离不开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老路子;在实验手段上仍然离不开高能碰撞实验的老办法;在自然哲学上仍然认为理论的出路在于对数学对象的对称性和几何结构的美学特征的研究。我认为理论物理之所以走入死胡同,恰恰是因为物理学家们把数学对象的对称性和几何结构的美学特征置于物理事实之上”。“以至于稳定的不可分的质子,被认定为由短命的带分数电荷的夸克组成。如果理论物理继续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无论如何走不出死胡同和迷宫。物理学的真正出路,在彻底改弦更张,不是去研究核子(质子中子)和光子的结构,而是要研究核本身的结构”。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王德奎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王德奎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王德奎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不是“学霸”学生的袁隆平 完善监管避免“范式陷阱”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4 09:16,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