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牛顿的引力是线性力,而且是“对称破缺”的,即牛顿引力只在两个静止物体质量中心的连线上,而且没有相应对偶的斥力;引力同向心力、离心力不是对偶的概念,向心力、离心力只存在于作旋转运动的物体,而与引力发生联系。引力主要同开始时的惯性力发生对抗联系,“对称破缺”的引力在两个静止物体质量中心产生的连线,类似量子力学中的“引力子”作用。这样在计算上不但避开了三体或多体问题,而且容易得到可检验的准确数值。缺点是最终的引力源还需要“上帝之手”的第一推动力。 2、爱因斯坦受马赫基于宇宙环境因素批判牛顿的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的影响,认真地研究了牛顿引力理论的优缺点,在创建狭义相对论后,借鉴黎曼张量几何的方法,把马赫和牛顿思想的优点统一在一起,建立了量子外力论者批判的超越物质以外的“上帝”产物的引力理论──引力和引力场是质量体引起的时空弯曲,时空弯曲是产生引力和引力场的唯一原因。 量子外力论者批判得非常正确。量子外力论者是非常有眼光的──这就是物理上著名的相对论中的能量困难,这是前苏联科学家巴拉申科夫提出的,他认为爱因斯坦的几何场,和描述引力的能量场,两者的物理实质是根本不相同的,不能把一个归结为另一个,甚至在引力场很弱的极端场合下,也不能导入能量概念。这是因为爱因斯坦还不知道“量子”除球量子外还存在环量子,环量子的三旋是能量相和几何场结合起来的先验图像和经验图像。 量子外力论者说对了,爱因斯坦的引力体系是基与牛顿的引力体系发展而来的,特别是继承了牛顿的引力“对称破缺”无斥力对偶的思想,把它发展为引力的自然来源──时空弯曲,巧妙地把引力和宇宙的环境因素联系起来,很好地解决了量子外力论者的质量体与时空的弯曲都是物质的想法,这比量子外力论者设想的苹果落地根本就没有万有引力,而是站在高空给牛顿苹果施加了一个量子外力要好。如果按量子外力论者使苹果落地的这种量子外力是从四周作用于地球上的一切苹果的,那么地球上的一切苹果树不想再挂苹果,一次量子外力就可以使地球上的所有苹果随时落地。即把地球几何中心的引力,归结为一切宇宙天体对地球的斥力,作用力的箭头仍然指向地球中心,但力源从地球中心移到了外围,像碾子原理一样。但这会出现,要么这个“碾子”没有力,像飘浮着的一样;要么这个“碾子”很有力,像车轮碾过麦苗地一样。 所以我们解读量子外力论者的量子外力,看到的正类似爱因斯坦体现时空的弯曲都是物质的引力的想法。这就纠正了量子外力论者的量子外力,是斥力的误解。 3、量子外力论者说爱因斯坦搞“数学游戏”,也说对了。爱因斯坦数学的、非物质的、非欧几何空间的时空弯曲,爱因斯坦嘴上的科普解释,骗量子外力论者说看不出引力依附于何种物质,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引力方程中解出的数学引力波,却包含了众所周知的“引力子”,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寻找“引力子”。至于“引力子”没找到,只能说明“引力子”是类似时空场的孤立子,是量子外力论者定义的那种类似的“不可视觉物质”,所以量子外力论者说牛顿和爱因斯坦的万有引力不是“物质”,等于白说。 4、再看量子外力论者量子外力解释的宇宙环境斥力观,这是一种三维外力图像,就有诸多的问题。 A、对类似的三体或多体必须考虑,量子外力难于进行定量的数学计算和检验。如果要借用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引力方程,对声称是独立于牛顿和爱因斯坦的引力体系之外的量子外力论者,这时却真有剽窃之嫌。 B、把量子外力说成是具有收缩和聚集的“力”的作用,量子外力论者的逻辑不是十分充分。以他的蛋壳模型、石榴模型为例,即使蛋壳壁对蛋壳内的东西、石榴瓤对石榴籽有“包裹”、“囚禁”作用,但并不等于就有收缩和聚集的“力”的作用;又他以“一锅盐渍蘑菇汤”模型为例,汤中的盐分浓度大于蘑菇,汤中的盐分有向蘑菇渗透的作用,但这种渗透力也有达到平衡的时候,所以当量子外力的宇宙环境因素的达到平衡的时候,也不存在类似具有收缩和聚集的“力”的作用。 C、由于量子外力论者说量子外力和量子斥力都是三维空间,所以量子外力论者说的任何物体都存在包围其自身的晕轮或本轮结构,实际上是晕球或晕球面,即类似肥皂泡的图像,而不是量子外力论者本意上的轨道图像。量子外力论者书中有很多“晕轮”的图表,展现的轮圈图像是因为画在二维平面的结果。所以宇宙中真有这些肥皂泡类似的“晕球”,而不是量子外力论者所要的“晕轮”类似的轨道图像,那么量子外力论者推证的各级天体椭圆形轨道的产生,是被相互对抗的量子外力“吹”成的,就要大打折扣。 D、量子外力论者推证在量子外力的作用下,物质运动的轨迹是一条围绕运动中心的椭圆状螺旋渐进轨迹。但这是有条件的,即必须把有三维空间球状图像的物质作质点处理或把所有的受力方向统一到同一条线性运动上来,才有所谓渐进轨迹的基本运动。这里,球面体可以代表任意天体,甚至可以推到任意有界的宇宙,但在四维(三维空间加一维时间)空间中,力差渐次求衡是关键;渐次的结果,才在一条线状上运动(包括直线、曲线、封闭线、静止)。宇宙任意有限体积质点变动的轨迹如果都是永不重复的螺状往返渐次求衡变动,量子外力论者都是把球面体当成质点来论证的,也许这才和人们观察到的星球的运动是相似的。 其中的疏漏可以从力差渐次求衡来证明。因为一维与二维的渐次是不同的。例如时间的流失和力在一维线上的传递,才是渐次的。渐次,即是依次,它是相对跳跃、间断而言的。然而量子外力论对空间运动力系的求衡,真实情况却是四维的。即使先不要说四维,就是在一维和二维空间中都有很大的差别。在一维空间中顺理成章的渐次概念,在二维空间就可能不见了。例如在平面上画一个圆,把它分成8等分,与圆周的交点是8处,如果设这个圆是一个绞磨的轮盘,有8个人分别站在这8处来推动这个圆盘,即使作用力线在圆面内,也至少有两种推法: 第一种,每个人使用力的方向线与圆周线相切。如果他们最终使圆盘转动的方向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一致,那么即使这8个人用力的时间先后次序不同,用的力大小也不同,但观察圆盘上某个刻点的运动图像也是渐次走动。最后加上圆盘朝与圆面垂直的方向运动,观察刻点在空间的运动轨迹,当然是呈螺状的。 第二种,每一个人是沿着圆面轴线的方向用力。这时如果8个人使用力的大小有差别,用力的时间次序也是乱的,那么力差求衡观察圆盘中心点的移动图像,并不一定是星状的封闭线,而是随机的折线。最后加上圆盘朝与圆面垂直的方向运动,观察刻点在空间运动的轨迹自然不是螺线状。 由于量子外力论者对量子外力或量子斥力只能作四维的随机规定,所以类似第二种的量子外力或量子斥力的情况也就存在,那么量子外力论者的螺旋渐进轨迹原理就不成立。 三、量子外力与暗能量和点内空间 量子外力论者作为一名民营企业家,一位未接受天文学专门训练的非专业人士,对前沿科学原理也有高度的兴趣和责任感,这种精神代表了什么?按俾斯麦的预言标准,它象征了我们中国在21世纪纯科学必兴!在宣传阶级斗争的年代,我们常爱说:“我们是同一个战壕里的战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外因是条件,内因起主要作用”。科学真理只有一个,但量子外力论者提出的量子外力理论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它是一种科学探索,正像我国文革前的层子模型一样,首先它是一种科学探索。当时,我们说“夸克模型”有数学唯心主义错误,国外学者们则说“层子模型”是伪科学,后来有人转过对付自己的同胞,把自己不满意的科学探索也说成是“伪科学”,让一些年青人也学会了,这不会造成社会的和谐。但层子模型的科学探索却告诉我们,科学进步可以“种瓜得豆”的方式曲折前进,例如我国“种下”的是层子模型,今天“收获”的却是国际共同的"夸克模型",这种的"种瓜得豆"的效果,也许也是量子外力论者的科学探索结果。因为量子外力论者科学探索的基本逻辑倾向性,与我国文革前层子模型的实数连续统无限可分的逻辑倾向性还是一致的,虽然量子外力论者对我国文革前的哲学“物质”观作了反思。 1、我国文革前哲学对“物质”的定义是很基本的,这是一种“动物学定义”。量子外力论者洞察到了这一点,把这种实在论的物质定义,命名为“可视觉物质”,把实在论“可视觉物质”之外的如空间、时间、能量、暗能量、暗物质、“第一推动力”的量子外力、量子斥力、隐形晕轮或本轮等,命名为“不可视觉物质”,说这才是实现了类似彻底唯物主义的一元论的描述;还说这其中的能转质、质转能,不是什么循环逻辑的悖论,更不是什么哲学诡辩。量子外力论者对文革前哲学“物质”定义作的“不可视觉物质”的补充,包含了物质的“人类学定义”,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