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直
“推倒一时,开拓万古;光被四表,周流六虚!”上世纪初,经学大师廖平自署了这对老气横秋、举世皆惊的楹联,标榜自己的成就。在他一生中,他试图将古往今来经学史上一切界限和樊篱推得干干净净,开辟了一个没有门户之争、无比广阔的研究领域,建立一个熔三教于一炉、合诸子为一体无所不包的大学问──孔经哲学。 为了这个学术理想,廖平一生中不惜六次否定自己的学说,称为经学“六变”。“六变”确定了廖平经学大师的地位,也让他背上“好立新说”的恶名。戊戌变法前,康有为在广州拜访廖平,相谈甚欢,廖平向他出示《辟刘篇》、《知圣篇》书稿。康有为后来的《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与此书雷同颇多,成为晚清学术史上一大悬案。
钓鲤鱼继学业
清咸丰二年(1852),廖平出生于四川井研县青阳乡盐井湾。父亲廖复槐,识字不多,在镇上开了家磨房和糕饼店。母亲雷氏,为人娴静,精于女红。廖复槐夫妇共生了6个儿女,廖平排行老四。 廖平的三个哥哥,在家帮父亲操持家务。廖平因年幼帮不上忙,被送往私塾念书。廖父想他读几年书,回糕饼店做个账房先生。怎料幼年廖平并不聪慧,天资平平,尤其是记忆力特差,每天背课时,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当时,想参加科举考试,记诵是基本功,班里其他学生都以能背课炫耀不已。廖父大失所望,令廖平退学。 廖平不甘心,一日他拿了钓竿,跪在祖先灵位前起誓:“如我将来读书有成,祖宗当保佑我钓得两尾鲤鱼。”说完便转身出门。过不多时,果然在溪涧钓得两尾大鲤鱼。廖平急奔回家,逢人便讲。家人异常兴奋,廖父望着红鲤鱼,以为祖宗真的显灵了,于是烹鱼祭祖。第二日清早起床,就牵了廖平再投私塾。 背诵不在行,廖平就专门从“思”上下功夫,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注意理解和融会贯通,这是他一生学术所以创见独多,见解奇特的原因之一。他成为富有特色的经学家,原因也在此。廖平后来回忆说:“予素无记性,幼读五经未完,然苦不能成诵,弃学。师许以不背,乃复从学,故予后专从思字用功,不以记诵为事。心既通其理,则文字皆可弃,至于疑难精要之处,虽不能通其词,然亦默识其意。”鲤鱼把廖平从弃学中拯救出来,还促成了他养成重思考的习惯。廖平后来学有所成,还题其室名“双鲤堂”,以志纪念。 几年后,家中在镇上开了间茶馆,廖平再次辍学,在茶馆跑堂。一次掺茶时不小心将水溅到一位客人身上,客人勃然大怒,不饶不依,羞辱谩骂。廖平在招牌上大书“我要读书”四字,愤然离去。家人后来在一座破庙中找到了他,发现他正独自一人在那里捧书苦读。三个哥哥大为感动,包下家里的重活,让他专心读书。廖平后来索性把铺盖搬入庙中,像个苦行僧一样,青灯黄卷,四季不倦。井研乡穷地僻,缺乏书籍。廖平在庙中读书时,常常有一些老人来庙里焚化书籍,廖平就上前帮忙,发现有可读之书,他就拣出留下。 16岁时,廖平娶妻李氏,此时的他却仍只知读书。逢年过节,小夫妻回娘家,夫人小脚走得慢,廖平就索性跑到前面,拉开一段距离后,取出书籍阅读,等夫人赶到,再如法 炮制,不肯浪费一点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