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36|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河曲马 发表于: 2004-1-13 19:14:42|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看清华大学利息光教授解说一篇关于壤塘的新闻

 [复制链接]
.”  4.解剖一篇宣传式新闻作品  让我们先一起读一下《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3日《今日军营巡礼 情爱洒在雪山草地》的通讯:  雪山诉说着子弟兵的恩情,草地铭记着“金珠玛米”的功绩! 转自搜狐  四川壤塘县人武部回归军队建制12年,始终保持与藏区群众血肉联系,使万名生活贫困的藏区人民,过上了幸福文明的好日子。他们先后56次受到成都军区、四川省军区的表彰奖励,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伴着5月飞雪,我们走进高原,聆听他们的故事……  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气温4.8摄氏度,北部无霜期仅25天的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麓的褶皱里。1990年初的一天,一辆北京吉普车拉来了壤塘县人武部回归军队的第一届班子领头人──部长刘维芳、政委李尚武。他们在乡村转了20多天,既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感到吃惊,更为当地贫困落后的生活感到震撼。他们想不到全县3万多人,竟有40%吃不饱,不少户全家只有一身出门衣服。大灾之年,一些人饿得受不了,竟以草根、树皮充饥。  面对严酷的现实,部党委会“一班人”立下铮铮誓言:不管地理条件如何受限,自然环境如何恶劣,只要穿这身军装,就要想一切办法为乡亲们实现温饱努力!  要在雪山草地让乡亲们吃饱穿暖实属不易!武装部官兵走进村庄、农户,与藏区群众结起扶贫帮困对子。阿诗玛村是全县最偏僻、最贫困的一个村,不通公路不通电,乡亲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日子。1992年大雪刚开山,人武部官兵就驮着背包,带着干粮,挎着水壶,骑马进了村。他们争取到资金20多万元,在村里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引进了良种间种套种技术,为178户牧民安装了太阳能蓄电池。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全村基本形成了“造血功能”较强的经济格局,集体经济由272元上升至12万元,人均年纯收入由150元上升到760元,全村有103户人家脱贫。  “外面进不来,里面出不去”,也是造成壤塘藏区群众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从1990年冬季开始,武装部领导带领民兵开展起了为期数年的交通大会战。尽管风雪遮住了路标,冰雪冻住了步伐,但丝毫没动摇大家“只要藏区群众过上好日子,不说下雪,就是下刀子也要上”的决心。他们昨逢暴风雪,今战泥石流;逢山开路,遇河搭桥,12年先后修通了9条186公里公路、40多座桥梁。昔日天堑如今变通途,形成了连接两省七县的公路交通网络。  壤塘县领导告诉我们:12年来,人武部官兵行程3万余公里,先后对22个乡村实施扶贫帮困,使1000多户群众越过了温饱线。乡亲们称解放军为“穿军装的活佛”!  为把现代知识带进高原,让愚昧落后远离牧区,人武部官兵采取定点辅导、集中学习等方式,办起“雪山夜校”和科技培训班,不间断地深入乡村传播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为使藏区群众融入社会大文明,他们承包了全县的“村村通”工程,为每个乡镇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使古老的藏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南木达乡过去只有一所小学,为让孩子们都有书读,在运输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武装部人员肩扛背驮,硬将50多吨建筑材料送进了60公里外的山中,历时4年,建起了该乡的第二所学校。他们还与67户人家结成“穷亲戚”,常年实施“换工助学”,确保了孩子们安心学习。  12年来,壤塘县人武部先后帮助5个乡村建起了小学,将200多名藏区孩子请进了课堂,其中100多人考上了初中、高中,13人考上了中专、大学。  1993年9月,壤塘县棕柯乡与近邻炉霍县宗麦乡发生草场纠纷,双方数百人聚集一起,要一比高低。千钧一发之际,人武部领导率领工作组赶到现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及时将一场流血冲突制止。事后,双方都带着哈达上门感谢子弟兵:“要不是武装部的‘金珠玛米’及时出手相帮,我们不知道要干出什么蠢事!”  在壤塘藏区,还传颂着一个藏族阿爸与68个“儿子”的故事:1993年,68岁的孤寡老人确尔森因患眼疾双目失明,老人失去生活信心,几次欲寻短见。人武部领导知道此事后,安慰他:“老人家,如果不嫌弃,就让我们做你的儿子,为你养老送终吧!”从此,官兵和民兵照顾起了老人。没生活日用品,大家给他买;没粮食吃,官兵给他送去;生病了,大家背他上医院治疗。就这样,先后有68位官兵、民兵一照顾老人就是9年。4月中旬,人武部副部长格木基调新单位任职,临行前他特来向老人辞行。老人满含热泪,用动人的歌声为“儿子”送行:“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叫中国……”  请再跟我一道点评一下这篇通讯:  雪山(雪山能说话吗?这是记者个人感情的抒发。 新闻在于用事实说话, 展示事实,而不是讲述记者的感觉)诉说着子弟兵的恩情(用字太大、太空,应该用一个具体感人的细节和充满了人情味的故事展示子弟兵的恩情),草地铭记(草地有记忆吗?写新闻不是写诗)着“金珠玛米”的功绩(又是一个空洞的词,为什么不能用一个鲜活的故事或事实来展示这个功绩?)!  四川壤塘县(四川壤塘县在哪里:除了当地读者外,谁会关注这个偏僻的县?《中国青年报》是全国,也是全军读的报纸,因此,它有理由要报道读者所在地发生的新闻。但是,正因为它是一张全国性报纸,它发表的每一篇地方新闻都需要有一个全国的视角,也就是说,让黑龙江读者、海南驻军读者感觉到四川壤塘县发生的事情正是我周围甚至与个人相关的新闻事件。 因此,地方新闻的全国视点就是:外地新闻本地化。“外地新闻的本地化”在于强调人的共性,从人性出发,从人的故事出发,而不是强调地域、单位等等让读者产生局外感的内容)人武部回归军队建制12年,始终(需要细节说明,否则这两个字读起来苍白无力,甚至有点夸大其词感觉)保持与藏区群众血肉(没有具体真实感人的故事,如何让读者感觉这种血肉关系的存在)联系,使万名(有冲击力的新闻是一事一报,重点写好一家一户一人的故事,远胜于“万人”致富的空话)生活贫困(如何贫困?全家穿一条裤子?盖一床被子?)的藏区人民,过上了幸福(什么样的生活堪称“幸福”?没有具体描述,又市空话)文明的好日子(前面用了“幸福”,后面又添“好日子”后缀,实属累赘)。他们先后56次受到成都军区、四川省军区的表彰奖励,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读者不在乎他们获得多少次名目繁多的奖励,他们关注的是哪里究竟发生了什么故事?“山里有个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在给小和尚讲故事。”这样一个经典故事正是新闻写作最基本的原理,一开始就要给读者讲故事。但是,读者到现在,不仅没有看到那个庙和老和尚,连山也没有见到)。  伴着5月飞雪(多大的雪?有多厚?),我们走进(如何走进?步行、骑牦牛、乘吉普车)高原(对高原的描写),聆听他们(“他们”是谁?)的故事……  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气温4.8摄氏度,北部无霜期仅25天的壤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麓的褶皱(专业行话没有解释,99%的读者不明白)里。1990年初(新闻报道讲求时效,如果一定要把很久很久以前发生的事情写进新闻报道中,要尽量通过突出强调其中的人情故事,而不是强调“时间”,用人的故事冲淡“时效”问题带给读者的距离感)一天,一辆北京吉普车拉来了壤塘县人武部回归军队的第一届班子领头人──部长刘维芳、政委李尚武。他们在乡村转(这些部队领导在村里如何“转“/如何吃?如何住?新闻要回答读者对关键细节的问题,而不是留给读者疑问,否则给人虚假感)了20多天,既为恶劣的自然环境感到吃惊,更为当地贫困落后的生活感到震撼。他们想不到(多余的5个字。前面既然“震撼”了,当然意味着他们是没有想到的)全县3万多人,竟有40%吃不饱,不少户全家只有一身出门衣服(好细节!)。大灾之年,一些人饿得受不了,竟以草根、树皮充饥(好细节!)。  面对严酷的现实,部党委会“一班人”立下铮铮(如果后面引用的誓言本身铮铮然掷地有声,誓言前面何必要加上铮铮俩字,简直有点画蛇添足。如果后面的誓言让读者听起来,好无力量,“铮铮”二字反而虚假)誓言:不管地理条件如何受限,自然环境如何恶劣,只要穿这身军装,就要想一切办法为乡亲们实现温饱努力!  要在雪山草地让乡亲们吃饱穿暖实属不易!武装部官兵走进村庄、农户,与藏区群众结起扶贫帮困对子。阿诗玛村是全县最偏僻、最贫困的(偏僻和贫困都达到了之最,读者想知道具体情形,但是,记者没有描述。新闻作品最忌讳的就是这种没有视觉感的形容词)一个村,不通公路不通电(好细节!),乡亲们一直过着刀耕火种、靠天吃饭的日子。1992年(为什么记者总是使用10年前的事例?)大雪刚开山,人武部官兵就驮着背包,带着干粮,挎着水壶,骑马进了村。他们争取到资金20多万元,在村里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引进了良种间种套种技术,为178户牧民安装了太阳能蓄电池。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全村基本形成了“造血功能”较强的经济格局,集体经济由272元上升至12万元,人均年纯收入由150元上升到760元,全村有103户人家脱贫。  “外面进不来,里面出不去”,也是造成壤塘藏区群众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从1990年冬季(又是一个10多年前的事例。记者难道是根据一篇当地政府或军队总结报道改写的?记者最近没有去当地做新的采访?)开始,武装部领导带领民兵开展起了为期数年的交通大会战。尽管风雪遮住了路标,冰雪冻住了步伐,但丝毫没动摇大家“只要藏区群众过上好日子,不说下雪,就是下刀子也要上”的决心。他们昨逢暴风雪,今战泥石流;逢山开路,遇河搭桥(绝不可以把新闻写成快板书、京剧唱词,读起来,既好笑,又虚假),绝不可以,12年先后修通了9条186公里公路、40多座桥梁。昔日天堑如今变通途,形成了连接两省七县的公路交通网络。  壤塘县领导(这又不是敏感问题,信源不愿透露姓名。县领导也要有个名字,没名名姓的领导就显假),告诉我们:12年来,人武部官兵行程3万余公里,先后对22个乡村实施扶贫帮困,使1000多户群众越过了温饱线。乡亲们(除非大家齐声喊,否则怎可用“们”?最好还是有名有姓引用信源好)称解放军为“穿军装的活佛”!(好引语!)  为把现代知识带进高原,让愚昧(没有电灯公路不等于愚昧。中国5000年,人类几千年,都生活在没有电灯汽车电视中,难道可以称他们都生活在“愚昧”中吗?难道游牧文化就等于愚昧落后吗?在新闻报道中,用词造句要避免使用有种族偏见、文化偏见、自以为是、自我中心的判断)落后远离牧区,人武部官兵采取定点辅导、集中学习等方式,办起“雪山夜校”和科技培训班,不间断地深入乡村传播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为使藏区群众融入社会大文明(什么是社会大文明?北京拆古老的四合院,建水泥钢筋大楼就是融入“社会大文明”?)他们承包了全县的“村村通”工程,为每个乡镇安装了卫星接收设备,使古老的藏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  南木达乡过去只有一所小学,为让孩子们都有书读,在运输条件不具备(具体是什么样的道路条件?)的情况下,武装部人员肩扛背驮(很好的细节故事,应该再细一些,作为逸事用在导语中),硬将50多吨建筑材料送进了60公里外的山中,历时4年,建起了该乡的第二所学校。他们还与67户人家结成“穷亲戚”,常年实施“换工助学”,确保了孩子们安心学习。  12年来(为什么总用10多年来,而不是讲现在发生了什么?不要忘了新闻的基本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或者最有效的新闻报道: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事情),壤塘县人武部先后帮助5个乡村建起了小学,将200多名藏区孩子请进了课堂,其中100多人考上了初中、高中,13人考上了中专、大学。  1993年9月(又是一个10年前的事例!),壤塘县棕柯乡与近邻炉霍县宗麦乡发生草场纠纷,双方数百人聚集一起,要一比高低。千钧一发之际,人武部领导率领工作组赶到现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两个空洞的成语等于什么也没说。新闻写作不仅忌讳形容词,也忌讳使用四字结构的成语。使用成语或形容词表明记者的懒惰,记者没有深入采访挖掘事实和细节,只好从拣几句成语套话形容词蒙事),及时将一场流血冲突制止。事后,双方都带着哈达上门感谢子弟兵:“要不是武装部的‘金珠玛米’及时出手相帮,我们不知道要干出什么蠢事!”  在壤塘藏区,还传颂着一个藏族阿爸与68个“儿子”的故事:1993年(又是一个10来年前的事例。如果这篇报道发表在1992年的《中国青年报》上还又情可愿,但是发表在2002年的今天,不知道意义何在?),68岁的孤寡老人确尔森因患眼疾双目失明,老人失去生活信心,几次欲寻短见。人武部领导知道此事后,安慰他:“老人家,如果不嫌弃,就让我们做你的儿子,为你养老送终吧!”从此,官兵和民兵照顾起了老人。没生活日用品,大家给他买;没粮食吃,官兵给他送去;生病了,大家背他上医院治疗。就这样,先后有68位官兵、民兵一照顾老人就是9年。4月中旬,人武部副部长格木基调新单位任职,临行前他特来向老人辞行。老人满含热泪,用动人的歌声为“儿子”送行──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叫中国……” (如果故事发生在国外,藏族与汉族儿女相见,双方产生这种话语,听起来还有些感人。双方同市在中国的大地上,记者在这种语境下最后加这样一句话,读起来有些怪怪的。)  这是一篇通讯题材(或称特写)的新闻报道。记者为什么一定要写通讯?要采用通讯题材,而不是消息题材?这是因为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遇到的故事和掌握的素材太有人情味了,只有通过篇幅较长或较为灵活的通讯题材,才能完整地报道出来。作为通讯或特写的采访,反映的是作者最细节的观察力、对采访报道对象谈话的语言敏感力。记者应该通过简练、清晰、具体的写作和语言风格报道记者的所见所闻。由于通讯(特写)属于软性新闻,不是直截了当的硬性新闻(消息),无论从篇幅上、稿件结构上、导语写作上、细节描写上都给记者留下了更多的充分发挥个人想像和创造力的空间。  通讯与消息相比,虽然在新闻构成要素上不过分强调事件的时效性、地域的接近性、人物的显赫和后果的严重性,但是,通讯特别强调事件对读者个人的人性化、个人化的人情诱惑力。这种人情的故事有个报道假设:读者会认同被报道的人物或故事。此外,通讯故事虽然不过分强调时效性,但是,通讯的的报道和发表应该有一个“新闻挂钩“,应该与新近发生的一个公众关注的新闻事件有一定的关联。  通讯写作,同时生色并举的细节描写,是为了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想像力、新鲜感。因此,在通讯报道中,不要穿插太多的历史事例。例如《今日军营巡礼 情爱洒在雪山草地》这篇通讯不下五、六处写的都是10多年前发生的事情,读起来象乏味的历史课本或工作总结。这样的“通讯“是不会有多少读者的,而且,如果读者硬这头皮读下去,也不会留下任何印象。不信,你再回忆一下你刚刚读过的《中国青年报》上《今日军营巡礼 情爱洒在雪山草地》这篇通讯,你能说出通讯中报道的任何一个人名吗?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河曲马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河曲马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河曲马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河曲马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河曲马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河曲马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乱弹一会:一个人的壤塘 四川自然地理特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0 22:17, Processed in 0.234001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