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540|回复: 29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xiaoyan 发表于: 2006-4-15 21:38:2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星原系《怀念童恩正老师》

 [复制链接]
关于童恩正作品的介绍以及一些感想。这是大二时写给川大科幻协会会刊《临界点》的文章,原想弄出一个系列介绍川大走出的科幻作家,可惜后一期的《临界点》不是我组的稿,这个系列也就仅写成了这么一篇。 现在从旮旯里翻出来读读,还是颇有些感触,如果说前年科幻迷们对于媒体对郑文光的逝世表现出的冷漠感到不可接受,那么在此的几年前,中国科幻曾经的另一位主将,童恩正的英年早逝、客死异乡则显得更加的孤寂与落寞。
记得2000年秋天刚进大学那时,离童恩正先生逝世于美国已经过了三年了,离先生离开川大赴美已过了整整11年,但我怀着一种强烈的情结,固执地在落英缤纷的校圆中企图寻找与先生相关的一切。但最终我无奈地发现先生如同一片冬天的树叶,没有留下丝毫痕迹。直到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入到了川大博物馆。当时正在热展三星堆早期出土文物,看着那些粗砺的有的还是支离破碎的石器、晶莹剔透的玉砧,虽不及广汉三星堆后期出土文物光彩夺目,但另有一种粗犷深沉的力量直抵心脏。而在墙上关于文物的介绍图片中我惊奇地发现了"童恩正"!我久久地凝视着巨大黑白相片中那个正忙碌的身影,在这里凸现着童恩正科幻作家以外的另一种身份──一位成绩斐然的考古专家。而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当我站在博物馆出口等同学时,漫无目的地浏览着出售纪念品的柜台,我注意到柜台一角几本毫不起眼的兰色封面的书,其中一本赫然印着几个大字:"古峡迷雾"。这不经意的发现带来的狂喜如同巨大的潮水涌向了我,这是我一直梦想得到的六卷本的童恩正文集!我急不可待地摸出了所有的钱买下了这套书。当我的双手紧紧握住这一摞书时,仿佛抓住了一个世界。
我的童年拥有童恩正是幸运的,他的小说伴随了我整个的成长过程。但直到后来才知道我所读到的童恩正的小说都是好多年前甚至是好几十年前的作品。其实又何止童恩正,我们这一代科幻迷小时候所能读到的中国科幻小说几乎都是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中国科幻第二次浪潮遗留在海滩上的贝壳,而我们成长的时代,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是中国科幻一个尴尬的断层。每次在书店我总会在一本本厚如砖块的诸如"四人帮"一类的传记面前驻足良久,这是那个给我童年带来无限乐趣的叶永烈吗?叶永烈改写传记,郑文光卧病,童恩正去国最后早逝在异乡,这几位第二次科幻浪潮领军人物后来的人生轨迹,不免让人唏嘘感慨不已。
童恩正无疑是那次空前繁荣的科幻浪潮中耀眼的明星,与同一时代普遍科普化、低幼化的科幻不同,他的小说已具备鲜明的"小说"特征,深刻的人物刻画,生动的故事情节,精彩的文笔被评论家认为是中国科幻重文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其实最吸引读者的是他从自己的考古专业出发,以祖国大好山河各民族瑰丽的传说为背景,在广袤的历史长河中演绎出一个个憾人心魄的故事。下面结合我自己的一些感受将先生的几篇代表作简单介绍。
《古峡迷雾》写于五十年代,是童恩正的成名作,据说当时作品曾唤起一代青年志在祖国深山的热忱。小说以古巴国被秦所破,古巴人神秘消逝演绎出一段诗史般的传奇。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中央电视台组织探险队进入长江瞿塘峡万丈峭壁上的一个巨型山洞──也就是《古》中 "黄金洞"的原型。虽然没有发现小说中所描述的宝藏,但洞中残留的大堆人骨经鉴定,已有2000多年,这正是巴族灭亡的年代,这不得不让人感慨先生穿透时光的深邃目光。
《珊瑚岛上的死光》这篇文章曾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并被改编成了中国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小说构想出一种现在看上去并不新奇的激光武器(但不要忘了作者是在 50年代写成这篇文章的!)主人公为了激光的和平利用,与邪恶势力展开了殊死搏斗,九死一生,最终携带机器回到了祖国,谱写了一曲英雄主义的赞歌。
《雪域魔笛》故事发生在茫茫雪域深处,埋没于蔓草中的红教寺庙废墟弥漫着异常肃穆神秘的气氛,一段遥远的魔幻传说──这座寺庙中封存着一只神气的魔笛,每当笛声响起鬼魅就会从雪山深处走出。而一群考古学者寻找到了传说中的魔笛,在一个雪后月夜,有人吹响了笛子,等待揭开的将是怎么样的一个谜底?初读此文的我是怎样地被深深吸引,屏住呼吸──此文堪称科幻小说营造神秘气氛的顶峰之作。然而文章的唯一不足是结尾,如果是史蒂芬·金、克莱顿之流又会构想出怎样一段摄人心魄的"异类"接触,但作者令人遗憾地选择了一个"社会主义大合作"作为结尾。
《在时间的铅幕后面》是童恩正的封笔之作,也是他自己最为看重的作品,小说以古蜀国蚕从王宝藏为线索,主人公欧阳去非拼死护卫国宝,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了宝藏的秘密,并穿插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这在童老的作品中并不多见)。此文中的欧阳去非可看作童恩正塑造人物的典型,睿智严谨,具有中国传统美德,嫉恶如仇,一如童恩正本人。
童恩正其他的重要作品还有:《五万年以前的客人》(1960)《追逐恐龙的人》(1980)《遥远的爱》(1980)《石笋记》(1982)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xiaoyan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xiaoyan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xiaoyan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xiaoyan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xiaoyan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xiaoyan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构 溪 河 畔 护 鹭 人 抗日前后的川军:让人热血沸腾,热泪盈眶
2# 四姑娘山
 楼主|xiaoyan 发表于: 2006-4-15 21:56:0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许多年以后,我结识了四川大学的考古教授童恩正先生。有次我听到他说话有些湖南口音,就问他的家乡在哪里。他说是湖南宁乡,当时我也没有多想就打趣地说:“那你家一定是个大地主了。”他听了一楞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起先我还以为是自己说话冒失造次,于是就连忙解释说:“我有一个亲戚就是宁乡人,也是地主。”他听了便说:“你说的这话不错,宁乡人就是喜欢买地,所以地主特别的多。”不过他接下来又解释说,他的父亲后来从乡下出来,还到美国的哈佛留了学,回国以后“改行”当了教授,不再当地主了,不然的话也是枪毙、劳改的罪过。
  后来我想,大概真是一个地方一种风气。湖南的宁乡人好买地,就跟安徽的皖南人爱做生意,河北三河县的女人喜欢当老妈子一样。

──摘自〈红旗下的日子〉一书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楼主|xiaoyan 发表于: 2006-4-15 21:58:14|只看该作者
     
  我知道巴人,就像同龄的一些朋友一样,是少年时读童恩正的科普小说《古峡迷雾》后认识的。在乡下当知青的时候,参加修东风渠,在新坪附近河滩里转运石子。下雨天,陪同伴到新坪去买香烟,路过棺木岩,他们指给我看那高高悬崖上的棺木,脑海里便浮现出身穿虎皮,手握短剑,死不降秦的巴国壮士形象。很想仔细看一看神秘的悬棺,可是要爬上那万丈悬崖,简直就是登天。没有想到,过了三十三年,这个愿望实现了。

  雨后天晴,太极山和笔架山一遍清新。走过黄柏河上的铁索桥,便进入悬棺旅游区 。从笔架山下拾级而上,三百六十五级石阶,象征一年的日子。半山腰有座太极亭,虽然戏说是阴阳界,倒是观景小憩的好去处。山下清澈的黄柏河呈S形流过,山水之间形成天然的阴阳太极图。陡峭的笔架与太极山隔河相望,两山的绝壁上都有数量不等的悬棺。千百年来,除个别舍命挖药砍柴的人外,很少有人与悬棺零距离接触,难识庐山真面目,到是祖祖辈辈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兴建悬棺旅游区景点,在山上开凿出一条绝壁栈道,现在可以继续向上爬山,到笔架山的小棺木岩去直面悬棺。对面太极山大棺木岩龙王洞的悬棺群,至今仍然无路可通,只能望山兴叹。在栈道起点,有粗犷的古代巴人首领廪君塑像。塑像下有一具取下的悬棺,棺木是用整段树木凿成的,里面有人骨和三重细密的竹席,还有绛色丝绸残片。看来,巴人很节俭,没有厚葬之风。沿着石栈道往前走到一个平台,就可以看见放置在石坎上和石缝中被岁月风雨剥蚀的悬棺 ,那沉睡的千年之梦,那古今中外的人类葬俗奇观。

  悬棺葬是古代长江中游和西南地区的一种奇异葬俗,在东南亚地区和太平洋群岛也有这种古风。悬棺葬在各地出现与消亡的时间不一致,东南沿海早在商周时期就有了这种葬俗。这种习俗最晚在明代就奇怪的消失了。悬棺究竟是那些民族的习俗、与国外葬俗相同的民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放在天地之间、这种风俗为何消亡、是用什么方法把悬棺放在万丈悬崖之上、它和贵州广西的崖洞葬是什么关系等等,难解之谜实在太多。悬棺里面的随葬品很少,各地发现的遗物数量不一,又不存在文化遗存的地层关系,要解答的疑难问题很多,学者们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新坪小棺木岩的悬棺群到了清末,被山民搅了千年之梦,后来就不再安宁。1981年元月中旬,考古专家来考察后,把资料公布于世,从此,这里的悬棺群得到保护。悬棺葬虽然分布地方很广,新坪悬棺到有许多值得一看的独特之处:这是战国中期以后的巴人或巴人后裔的葬俗,死者所属的民族比别处准确;别处的悬棺是船形棺、整木方棺或木板拼合棺,这里是用整段圆木剖开挖成的圆形棺;悬棺放的地方因地制宜,或放在山洞里、陡壁的木桩上、人工开凿的石龛里;或将棺木一头放在洞穴或石缝里,另一头放在石壁木桩架上;或放在岩墩上、岩坎上。这种种奇观,在新坪则可以看到放置在天然洞穴里的悬棺。悬棺的葬式有一次葬和人骨二次葬的区分,新坪悬棺有没有二次葬还是个谜。再说,能够化险为夷近距离看巴人悬棺,现在除了新坪“独一处”,还没有其他的地方。抬头看悬棺,怎样把棺木搬上去,是人人都想解释的千古之谜。现在有走栈道、悬吊、攀岩背运等说法。1989年中美学者在江西进行试验考古,用传统的绞车、滑轮、缆绳把150公斤重的棺木吊20多米高的山洞。可是,这个方法用在百米高的笔架山和太极山就不一定顶用了。据说,小棺木岩有栈道痕迹,这里到底是用那种方法放悬棺,也是个难解之谜。新坪悬棺的奇、险和山川秀色,给游人带来了无穷的情趣。

4# 金佛山
 楼主|xiaoyan 发表于: 2006-4-15 22:00:32|只看该作者
我在小学里很喜欢的一篇科幻小说,现在依然喜欢,建议大家都来读啊。

里面不仅有科学,更有勇气、执着和对爱的追求,这些都曾深深打动过少年的我。

作者童恩正可能是中国最好的科幻作家之一,他80年代的作品至今来看,依然没有过时,真是不简单。他的《西游新记》更是妙趣横生。可惜,他已经在1997年过早的去世了。

──ruanyf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楼主|xiaoyan 发表于: 2006-4-15 22:01:47|只看该作者
童恩正的小说,《追踪恐龙的人》、《在时间的铅幕后面》、“准神话”《西游新记》,都极好。
小的时候,羡慕小说里的爱情,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陈翔和欧阳去非那样的人。
现在长大了,老了。
──吕蕤冰
6# 青城山
 楼主|xiaoyan 发表于: 2006-4-15 22:02:50|只看该作者
真好。好的想象应该是这样的,根基深厚,充满真正的热情和崇高的理想。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打动人心,至少,你会怀着美好回忆少时的激动。金庸是算会写的,可是一直不肯给他尊敬,皆因他的想象全无根基。他的想象就是:人力扎的筏子可以安渡大海,美艳如花的少女在沙漠里数日依然秀发飘飘,身上清香可人,身处荒郊野外可以做出比宫廷里还精致的饭菜………如此不胜枚举。看似“细枝“,折掉任何一个他的故事便敷衍不下去。 说它是童话,哪里有童话的黑白分明纯真简单,说它是神话,它自己偏说写的是活生生的人。真不晓得那算个什么。
哈,扯远了,怎可相提并论。
──Anna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xiaoyan 发表于: 2006-4-15 22:06:27|只看该作者
说得好,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就应该具有这些元素。我现在依然爱读它们,爱读童话,我想一直保持一颗童心。

其实,那些感动过我们的东西一天也没有消失,它们只是睡着了。你以为它们离开了,但是当你的心灵最痛苦、最需要拯救的时候,它们都会醒来。

──ruanyf
8#
 楼主|xiaoyan 发表于: 2006-4-15 22:18:36|只看该作者
外星人这个题材,似有“怪力乱神”之嫌。所以比较看重科学原则的中国科幻作家长期不敢碰它。六十年代童恩正的《石笋行》,是中国大陆第一篇外星人题材的科幻小说。

──第一编:生命与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楼主|xiaoyan 发表于: 2006-4-15 22:35:00|只看该作者
.《珊瑚岛上的死光》
《珊瑚岛上的死光》上海电影制片厂1980年摄制。编剧:童恩正、沈寂;导演:张鸿眉;摄影:罗拯生、孙骅麟;主演:乔榛、乔奇、凌之浩、邱岳峰。
侨居国外的科学家赵谦研制成功高效原子能电池,维纳公司总经理布莱歇斯出高价购买其专利,未成,将赵谦暗杀。赵谦的学生陈天虹为实现老师把电池样品和资料带回祖国的遗愿,驾机逃离。途中,飞机被击落,陈天虹被赵谦挚友马太博士救上珊瑚岛。马太在小岛上研究激光器已有成效。不久,维纳公司派来军舰夺取资料,在马太博士生命垂危之际,陈天虹用装上高效原子能电池的激光器,击沉逃跑的军舰。他的未婚妻蒙娜驾艇赶来,将陈天虹救离已成火海的小岛。
影片力图运用科学幻想的形式反映科研战线上的斗争,塑造我国科学工作者用鲜血和生命造福人类和世界和平的崇高形象。为以后同类影片的摄制,提供了借鉴。
10#
 楼主|xiaoyan 发表于: 2006-4-15 22:47:46|只看该作者
  不久前我又看到了作为科学家兼作家的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童恩正先生发表于《四川大学学报》上的一篇文章《人类可能的发源地──中国的西南地区》,文中对“人类是由什么动物进化而来的?是在什么条件下进化的?这种进化又发生在什么地方”等等问题提供了一系列令人信服的论点论据。较之贾兰坡先生的推测大大迈进了一步。童先生多次来西藏,对青藏高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理论上的推测也更有把握些。他特别强调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近一千多万年以来地壳的升降、气候的变迁、生态环境的改变、现存灵长类的状况等多方面考察了我国西南地区具有的有利于人类起源的外因;又从开远古猿到资阳人简要介绍了这一地区丰富的化石标本,从而论证我国西南地区有可能是人类起源的发祥地。

──马丽华《走过西藏》第四章 藏北:一片不可耕的土地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6-5 19:26, Processed in 0.171601 second(s), 11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