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自:东莞时间网
原文标题:广东两会|东莞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梁维东肖亚非答记者问
昨日,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东莞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图为梁维东,肖亚非回答记者提问 特派记者:郑琳东 摄
抢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机遇 全力打造“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如何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怎样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做强制造业有哪些进一步举措?昨日下午,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东莞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活动,吸引了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省、市20余家媒体参加。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梁维东,市委副书记、市长肖亚非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关键词1: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全面加强
与各城市联通对接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举全省之力建设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东莞地处大湾区的地理中心,将如何加快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对此,梁维东表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东莞将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和全省工作安排,全面加强与大湾区各城市的联通对接,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
梁维东表示,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设施“硬联通”,东莞将积极融入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布局,主动对接高铁和城际轨道规划建设,加快推动东莞地铁1号线全线开工,积极对接周边城市地铁网络,加快跨珠江口通道建设和国省道升级改造,推动实现与大湾区主要城市1小时内点对点通达。同时,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深度参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推动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开展源头创新,利用大湾区澎湃的创新力量和丰富的市场机遇,推动前沿创新成果在莞率先产业化。
梁维东表示,将加快推动传统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跃升,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进港澳优质资源,着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借助外贸大市优势,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着力打造中子科学城、滨海湾新区、水乡新城等大湾区建设重大平台;加快形成与国际一流湾区相适应的城市发展格局和品质内涵,为大湾区提供优质生活服务。
关键词2:实体经济
实质性降低企业
各方面成本负担
在回答关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提问时,肖亚非用三句话概括了东莞非公经济发展情况。他说,非公经济是东莞发展的顶梁柱,中小企业众多、实体经济发达已经成为东莞的城市特质;未来东莞安身立命仍然要依靠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
肖亚非表示,以中小企业为代表的东莞实体经济,面临外部因素复杂多变和内部成本上升的双重挤压,也面临人才支撑不足等内生性问题。东莞将加快改善供给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他表示,将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减费降税等惠企政策,实质性降低企业在税费、物流成本、融资成本、用地用能成本等各方面成本负担,到2020年力争为我市非公企业减负400亿元。同时,针对企业反映集中的如“二手房东”、社保等成本问题,研究提供“莞版”解决方案。
同时,进一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继续实施好“倍增计划”,深入推进“筑云惠企”工程,加快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工业企业上云和核心业务数字化。进一步支持企业拓展国际国内市场,常态化开展促消费行动,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改善综合营商环境,加强政策宣讲和落地,完善靠前服务机制,全面实施好百万技能人才计划,帮助企业解决好融资问题。
关键词3: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全面追求高品质
破除不平衡不充分
日前召开的中共东莞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提出了“湾区都市、品质东莞”的战略定位,引起了参加开放日媒体的广泛关注。东莞基于怎样的考虑提出这一新的价值追求,又将如何推进?
梁维东表示,东莞以落实国家战略的高度,将城市作为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重要组成部分,来谋划未来发展,提出了湾区都市的概念。同时,融入大湾区发展,无论是经济的高质量,还是改革再突破,或者说环境和文化,都要全面追求高品质,才能破除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梁维东表示,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大力实施城市品质提升、发展空间拓展、产业体系升级、基层基础强化、民生福祉增进、重点改革突破等“六大工程”,全力建设“湾区都市、品质东莞”。
肖亚非表示,中央提出了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品质东莞将经济发展品质作为重要内容。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民生和各项社会服务的品质也要跟上时代步伐。将顺应大湾区建设对城市综合环境和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加快人流物流资金流等高端创新资源的聚集。
关键词4:制造业
瞄准新兴领域
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东莞提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目前,东莞制造业现状如何?接下来如何进一步做强制造业?肖亚非对此进行了回应。他说,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是东莞的根基,牢牢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历史机遇,必须坚持扶持实体经济发展不动摇。
肖亚非介绍,2018年,全市规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904.57亿元,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2.3%和38.9%。特别是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突破1万家,数量排名全省第一。
肖亚非表示,东莞将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传统生产线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作为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任务,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瞄准五大领域十大重点产业,招商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群。市一级增加若干个千亿产业集群,每个镇也要增加一至两个百亿产业集群。
此外,将全力“优服务”“强保障”。继续提升营商环境品质,全力拓展发展空间,加大土地收储整备力度,推进闲置土地清查整改,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动招引项目顺利落地建设。(特派广州记者 张安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