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7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奥燕 发表于: 2015-12-30 10:31:02|只看该作者|只看大图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千奇百美的山西古村落

 [复制链接]
源自: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

  悬空村王化沟。白英摄
  挂在山上的官沟村、建在崖底的北岩村、悬在空中的王化沟、藏在地下的张店村、飘在水面的娘子关村……山西一个个奇特的古村落,足让人惊奇不已!元旦小长假,大家或许可以到这些古村子里探访
  白英

〖核心提示〗
  华夏之根、晋商家园、古建瑰宝、太行神韵!提起山西,人们大多想起的是晋商大院、平遥古城,云冈石窟,五台山等知名景观,很少有人知道古村落也是山西的标志建筑,成千上万的古村落书写着山西的悠久历史。多年来行走山西大地,尤其偏爱那些地处封闭境地、不为人知的古村落,一个是一个的样子,各有特点特色,形制不同,格局不同,风貌不同,从来不会千篇一律,无言而有味儿地书写着悠远古老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态。每逢假期,人们大多选大城市大景点,以至人满为患,游客成了景点最大的主角,如今恰逢元旦小长假,我们或许可以到这些幽静奇特的小村落里寻访到一份古色古意的心境,同时或可为我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找到一些启示。今秋至今年岁尾,笔者陆续探访过这些村落,现在,就请大家沿着笔者的文字和足迹,先“睹”为快吧!

挂在山上的官沟村
  从阳泉出发,沿307国道西行,驶过热闹的街区,只一刻钟工夫就抵达了静卧在一条僻静山沟里的官沟村。一下车扑面而来的是一处自山脚拔地而起的山庄,笔者即刻被眼前称作“银圆山庄”的古堡式张家大院惊呆了,近乎直立的崖上“悬挂”着一排排石基砖墙的院落,层层相叠,座座相垒,随山势耸立于半空之中,沉静中散发着古韵,大气中饱含着沧桑,颇有些布达拉宫的气势。
  站在高处远远望去,官沟村是典型的两山夹一沟地形,不同于之前所见过的晋中大院的建筑形式,张家大院坐西朝东依山建在几十米的山崖上,负阴抱阳,左依逶迤缠绵的馒头山,右傍九曲蜿蜒的官沟河。整个建筑群由低到高逐层而起,随形生变,依势而曲,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有如卧在半山腰上的一条巨龙。
  张家大院始于清代中叶开始修建,花费10年时间才建成,至今已400多年的历史。现存上下11座院落,从底层到顶层,分上巷和下巷两级通道,上巷有三级式四合院,下巷有六级式四合院,共有窑洞125眼,房屋185间。整座建筑可以说是院中有院,窑中有窑,房上有房,地道相通。
  步入山庄,街巷宽阔平整,上下院落之间的坡道全部用防滑的石条砌成,实用且讲究。大院还有神秘之处,这偌大的建筑群有1/3位于地下,十层建筑的上院下房、明窑暗洞里,不仅有明路相通,还均有暗道相连。这座大院就是一部历史,历史的幽远和沧桑是这样的耐人寻味。

建在崖底的北岩村
  从昔阳向大山深处行进,沿着一条新开的盘山路,不一会就绕上一座大山的半腰间,几经曲折盘绕,终于在一处悬崖前停下。原以为行至尽头,想就此作罢,然步入崖边放眼一望,却别有一番天地。在四面悬崖峭壁之中,一个古朴的小山村穴居于崖底。远眺对面的崖壁上,依稀可辨地写着三个红色大字:北岩村。
  远望北岩,山底有檐,檐下有村,整齐的古村落,错落有致,背靠大山,浑然一体。几十户人家攒居于悬崖下面,悬崖底部向里凹进去,形成一个巨大的石窠,房屋就从石窠中建起,一直延伸至水泥路边,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漫不经心。蜿蜒逼窄的街巷,随心所欲地穿来绕去,将各家各户连接起来。村前是百亩良田,一马平川,蔚为壮观。
  从崖壁上开凿的一条道下去,村口两棵千年古柏映入眼帘,神奇的是两株柏树完全长在大石头之上,如绅士一般恭迎着来客。当北岩村无遮无拦地呈现在面前时,笔者心中还是充满了神奇和震惊。这是一个安居在天然石崖下的村庄,房屋依据岩崖的空间而建,坐落在檐内的人家,因为不怕雨水冲刷,石头房屋顶上都是泥土做的,至今还很结实坚固。

悬在空中的王化沟
  从宁武东寨镇出发,车沿着崎岖的山路向西北方向行驶,没走多远,抬头仰望,就看见一座村庄整个都悬挂在山腰之上,村庄顺崖就势而建,从谷底仰望,好似空中楼阁。空中楼阁中升起的袅袅炊烟,极似天上人家。因山腰悬崖空间狭窄,房屋后部坐落在崖石上,前半部分则悬空而建,下面以竖立在天然石壁上的大木柱支撑,看似危险,实则相当坚固,至今仍有清代建筑完好无损地保存着。村中户户相连,且形不成进深。房屋多以石头和木材为主,院墙和房基是石头垒的,但梁柱、檐脊、门窗全是木头的,不少房屋窗户还是木头窗棂糊着窗花纸,村里随处可见整垛整垛的圆木。建在悬崖绝壁边上骡、马、牛、羊、猪圈虽然不像住人的屋子讲究,但都经过精心策划,合理布局,这样牲口不至于掉入万丈深渊。
  地盘不足,就向空中伸展,因此还有许多楼阁式建筑。进出其间,全靠木梯上下。最为陡峭的“悬空屋”修在壁顶,堪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在阁楼上凭栏远眺崇山远岭,俯看松涛绿浪,户户炊烟袅袅。游人至此,倚门望尽百里云海。整个村子面向峡谷,房前无院,只有一条走廊。各家走廊之外多用木料横竖组合,悬于空中,铺就木板,这便是村中唯一长约不到一公里的道路,也是连结每户贯穿全村的路。路的里侧是山坡土地,而外侧则是由圆木搭的空中栈桥,下方有立木支撑──形成了罕见的“空中栈道”景观。
  深匿于深山老林中的王化沟村,现仅生活着三四十口人。这里不缺水、不缺柴,睡火炕,烧木薪,靠山吃山。他们除上山放牧、种地外,刨点药材,采点蘑菇,搞点山货,换来油盐酱醋,石碾石磨,肩挑背扛,尽可无忧无虑地过日子。外人很难理解王化沟村的村民为什么选择这么一处险峻而闭塞的地方生活。当地一位村民讲:他们祖祖辈辈在这里已经习惯了,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

藏在地下的张店村
  “上山不见山,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平陆县的张店镇,曾经是一个以地窨院为主的村落。从马路边走入村中,走近可看到一个个大方洞,从里面隐隐传出说话声、犬吠声、鸡鸣声。站在一处院子坑边,院内情形便一览无余。“大方洞”里有窑洞模样的房屋,布局有点儿像北京的四合院。整个院落十几米见方,分割十分规整。与北京四合院稍有不同的是: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一个需要各种砖、瓦木材来搭建,一个只利用了当地的黄土即可成型。
  院主人热情地邀笔者进去,通过一段缓坡,再钻过一个地道式的门洞后,终于来到了“地窨院”。置身其中,抬头观望,只见蓝天被“切成”了正方形,颇有坐在方井观天的感觉。主人自我介绍叫王守贤,60多岁了,是院子的主人,一直在村里从事兽医工作,这个院子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有300多年的历史了。
  老王算是村里的文化人,说起“地窨院”如数家珍,他说,这种院子又称“下沉式窑院”“天井窑院”,当地村民俗称“地坑院”。其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方形的几十平方米的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一侧挖成人畜上下出入的斜坡通道。地窨院四周的墙壁上,用砖砌起崖面,用瓦挂起窑檐,修建有窑腿。窑洞装有天窗,便于通风。窑洞内,用石灰抹平,刷成雪白的墙壁。院内一般都挖一口深达10米左右的渗水井。下雨时,雨水自然流入井中,避免造成院内积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地窨院中的窑洞冬暖夏凉,四季温差小,非常舒适。

飘在水面的娘子关村
  “楼头古戍楼边寨,城外青山城下河。”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平定县娘子关村,境内有万里长城“天下第九关”娘子关,还有着独特的北疆风貌和山清水秀的南国景致。比邻娘子关1公里的娘子关村,是一座有着800多户人家、千年历史的古村落。自隋末唐初,这里就有边寨形成。娘子关水资源丰富,拥有华北最大的岩溶泉群,大小泉眼几百处,四季喷涌不息。娘子关村依山而建,顺水而居,村舍中石屋、溪水相伴,石桥穿街过巷,曲径通幽。
  刚进村子,就能听到很大的流水声,村东的龙泉和苇泽关泉,彻夜长流,两股泉水合流汇成小溪后,顺坡向北沿街而下。村内也是泉眼遍布:有的像抽水一样直往上冒;有的是咕嘟泉,像吐水泡一样往上翻水;还有的是河中泉,像脉搏一样在水面下翻滚跳动,整个一幅生灵活现的百泉争涌图。
  顺路来到一户苗姓院落,这真是一处典型的“水上人家”。门饰青石雕刻,诗图并茂,“金鳞托莲华,紫蛟扑琼宫”好一番诗情画意。走进这“源之清”的小宅院,仿佛进入一座世外仙境。院不大,却生机盎然,充满了凉爽和温馨。精致的石砌房屋显示着山村人家的风韵,清澈泉水流进院内,欢快地穿越而过,泉下水草和卵石历历在目。小院主人、已近中年的苗瑞民告诉我们,到他为止,家中已有14代人居住于此。
  千奇百美的古村落,山西还有许许多多,我们尽可择闲而往,探幽觅奇。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奥燕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奥燕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奥燕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文学批评不是“文化围剿” 胡适为什么人缘那么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31 14:59, Processed in 0.187200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