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235375|回复: 526
 5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灾害·事故2008-08-27日(下):百日亲往哀北川

 [复制链接]
关键字:北川 地震 实况 亲历 图片 情况 四川

  今天,是5·12大地震后的第107天。
  北川,我的痛!我随悲哀的心终于来到了你的身旁,目睹了你所承受的灾祸。
  我把我的所见真实地在巴蜀网上爆光,想让人们警醒!
  首先, 我要感谢抗震救灾的无名英雄──老公安姜永寿陪同我们一行在县城里采访,没有他也就没有本帖子。
  在征得灾后第一时间曾亲临北川羌族自治县县城采访的贺小晴张晓林海凡戴善奎刘大军冯小涓母碧芳刘馨忆等人(以在本帖子中发表的时间为序)同意后,也同时将这些名作家的文章一并发表。在此,我表示深深感谢!
  我还要感谢张三才王友谊与我同行,并拍摄了大量的图片,然后交由我来一同发表。如你想知道哪一张照片是由哪个拍摄的,版权属于哪一位,你可查看照片的文件名──将鼠标放到图片的左上角即可显示。D开头的是由张三才拍摄的,P开头的是由王友谊拍摄的,R开头的则是由我──雷康拍摄的。


  为了增强读者的感受,记住灾祸,后来也陆续增补了一些由武警某部提供的反映他们抗震救灾的原创照片、以及我搜罗的源于网上的照片,多多表示感谢。

  文字叙述(特别是我写的),受到许多局限,错误、不详、不尽之处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和补充!
  如果你感觉身体不适,请不要再看!
  如果你感觉照片不实,请亲临灾区!


  昨天下午,我同张三才牛放来到绵阳。晚上,“蒋记豆花”富临店的总经理杨洪请吃饭,他请了《绵阳晚报》记者贺小晴,张主席请了他的亲姪儿,牛放请了绵阳市三医院的海凡,而我则请了《绵阳日报》的王德奎老师共进晚餐。席间,王德奎提及近日因百日祭,北川县城开放了,人们可随便进。此信息立马引起了我的关注,并说通了张主席,决定待今天上午的活动结束后,立马前往。
  今天上午,《绵阳市餐饮饭店业协会》成立。午宴时,贺小晴到来,说是她问清楚了,北川现在没有对外开放,进不去!见我执意要去,她方说明她有条路子,5·12大地震后的2008-5-16日,她受报社的指派,曾深入北川县城采访,因而结识了受采访的老公安姜永寿
  在安县的安昌镇──北川县政府的临时办公地,我们一行四人接到正在此地办事的姜永寿,然后沿着S105省道前往北川县城。
  车过任家坪(其左边的坡上既是5·12大地震后闻名世界的北川中学),到县城前的三倒拐,我此时才明白为何北川现在不能进了,原来,公路边修建了高墙,公路正中树立了一道大门紧锁的铁门,这里驻守了几个北川县的公安,还有十几个对口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的山东省的济南特警。

胡锦涛向北川中学救灾人员挥手致意  胡锦涛向北川中学救灾人员挥手致意.jpg  保存到相册
【老照片回顾】5月16日在北川中学地震灾区现场,胡锦涛主席向救援人员和当地干部群众挥手致意。当得知废虚内还有300名师生被埋时,他坚定地说:“当务之急仍然是救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要千方百计地抢救。” ◎摄影:徐文阁

废墟的北川县城  R1118267.JPG  保存到相册
  车过了大门,前行不远,就是三倒拐。下车,站在修建在山坡上的公路边,遥望已是死寂的北川县城。北川县城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湔江河一个U型急转弯的河谷内,传说这是孽龙与二郎神杨戬打斗时听见鼓声后回身急转留下的痕迹。地埋座标:北纬31o14'~32o14',东经103o44'~104.o42'。距绵阳市中区72公里,距省会成都186公里。王家岩、景家山、东溪山、沈家包等山体将县城团团包围,整体上看,犹如一个盆子。

贺小晴正在问询老公安姜永寿。此地也是温家宝等众多领导人在此挥手告别北川县城的地方  R1118268.JPG  保存到相册

〓 相关链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leikang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leikang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leikang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灌水]2008年中国贫富标准线,你属于哪个层次? 平武水观乡与“孤岛”挥别
527#
 普客 发表于: 2012-5-11 18:49:10|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前事不忘,化悲痛为力量!!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26#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7 16:37:48|只看该作者
   《英 雄 无 名》
  ──讲述5·12大地震后的动人故事


书稿到此完结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币 +5收起理由
leikang + 5谢谢补充

查看全部评分

525#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7 16:30:59|只看该作者
  13. “带头大哥”引领石椅羌寨重生
  彭越
  北川中学废墟对面的高山上,坐落着一个叫石椅村的羌寨,“5?12”大地震之前,这里草木葱茏,瓜果遍地,不少来过的人都称这里是北川的后花园。然而,“5?12”以后,这片世外桃源变成废墟,全村80%的房屋倒塌,约30位村民遇难。
  灾难后,一个并不高大的身影站了出来,这个叫陈华全的普通村民带领着其他村民救人、修路、重建农房;房屋建好后他又带领村民搞果园集约化经营、搞农家乐,为村子的长远发展精心谋划……
  在石椅村从一片废墟到欣欣向荣的蜕变过程中,身材矮小、不善言辞、没有多少“领导气质”的陈华全也完成了从普通村民、代理村主任,到村主任的蜕变。
  从“带头大哥”到代理村主任
  一条从悬崖峭壁上凿出的道路蜿蜒而上,把山顶上的石椅村和凉风垭连在了一起。全村散落在海拔1300米-1500米的山顶,被成片的茂密果林覆盖着。坐在陈华全家新房的阳台上可以清楚地望见山脚下的任家坪板房区和北川中学废墟,地震后那段时间,陈华全常坐在那个位置望着下面发呆、流泪,现在他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了。村里的大小事务要他处理,尤其是刚刚搞起来的旅游接待,花去了他白天黑夜的大部分时间。“一点都不比抗震救灾那段时间轻松,”陈华全揉着布满血丝的眼睛对记者说,“生意好的时候忙碌高兴,游客稀少的时候心里着急焦躁,每天都休息不好,老想着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
  当年,老支书集全村之力,在长虹集团公司的支援下,打通通往山下的那条道路时,考虑的就是如何利用本村的优美生态环境,吸引游客,把村里的旅游搞起来,同时方便地把村里的水果运输出去,促进村里的水果产业发展,可惜村里设想的旅游休闲尚未有起色,老支书便在地震中身亡,全村也被地震毁于一旦。
  地震后的那几天,村里人几乎都走光了,这时陈华全在村口的路上,发现一位村民被一块巨石压住了双腿,他下山四处找人帮忙,但由于余震不断,石头过于巨大,那位村民一直在石头下躺了两天都没能救出来。后来陈华全自己做了一个杠杆,又找来十余人,终于将村民从石头下拖了出来。那位村民的双腿虽然没有保住,但在陈华全的帮助和鼓励下,至今很乐观地活着。
  “看到全村那么惨,看到大家都很无助,我就想跳出来,带领大家从惊恐中稳定下来,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陈华全回忆当初的情况说。
  陈华全动员在绵阳安置点的村民返回村里,一起重整家园。有村民害怕余震,陈华全就劝解说:“虽然余震不断,但人家部队在这里抢险都不怕,我们还怕啥?发生这么大的灾难,不可能一直在山下靠政府。我们的山没有全部垮下来,大家吃的清泉也没有断水,完全可以自食其力,重建家园,回来才是长久之计。”
  陈华全首先带着全家人回到了山上,村民们也跟着他陆续回到了村里。“当时简直是一片狼藉,上山的路上几个被石头砸死的人还躺在那里,我和大家一起把死者埋了,才进了村。”
  刚回村里那阵,相当一部分村民心灰意冷,悲观绝望。陈华全就给他们做思想工作,说山上植被还是好的,完全还能生活。此时,原村主任王庆保顶了村支书一职,村里由此空缺出了村主任的职务。由于陈华全表现积极,是全村活下来的为数不多的党员,地震前又踊跃参加修路,在村里率先发展起水果产业,加上村里救灾工作和安置任务越来越繁重,村上便提议让他牵头为村里办一些事。根本没想过当村干部的陈华全,就这样当上了代理村主任。
  然而,让陈华全没想到的是,村主任工作并不那么好做,和当一当“带头大哥”是两回事。
  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分发帐篷和食物。一开始他没有什么经验,出现很多问题。从镇上领回水、方便面、大米等食物后,他就挨家挨户开始分发。由于当时物资供应紧张,有些食物并不一样,一些村民就开始评比好坏,分完食物后就有村民找到他闹,说他有私心,不公平,有些老百姓甚至自己动手来抓。这让初做村干部的陈华全有些不知所措。后来,物资领回来后,他就把每个生产组长和社员代表召集起来开会,该怎么分配由大家一起研究,让大家在一起分,村民们渐渐就都理解了他。“集思广益,民主决策”也成为他后来工作中的准则。
  一边抗震救灾,一边还要恢复生产,“代理村主任”这个头衔彻底改变了陈华全的生活,帮村民搭帐篷、建板房,经常是凌晨一两点还在忙碌,天黑下来的时候才发现一整天都还没吃饭。
  村民为他去掉“代理”二字
  石椅村是北川有名的水果之乡。陈华全一家人是村子里最早发展水果产业的人,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他就大面积种植李子、枇杷,到地震前,几乎家家户户都种上了水果,广销什邡、重庆等地。
  地震后,通往村子里的公路多处垮塌,有两处垮塌严重的地方深达十多米,大部分地段被滚落的巨石封堵住。眼见村里的李子、枇杷都要熟了,道路却不通,陈华全十分着急。他挨门逐户做工作,动员大家出工抢通道路,老百姓很快组织起来。陈华全说,大灾难面前只有靠大家的力量,如果不尽快抢通上山下山的路,水果卖不出去就亏大了,老百姓都指望那些水果换钱呢。
  没有修路机械,陈华全就用滑轮改装成简易的吊车,把路上的大石头一块块吊下去,用来修筑垮塌的堡坎;没有发电机,他就软磨硬泡从镇政府要了一台,瞒着家人拿出积蓄买发电机用的汽油,有几次甚至自己用箩筐把自家成熟的水果背下山,走到擂鼓街上卖掉买汽油;水泥没有了,他就四处去借,去水泥厂通宵排队购买;没有运输车辆,他把自家的一台从废墟中抢救出来的拖拉机无偿地贡献了出来;修路用石料和山下的村民发生争执,他一次又一次地跑到山下去调解;搬运石料手磨破了,脚砸伤了,他依然起早贪黑坚守在工地上……村民们看在眼里,敬佩在心里,要开会选举他当“正式的村主任”,他不干,说修路耽搁不起时间。“这路就是我们石椅村的生命线,往外运水果要靠它,修房子运材料要靠它,得拼争分分秒秒的时间抢通。”
  经过一个多月没日没夜的奋战,终于抢通了道路。村民也终于开大会为陈华全去掉了“代理”二字,成为石椅村名副其实的村主任。陈华全在路抢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联系商家,将村里早已熟透的水果运出去卖了。“虽然也有所亏损,但最终把树上的果子变成了钱。要是卖不出去,全村起码要损失100多万!”陈华全说,他家种了七八亩李子,十多亩枇杷,地震前,一年有6万多收入。其他村民也多少种了点水果,一年收入在几千元到一两万不等。
  路修通了,陈华全立即组织大家着手永久性农房建设。最开始一些老百姓还在观望,不愿意开这个头,陈华全就挨家挨户做工作,他说,永久性建筑必须要修,不可能长期住板房,重建家园是自己的事,尽快修起,尽快搬进去,才能安居乐业。
  按照有关政策,每户人家都能享受政府重建款,可这时问题又出现了。有些村民地震前一户有五六口人,就想分成两户、三户,这样就可以多享受一些实惠。为了全村的分户工作不乱套,陈华全率先给自己的7口之家按一户划分,带头不分户。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村都坚持按震前户头分,震前是几户就是几户,不随便另外立户。“从自己做起,不能为自己考虑打算,老百姓才能接受你。”陈华全说。
  要修房子,资金是个大难题。一些人争取到了每户5万的政府贴息贷款,但对一些没有偿还能力的村民,信用社需要担保。陈华全就出面为这些人家作担保,信用社都开玩笑说担这么多保,贷这么多钱,将来怎么还得起?陈华全却说,“有房子才能安居,安居才能乐业,以后他们可以打工,村上也会想办法帮他们增加收入,等村上的旅游搞起来,归还这些贷款应该不是问题。”
  陈华全对记者说,其实每次签完担保书压力非常大,帮这个签了还要帮那个签,不过也没有考虑那么多,反正把钱拿到把房子修起,以后再考虑发展。村民邵朝金告诉记者,陈华全当上村干部后,很为群众着想,帮群众做了很多事实。
  2008年7、8月份,雨季来临,通往山上2社、3社的路成了烂泥路,拉材料的车子根本上不去。陈华全就找来挖掘机挖走了稀泥,但一下雨就又恢复原状,村上又找来车辆拉矿渣铺在路面上,但车一开上去就起槽。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难题,陈华全就带头组织施工队伍把路面铺成了碎石路。
  到2009年12月,石椅村90%的人家都已经搬进新居,少数几户还在装修完善。
   陈华全和村子一起蜕变
  一幢幢新修的羌族民居屹立山间,满山的果树生机盎然,挺立的寨门,大红的灯笼,宽敞干净的水泥路,做游戏的孩子……崭新的寨子里一派祥和宁静,与地震后的一片废墟相比,这里俨然已得到重生。
  如今,陈华全既是这个村的村主任,也是村里新组建的石椅羌寨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
  石椅村距离北川老县城约3公里,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都比较优越,为了村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陈华全在农房重建刚开始时就提出了发展旅游的思路,因此全村的房子都是统一的羌族风格,符合旅游规划。陈华全说,现在的石椅羌寨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有7户人参加,其他人家还在观望。2009年9月,寨子开始迎接游客,因为效益不明显,有2户退出了公司。但是留下来的都很坚定,说哪怕再难,都要做下去。目前公司已完成了石椅羌寨的前期打造,修建停车场﹑羌文化活动广场﹑游客接待中心等,可同时接待数百名游客。下一步公司准备再引进资金,对农家乐进行升级,给客人提供更好的住宿条件,同时积极与旅行社合作,力推石椅羌寨线路。
  “我认为这是一条符合石椅村实际的发展路子,我相信经过带头,会有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这条路的,那时候全村的旅游就成气候了。”陈华全坚定地说。
  原村支书邵在贵的妻子秦德翠告诉记者,地震前他们一年水果收入2万多元,震后她贷了近20万元款,入股到了村里的旅游公司,成为5家股东之一。她说,陈华全很有头脑,所以相信旅游热起来后,她能尽早把贷款还了。
  为了把石椅村的旅游做得更具有羌族特色,陈华全请来了北川羌族羊皮鼓舞的传承人王官全来村里教授羌舞,打造了一支能唱能跳的表演团队。还请来了羌族民俗文化传承人母广元老人作主持人,使石椅村的旅游文化流淌着羌风羌韵,充满自己的民族特色。现在村里的羌族文化气息也很浓厚,羌族建筑,羌族歌舞、羌绣等羌族文化元素在村里随处可见。
  “这些水果是我们发展的重要根本,最终全村将以旅游带动水果产业,以水果产业推动旅游。”陈华全指着满山的果树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村主要发展李子、枇杷、红阳猕猴桃三大产业,村民们以后要靠旅游和水果致富。”
  为了发展水果,地震后陈华全请来市、县农业局农业专家指导水果种植,打算争取国家农办一村一品项目,通过土地流转方式,搞集约经营。
  陈华全说,去年石椅村的水果产销都不错,枇杷年产量约三十万斤,李子一百多万斤,给村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每次李子熟了都要卖一个月,全村都是花花绿绿的,好看得很。”
  一些没有加入公司的村民,也陆续结合自家果园办起了农家乐,到2009年年底,村里已有20多户人家挂出了接待游客的牌子。
  眼下,石椅村正进行全村的羌族风貌统一改造,2、3社的碎石路预计年前就能全部完成硬化,陈华全说,等路修好了,上面的农家乐就能开张了,这样全村的旅游就能形成一个整体,能够上规模上档次。
  带领整个石椅村一起发展,村民共同繁荣富乐,一直是村主任陈华全的梦想。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24#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7 16:28:01|只看该作者
 卖车买猪送群众
  付出──得到,得到──付出……从决定去救人的那一刻起,李代全在帮助他人的道路上就 “停不下来了”。
  原以为地震后很少有人学车了,但不到一年,这个行业火爆得让李代全没想到,企业发展了,他想到的是如何为灾后重建出力,甚至变卖资产帮助受灾群众重建家园。
  李代全的家乡──秀水镇群益村是个不富裕的地方,在地震中损失严重,桥梁垮塌,六百多户人家的房子几乎倒完了。李代全5月13日曾回过一次老家,看到父老乡亲连搭地震篷的彩条布都没有,心里酸酸的。但当时,他也拿不出更多的钱来帮助大家,只好买了三台发电机、几吨米先解决吃喝问题。
  在灾后重建中,了解到交通问题影响重建,李代全主动表示“出钱修桥修路”。不少农户在重建房屋中缺少建材,李代全便将17吨钢材、72吨水泥、2万匹红砖,近700立方砂石捐助给新春、群益村、东风村、九一村,北川漩坪乡。得知安县河清镇金光村一组村民李敏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家中唯一两间土墙房屋已成危房,无法居住,李代全主动与该村村委会联系,个人捐助现金38000元,与金光村村委会共同努力,为她修建了三间新房……
  李代全说,要让受灾的乡亲看到生活的希望。
  作为民营企业的“掌门”,李代全在做决定时多少有些“霸”。2009年3月,李代全私自做了一个决定:卖车买猪,用卖车的几万元买来猪仔送给灾区群众。他的这个举动感动了网民,他们在网上评论说,卖车买猪赠灾区这样的事史无前例,李代全是史上“最牛驾校校长”。
  农家出生的李代全想法很朴实,“今天给乡亲们送的都是猪仔,3个月猪仔长成大猪后,变卖了可以换成几头小猪,到过年的时候可以换来更多的余钱,这也是给乡亲们一个希望吧。”这450头猪仔除了给自己的家乡群益村207头,其余的分发给了秀水镇周边几个村以及北川漩坪乡等地。
  在帮助受灾群众灾后重建的过程中,李代全的救助思路在慢慢改变。“捐钱捐物不是长久之计,再多的钱都有花完的时候,重要的是让群众改变观念,自力更生用双手致富才能过上好日子。”
  前段时间,李代全和村干部商量先把路修好,再把村里的几千亩土地开发出来,种经济林,发展大棚蔬菜等经济作物,环境好了就可招商引资,让村里人能就地就业,人们安居乐业了就会慢慢改变观念……

  采访后记:
  群益村的村民习惯把李代全叫“全娃子”,地震后,李代全为家乡做了很多好事,修路架桥,送钱捐物。群益村村支书张龙富评价说:“他不是我们这里最富的人,但他是最有爱心的。”
  不过,让“全娃子”伤心的是有时不被理解。前段时间,他筹资120万元给村里修村道,晚上7点收工,路还没干,就有一摩托车从路上驶过,“对剖”一个宽10厘米、长80米的口子!路,就只有重修。李代全心疼极了,为了筹集这笔资金,他也是到处想办法,怎么能这样做呢?第二天村民们看见了都在议论和谴责毁路的人。
  不过这件事并没有影响李代全继续帮助乡亲,李代全经常说,你帮了人家,人家肯定会记住你的,至少,回到家乡有人会主动给你打招呼,车子陷在地里,有人帮你抬。
  李代全要用自己的行动影响人们
523#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7 16:27:42|只看该作者
  12.全娃子是我们这里最有爱心的人
  袁文燕
  2010年伊始,对于安县安洲驾校校长李代全来说将是人生的一个春天:1月15日,他获得了(评选)“中国十大慈善家”称号。今天他与中国首善陈光标一同站在了领奖台上。
  此前,因为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的突出贡献,李代全曾获得绵阳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四川省优秀抗震救灾志愿者、中国公益杰出人物……
  在抗震救灾中,李代全率领首支民营企业应急抢险队救人!并倾其所有,帮助那些不相识的人。地震虽然过去快两年了,他在帮助他人的道路上仍停不下来……
   首支民营抢险队
  “5.12”前,李代全是安县小有名气的“70后”民营企业家。他的经历颇有些戏剧性:15岁时因家境贫困辍学打工,少年命运的多舛让李代全拼命地学艺,在上个世纪90年代,20多岁的他便身家百万。然而不到几年,因盲目投资了一家造纸厂,经营不善瞬间一贫如洗。在“落难”的一段时间里,他在老家头都不敢抬,因为还不起厂里一位职工的24元钱,人家将唾沫吐到他脸上辱骂他。在阵痛与反思后,又从头开始。2003年,在老家秀水镇办起了安县第一所驾校,很快,绵阳、平武都有了他的驾校,2007年,他在北川老县城的驾校也成立了。又一次站起来,李代全感到自己“又活过来了”。
  然而人生充满着变数,正当李代全踌躇满志,一场天灾突降,李代全的命运再一次发生变化。
  2008年5月12日,李代全到成都双流机场,准备乘下午3:40的飞机去外地考察学习。这时候地震发生了。机场关闭,通讯中断,李代全隐约感到事态的严重,立即调转车头往回走。
  一路颠簸回到绵阳已是傍晚,在永兴加油站,他惊诧地发现,北川公安局的一名副局长开了一辆农用车,车上是一车断腿断臂的人,副局长也到处是伤,警服不整,他只对李代全说了句“北川基本上没有了”,就匆匆开车走了。
  “赶紧去北川救人”,那一瞬间,李代全心头像是被刀子割破,一阵阵刺痛,那是山水相连的北川啊。他想到“自己有车”,于是飞速向位于安昌镇附近的学校疾驰。
  然而,等李代全回到安县,才发现苦心经营的驾校也“全倒了”。李代全顾不得多想,带上两名教练驾驶三辆教练车,连夜赶赴北川。事后李代全才知道,他是全国第一个有组织地进入北川灾区救援的民营车队。
  到了擂鼓,李代全就被眼前的情形惊呆了,到处是血肉模糊的人们,到处是痛苦的呻吟。“当时的场面太惨了,仿佛世界末日”,至今回想起来,李代全依然感觉心头沉甸甸的。“快,上车”,李代全恨不得多长几只手多救几个人。当晚,他们一趟趟往返于绵阳安县和擂鼓,转运伤员21人。
  “举全校之力营救生命”,5月13日早上5:30,李代全召开紧急会议,组织学校所有党员团员和职工72人成立抗震救灾队,调集学校所有能开动的车辆参加抢险救灾!
  李代全把学校大大小小各种型号的车辆清理了一下,一共有72辆,这就是他全部的家当了。经过创业的艰难,对于李代全来说,车,就是他的身家性命,也是学校几百名教职员工的饭碗啊。说心里话,他有些不舍。“学校没了可以重建,但生命没有了却不可能重生”,没有豪言壮语,李代全想到的是最朴素的道理。他毫不犹豫地将车组织起来,受县上统一调遣。
  5月14日,李代全率领救援车队去北川救人,当他第二趟到北川中学救援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啊,那不是温总理吗?当时,温总理正站在一辆通信应急车,大声对救援部队说“要想尽一切办法救人……”总理离他很近,凝重的表情给李代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总理都亲临现场,我们更应该伸出双手帮助近在咫尺的同胞啊。”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李代全率领应急抢险队救援转移受灾群众,抢运救灾物资,全力为救灾指挥部、志愿者和医务人员等无偿提供交通保障,抢险队被人们称颂为“白色生命线”。
  据事后的一个统计,应急抢险队总行程223680公里,耗费油料近20万元,17台教练车损毁。安全转运14000余人,为灾区运送救灾物资4000余吨。
  对于当时的举动,李代全曾说过一句话:“我不去做这个事,会一辈子后悔,去做了,一辈子都不会后悔,哪怕明天身无分文。”
  老百姓记住了这支特殊的抢险队,当他们的抢险车需要加气补胎时,安昌桥头的修理店师傅免费为他们补胎加气,问他为什么不收费,他回答:“我见这些英雄们抢险救灾这么辛苦,我绝不可能收他们的钱。”
  在进入灾区救援时,老百姓见他们的车一停,就有人给救灾队员递上水来,不停地称赞:“好人!你们真是好人!了不起!”
  组成临时大家庭
  在黄土镇和安昌镇之间,辽安大道两侧,灾后重建项目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即将搬迁的安洲驾校看起来很不起眼,但就是这里,曾是两千多受灾群众温暖的“家”,至今还是北川法院和北川公安局交警大队车辆管理所的临时办公地点。国家广电总局抗震救灾“心连心”慰问团也曾来到这个特殊的大家庭演出,这里是惟──处“私人演出场地”。
  患难时刻显真情,灾后因为被援救出的受灾群众一时找不到地方安置,李代全就把他们安置在学校,5月14日,600多名失去家园的群众,十个人一顶帐篷,组成了一个临时大家庭。
  但接下来的问题是,这么多人的生活如何解决?当时面临的问题是,由于地震,水无法饮用,粮食从哪里来?
  李代全一面向安县的相关部门汇报,一面自己动手想办法。先是派人去买了三口大锅,又到德阳买了几百吨大米,几百斤黄瓜;水,只好找些漂白粉消毒。李代全还动员教职工将各自家里能吃的全拿来。
  “开饭了!”那个场面李代全至今仍记忆清晰,伴随着一阵吆喝声,无家可归的受灾群众排起队伍,李代全和驾校工作人员将一碗碗热腾腾的饭菜送到受灾群众手中。虽然因为没有煮“大锅饭”的经验,几乎每天吃的都是夹生饭,但受灾群众心里是暖暖的。
  因为李代全组织的救援工作突出,市、县领导决定,在学校内建立受灾群众安置点。李代全当即将5000平方米的绿化地、600平方米的库房和18000平方米的教练场地让出来,让两千多受灾群众住到这个临时大家庭。
  北川人民法院被掩埋了,北川公安局交警大队办公楼坍塌了,李代全热情地请他们到学校来,腾出场地和办公室作为他们的临时办公地点,这一“临时”就直到现在。
  救灾部队到达安县后无处住宿,李代全主动到抗震救灾指挥部,主动要求部队官兵在校内搭建帐篷……
  那段时间,李代全的大家庭里,有受灾的安置群众,有部队官兵,还有志愿者。他把他们都当做家里的亲人看待。200多名山东援建公安当时也住这,走的时候,李代全特地在安昌镇为他们饯行,还给他们每人买了一小袋茶叶作为礼品,山东汉子被他的一片真情感动。
  6月21日下午,国家广电总局抗震救灾“心连心”慰问团来到绵阳演出,听说李代全的事迹后,特别将舞台搭在了这个特殊的大家庭。主持人赵保乐将李代全邀请到台上,赵保乐深情地说:感谢学校,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安置了这么多受灾群众,他为这个大家庭感到自豪。冯巩、屠洪刚等演员在演出中,都称赞这个大家庭“体现了中国力量”。
  演出中,受灾群众来到舞台上讲起了大家庭中的感人故事,许多人都流下了眼泪。
  8月5日,漩坪乡的群众全部撤走。李代全不愿意被离别感伤,躲得远远的。但是他的手机却被两千多条言谢感恩的短信打爆了。在这个“家”里呆过的人用不同的言语表达同一个意思:“感谢”,“我们这辈子都不会忘记这里”……
  志愿者们要走了,李代全向他们承诺:你们要回家,我们尽最大可能安排车辆送行,从2008年12月到2009年4月,共义务安排车辆215趟次,将3000余名志愿者安全送至车站机场。
  把别人放到最大,把自己放到最小,李代全的义举让很多人落泪。
  后来,很多媒体都盛赞李代全为“抗震英雄”,他却一直表示愧疚,说“我做得不是太多,而是太少,如果我的企业再大一点,还能再多做一点……”
  点了27盘回锅肉
  一位参与抗震救灾的部队首长在得知李代全的举动后,曾感动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在自己遭受巨大损失的情况下,还能第一时间站出来帮助其他人的民营企业家!”
  在5·12大地震中,李代全的企业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安洲驾校教学楼在地震中坍塌,场院地变河床,平武两所学校教学楼成为废墟,安县的19间教学楼成为废墟;机动车检测中心厂房倒塌,仪器设备损坏;北川学校的4台教练车和47台电脑等教学设备本可以转移出来,但因一直忙于救灾,最后被唐家山堰塞湖无情地冲走……
  在最艰难的时候,李代全的千万资产只剩下不足3万元。
  5月18日、19日,李代全到县上开完会后,找到县交通局,看指挥部能否解决些油票?当时,应急抢险队所用的油料人员费用等全部是李代全“贴起”,已经捉襟见肘,实在是没有办法了。但指挥部的答复是“我们也没法”。
  当晚,回到帐篷后,李代全怎么也睡不着。辛辛苦苦打拼这么多年的资产一下子就没了,几百号人不到3万元,一天都撑不下去啊。想到这里,李代全流泪了。他的心头一阵阵的酸楚:地震后伤残学员400多人,退费学员高达1000多人,地震后基本上没有人学车,今后的出路在哪里?那段时间,有一个教练的妻子在地震中遇难了,他每晚在帐篷外哭喊妻子的名字,那悲凄的声音更增添了人们心头的悲伤。
  “大不了把车卖了,给员工们一些补偿,我再去打工挣钱!”凌晨4点,李代全从悲伤中渐渐平静下来,“不管怎样,我们活着的人不能倒下啊”。
  李代全一方面做好安置群众的工作,鼓励大家走出地震阴影,一方面给员工们鼓舞士气。有一晚,运送完救灾物资后,他带着12名员工到绵阳,给大家“打牙祭”。在一家饭馆,每人点了一份回锅肉,看到每个人的盘子里都吃得精光。那段时间,大家没日没夜的抢险救灾安置受灾群众,“心里痨得慌”。看到这情景,李代全心里很不好受,他咬咬牙,又一人点了一份,那天,他们整整点了27盘回锅肉,一人两份,带回去3份。“那是这辈子吃得最香的回锅肉。”
  在李代全的带动下,学校员工在抗震救灾中没有一个人退缩。教练高万强的妻子在地震中不幸遇难,然而他只在家中呆了一天,就投入到救灾一线。他说:“我要救人,救出更多的人,让更多的家人团圆。”员工左宁,一位年轻的母亲,在地震中失去了父母双亲和儿子,她强忍着悲痛,第二天便回到了救灾队伍中参加抢险。55岁的员工杨国政,地震当天正在北川分校教学,灾情发生后,有一名学员受重伤,他马上和另一名学员冒着滑落的飞石及山体塌方的危险,用了近4个小时,从废墟中把伤员抬到安全地带,而他又支撑着疲惫的身体返回去救人……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22#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7 16:15:22|只看该作者
   11.羌文化重建 他殚精竭虑
  彭越
  他是土生土长的北川人;他是敢于直言的羌文化保护者;他被称为羌文化的狂热分子……
    “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旅游”
  今年1月11日,在老龙山羌族民间艺术团驻地,艺术团团长、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杨华武焦急地等待着赵兴武的到来。这段时间,赵兴武正为艺术团的节目打造和调整殚精竭虑,出谋划策,同时还在积极帮忙联系到上海演出。
  不一会儿,赵兴武风尘仆仆从北川赶到,几句话之后,杨华武焦躁的表情换上了轻松的笑容。“赵老师是我的及时雨,我有了什么困难,最先想到的就是他。”杨华武对记者说。
  地震之前,杨华武在青片乡五龙寨组建了一个歌舞队,表演传统羌族歌舞,又结合本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搞起了旅游,在羌区很有影响,生意一度很火爆。通过多年实地考察,赵兴武发现青片河一带是羌族文化最原始浓郁的地方,因此从震前开始,他就全力支持杨华武搞旅游开发。
  大地震后一个月,杨华武找到赵兴武,说他想从抢救羌族民间歌舞出发,把歌舞队重新组建起来,赵兴武又第一个站出来支持他,就这样,赵兴武成了杨华武的羌族民间艺术团的文化顾问。
  为了让羌文化的传承具代表性、广泛性,赵兴武建议杨华武把歌舞队变成歌舞团,团员要在松潘、平武等各个羌民族聚居区招收。“保护、传承羌文化主要靠羌族普通老百姓,羌区的人民就是羌族文化的传承载体,离开了他们说羌文化保护就是一句空话。”在打造艺术团时,赵兴武建议把艺术团基调定为表演羌族民间的歌舞,“穿民间老百姓穿的服装,跳老百姓的舞,唱老百姓的歌。”这也成为羌族民间艺术团后来的发展方向。
  为了争取援助,赵兴武又帮助杨华武策划和制作宣传画册、光碟,介绍青片乡原生态的羌族文化,向对口援建青片的山东省威海市推介艺术团。最后,艺术团成功申请到了60万元宝贵的运转资金。
  艺术团成立的一年多时间里,总计演出186场,成为整个羌区震后唯一的一支以传承羌族文化为主旨的民间艺术团队。现在,在赵兴武的建议下,杨华武正准备带领他的羌族民间艺术团重返羌寨,把家乡的旅游重新搞起来。“羌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旅游,老百姓会吹羌笛,会自觉穿民族服装,那是因为这样可以吸引游客,如果没有游客,你叫他唱羌歌给你听他会唱吗?”赵兴武说。
   反对“挂一排羊头造型”
  长期的田野考察给了赵兴武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庞,也给了他一个结实的身板,今年已过60岁的赵兴武爬山过寨一点不输给年轻人。在很多北川人眼里,赵兴武是个羌文化领域的传奇人物。
  震前,赵兴武将自己多年实地考察的羌文化资料汇集成书,写成《北川羌族》,成为北川第一部系统、全面地讲述北川羌族历史和文化的专著。后来,为了普及和传播羌文化,他又亲自动手拍摄关于北川羌族历史和文化的电视专题片,并撰写《北川县志》、《北川羌族自治县简明读本》等著作,他也因此成为从机关干部到普通村民都熟知的本土羌文化研究专家。
  震后,赵兴武在较短的时间里编写了《自治地方概况丛书》,撰写了《羌族知识简明读本》、整理出版《北川羌族民间情歌选》等书籍,为羌文化的重建东奔西走,不辞辛苦。
  负责北川旅游灾后重建规划的上海社科院专家来到北川,慕名请赵兴武做文化顾问。赵兴武对旅游重建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看法,其“羌文化要在发展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的思路,成为上海社科院所做的旅游规划文化部分的核心内容。
  作为土生土长的北川羌族人,赵兴武更关心羌文化在现实中的境遇。
  2009年下半年,安昌镇风貌改造评审时,也请去赵兴武和其他专家进行论证,赵兴武明确反对其他专家提出的用碉楼、羊头造型来体现羌族特色的建议。赵兴武对“挂一排排的羊头造型”的建议坚决反对,“如果像以前北川老县城那样,整个房子的门上、窗户到处挂着羊头造型,连垃圾桶上都挂起,就显得庸俗了,羊头对羌族人来说是很神圣的东西,可以少量局部运用,不能滥用。”
  今年1月,安昌镇已开始全面的风貌改造,赵兴武的建议体现在了每一处的改造细节中。
    “一个城都建碉楼不好看”
  2008年12月12日,北川新县城总体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的消息在网上发布,四川某媒体记者找到赵兴武,给他看了初步规划城市意向效果图,赵兴武发现,效果图中,北川新城里将出现大量仿碉房和碉楼建筑。“无论是从传承发扬羌文化还是从实用方面去考虑,在新县城内修碉房都是错误的!”看完图纸,赵兴武有些按捺不住了,“碉房、碉楼在清代时就被北川人给淘汰了,在一片平地的北川新县城修碉楼,不但不适合居住,也没有那种依山而建的碉楼效果,看上去反倒没有活力,也失去了北川的特色。局部运用可以,但不能修成一个城,那样成本高,也不好看。”
  赵兴武接着又讲了很多北川新县城不适合修碉楼的理由,“无论从观赏效果还是从实用角度来说,都不能在北川新县城里建碉房。北川气候湿润雨水较多,碉房的墙体是斜的,雨水直接打在墙体上,只要连续10天降雨,里面就容易渗水,而且碉房墙体比较厚,采光效果非常不好,即或是白天里面都要点灯。碉房阴暗潮湿根本不适合居住。茂县、汶川的碉房较多,是因为那里的雨水少。”
  谁知他的这些观点都被那位记者──记下,并迅速以《北川本土学者赵兴武叫板中规院 新县城里建碉房碉楼是错误》为题出现在各大网站上,各地媒体也纷纷转载。赵兴武的观点被报道后,著名羌学专家李绍明、四川大学历史系教授冉光荣等专家学者纷纷表示认同,他的观点最终也得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专家的认同,对最初的规划设计方案在建筑风貌上做了修改。
    “图书馆应建成羌族文献中心”
  大地震将北川羌族自治县图书馆夷为平地,馆长李春被埋75小时后获救。李春出院后,拖着残疾的身体找到赵兴武,要他为重建北川图书馆出主意,尽快把图书馆的“内容”建起来。
  赵兴武给李春建议,重建北川图书馆不能再像过去那么建,应该突出地方特色,建成一个羌族文化的资料和文献中心,“即便多年以后有些羌文化消失了,也能在北川图书馆看到以前的资料、图片和影像。”
  根据赵兴武的建议,李春以北川图书馆的名义向全国图书馆同仁发出公开信,收集和整理流传在外的地方文献、禹羌资料、北川红色文化资料及地震资料。热心的赵兴武也早就忙碌开来,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征集相关书籍及线索,弥补因地震损毁的宝贵资料。
  有人说赵兴武不像个学者,他太关注社会上的琐事了。赵兴武却淡然一笑说,“像不像学者没关系,关键是干的事有没有意义。”
  地震之后,“羌绣”成为北川羌族文化受外界关注的一个亮点,但围绕怎样发展羌绣却有很多争论,羌绣产业一时也难有大的突破。这时候,赵兴武又站了出来,一方面不厌其烦地阐明羌绣产业发展应该有的方向,一方面正埋头撰写一本关于羌绣文化的书,为羌绣文化正本清源。
  “一些搞羌绣生产的公司把路走偏了,”赵兴武说,“羌绣绣在衣服上很好看,但是把那朵花取下来放在框子里绝对难看。羌绣本来就是从头到脚绣到服饰、枕头、蚊帐等实用的东西上,单独绣,哪个来买嘛?还有,把羌绣绣得跟蜀绣、苏绣一样,那就不是羌绣了。羌绣应在图案上多变化,可以绣得更精致些,设计一些实用的小饰品、物件,也可以当旅游品。”
  儿子在五里堆教跳羌舞
  很多人说赵兴武是个羌文化的狂热分子,赵兴武却说,对待羌文化,他儿子赵柏成比他更狂热。
  2008年初,赵兴武从县政协文史办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休,熟悉各种传统羌族艺术的禅西成了他的接班人,赵兴武的儿子赵柏成也很快和禅西成了朋友。地震后几个月,赵柏成和禅西一起穿上羌族服装,坚持到安昌板房区甚至绵阳教跳羌舞。即便是大热天,也穿着羊皮褂不肯脱下来。
  有一次,赵兴武到绵阳办事,谁知在街上偶遇儿子,发现儿子穿着羌族传统的羊皮褂在五里堆教跳羌舞,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诧异的目光。赵兴武对儿子的改变既诧异又欣慰,赵兴武告诉记者,赵柏成以前也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喜欢流行时髦的东西,认为传统文化过于落后、陈旧。他以前总喜欢在儿子面前唠叨,“对羌族歌舞、服饰感兴趣的都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一般不感兴趣,这样下去过不了多久就看不到传统羌族文化了……”但赵柏成总是一笑而过,根本不当回事。
  地震后,羌族文化损失惨重,赵兴武的忧虑对儿子起到了很大震动作用。儿子做起了一名志愿者,负责在板房区放电影,后来又帮着收集地震文物。只要有空,他就跟着禅西交流羌族艺术,联络一帮羌族年轻人跳羌舞,为了能学到更多的羌族文化,他干脆就在博物馆打起了零工。后来他又找到羌族民俗文化博物馆的陈仕琼学羌语,现在不但会说很多羌语,还搜集了很多极具价值的本土羌歌。
  2009年下半年,北川旅游局办了个学习班,赵柏成把父亲写的羌文化书籍一本本拿来阅读后,就壮起胆子去给其他年轻人讲授羌文化……
  对此,赵兴武很欣慰!
521#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7 15:39:16|只看该作者
  组建羌族艺术团:歌是原生态。舞是原生态。服装也是原生态

杨华武说,以当时的他看来,北川地震了,其他地方肯定没事,绵阳肯定没事。没曾想他千难万险到达绵阳时,发现绵阳也是黑灯瞎火──这时他才明白地震的严重程度。
  那个傍晚,杨华武在绵阳的街头晃荡。电话不通。他只有一个周长清司机的电话。天黑尽时,他的电话终于响起,是一个朋友打进来的。朋友开车来接他。见到朋友,想到北川没了,家没了,他已经一无所有,万般情绪涌上心头,他只能说出一句话:以后我要在绵阳讨口了!
  周长清司机的电话终于打通。他详细地告诉他周长清的位置,让他赶快去救人。
  时间就到了5月13日。他没有在绵阳讨口。当他听说北川的受灾群众都在九洲体育馆时,他想也没想就往那里跑。
  在九洲体育馆,他用一张纸板写上三个字,青片乡。由此把青片乡的人组织在一起,征集救援物质,分被分粮,安抚乡亲。
  5月22日,他回到青片乡。五龙寨里,他看到的是大家自发组织起来,互帮互爱。当时有几百游客被困在寨子里,乡亲们为他们送衣送米。
  5月23日,作为青片乡正河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召集了震后第一次群众大会。他在会上说,眼前的灾难之大,两三年内都很难恢复。又特别是旅游的恢复,需要的时间更长。眼下最重要的,是自救,生产自救,抗灾自救,是把庄稼做好……
  第二天,就有乡亲开始翻修倒塌的房屋。
  直到此时,杨华武说,他的脑子里并没有想过太多有关羌文化的东西。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帮助乡亲们找钱找出路。他去了一趟丽江和贵州考察,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路子,回来之后向乡党委书记蹇斌汇报,交流中,蹇书记谈到国家提出要保护羌文化,听罢此言,杨华武的脑子灵光一闪。
  杨华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羌年的传承人,若干年来他一直在从事着羌族文化旅游开发工作,由他亲手开创的五龙寨也就此成为北川羌族文化旅游的著名景点。一场地震,县里不少羌族文化的传承人遇难,五龙寨歌舞队的五六十人也瞬间散去。
  应该将他们重新聚集起来,再搞一个羌族艺术团。
  他们的想法很快得到援建青片乡的山东省威海市的支持。6月10日,威海市援建指挥部总指挥冯德阳表示,愿意从资金上援助,支持重建羌族艺术团。
  说到重组人马的那段经历,杨华武的脸上洋溢着进行曲般的明快和刚强:打电话,让他们互相转告,条件公开讲明:第一,热爱羌文化;第二,能唱一百首羌歌,或者能跳各个羌区的锅庄;第三,愿意为羌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出力流汗──当时不敢也不能承诺工资,只能说得含糊点。
  6月20日,仅仅十天时间,羌族艺术团成立。其中包括从小生长在阿坝理县山区,后来任茂县歌舞团编导的韩树康。用杨华武的话说,韩树康的歌舞能力非常强。大地震后,他正住在茂县的帐篷里无事可做──他们这样的人,一听说能为弘杨羌文化出力,提着包就来了。
  韩树康到达绵阳后,杨华武与他一起,从绵阳到平武,再翻雪宝山,过松潘,经茂县,再至青片乡──全程630公里。
  排练于7月1日,在青片乡的板房里正式开始。余震不断。每天明显的震感不下三五次。板房里虽然不怕地震,可艺术团成员,都是些被地震吓坏了的人,明明呆在板房,依然下意识逃命……加之高温,酷署。排练的时间从早上七点到晚上11点。命活出来了,就得拿命去拼。
  歌是原生态。舞是原生态。服装也是原生态。原有的服装不够,就从老百姓处借。当地老百姓的生活装,就是最好的原生态服装。
  慰问演出:观众们从中感受到一种精神,感受到羌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第一场演出是2008年7月26日。
  那天羌族艺术团已经有了一个相对正式的名字,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那天艺术团全体成员从青片乡出发,坐船过唐家山堰塞湖,再坐货车到达安昌镇。演出的目的,是慰问在此地抗震救灾的部队。
  印象最深的是7月28日擂鼓镇的那场慰问演出。台下坐着部队的师长及各级领导。演出开始时,晴天烈日,不可想象的酷热天气。演出刚开始不久,暴雨倾盆,不可一世。老乡们自发拿出自己的伞,给首长们送去,可是首长不要,坚持淋着雨观看。后因暴雨实在猛烈,演出被迫停止,可当时的那种军民同心、观众与演员同甘共苦的场面,却深深地留在了脑子里。
  7月31日,艺术团慰问二炮部队。当时的情况下,各种类型的慰问和演出不少,弄得部队应接不暇。刚去的时间,部队并没有太在意。杨华武清楚地记得,演出之前,部队请大家吃的是肉丝面。吃完面条,演出开始。演至中途,坐在台下的部队首长发话了:给大家加餐──演出场面非常热烈,周围自发前来观看的群众越围越多,掌声,欢呼声,感叹声,响成一片。部队官兵和观众们从艺术团的表演中,感受到了一种精神,一种羌文化的独特魅力。
  演出结束聚餐,部队拿出自己也舍不得喝的茅台酒,款待艺术团的全体演员。
  8月中旬起,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开始到各乡镇巡回演出:慰问山东援建人员,慰问各安置点受灾群众,慰问部队官兵……半个月时间,共计演出30余场。
  2008年10月1日,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作为绵阳市国庆文艺周活动的参加者之一,在铁牛广场举行首场演出。这一次的演出与以往有所不同,之前的9月,艺术团集中排练一个月,对原有的节目,进行改编、加工、提练、升华……演出十分精彩,受到现场观众的充分肯定。
  与此同时,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的重建与异常活跃的演出表现,引起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央视七套、四套,四川电话台,各种报纸,将其作为保护羌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加以报道。
  之后,艺术团还派出10名代表,前往韩国参加国际撒满文化艺术研讨会。研讨会上,羌笛,口弦,释比,羊皮鼓,多声部无伴奏演唱等羌族文化的传统经典节目,登上了国际舞台进行展示。
  最难忘的是2009年春节,温家宝总理要到北川过春节。吉娜羌寨里,杨华武成了“支客士”,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的演员们,是寨子里最帅气漂亮的羌族姑娘和小伙。篝火燃起来了,锅庄跳起来了,作为羌历年的传承人,杨华武向温总理讲起了羌族人过年习俗:挂羌红,敬咂酒,烤全羊,跳沙郎,表演推杆……推杆表演时,温总理担任裁判,手拿一只羊角作指挥,此时,杨华武看见,温总理很开心地笑了──这是杨华武印象中,温总理若干次来北川,首次露出笑容。
  忧虑与困惑:民间文化不是纯艺术,不可以与唯美的艺术相比

2009年5月12日,大地震过去一周年。那天,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全体演员应邀前往北京,登上了央视非常6十1的舞台。
  9月22日,艺术团前往山东园博园,在园博园里的北川园,义务演出半个月。那是杨华武记忆中十分特别的一段时光。远隔家乡千山万水的山东园博园里,北川园风格独特,情调迥异。雕楼,羌寨,羊角。原生态的羌族歌舞,在异地他乡,派生出一片温暖熟悉的家乡的气息。艺术团的演出在这里受到空前欢迎。
  演员们的演出强度极大。每天平均演出四场,几乎没有休息时间。杨华武告诫大家:在这里,你们只需要记住两个字:谢谢!记住一定要把我们羌族的文化表现出来,表演好,一定要带着感恩的心态,喊跳就跳,喊演就演。
  从北川青片乡走出的这支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走过了千山万水,如今又回到了绵阳,在老龙山临时兴起一个五龙寨,驻扎下来。转眼一年多时间过去,说到个中甘苦,杨华武一言难尽。以杨华武看来,歌舞是最能体现一个民族品质的表达方式。而艺术团的存在,无疑是保护和传承羌族活态文化最有效的方式。
  地震之后,保护羌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文化重建,怎么才能真正建好?是指硬件还是软件,还是软件硬件都重要?是以建筑为主,还是以人为主?
  这些问题萦绕心中,让杨华武生出深深的忧虑。他担心羌文化的保护说得越凶,羌文化也因此消失得越快。
  何以有此担心?一场地震,许多羌文化传人遇难。幸存者,散落各地,一些年事已高,一些已做其他选择。
  留在羌文化队列中的,如艺术团的一些成员。他们身怀绝枝,分别是羌文化传统经典项目如羌笛,口弦,释比,羊皮鼓等各个方面的艺人。可如今他们与艺术团一起,甚感处境尴尬。如何生存下去,是他们面临的第一难题。
  也曾想过走出去,与市场接轨,做商业性演出。只是在杨华武看来,羌族民间文化的价值,更多的是交流和展示。如果将其当做纯粹的文化商品,必然有其局限性。民间文化不是纯艺术,不可以与唯美的艺术相比──艺术与文化,杨华武以为存有很大差别。
  如今,北川民间艺术团的演员们,来自各地羌区,茂县,理县,汶川,青川,甚至青海……他们汇集在一起不容易。杨华武希望,有一天,艺术团能在北川新县城有一块自己的地壤,像一棵大树生长在自己的家园。他说,那时候,当北川地震博物馆正式开放,当北川新县城建成,天南地北而来的游客们,他们看过了地震的惨暴,还需要看羌族人的生活,羌族人的文化──那就是精神重建,那就是羌族人民重新站起来的鲜活例证。
  采访至此,记者欣赏杨华武做事的气魄,也为他对保护羌文化的拳拳之心所感动。但同时,记者又想,以一个普通观众的眼光看过去,人们究竟希望看到怎样的一台羌族风情演出?
  那一定是羌族文化元素鲜明,羌族味浓郁,又同时是时尚的,鲜活的,充满着向上的气息和昂扬的生命力的。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结合点,在原生态与时尚之间找到相交点,由此走出一条通往大众也同时通向艺术的路,这既是观众的需求,也是所有民族文化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方向。
  正所谓,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20#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7 15:38:48|只看该作者
  10· 杨华武──忧患的、固执的羌文化保护者

贺小晴

杨华武是名人,也是个典型的羌族汉子。

他高鼻梁,深眼窝,黑皮肤。酒桌上,他三句话不到,站起身,双手捧着酒杯,唱起了酒歌。
  有人说北川的羌族汉化得厉害,除了还知道咂酒和一点马虎的锅庄外,几乎看不出任何特别。见过了杨华武,你便知道这话并非客观。其实杨华武所在的北川青片乡,就是个羌风浓郁的地方。全乡98%是羌族,很多村民至今还说羌语。地震前,在杨华武的倡导和组织下,组建了一个五龙寨,一支羌族表演队,青片乡也就此成为羌族风情旅游景区。
  地震改变了这一切。

地震之后,杨华武以一种更加执着的精神,为羌文化的保护奔走呼号,不遗余力:北川羌族民间艺术团由此成立,许多羌文化传承人从各地羌区汇集而来。杨华武一边为羌文化的保护与展示奔走不已,一边又为它的现状和未来忧心忡忡,记者采访时,他的眼里,不时泛出难以言表的忧伤和茫然……
   周长清是他请来开发五龙寨的,如果他出了事,杨华武很难心安

2008年5.12那天,杨华武正在北川老县城与一位名叫周长清的开发商研讨着五龙寨进一步开发的事。那时的五龙寨作为北川小寨子沟自然风景区内的一道独特的羌族人文风情体验景点,已经久负盛名;那时的杨华武也是畴躇满志,要将五龙寨做得更加成熟美丽使之誉满天下。
  地震就是在那一刻突然袭来。

据杨华武后来回忆,当天中午,他们在一家位于三楼的茶坊谈事。参与商讨的五个人。摇晃之初,他像许多北川人一样,只是说了声,地震了,根本坐着没动。几秒钟之后,摇晃以一种摧毁一切的态势加剧,他们开始往外跑。他因为迟疑稍久,跑得慢些,刚跑到楼梯,楼房轰然垮塌,当时他的眼里,跑在前面的四个人已经不见。
  他被震去了哪里至今他也说不清楚。之后他醒过来,从废墟中顺着有光亮的方向爬出来,再从脚下一道至少有三米高的坎上跳下去。他说跳下去后,他清楚地看见天突然黑了,他在心里喊:天呐,难道老天爷真的要收人吗?
  过后他才想通,他以为当时的那一刻天黑,是因为地震引起的垮山,四面的山同时垮,漫起的尘土,把阳光遮断了──是真正意义上的遮天蔽日啊。
  天重新亮起来后,眼前的世界全变了。残垣,断壁,哭喊,呼叫……他没有哭,也没有害怕,魂像从体内飞走了一般。这时候,他看见废墟中一阵异样,那个叫周长清的开发商从废墟里钻了出来。
  杨华武用了一句老话来形容他重新见到的周长清:他七窍来血,耳朵,鼻子,嘴巴……一条大的血流从脑门直流而下。但他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用茫然的眼睛问着:怎么了,刚才发生了什么?
  之后周长清昏倒,受伤之重,以至于后来伤愈之后,他仍然不明白当时的一切究竟是怎么过来的。
  看见周长清后,杨华武反而清醒过来,也坚强起来。有一个声音始终在告诉他:周长清是他请来北川的,是来开发五龙寨的,如果他出了事,杨华武很难心安。
  之后的一切,便围绕着救援周长清而展开。
  从茶楼废墟走往北川大酒店那一段路,顶多一公里远,此时在杨华武足下,却仿佛隔着千山万水重重障碍。周围都是高高低低的废墟山,将他们停足的地方,围为一小块孤立无援的寂地。余震以每分钟一次的频率不断降临。楼房继续垮塌,山体继续崩溃……必须马上离开这极度危险的地方。
  杨华武说到那段背着周长清逃生的经历。他说若干年前,他一人背一两百斤不成问题。可如今,他已经多年不干体力活了,自身的体重也增加至一百五六。而周长清也有至少一百五十斤的体重──他背不动周长清。可是与他同行的两个人,一个腿部受伤,一个腰部受伤,只有他似乎是完整的。他弯下身体,让人将周长清放在背上。
  背上的周长清因为不醒人事,人瘫软,往下滑。他只好死命拽着他,再让后面的两人往上推……300米不到,他的额头,豌豆大的汗珠直往下砸。
  到达相对安全的地方,北川大酒店门前广场时,杨华武放下周长清。这里当时已聚集许多受灾群众。前面就是山倒拐,路已被彻底堵死。杨华武为周长清找来药物布条,为他包扎伤口。背他出去已不可能。他又去找来五床被子,再扯些废墟中的窗帘,为他铺好盖好。之后他站起身,对着不醒人事的周长清说,兄弟,你要坚持住,我去找人来救你!
519#
 贺小晴 发表于: 2011-3-17 15:24:57|只看该作者
   9·胡覃 善于攻艰破难的北川汉子
  彭越
  在与曲山镇党委书记胡覃见面之前,曾有好几位北川干部对记者说,胡覃是北川所有乡镇中,日子最难过的书记。的确,作为北川受灾最严重的乡镇的父母官,面前难题重叠、矛盾交织,想过轻松的日子确实不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日子最难过”还有一层意思:胡覃的爱人和众多亲人在地震中遇难,胡覃是独自带着读小学的儿子和哥嫂遗留的孤儿过日子的。但村干部和村民对胡覃的普遍评价却是:“特别为我们着想,特别能解决困难。”
   铁书记的本色
  胡覃有一个“铁人”的绰号,“不只是因为他人长得黑而壮实,而是工作起来不知道疲倦,不知道苦累,那些偷懒的干部最怕跟他下村。”一位村干部告诉记者,这个绰号早在胡覃任白什乡党委书记时就有了。2006年12月26日,白什后街发生大规模山体滑坡,他连续多日坚守在灾害现场处置突发情况,在确保全乡群众无一伤亡的同时,他的眼睛却因为连续熬夜出了问题,在医院做了简单治疗后,又绷着纱布回到了白什地质灾害现场,把不愿搬迁的“钉子户”感动得流着泪自愿搬离了危险地带。
  5?12地震发生时,调任北川香泉乡党委书记不久的胡覃正赶往村上检查工作,从滚落的巨石中突围出来后,胡覃第一时间冲到香泉中学查看灾情,随后在通讯、交通全部中断,与外界完全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及时成立了抗震救灾指挥领导小组,召集幸存干部立马分头到各村、各矿山抢险救灾。三天后,胡覃才得知妻子、岳母、妻弟夫妇,都被深埋在了北川城垮塌的废墟下!
  没有时间伤悲!胡覃随即带领群众抗灾自救,亲自带着5台挖掘机和推土机抢通了邓通路,为抗震救灾赢得了宝贵时间。地震后一个星期,香泉乡在全县率先完成了“四通”:通电、通水、通路、通通讯。6月,北川第一批受灾群众安置板房在香泉乡建成入住,6月1日全县第一所板房小学在香泉开学。5月15日,香泉乡人民政府制定《关于香泉乡5?12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实施意见》,这是北川境内第一个灾后重建实施意见。
  5月下旬,唐家山堰塞湖告急,香泉乡地处下游低洼地带,距离唐家山仅28公里,胡覃迅速带领全乡干部,紧急组织转移1300多名群众避险。有些老百姓不愿意离开,就跟干部们“躲猫猫”,有些人甚至为了家里的一头猪而不肯走。胡覃就带着全乡干部挨家逐户动员,强制撤离。把群众迁移到安全地带后,他们又帮忙为群众搭建帐篷,一个多月棚户生活中,他们头顶烈日,防中暑、防疫情,半夜送孕妇到医院……6月中旬,堰塞湖成功泄流,洪水淹没了转移区域1/3的房屋田地,香泉全乡无一人伤亡。这时村民才发现,日夜为他们操劳的铁书记整整瘦了一圈,脸庞被太阳烤得黑亮。
  铁书记的柔情
  堰塞湖成功泄流后,组织上决定调有多次成功救灾经验的胡覃到受灾最严重的曲山镇任党委书记。曲山镇是原北川县城所在地,在5?12地震中遇难失踪12726人,万余人致伤致残,十几个村和社区被山体整体掩埋。该镇基础设施毁损,干部群众身心受到严重打击,村、社基层组织全部瘫痪,群众急需安置,灾后重建任务异常繁重,成为北川最难开展工作的地方。
  上任伊始,胡覃便面临巨大考验。此时,全镇仍有11000多群众在最大的受灾群众安置点九洲体育馆临时栖身!上任的第一天早上6点过,胡覃就带着3名镇干部到达九洲体育馆,动员这万余群众返乡重建。
  出乎胡覃预料的是,“当时老百姓情绪都很激动、很悲痛,加之余震不断,大家如惊弓之鸟,不愿回到痛失亲人的伤心之地。”特别是伤亡最重的回龙社区,群众情绪几乎失控。这个社区的书记、主任都在地震中遇难,原先的8个居民小组长也仅剩下一个。了解到这些情况后,胡覃立即组织党员和村干部在九洲体育馆召开坝坝会,把一些在抗震救灾中表现较好的党员群众补充到村委中,迅速把村干部队伍建了起来,然后分成19个小组,入情入理地去动员村民返乡,并妥善安排了受灾群众回乡后的吃、住问题。
  “胡书记和我们一起流泪,一起想办法克服困难,所以大家都听他的、信任他。”石椅村的陈华全回忆当时的情况说。
  通过10多天的努力,到2008年6月29日,曲山镇的群众全部迁移到了各安置点。
  这时候,胡覃又遇到了两个棘手问题。一是群众、干部、党员的思想极不统一,大部分机关干部在地震中遇难,没遇难的12个干部家中也都有人员伤亡,干部处在悲痛中,很难全身心投入工作。另外,震前曲山镇是县城所在镇,条件相对优越,震后落差很大,胡覃上任当天晚上开会,12个干部就有8个要求跟新县城一起走。村社的情况也很糟糕,全镇遇难的村干部多达24人,一些村社群龙无首。胡覃意识到,必须尽快统一党员干部的思想,才能开展好下一步的工作。通过与干部反复交心、谈心,讲道理,把干部思想基本统一起来了,紧接着又完善村级组织,统一群众思想,把大家的精力都集中到灾后重建中来。曲山镇受灾群众安置点分布在绵阳永兴、安昌、任家坪和邓家四处,永兴到任家坪有70公里之遥,而邓家片区则由于北川县城阻隔,须翻山越岭或绕道江油。在这漫长的安置点沿线,胡覃率领曲山镇干部深入到各个安置点了解群众的安置情况,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困难,树立群众重建家园的信心。
  稳定问题是另一个棘手难题。在5?12地震中,曲山镇遇难学生857名,一些家长情绪难以平抚。茅坝村村民王四娃因女儿被垮塌的教室砸伤,造成高位截肢,多次质疑教学楼质量,挑起部分家长闹事。胡覃没有采取高压手段,而是亲自登门开导劝解,帮助他解决家庭实际困难。王四娃被胡覃的真情感动,后来主动劝解其他闹事的家长,现在王四娃已当选为村主任。
   铁书记的豪情
  2008年9月22日到24日,连续三天陡降暴雨,松散的山体被雨水肆虐冲刷,巨大的泥石流扑向劫后余生惊魂未定的受灾群众,一场百年不遇的洪灾泥石流爆发了!曲山镇24名群众不幸遇难,5000多人再次失去居所!邓家片区通讯、道路、电力全部中断,成为孤岛。
  9月23日傍晚,胡覃率领300多名民兵群众,从老县城涉过滔滔洪水,趟过齐胸深的泥石流,冒着沉沉夜色和瓢泼大雨,顶着处处都在塌方、滑坡的危险,穿越近700米“大滑坡死亡地带”,徒步翻越45公里毁塌的山路,为乡亲们送去干粮、大米、衣服等生活用品。“我们赶到邓家的时候,老百姓正携儿带女准备背井离乡,看到我们出现,他们那绝望的眼神瞬间充满了感动和希望,含着泪微笑着,真的是让人心都碎了。这个时候,我更深切感受到自己作为党的一名基层干部肩负的职责和使命!”
  “谁也没有料到9月底了会下那么集中的一场暴雨,专家都没预料的事行政干部更不可能预料到,但是没有预料到并不代表没有责任,泥石流在我眼皮底下冲走20多个群众,我内心一直非常愧疚。”胡覃眼里闪着泪花告诉记者,因为这件事他一直非常自责,曾一度想辞去曲山镇党委书记这个职务,但最后还是硬撑了过来。
  那三天三夜里,胡覃没合过眼,一直穿着湿衣服救援。“当时穿了个短裤,腿被洪水泡得雪白,肿得老高,事后才想起,24日那天是我37岁的生日,这个真是个特殊的生日啊!”
  渡过洪灾,来不及休息,胡覃就组织干部群众为过冬做准备。胡覃知道山区的冬天来得早,气温也更低,必须未雨绸缪做好老百姓安全越冬的工作。
  邓家片区因当时道路不通,板房材料迟迟运不进去,胡覃就组织人员采购了一批彩钢瓦、石棉瓦、层板、木材,发动干部群众自己动手搭建简易过冬房840多间,与此同时建立了6个集中越冬物资储备点,使全镇群众安全度过了灾后第一个寒冬。
   铁书记的激情
  很长一段时间,安置失地农民成为胡覃最头痛的问题。
  曲山镇因灾失地农民安置任务最重,全镇因灾失地涉及16个村2316户,7140人。刚开始的时候,各个村的受灾群众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想跟新县城走,有的想去擂鼓镇,有的想在任家坪集镇安置,而这些想法都与具体的安置政策相矛盾。为了将安置工作顺利进行下去,胡覃走村入户给老百姓宣讲安置政策,与老百姓交心谈心,帮老百姓选择安全的重建地址,同时县上和镇上联合组织工作队,帮助老百姓迅速展开家园重建。现在,全镇的失地群众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永久性房屋建设。沙坝村,这个部分村民曾经三次堵车、断道、冲击政府,要求进新县城的村子,在胡覃的帮助、说服下,现在已转变成重建最积极的村子,全村已有80%的农房完成主体建设,85%的村民有望在2010春节时入住新房。
  “失地农民安置不比抗震救灾容易。”胡覃对记者说。那段时间他天天下乡给老百姓出主意,帮老百姓解决困难。施工队伍找得到吗?钱从哪里来?什么时候平整地基?什么时候动工修建?他仿佛就是老百姓的一个家庭成员,事无巨细都为老百姓着想。
  全镇18个失地农民安置村,除了2个城中村跟新县城走,还剩下16个村,胡覃一人联系了其中的13个村。胡覃联系的曹山沟村在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后来又被“ 9?24”洪灾泥石流掩埋了10多米,很多老百姓畏惧次生灾害还有可能发生,不愿意在原址修建房子。针对群众心理,胡覃在曹山沟因地制宜,把从安置点拆回来的板房材料利用起来,下面码砖,鼓励老百姓修建砖板结构的房子,这样的房子降低了成本,修建速度快,又安全,老百姓都乐于接受,现在全村已有95%的人家建成入住,剩下的几户也在修建之中。
  大水村的唐大爷本来定在邓家安置点安置,但他却找到胡覃说,自家没钱去邓家修统建房,家中原来的位置相对安全,想在原地址重建。胡覃实地去考察后同意了他的要求,同时利用镇上的扶困基金,帮他把堡坎打起来,把旧房材料拆出来。现在唐大爷的新房已经在原址建好并入住。
  “多替老百姓着想,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这便是胡覃克服困难的秘诀。
   铁书记的亲情
  家园还在恢复重建中,胡覃却早就在为今后的发展进行谋划了。
  2009年年初,胡覃每天跟一般干部一起熬更受夜,守工程进度、抓质量,在凉风垭短时间内打造出羌风羌韵十分浓郁的卓卓羌寨,开启了全镇恢复发展旅游产业的序幕。2009年春节,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亲临卓卓羌寨视察,并为卓卓羌寨欣然题词。
  现在,石椅羌寨、景家村、杨柳坪村,也都围绕旅游在进行风貌改造。胡覃又从五龙寨引进了经营人才和羌文化传承人,对村民进行培训,他想结合地震遗址博物馆建设,把旅游做成曲山镇的主导产业。
  “这些村子水果资源也比较丰富,与羌文化、地震遗址博物馆结合起来,形成曲山特色的乡村旅游,这样就为老百姓今后的发展找到了出路。”胡覃说。
  说到家庭,胡覃却沉默了。由于忙于工作,胡覃只有把年幼的儿子和已成为孤儿的侄女辗转寄养到广元、安县、三台的亲戚家。孩子承受力低,特别思念妈妈,有一次,儿子突然问胡覃:“爸爸,哪种方式自杀最不痛苦?”“我顿感头一炸,吓了一跳,对他说,孩子,你妈妈、奶奶都希望你好好生活、好好学习,你现在这么小,想这些干啥?只有好好学习,才对得起你奶奶、你妈妈!”孩子沉默不语,这件事至今让胡覃耿耿于怀。
  亲情无法割舍!多个亲人在地震中遇难,胡覃只能将泪水咽进肚子,用夜以继日超负荷的工作来麻痹自己心中的伤痛。他的尿结石病情多次发作,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但他强忍剧痛,在办公室里一边输液一边工作,“全乡的老百姓也都是我的亲人。是人民的期望,是肩上的责任,支撑着我。”一直以来,他每天最多只休息四五个小时,“别人见我都说我老了20岁。”胡覃自嘲地说。
  2009年“七一”,胡覃被中共四川省委授予“优秀乡镇党委书记”称号。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1 10:56, Processed in 0.078000 second(s), 14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