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790|回复: 12
 2熊猫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5 20:21:43|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其他重上折多山

 [复制链接]
罗达志/文
  出康定西南,川藏公路盘山而上。汽车喘气似的在弯陡的山路上爬行了1个多小时,拐过一道长长的回头线,便到了折多山南端的垭口。路边的标志牌上写着:“折多山  海拔4298米”。
  这是一个晴朗的夏日,我驱车登上折多山。站在垭口,放眼望去,长天如洗,苍山如海,迭岭如城,接野横空,邈远辽阔。终年不化的雪峰灿若银屏,横亘在天地交接之间,在日照下反射出冷森森的白光,显得无比圣洁。湛蓝的天幕下,几片白云从北方飘来,如绢如絮,缓缓滑过我的头顶,挂在西南的天际。地上碧草如茵,不远的山坡上,一簇簇错杂丛生的野花,黄的、白的、粉红的和淡蓝色的争相斗艳。公路的边坡上有一座嘛呢堆,整齐有序地堆叠着刻有 “六字真言”的经石。嘛呢堆的中央竖一木竿,竿上横牵斜拉着几条黑色的牛毛绳,挂满了彩色各异的经幡和白色的哈达。山风吹过,绳上的经幡猎猎作响。经年累月的雨打风吹,把嘛呢石冲刷得格外干净。我从提包里掏出一条哈达,躬身系在嘛呢堆的经绳上,心中默然,思绪迭起。许多年前,我就是从这里越过垭口,走向雪域。俯仰之间,时光流淌了半个世纪。而我初过折多山的那天、那风、那雪、那路、那车却恍若昨日。现在策杖重来,已是山形依旧,人物异时了。
川藏公路在折多山的山腰呈“S”形缠绕
时间:2005-5-3 12:32:51

摄影摄像雷康
  川藏公路越过垭口后,在山腰呈“S”形缠绕而下,然后沿河谷向西延伸,消失在视野的尽头。我们的汽车在立曲河边停下来加水。山风带着寒意吹来,嫩黄色的河水从我眼前流过。水面上波光闪烁,宛如彩带缀在绿茵茵的草甸上,与远处终年不化的雪峰相映,色泽分明。许多不知名的野花开满浅丘漫坡,显得生意昂然。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之后,一群牦牛躜出草丛,为首的一头浑身粗黑,盘着犄角,蹬开四蹄踩进河里,埋头喝了几口水,昂起脖子,摇摆着它那簇状的黑尾巴,楞着双眼退到岸边,转身向下游的河滩走去。
  立曲河为雅砻江中游的支流,发源于折多山上的柯哲德沼泽地带,自北而南纵贯木雅地区。木雅地区是指雅砻江中游以东,道孚、丹巴以南,九龙以北,折多山以西的地域。据学者研究,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乃是古代的党项人,唐时被东侵的吐蕃征服,“其故地陷于吐蕃,其处者为其役属,吐蕃谓之弭药(木雅)”(《旧唐书》)。在漫长的民族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一支具有独特文化、语言和习俗的木雅藏族。木雅人承袭了古代党项人“累石为室”的习俗,善长垒石建筑。我们的汽车沿河西行途中,但见一座座木雅藏寨散布在河谷坡地上,高达数丈,墙体均用乱石垒砌而成,多为三层,屋顶四角堆放着洁净的白石。显然,这是古党项人的白石崇拜遗风。至今,在立曲河畔的一座小村,还矗立着两座毗邻的古碉,算得上是木雅地区的标志性建筑。那拔地而起的八角碉,凌空屹立,历经风雨剥蚀、战火硝烟、地震灾害,依旧巍然于蓝天白云下,傲视着雪山草原。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过去,依然线条笔直,墙体坚实,棱角如锋。想来,在遥远的过去,这里曾是风啸马嘶,鼓角争鸣,杀声冲天的战场。古代强盛一时的党项人淡出了历史舞台,横断山脉的民族走廊上走来了木雅人。苍莽的折多山留下他们的梦痕,见证了他们的沧桑。曾几何时,险峻雄伟的古碉成为遗址。现在的木雅人早已融入藏民族中,与藏民族整合为一个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心理文化素质的有机体。或许,在折多山的雪峰下,木雅人可以找到他们祖先遗落的梦。
  藏语把折多山称为“折拉”,意思是“岩石山峰”。其实,在青藏高原,折多山算不上险峻雄奇,它只是横断山脉的大雪山中段,主峰海拔4962 米。南北纵贯的山脊,成为大渡河与雅砻江的分水岭。由于它首当康巴南北交通要冲,扼入藏门户,古代的川藏茶马驿道,现代的川藏公路,都必须经过折多山。康藏地区人们习称的“关内”、“关外”,就是以此山为界,翻过折多山南端的垭口,才算进入了真正意义的雪域高原。多少年来,在这条穿越横断山脉的茶马古道上,走过赴藏的官员、戍边的军人、商旅的马帮、朝圣的信徒。岁月驰流,如今古道早已坍毁,而那些远去的背影,仍在历史的苍烟中似隐若现。到了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为了解放百万农奴,保卫祖国边疆,进军西藏的人民解放军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在高寒缺氧的世界屋脊上移山填壑,筑路架桥,修通了被称为“连接北京和拉萨的金桥”的川藏公路,把五星红旗插上了地球之巅,终结了千年川藏茶马古道的历史。折多山便是川藏公路上第一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历来称为“康藏高原之关”。
  上个世纪50年代,在毛泽东“为了帮助各兄弟民族,不怕困难,努力筑路”的指示下,我们支队进入康巴修筑川藏公路南线。那是一条穿越横断山脉,横贯康南,西抵拉萨的交通大动脉。在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转战于康巴大地,踏遍雅砻源头,累越雀儿山巅,战冰雪,斗严寒,度荒烟,临绝域。在巍峨雄奇的横断山脉,惊涛拍岸的大渡河畔,浩荡奔腾的雅砻江边,莽莽苍苍的原始森林中,挥洒青春和汗血,构筑起康巴地区的现代公路交通网。康巴见证了一代筑路者的奉献与忠诚;拼搏与艰辛;激情与挫折;耕耘与收获;追求与失落;欢乐与苦涩。三千里川藏公路,是我们献给雪域高原的哈达。随着时光的流逝,“三春白草马前雪,九夏黄沙衣上尘”的筑路生涯,变成了历史的黄页,永远定格在我记忆的荧屏。
折多山脚下的小溪
时间:2005-5-3 11:51:43
 ◎摄影:雷康
  我来到噶达梁子。
  噶达梁子又名疙瘩梁子,系折多山脉中段东坡的分支,海拔4332米,为东谷东谷河及雅拉河的发源地和分水岭。时已入夏,山顶上依然白雪皑皑,一片银装,四围雪峰迭绵,宛如白浪接天。在未通公路以前,这是一条茶马古道,藏语称为“干尔隆巴”,意思是有白色雪峰的山沟。我想起半个世纪前,一个马滑霜浓的冬日,我们就是沿着这白色雪峰的山沟,越过这道梁子,直抵东谷河畔,进行筑路施工。从冰封雪飘的寒冬直到草长莺飞的初夏,不到一年的时间,便把公路修到“群崖之首”的嘉绒故地。五十年悠悠一瞬,归来山形依旧,地貌如前。陡峭的绝壁,湍急的流水,开山炮的回响消逝了,昨日的硝烟散尽,乱石滩上的篝火早已熄灭,当年安营扎寨的故垒已无迹可寻。公路的边坡上,只见一堆堆色泽鲜艳的红石,那是一种含有氧化铁的矿石,在空气中因氧化变成了赭红色的彩石。东谷河仿佛是一座印象派画家的画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浑然天成,神韵无穷的景观。但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石头并不泛红,这些红色的石头,也许是山神为捐躯的壮士洒下的热泪?
  翻过噶达梁子,汽车沿川藏公路北行。远处的雪峰迎车而来,招展的经幡、圣洁的白塔和神秘的嘛呢堆不时掠过,构成了川藏公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有的路段行道树养护得很好,高高的白杨并排成林荫大道,挡住了正午的阳光。在一座小桥边,我们遇见一位磕长头的朝圣者。他叫降雍泽郎,40岁,讲一口流利的汉语。他很大方地让我给他拍照,说他来自色达县,已经磕了300多公里,护手的木片也磨穿了。那天艳阳高照,强烈的紫外线烤得他满头大汗,他却神态安详。他的心愿是磕长头去朝拜菩萨喜欢的地方──塔公寺。磕长头又叫等身头,是藏族群众最虔诚、最坚定的信佛方式。朝圣的信徒在执着的信念驱动下,用身体丈量地球的方式,在漫漫的朝圣之路上一步一磕头,在与土地的亲吻中,不辍不息走向他们心中的圣地。
  愿佛祖保佑他!

(1)

[ 本帖最后由 罗达志 于 2008-12-7 21:06 编辑:]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罗达志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罗达志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罗达志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 藏族|主题: 266, 订阅: 0
陈志武:中国的建设狂热难解经济困局 行香子 乡思
2# 四姑娘山
 楼主|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5 20:23:07|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过了松林口,便是折多山的尽头,公路下山后即逆鲜水河而上。鲜水河流域土地肥沃,人烟稠密,历来是康北的农区,沿河两岸田野平畴,村舍相望。随处可见一座座修茸一新的藏寨,那是康北常见的 “崩柯”式建筑⑴,白墙红壁花窗,鲜艳夺目,典雅端庄。不仅体现了藏族建筑艺术的精湛,也透露出主人生活的安详。屋顶上迎风飘扬的经幡,在晴空下色彩分明,它寄托着雪域人家对神的虔诚、祈祷和期盼!让人感受到了浓郁的藏地风情。
  日头西斜时分,汽车到了鲜水河与泥曲河交汇之处,炉霍跃然入望。寿灵寺上的经幢和法轮,在落日下显得金碧辉煌。炉霍藏名“霍尔章谷”,意为山崖上的蒙古人。在地质构造上,北起甘孜、炉霍、南至石棉、越西,有一条长达500多公里的地震带,称为鲜水河地震带。炉霍就是因地震频发而闻名于世。三十多年前的一场7.9级大地震,把全城夷为平地,哀声遍野,惨烈怵目。在全国人民的支援下,奋发图强的炉霍人终于战胜震灾,重建家园。而今故地重来,江山不可复识矣!当我缓步穿过鲜水河上的炉霍大桥,站在寿灵寺上,眺望地震废墟上重建的新城,一股沧桑之感,顿然而生。是夜,在鲜水河往复低吟的涛声中,我渐渐凑成四韵:
一别康巴三十霜,归来白发枕绿杨。

山形依旧情难诉,人物异时历海桑。

紫塞无复觅故貌,边城重绘见新邦。

格桑花红劫灰散,故土糌粑别样香。
  是啊!故土糌粑别样香!鲜水河永远在我心中流淌!在这座边陲小城,我熬过了持续三年的大饥谨,消磨了人生中的黄金时段,留下过青春的足迹,遭遇过罕见的大地震,牵动着我无尽的追思和沧桑的记忆。我曾经在一篇文章说过:“当此清平世界,朗朗干坤,呼吸着二十一世纪空气的人们,恐怕很难得想起三十年前的那场灾难了。大自然的魔力,一瞬间摧毁了一座城市,吞噬了众多的生命,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与个体的命运。把人类的苦难与抗争、涅盘与再生浓缩到一个短暂的时空。” 绝域新生吊故垒,劫灰飞尽颂升平。三十多年过去,头上徒添了许多白发。过去的马背霜晨,帐篷篝火,漫天飞雪,盖地尘沙,宛如昨夜星辰,消失在浩渺无垠的苍穹。惟有山坡上的嘛呢旗,依旧如往昔飘然于蓝天白云之下,仿佛在招手迎接我的重归,令人感到格外亲切。
  雪域行吟川藏路,高原情愫格桑花。

翻过海拔4298米的塞外屏障折多山,进入真正意义上的藏区,再前行就是新都桥。此时远山云起云涌,阳光时明时暗
地点:折多山·康定县·甘孜藏族自治州
时间:2005-10-7 9:25:32

摄影摄像雷康
  啊!康巴!我为之挥洒过青春和汗血的热土!天苍苍,野莽莽,雪皑皑,水滔滔,年年格桑花红,岁岁芳草凝碧。当人生的列车驶入桑榆之暮的时候,我又重上折多山,再走康巴路,去寻觅当年的屣痕,了却重溯雅砻源头,再越雀儿山巅的夙愿。如果说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对故土的追怀,青春的祭奠。
  注⑴:在藏语里,“崩”是“木头架起来”的意思,“科”是“房子”,“崩科”就是“木头架起来的房子”。其建筑学名为井干式建筑,又因其木结构而称为木楞子建筑。其结构以圆木做崩科的整体骨架,以泥土或片石筑墙。

(2)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3# 峨眉山
 仁者乐山 发表于: 2008-12-7 09:51:02|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好经历,向你致敬!期待继续。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30收起理由
leikang + 30谢谢点评

查看全部评分

4# 金佛山
 leikang 发表于: 2008-12-7 11:39:37|只看该作者

回复 3楼 仁者乐山 的帖子

步李大哥的脚步,我刚停下心来,安心拜读楼主──罗前辈的回忆,方对折多山、木雅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样的期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5# 华蓥山
 韦建生 发表于: 2008-12-7 12:47:21|只看该作者
先顶一下,再慢慢的看。
6# 青城山
 楼主|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7 18:38:13|只看该作者

回复 3楼 仁者乐山 的帖子

谢谢仁者先生对拙文的关注,不过,先生之言过誉了!我无非早生了些年岁而已,何须致敬!众所周知,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个激情燃烧与物质匮乏并存,理想与艰难同在的时代。那时诚然有许多不如人意之处,但是许许多多的青年,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超越了自我,纷纷走上报国之路,并为之奉献了毕生。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因其不同的生活道路而经历各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青春年华。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有其时代的烙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环境。世事沧桑,斗转星移。随着社会的转型,价值取向的嬗变,当年我们在康巴的筑路生涯,已经变成了褪色的记忆。如今形诸笔墨的初衷,旨在对那片故土的回望中,走近真实,而不是自恋性的、怀旧似的宣泄。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50收起理由
leikang + 50谢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7#
 楼主|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7 18:44:38|只看该作者

回复 4楼 雷康 的帖子

雷康站长的配图,为本文增辉添色。谢谢!我是初学电脑,操作极不熟悉,请雷康站长多加指导,不胜感谢!
8#
 pasa 发表于: 2008-12-13 00:19:23|只看该作者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谢谢罗先生了.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9#
 罗子兰 发表于: 2008-12-14 00:35:36|只看该作者
"啊!康巴!我为之挥洒过青春和汗血的热土!天苍苍,野莽莽,雪皑皑,水滔滔,年年格桑花红,岁岁芳草凝碧。当人生的列车驶入桑榆之暮的时候,我又重上折多山,再走康巴路,去寻觅当年的屣痕,了却重溯雅砻源头,再越雀儿山巅的夙愿。如果说有什么意义的话,那就是对故土的追怀,青春的祭奠。"

一段逝去的青春,一个我们走过的岁月.想想那痛并快乐着的时代,让人难以忘怀,读来让人唏嘘,那心头的情素,湿湿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收起理由
leikang + 10谢谢回复

查看全部评分

10#
 楼主|罗达志 发表于: 2008-12-15 21:07:15|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罗子兰 于 2008-12-14 00:35 发表

"啊!康巴!我为之挥洒过青春和汗血的热土!天苍苍,野莽莽,雪皑皑,水滔滔,年年格桑花红,岁岁芳草凝碧。当人生的列车驶入桑榆之暮的时候,我又重上折多山,再走康巴路,去寻觅当年的屣痕,了却重溯雅砻源头,再越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谢谢罗子兰女士对拙文的关注!从罗女士发表在『巴蜀论坛』上的文章看来,当年罗女士也在康巴生活过,或许,彼此还共饮过一江水呢!让我们在对康巴岁月的回望中,共建友谊之桥!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5 09:19, Processed in 0.202801 second(s), 1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