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744|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7-2-25 08:45:01|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苗族文化是助推毕节旅游发展升级的靓丽名片

 [复制链接]
源自:贵州非遗
⊙作者:张崇龙

  摘要:毕节苗族自从春秋战国时期来到毕节这块土地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姿多彩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和节日文化等。本文从打造毕节旅游升级发展版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毕节苗族历史文化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对毕节推进苗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的可行性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提出苗族文化是助推毕节市旅游发展升级的靓丽名片的论断。

  毕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部,东靠贵阳市、遵义市,南连安顺市、六盘水市,西邻云南省昭通市、曲靖市,北接四川省泸州市,为乌江、北盘江、赤水河发源地。毕节,这块土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风古朴,山川秀丽,景色迷人,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多彩的民族服饰,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彰显出毕节市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民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本文从打造毕节旅游升级发展版的实际出发,通过分析毕节苗族历史文化资源和开发利用现状,对毕节推进苗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的可行性进行深刻剖析,从而提出苗族文化是助推毕节市旅游发展升级的靓丽名片的论断。

一:毕节市苗族历史概述
  毕节苗族自称hmongb(蒙),其族属渊源于伏羲女娲氏,与远古时代的“九黎”、“三苗”、“南蛮”有着密切的关系。九黎部落联盟的首领是蚩尤,曾打败过炎帝部落联盟。后来炎帝部落联盟又被黄帝部落联盟打败了,炎黄部落联合起来,与蚩尤部落联盟在涿鹿展开大战。蚩尤部落联盟首先取得胜利,战事旷日持久,到了后期,蚩尤战败被杀,九黎遗民渡过黄河,在长江中下游发展,形成了古三苗国。在尧、舜、禹时代,继续对三苗国进行征剿,三苗国一部分人迁徙于三危,在三危期间,逐步形成了髦国,髦就是苗族自称的hmongb(蒙),髦国曾参加周武王伐商纣王,但由于不是周的胞族,未得到分封,继续向中国西南进行转移,到了春秋时期,苗族已到达苗语称“阿桑都”的“黑洋大箐”[①],也就是夜郎古国境内。
  关于苗族于春秋战国时期到达夜郎古国境的“黑洋大箐”,在苗族民间有不少的故事传说。例如杨兴斋、杨华献主编的《苗族神话史诗选》中搜集记录流传于安顺一带的《古博杨鲁》载:“杨鲁原籍在哪里?江边海边是他的家乡。他来落脚在哪里?他来落脚在革勒革桑。后来是名城贵阳。”[②]
  流传于织金、普定一带的《戛董蒙丈》载:“杨鲁子孙开辟了黑洋大箐,强弓硬弩誓把虎狼排……苗家世代永不改,酒歌丧歌述历史,杨鲁子孙久常在,创业守土无数代,谁知耍略复仇无数次来,杨鲁子孙布满奶芭奶哪两岸,杨鲁岛巍巍耸立在安顺北门郊外。”[③]
  流传于纳雍一带的关于苗族祖先Yangx Lous的古歌唱到Yangx Lous子孙开辟“黑洋大箐”的时候说:“荒原我们开,开辟田园满寨脚;荒丘我们垦,开垦土地满山坡……”接着唱到“阿桑都”(即今贵阳)、“阿带”(今安顺)、“郎岱绕”(今六枝郎岱)、“刚夷浪”(今云南昆明、昭通一带)等地。由此可见,当时还没有其他民族到达“黑洋大箐”这块土地,苗族生活的“黑洋大箐”以今贵阳为中心,范围包括今贵阳、安顺、六盘水、毕节、云南昆明昭通及其与今四川接壤的部分地区。这个范围与《史记》中《西南夷列传》记载的“夜郎者,临牂柯江,江广百余步,足以行船。南越以财物役属夜郎,西至同师,然亦不能臣使也”是相符的。
  以上为苗族主体部分进入毕节的历史概况,而从春秋时期以后到清朝康熙年间,也有部分苗族零星来到毕节,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二:苗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在毕节的旅游景区织金洞、百里杜鹃、九洞天、韭菜坪等附近都有大部分苗族分布。近几年来,毕节市在这些景区推进苗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深度融合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比如织金洞旁边的小妥倮苗寨,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凭借苗族文化资源优势,已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苗族村寨旅游文化品牌,经济效益初见成效。但是苗族村寨文化旅游在毕节市整体旅游规划中的地位不明显、优势还没有突显出来,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尽如人意。究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苗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发展的思想认识有待提高
  有的景区发展旅游产业,还习惯用传统模式来发展旅游业,只注重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在浅层次上的开发,而不会积极利用人的主观因素来合理开发资源,更不会想到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气氛,提升少数民族文化层次来发展旅游业。

  (二)苗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水平还不够高
  有的景区在推进苗族文化与旅游发展方面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其他地区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文化旅游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景区旅游总体上仍偏于自然生态观赏的旅游方式为主,文化体验、文化休闲娱乐产品极少。游客明显感觉到,看到的只是溶洞、花海、河流、草原等自然风光,而与其有关的民族文化产品却不多,不少文化旅游产品观赏性、参与性、体验性不够。

  (三)苗族文化与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宣传推介力度不够
  毕节市内各景区附近的苗寨有很多旅游文化资源,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旅游资源的浪费,使游客对浓郁多彩的苗族文化还处于雾里看花、不客观、不全面的状态中。比如织金洞景区旁的小妥倮苗寨,是一个旅游资源存量丰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极具苗族经典文化的全苗族聚居自然村寨,目前有3个产业园,8个农家乐,有一支50人的芦笙歌舞表演队,除此之外还有诸如跳花坡等丰富多彩的民族节庆活动。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游客游了洞就离开景区,很少有游客走进苗族体验观光民族民间文化活动,造成了苗族旅游文化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三:推进苗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旅游的实质就是文化旅游,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旅游。苗族文化在旅游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能促进人们进行跨文化交流、沟通与了解,满足现代人们体验异域少数民族风情,探索古朴文化风貌的好奇。这样既丰富了旅游活动,又提高了经济与社会效益,促进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毕节苗族在历史发展的悠悠长河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就是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下面仅从政策支持、文化支撑、交通改善等方面来对推进苗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一)政策支持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同菏泽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时指出,要紧紧扭住发展这个促使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第一要务,立足资源、市场、人文旅游等优势,因地制宜找准发展路子,既不能一味等靠、无所作为,也不能“捡进篮子都是菜”,因发展心切而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甚至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实施乡村旅游提升计划,开拓旅游消费空间,注重保护民族村落、古村古镇,建设一批具有历史、地域、民族特点的特色景观旅游村镇,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加大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规划指导、专业培训、宣传推广力度,组织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扶贫公益活动,对建档立卡贫困村实施整村扶持,抓好建档立卡贫困村乡村旅游扶贫试点工作。
  2016年国务院出台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提出,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拓展旅游发展新领域。
  目前贵州省大力实施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四个一批”扶贫攻坚计划,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坚决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推进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中央和省关于旅游发展的政策为毕节推进苗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文化支撑
  苗族文化是指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负载着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以及信仰文化等。毕节苗族自从春秋战国时期来到毕节这块土地后,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姿多彩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和节日文化等等。
  1.红色文化激励后人
  红军到达毕节,在毕节活动期间开展过几次著名的战斗,其中有些战斗是在苗族居住区域进行的。从战斗发生时间先后来看,红军与国民党军队在苗族地区的战斗主要有大方县将军山阻击战、大方县猫场战斗、赫章县以则河伏击战等[④]。红军经过毕节苗族地区,不仅留下了许多战斗遗迹和故事,而且打击了压迫苗族人民的地主,出台了关于少数民族的政策,帮助苗族群众组建了革命队伍。这些活动,在一定范围内解除了苗族人民的苦难,使苗族人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激励一代代苗族人勤劳致富、建设美好家园。
  2.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毕节市内各地苗寨流传着不少关于历史故事、英雄人物、战争与迁徙的传说。比如民族英雄Yangx Lous(即杨鲁)的传说在黔西苗族的《问竹卦》中如是说:“Ndox sib dangk touk id,Yangx Lous choub zox……Ndox sib dangk touk id,Yangx Lous choub jit……”[⑤]Yangx Lous在苗族的口碑古籍中,有的译作“杨鲁”,有的译作“杨娄”,有的译作“亚鲁”,还有的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翻译为“杨六”或者“杨六郎”。在苗语中,Yangx为姓氏,即“杨”,Lous为“老”之意,为尊称。而蚩尤在西部苗语里,苗语音就是zid yeus,其中zid为“父,老”等意思,而yeus也即姓氏“杨”。由此可见,杨鲁、亚鲁、杨娄、杨六、杨六郎等与蚩尤实际上就是同一个人。至于蚩尤写入史书典籍,而杨鲁没有历史记载的原因,应是当时的田野资料有限和研究未更深入所致。
  除了Yangx Lous之外,还有民族英雄尤总、袍素和陶新春等历史人物。
  3.歌舞文化振奋人心
  苗族诗歌方面,主要有古歌、情歌、山歌、婚姻歌、丧葬歌、儿歌、生产生活歌等;苗族音乐方面,在器乐上主要有唢呐调、芦笙调、口铉调、口琴调、二胡调、笛调、萧调等,在声乐上主要有苗族的飞歌和多声部歌声可以称得上天籁之音,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舞蹈方面主要有芦笙舞,纳雍苗族的《滚山珠》,赫章苗族的《大迁途舞》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矮桩芦笙舞,蹉脚舞等也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4.节日文化绚丽多姿
  苗族节日除了主要有四月八、端午、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十月初一等外,还过自己的跳花节、祭树节(献山节)、苗年。
  跳花节。跳花节是苗族同胞最为隆重、历史最为悠久的传统节日,跳花节亦称跳花坡、赶花山、跳花场、花山节等,具有独特传统文化和民俗内涵,是各地方苗家人从古至今比较隆重的神圣聚会。远古时代,涿鹿之战蚩尤战败,使得苗族先民不断南迁,途中跋山涉水、征服自然。苗族先民在与天灾人祸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青壮年男士披荆棘、开荒野,打造出一条属于苗家人的道路。如今苗家人身着盛装来跳花,不仅是祭祀苗族英雄,怀念苗族青年男女在迁徙过程中的丰功伟绩,而且更多地预示着苗族同胞们要继续为本民族开辟经济社会发展之道,创建幸福苗家。跳花场上,同胞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芦笙声声地传递着苗族人民的喜悦和热情,山歌阵阵地传递着苗家青年男女的倾情与爱慕……
  据不完整统计,毕节苗族跳花场所有100多处。为了发展旅游产业,使更多的游客能参与跳花节,与苗族同胞一起体验苗族传统节日,除每年春节期间举行跳花节活动外,还可以在重点开发的苗族村寨立永久性花杆,做到“天天跳花节、天天跳花坡”,使游客与村民共同参与到跳花节活动中,真正体验苗族跳花节,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到苗乡观光旅游。
  踩月亮。居住在乌蒙山深处的西部苗族,远离尘世喧嚣,民风淳朴,风情浓郁,民俗独特,至今仍然流传着一种传统的恋爱方式──“踩月亮”或称“蹿月亮”。每当清风明月之夜,苗族同胞小伙们走出家门,或吹着芦笙、或吹口琴、或吹笛子、或吹木叶,来到苗族姑娘房前屋后,用心向意中人演奏邀请赏月之曲。当苗族姑娘们听到优美的乐曲之后便悄悄开门出来观看,来者何人?此时有“犹抱琵琶半遮面”般的味道。如果是自己的旧交或者感觉对这苗族小伙有好的印象,便约上自己的好姐妹同小伙一起来到村寨附近的山坡或高地,趁着皎洁的月光,吹起动听的芦笙曲,或者互相对歌,或者表达爱慕之情。结合旅游经济发展实际,这个一个体验性极强的旅游文化产品,建议在景区的夜晚进行推广,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坐年坡。在春节期间,可以推广苗族“坐年坡”活动,苗族“坐年坡”,苗语称:Rouf daox zhab 或Nghouk daox zhab或Njis zhab。在每年的正月初一到初三(曾经为正月初一至十五)是苗族青年的年坡节,因为这三天女子不能做针线活,男子不能做农活,所以每个苗族村寨都有一个特定的年坡,苗语叫Daox zhab(道斋)。苗族女青年在初一到初三都会在本寨的年坡上燃起篝火,翘望心上人或客人的到来。苗家小伙三三两两结伴而行,到别的苗寨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相会或寻求心上人。如果是两厢情愿,他们则会用歌声唱苗族民间情歌──Lol douf表达爱意,继而男青年将会请人到女方家提亲。这样通过坐年坡,苗族青年男女用动人情歌开启对方的心扉,进而相识、相知、相爱,最后结成眷属。
  5.苗族饮食香甜可口
  在开发苗族旅游餐饮文化方面,除了各类特色小吃外,可以大力推进苗族水花酒、坐月酒、八块鸡、坐月鸡、汤锅牛肉等特色饮食产品。

  (三)旅游交通改善
  “十二五”期间,毕节启动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共实施项目11个,里程368公里,总投资30亿元,覆盖毕节除黔西以外的所有县区,惠及10个产业园、17个农业示范区、15个示范小城镇、10个城市综合体、12个旅游景区。“十三五”期间,毕节又将迎来国省干线公路项目建设的新一轮高潮。根据贵州省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编制规划方案,毕节全市干线公路总里程将突破3800公里,较“十二五”期末增加2300公里,其中二级以上公路超过1200公里。毕节大力推进铁路、航空、水运和县乡公路、通村通组公路建设,努力构建立体交通网络。要充分利用这张美丽的网,把毕节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展示、推介给外界。

四:苗族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助推毕节旅游发展升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和血脉,旅游是文化传播的平台和载体。推动民族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旅游业提质升级,实现加快转变旅游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民族发展蓝皮书:中国民族发展报告(2016)》精神。蓝皮书提出,要重视发挥少数民族在文化保护中的主动性,促进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的有机衔接。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要摒弃短视开发的思路,充分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本民族和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来。充分发挥他们作为民族文化保护主要载体的优势,将文化产业开发与传承保护形成良性互动。

  (二)注重旅游专业人才培养,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一要对经营管理者进行科学引导和专业指导,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邀请专业人士,定期培训,提高其旅游经营管理水平。二要大力培养导游人员,特别是有意识地培养一批能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游客感悟苗族文化内涵的导游人员。三要提高现有的民间技艺人才报酬,把他们与一般旅游从业人员的收入档次拉开,想办法把在外进行表演、打工的年轻人召回来,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四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当好服务员,又要当好讲解员。五要提高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建设一支研究、整理并能传承民俗文化的队伍,以不断创新、丰富文化旅游内涵。

  (三)围绕科学发展主题,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结合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对旅游产业整体规划、重点打造、因地制宜。关于旅游产业的发展,我们既要有全局观,又要抓主要矛盾突出重点,更要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产业的目的就是要推动文化与旅游结合,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四)要发掘民族民俗民间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民族民俗民间文化,大力发展民族风情游,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多彩的民族风情。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要以民族特色题材为主打产品,努力反映本地的文化特点,突出民族性,保持某些传统格调。在文化旅游活动的品位上,要全方位、深层次地将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民间节庆、生活习惯、趣闻传说等文化内涵提炼出来,使旅游者充分体验和感受苗族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亮的文化形象。

  (五)在推进苗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要“革故鼎新、推陈出新”,在发展的基础上传承,在传承的过程中实现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能丢掉民族文化的根。一方面,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变迁,体现与时俱进的品质。另一方面,又不能只考虑经济利益,对某些低级趣味的文化糟粕进行盲从和跟风。要将健康、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作品,带入到旅游产业发展中,引领方向。

  (六)将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与政府的宏观调控有机结合,推动苗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深度融合。苗族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一方面需要市场调节,另一方面更需要政府的推动,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发展模式。政府主要是重视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并将资源提供旅游市场,让资源迅速转化为动能,不断激发旅游市场的活力,丰富旅游市场的内涵,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

§ 参考文献
  〔1〕杨兴斋、杨华献:《苗族神话史诗选》,贵州民族出版2000年版。
  〔2〕康丹瀛:《红军长征在毕节苗族地区的活动及影响》,载于《乌蒙论坛》(2016年第5期 总112期)。
  〔3〕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局等:《黔西苗族古歌》,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9年版。
  [①]以贵阳为中心的“黑洋大箐”,织金、纳雍一带西部苗语称为ab sangd dous(阿桑都),而在安顺贵阳一带苗族称为革勒革桑。
  [②]杨兴斋、杨华献:《苗族神话史诗选》,贵州民族出版2000年版,第 151页。
  [③]杨兴斋、杨华献:《苗族神话史诗选》,贵州民族出版2000年版,第 184 页。
  [④] 康丹瀛:《红军长征在毕节苗族地区的活动及影响》,载于《乌蒙论坛》(2016年第5期 总112期)
  [⑤] 毕节地区民族事务局等:《黔西苗族古歌》,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9年版,第 220 页。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浅谈彝族文化的包容性及其现实意义 新疆和田地区双语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13 16:54, Processed in 1.170002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