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3059|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慕陶 发表于: 2010-4-12 09:28: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乡村·农业蓬溪洞经音乐历史源流梗概

 [复制链接]
蓬溪洞经音乐历史源流梗概

岳朝培    杨森云

洞经音乐是道教音乐的重要组成部份。以道观寺庙、宗教组织、民间祭祀活动场所为主要传播载体,在中华大地亘古流传,形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音韵优雅、乐声悠扬的宗教性民间音乐。我县作为洞经音乐发源地,在传承、弘扬、发展上虽有断面,但未断代,虽有传播滞后的遗憾,也有当今“重振”的决心。为了让热爱洞经音乐的广大群众概略地知道洞经音乐在我县发源与传承的历史状况,进一步引资开发,让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蓬溪重获新生,传承发展。仅从“源”与“流”上作一成因梗概,以飨读者

一、三教盛行之地

东晋以后,道教相继盛行。蓬溪地处川中腹心,古属梓东(三台以东),亦称东蜀,历来儒风浓烈,人文荟萃,骚人墨客,遍及邑域,素有“梓东邹鲁”的雅誉兼之山青水秀,植物丰茂、山岩钟毓,仙气灵性,道观寺庙,宫阁坛馆,遍布四周。高峰道观、定香寺、文昌宫、禅鹤观、天仙观、胡家观、玉皇观、城东盐神庙、明月关岳庙,大石梓潼宫等数十处,仅半平方公里的古县城,九宫十八庙一应俱全。虽称道观、佛寺,但都是三教一统,一教为主而已,多数是儒道释融合,诸神同敬。古诗曰:“缁黄二教若殊途,闻礼闻诗君子儒。”足见其真。

高峰山系秦巴山脉磁场延伸至宝屏山,更具道风岸然之气。有诗赞曰:

“天时地利与人和,忙煞祁山相诸葛,不辞岭北三千里,仍念中原众苍生”。故历代不少栖霞餐露的道士羽客云集此地。王源清、杨拂云、范云峰继历史史迹,持龙门正宗立三教于高峰山,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等达官政要都踏临谒拜,赠匾馈联。张亚子传道住居宝屏山,解注老子《道德经》,蓬邑道士刘安胜在此山住持玉虚台,撰写《文昌大洞仙经》五卷,为洞经音乐诞生之基础。三教坛,震旦社、修善坛,为传播善学,弘扬洞经音乐,是一个有力的推动,成为世代相传的载体。

二、文昌崇拜鼎盛

崇拜文昌是《大洞仙经》及洞经音乐赖以产生和存在的必不可少的客观条件。文昌文化、崇文尚儒。文昌帝君继“老子”李聃之后,被道教奉为真神,成了上仙。《清河内传》:“西晋末降生四川为张亚子。玉帝命他掌管文昌府和人间禄籍。”唐玄宗、唐禧宗各加敕封,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加封亚子为“辅元开化文昌司禄宏仁帝君”,至此,梓潼神和文昌帝君合一称之。人们普遍的功名追求和他倡善济人,文宏世运的思想教化精神非常敬仰,多以祭祀文昌为最高精神寄托,处处反映出无限崇拜的心境。蓬溪古时,在石鱼山麓于明代正德年间(1506),和在书案山麓于清代嘉靖二十三年(1818)分别修造“梓潼宫”、“文昌宫”,两宫占地500余亩,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建筑之雄,与梓潼大庙的文昌宫相比,大有超越之势。楼、阁、馆、榭、宫殿、斋、堂,四时名花,千人考棚,牌楼、戏台、照壁、仪门鳞次栉比,春秋童试,精育人才,蜚誉川中。全县庙宇设祭祀,学堂设圣牌,名人家庭供奉木质文昌雕像(如河南布政使进士杨作楫等),火居道士游唱,民间信众朝山进香等多种祭祀文昌活动层出不穷,蔚然成风。在此种大环境下,南宋蓬邑道士刘安胜住居宝屏山(赤城山)玉虚台,他崇尚文昌功德,崇敬“三清”天尊,撰写《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简称《大洞仙经》),客观上实现了崇尚文昌的最高理想。蓬溪文昌宫联:列天上星斑两字传心为孝友;掌人间禄籍千秋大业在文章。

三、东蜀名山名水

蓬溪县赤城镇屏风村宝屏山(亦称赤城山、猴子山),系东蜀(梓东)蓬邑最负盛名的仙境,它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林泉清绝,洞崖天造。距唐兴古县城200米,今县城二里,海拔391米。“一泓清可”的蓬溪河从宝屏、石龙二山中间穿过,今造银桥渡槽将两山连结一体,山势更为挺拔,山周古迹遍布,朝霞夕辉,翠竹婆娑。有诗赞曰:“一泓碧水开仙境,两岸青山列翠屏,银河飞渡通南北,神龙灵猴染梓林”。清代康熙,乾隆年版《蓬溪县志·山川》云:宝屏山,升暾,朝霞尽染,入夕,晚霞返照。山中峰蔚然,左右环拱,势若画屏(故名),林木参天,葱茏四时,上有高台五层,山皆赤土,故又名赤城山。县城(古)跨其麓,人比诸赤城霞起,山巅有七曲老人祠,东晋张“神君”(亚子)解《道德经》于此。蓬溪四源的附北猫猫山流源,曾因仙人溪边浣洗灵芝,而负盛名“芝溪”。早在一千六百多年前,已是道士羽客云集之地。山中蕴藏着丰富的道教文化遗产,历代巨儒高道、文贤大德皆临谒圣,修炼飞升仙化者不乏其人。堪称适合道教生长的洞天福地。

四、大洞仙经撰成

南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著名蓬邑儒学道士刘安胜上人,在宝屏山(赤城山)修身传道,住持玉虚台,撰成《文昌大洞仙经》,明代收入《正经道藏》洞真部本文类。经著成后,在民间社会和道观、寺庙、文昌宫殿广为流传。宋代上德真君《化凡庶》诗云:“工贾农商与四民,贪求不觉业随身,忙中好割闲心力,习诵文昌大洞经”。说明《大洞仙经》能教民向善,净心向上,励民敬业,无为而无不为。原经三十六,取四九三十六金数,后因部份章节增合删繁,今世传三十九章,上则安镇三十六天,下则统御三十六地,中以通人身中三十六宫神。句式特点,多以五言八句、十句、十几句不等,易念诵、唱和,更易于谱曲喧唱,故又是洞经音乐的词汇基础,经乐大成的精髓。

高峰山道观三教师祖王源清、杨拂云、范云峰(称小三仙)在《玄妙真经》中就有文昌大洞仙经赞诗曰:“下界传洞经,鬼敬兼神欣。瑶函关宾笈,玉书载灵文。凡生登觉岸,齐颂大洞经。消却舛瘟孽,念念渡众生。”说明在高峰道观圣地早就有洞经文化和洞经音乐的存在和宗教相传,经乐相承,谈演化民的事实。

五、洞经音乐谱世

“洞经音乐”,是因谈演〈大洞仙经〉故名,元·至大三年(1310)蓬溪蓬莱山(与宝屏山、石鱼山相邻)道士卫琪(号中阳子),将其道教祭祀(斋醮科仪)音乐为主旋律,吸纳中原宫廷音乐、北方燕乐、江南丝竹、四川民间民俗小调等诸元素之大成,以《玉清无极总真文昌大洞仙经注》文图10卷,进献朝廷。其中图一卷,文九卷。最博人眼球的是“苍胡颉宝檀炽钧音”之图。图示:苍胡颉宝喻为大洞仙经光芒万道,檀炽钧音即为洞经音乐声彻九垓。经文字释句解,玄理深邃。大受元武宗皇帝赞赏,而声名大振。从此,华夏大地的宫观寺庙、宗教组织、民间文艺广为传唱,啸咏谈演,亘古及今,讽诵裴然,经久不衰。其音乐的最大特色是:词尽其善、音韵舒缓、乐声悠扬、古朴典雅、缥缈欲仙。可以启人遐思、静化心灵、励人黾勉、激扬忠孝、催人上进。凡聆听之人都感觉是世界人民喜爱的“古代交响乐”。当今和尔后,传唱洞经音乐,可说是歌颂和平,歌颂和谐,歌颂吉祥,歌颂盛世和幸福安康的吉祥音乐。常咏常听,可促进人类树忠孝之心,尽仁德之仪,行善事之举,成宏硕之业,享长身之寿,万物皆美哉。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慕陶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慕陶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慕陶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慕陶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慕陶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慕陶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读胡传淮君《张问陶研究文集》 深细挖掘 潜心研究
2# 四姑娘山
 楼主|慕陶 发表于: 2010-4-12 09:28:4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六、专家学者述评

宋·翰林学士张仲寿“大洞仙经,盖西蜀之文,中原未之见也”。四川遂宁文史专家 胡传淮先生撰《刘安胜与宝屏山》一文,经查史考志,认定“蜀都”(和“蜀地”)可谓同一词语。“宝屏山”即是蓬溪宝屏山,今名赤城山。明·河南巡抚杨作楫在《修建石鱼书院记》中云:“蓬在梓东,境内多名山,如蓬莱山中阳子(卫琪)曾注解《大洞仙经》”,以上证明宝屏山、蓬莱山均为蓬溪辖属名山,刘安胜、卫琪均为两山道士,刘安胜在宝屏山撰《大洞仙经》,卫琪在蓬莱山解《大洞仙经》,实勿诬也。张仲寿在序中说:“中阳曲为今时而然耶”!可见洞经音乐在卫琪进经表时期,在唱词和曲谱上已达臻善程度。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在序中说:“中阳卫氏,能自出新意,为之注释,锓以行世,详乎而莫之其涯。”美国音乐博士李海伦先生说:“洞经音乐是中国的无价之宝,是打开中国传统古乐宝库的金钥匙。它的确很美,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全世界/因此,我衷心祝愿并希望洞经音乐这朵美丽的鲜花,能够在伟大的中国常开不败。”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洞经文化研究专家雷宏先生亲莅蓬溪考察和5天的学术交流后,曾做四次述评:2007年11月12日,在川北名胜高峰山道观竭拜老君塑像后,很感慨地挥毫书写:“敬赠:中国洞经文化发源地蓬溪”,又曰:“起步虽晚,前途无量,弘扬洞乐,万古流芳”;2007年10月20日于昆明寄函县洞经音乐研究会,说到:“……没有《文昌大洞仙经》和《大洞仙经注》的产生,也就没有后来谈演此经而使用的洞经韵。最重要的则是卫琪所作的经注得到元朝皇帝首肯,得到了朝廷大臣张仲寿与道教领袖张与材的认同。这样的历史事实和崇高地位是任何人都推翻不了,否定不了的”;2007年12月18日再次来函说明:“明月镇(实际有10多外,编者注)至今尚能发掘发现一批有关洞经音乐的古谱,是值得歌颂和称赞的大事。这些古谱是洞经音乐发源于蓬溪的有力证据。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蓬溪县就是中国洞经音乐的发源地’了。因为它不仅有《文昌大洞仙经》与《大洞仙经注》,而且还有保存完好的洞乐古谱。这样,蓬溪就从经典和经注的产生,到乐谱的传承和保存,构成了一个洞经音乐的完整体系。”2008年11月3日在为《仙经妙乐》作序中言道;对学术研究而言,稀缺的资料就是无价之宝;可靠的资料就是最大的权威。蓬溪的资料有力地证明了:这里就是中国洞经音乐的真正发源地。若是没有蓬溪高道进献的经典,若是没有至高无上的皇帝扶持,若是没有明清两代一脉相承的历史延续,后人哪能听到古朴典雅,怡人益智的洞经音乐?查明刘安胜和卫琪都在蓬溪写经的史实,就是洞经音乐起源于蓬溪的铁证。

七、遗产传承不断

1999年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云南丽江欣赏纳西古乐演奏后,鼓励洞经音乐谈演,走出国门,跨向世界。云南有几个演奏团体出国演出,受到荷兰国王等领导人的称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属世界音乐理事会,已将中国洞经音乐列为“全人类宝贵文化遗产”。云南、江西、河北、大邑梓潼、青城山、鹤鸣山等地洞经音乐的传承,风靡全国,乃至国外,许多已列为旅游驰名品牌,成为时尚产业,受益匪浅。我县虽为发源地,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在传承形式、规模、格调、程度上都滞后于以上地区,成了“发源在人先,传承滞人后”的扭曲态势。幸运的是从未断代。目前,尚有10多个乡镇,20余处三教善坛、庙宇、道观,每逢文昌、关羽、老子、孔子、佛爷(释迦)、观音、灶神、地藏等神灵的诞辰和朔望祀日,都有芸芸信众唱诵《道德经》、《关帝觉世真经》、《文昌大洞仙经》等经典和忏、赞、咒、偈,演奏洞经音乐、洞经打击乐和细乐。从明月关岳庙等修善坛,。发现不带任何封建迷信和反动会道门的经、咒、符篆180(每一处)多种经文抄本,瑶函卷目10卷之多,其中以文昌和儒家经文有关的40余种文本,以工尺谱为主体的洞经古谱乐曲100多首。现在高峰山道观、石龙寺盐神庙、明月关岳庙、官升龙头山等修善坛和县城洞经音乐研究会演奏团等普用的70多首曲子。有《玉音神咒》、《象和》、《八卦赞》、《锦堂月》、《南清宫》、《法曲会歌》、《将军令》、《喜宴乐》、《山坡羊》等。《九章法曲》27曲,已整理三章九曲成唱。

八、政府引领研究

蓬溪县委、县政府,为塑造洞经音乐的深刻形像,提高它在开发中的突出价值。在赤城五一广场的文史墙和五马腾空雕塑前,塑立了创史人刘安胜的伟岸圣像和经介,在赤城山树立了文物保护碑告,网发引资信息。并于2006年由民政、文化体育旅游局批准成立了“蓬溪县洞经音乐研究会”,在廖凯荣会长的率领下,通过艰苦努力,开展了卓有成交的研究工作。撰写了一批有学术研究价值的文章,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洞经音乐源于蓬溪。深入蓬溪城乡发掘了一批洞经音乐的古谱,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了洞经音乐在蓬溪没有断代。为蓬溪发掘洞经音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打下了坚实基础。但我们也有十分清醒的认识,我们的研究工作还仅仅是开始,还是初级阶段。研究经费缺乏,专业人才缺乏,设备缺乏,严重地制约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我们办的刊物水平不高,研究不深,高度不够。

九、开发前景可观

东蜀名境宝屏山洞经文化、盐神庙古刹重建、唐兴古县城遗址恢复开发,具有地理位置优越,距城二里,古蓬(溪)南(充)通衢,今318国道尽通其间;仙境古迹繁多,石鱼书院、神龙大庙、梓潼仙宫、桂府、奎星阁、迎魁桥、花牌坊、泥井桥、三眼井、红军渡、唐兴客馆、七曲老人祠、卓筒盐井等川中名胜古迹多在其间;中国唯有的世界赐名“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洞经音乐”在此发源,极具物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最值黄金价位。投资开发,可大受其益。开发方略:县政府已于网上发布开发信息。

1、复建宝屏山(赤城)道教洞经文化遗址公园,一座整山及附近域地,占地500亩左右。七曲老人祠,中和诚应楼玉虚台、卫琪宫──重建,仓颉、老子、奎星、亚子、安胜、中阳子等道家、至圣先师塑像和经典音乐作品──显现,配建杨公作楫堂、洞经音乐厅、王衮结庐赋诗古迹。

2、按照唐时建筑风格,复建古县城,以茶店子、钱巷子、划街子,县衙、唐兴客馆为主轴市蟛,让三眼井、泥井桥、花牌坊、红军渡重见天日,复兴原景岁月古诗夸曰:“唐兴古城多奇景,仙卤展媚伴宝屏。蓬莱洞天文昌阁,大洞仙经妙乐成。”

3、以卓筒古盐井、灶为轴,开发盐浴、盐疗,小蟛食盐、盐卤、胆巴为食品工业和化学、医药工业提供产业服务和人们健康服务。

4、如资方可能,把蓬莱山、石鱼山的桂府和文昌宫并建,更能体现道儒圆融,更具有开发价值。

以上投资建设,必须三环紧扣、三景凸显,力求规模效应。在主体建设同时,以下三个方面是必不可少的。(一)包装宝屏山—石龙寺两山相连通的“天桥”是增加景色的一大亮点。有诗曰:“水从头顶过,鱼经脚下游,人从桥中走,有如荡神舟”;(二)整治浚掘蓬溪河,让面增宽、增长,再现一泓清可,美化两岸环境,开发水上旅游;(三)引进开发绿色环保产品的植物或加工作业,供游客选购,旅游产品、工艺产品、土特产品、吉祥物品,提高投资开发的综合效益。

(作者岳朝培、杨森云均为蓬溪县洞经音乐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7 01:55, Processed in 0.0624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