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060|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八神 发表于: 2014-6-23 10:56: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探讨研究四川名门望族有多少

 [复制链接]
  <IMG>
http://www.phoer.net , g& H7 l! Y- N  陈尧佐
http://www.phoer.net   w* D) Q( O! O7 i4 z9 r  <IMG>/ g& o3 o/ g3 P4 \1 L http://www.phoer.net
  陈省华# |& b% |  W5 A% h" V& ]7 b. C3 a7 G http://www.phoer.net
  <IMG>
http://www.phoer.net ' T; N; ^( |, h& Y  y4 ?, C  苏轼
http://www.phoer.net . S; q' Y: e7 e  i% v. j  <IMG>
http://www.phoer.net + j  k4 ~+ X% c/ l0 C' d4 N  文翁$ T; M( D$ r5 `4 s" p http://www.phoer.net
  孙晓芬2 d/ W" G& S# O) O http://www.phoer.net
  四川有着源远流长的巴蜀文化,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大省,也是一个姓氏众多的大省。清代前期的“湖广填四川”持续百年,湖广、粤、闽、赣、江南、山陕和滇黔10多个省的人民迁入繁衍。这次以南方诸省为主的大移民,带进了南方诸省的丰富姓氏。: n: M# x" l  ?1 s' y http://www.phoer.net
  那么,在四川的历史上,曾出现过多少本土名门望族呢?如今,这些曾彪炳史册的名门望族后代今又何在呢?笔者列举数例从秦汉至唐宋的著名家族和人物,也许能理出一点线索。wén 文文翁兴学文家场由家族得名$ R+ E2 b7 v; S5 } http://www.phoer.net
  成都城西8公里处,有一地名唤作文家场。文家场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得名缘由,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在蜀兴学卓著的教育家文翁和他的后裔。
http://www.phoer.net % x' b# [) o$ u) J/ Y0 Z6 v  文翁是庐江郡舒县(今安徽庐江县)人,汉景帝末年(公元前141年)时任蜀郡守。此前的蜀地文风不盛,也无官办学校。文翁为改变蜀地文风不盛的状况,在成都创办文翁石室官学(如今成都文庙前街石室中学的前身),招收各县子弟入学。
http://www.phoer.net ) ]) i4 H# \- x, [# ?: [  为提高师资水平,文翁还派遣张叔等人到京师学习儒家经典和律令,学成后回蜀任教。为鼓励学习,入学者免更繇役,成绩优秀者补郡县吏,次等的为孝悌,为田。
http://www.phoer.net & h) E! J0 u5 d0 A  经文翁力推倡导,蜀郡学风大盛,可与文化发达的齐鲁地区媲美。文翁兴学得到皇帝大力嘉奖,命天下郡国皆立学官。文翁“兴文化蜀”,开了蜀地学习教化培养人才的好风气,传扬千古。至今,成都有文翁路以资纪念。6 n, @# O8 z! S- w# B7 D* O http://www.phoer.net
  至五代十国时期(907-960年)的后蜀(925-938年),文翁的后代文谷官至后蜀御史,退官后寓居今文家场北。文谷去世后,当地人因以文谷葬于此地而将此场镇命名为安谷场。清朝前期,安谷场更名为文家场。, M  ]: M  R4 `) ^. { http://www.phoer.net
  至于文氏家族后代,笔者分析,2000多年前,文翁在成都任蜀郡守多惠政;约经千年后,文翁后裔的一支文谷在后蜀任御史,退官后又选址寓居今文家场北,安度晚年,去世后又葬于此。文谷在成都生活时间应该较长,必有儿孙辈在此繁衍,并形成以文谷为祖先的家族。清前期,安谷场更名为文家场,以文氏的姓氏命名,可见此地文姓人口较多,其中无疑与文谷及其后裔密不可分。# P* W7 b; F  n" J2 h http://www.phoer.net
  所以,仅以文谷名下而计,文氏至今已是千年的家族;若以文翁为鼻祖而计,文氏则是2000年的家族了。zhuó 卓西汉卓王孙富甲一方曾自比人君* q0 Y% ]$ X: [& e/ T0 p http://www.phoer.net
  邛崃市临邛镇是著名才女卓文君的故乡。临邛镇自古为西蜀工商名城,秦汉时就以盛产盐铁丝绸和邛杖而闻名于世。临邛在汉代用火井煮盐,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气煮盐火井,以后又以“酒乡”、“茶乡”闻名,临邛筑城有2300多年的历史,“自古称繁庶”。
http://www.phoer.net : n  ~% D6 \7 `; R/ i2 |3 x$ M& {" r  四川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移民,是在秦灭蜀国巴国后,秦移民万家入蜀,以一户四五丁口计,有四五万人,其中就有善于冶铁的卓氏。卓氏至临邛铁山铸铁,富甲一方,并将中原的冶铁技艺传到西蜀。卓氏家族出了两个记入史册的人物。
http://www.phoer.net % O/ p3 ?9 ~) x" ?  第一个是西汉富贾卓王孙。他的祖先是中原赵国人,因冶铁致富。秦国攻破赵国后,被迫迁蜀,遂在临邛铁山冶铁。传至卓王孙,拓展至滇蜀之间从事铁生意,富至童仆千人,田池射猎乐不休,自比人君。与卓王孙同时期的富商还有程郑等。
http://www.phoer.net $ Q. |) g$ k8 ?0 l5 G) y/ a; h5 c# f  第二个是卓文君。卓王孙之爱女,善文学、鼓琴。大儒司马相如至蜀拜访卓王孙饮酒,得悉文君新寡,相如机智地以琴心挑之,得到文君的喜悦。事后,相如派侍人向文君通殷勤,文君毅然夜奔相如同归成都,演绎了“凤求凰”的爱情故事。后因无经济来源,生活贫困,只得重返临邛,典卖车骑,开店卖酒,“文君当炉,相如涤器”。卓王孙见此情无颜面,只得分给财产童仆,以归成都置田宅成为富人。后来,相传相如对文君并不专一,欲聘茂陵女为妾,文君赋《白头吟》劝阻。文君勇于追求爱情和捍卫家庭的幸福,千百年来一直被传颂。- E4 r! ?- H' {4 D http://www.phoer.net
  至于卓氏家族后代,史书没有记录。但是,笔者认为,卓王孙身为巨富,妻妾若干,除了爱女卓文君,还应有儿孙后裔。另外,卓氏家族那位在秦灭赵国后被迫迁到邛崃铁山的入蜀始祖,在先祖名下应该繁衍有若干支系(卓王孙只是其中的一支)。chén 陈阆中“三陈”家族兴旺达四世
http://www.phoer.net $ L+ O: e: Q# y9 |  历史上,宋代的四川是全国学术领军之地,阆州(今阆中)的陈氏大家族大放异彩,在宋真宗、仁宗之际,“陈氏一门二相、四世六公”,家族兴旺长达四世。
http://www.phoer.net 5 p" e& ]- o$ V5 A  据宋人记载,当时天下皆以“陈公(省华)教子为法,以陈氏世家为荣”。元剧作家关汉卿据史料,将其演绎成剧本《状元堂陈母教子》,展示陈氏家族科第之盛,皆因陈母教子有方。到明清两朝,地方政府把宋代当年的“三陈”──陈公的3个儿子陈尧叟、陈尧佐、陈尧咨苦修学业之处修建成书院,以鼓励后世学子。其中陈尧佐为“三陈”之最。
http://www.phoer.net ' }9 a: x1 L- }- ^) |  陈尧佐(963-1044年),字希元,自幼得到陈公、陈母的有方教育,勤学博古,品德优异。在“三陈”中最先中进士,并为同科186人之冠。历任州县,赈饥民除赋税,留意民政。
http://www.phoer.net % r1 N7 a% A7 s" x% A6 H  天禧中知滑州,河决,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称“陈公堤”。
http://www.phoer.net # B+ _$ d: h& m- W; ]+ l# a  职务无论升提或贬削,陈尧佐皆惠政及民,政声显著。如在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被贬潮州任通判,继后调任惠州府这样经济文化较落后的荒远之地,皆政声显著。3 ~" y+ e) B( l. e4 d2 Y. z, r http://www.phoer.net
  陈尧佐治潮,使潮州成为人文昌盛之地。他把中原文化和儒学传播到海滨边地,树立孔子、韩愈的形象;发现人才、重用人才,办学兴教、举仕;关心民间疾苦,为民除害戮鳄(鳄鱼为当地之大害),推行王道教化等。9 Y& R' P7 S% r2 p- p2 A# F http://www.phoer.net
  陈尧佐历任知制诰、翰林学士、三司副史、枢密副史、参知政事、同中书门下平章等职,任枢相官居一品达16年之久。
http://www.phoer.net $ M- D) H2 S( n5 `$ J  陈省华(939-1006年),字善测,“三陈”之父。其鼻祖是陈朝后主(588-589年)陈叔宝之弟淑明(受封宜都)的一支,隋末避乱入蜀(淑明的次子治能迁居阆州西水,生子有德,有德第十四世即陈省华)。
http://www.phoer.net 9 u1 I, F9 E8 G* A; h  陈省华的高祖于五代仕宦入蜀,任新井令(新井隶阆州,新井县治所在今南部县大桥场),遂定居下来,故为阆州人。宋太祖平蜀后,后蜀大小官员皆随孟昶归宋。宋初,陈省华调任陕西、河南,皆带3个儿子同往,随任课读苦学,树立一个好家风并传承至子孙后代,人才辈出。陈省华本人被尊为“秦公”。; J5 P" T- V( B! ^* G' W) Z' W http://www.phoer.net
  陈省华及其三子北上为官,定居于河南新郑,未再归蜀故里,且先后辞世,皆葬于新郑城北30里的陈氏世墓。但在四川阆州的阆中和南部县,繁衍数十代,分支多,瓜瓞连绵,子孙众多。sū 苏苏东坡家族光耀中华文坛17代  H) f* c/ W* P, s* Q http://www.phoer.net
  眉山,古称眉州,是“千年第一文人”苏东坡的故乡。古眉州历时1430年为郡、州、专区治所,千载诗书城。
http://www.phoer.net + {) B- r8 O$ }; G- |  宋代蜀学,是全国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儒学的发展具有全局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四川成为宋代全国学术领军之地。在宋代,蜀中学术家族的世系连绵、博学、多能。在全国历史上成为显族的眉州“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为宋代蜀学之冠,“苏氏文章遂擅天下”,苏轼为“三苏”之冠。  R& |) @9 H" d http://www.phoer.net
  苏轼(1037-101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嘉佑进士。神宗时任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政被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任职杭州、颖州,官至礼部尚书,后被贬惠州、琼州。徽宗登基后,被移至廉州,后被赦北还,不幸途中病逝于常州,其一生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
http://www.phoer.net 3 m! l7 o/ i# y& U# e7 m: l. B  苏轼历州、郡多惠政,知杭州浚西湖,建苏公堤,至今为人传颂。苏轼个性坚强,被贬岭南边远地艰苦生存环境中,自作“东坡肉”,流传至今,为天下华人所喜爱。身为大文豪的苏东坡,其诗、词、文、书法、绘画,都是高端佳作,著作有《东坡文集》《东坡易传》《东坡书传》《东坡乐府》等。0 U6 u' K% ~% r http://www.phoer.net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27岁方才发奋做学问,多次科举不第而绝意于功名,遂闭门苦读书,通《六经》,百家之说,下笔顷刻数千言。嘉佑年间,携二子苏轼、苏辙到京师。幸遇欧阳修看了他的文章,认为不在贾谊、刘向之下。一时间,学者竞效苏氏文章。
http://www.phoer.net ( q1 |+ p: z" T6 `' d" w  苏洵长于古文,笔力雄厚,著有《嘉佑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先世苏味道是赵州栾城人,自唐任眉州刺史,留有一支裔孙在眉州,苏洵父子为苏味道后裔。眉州苏氏家族至宋苏洵、苏轼、苏辙“三苏”而大盛,其后裔连绵不绝,至明初涌现出著名学者苏伯衡及其子辈,皆载入史册,在中华文坛学界历17代之久,经久不衰。- W, g# S& }  K" y5 @ http://www.phoer.net
  据金生杨的《眉山苏氏家族与学术》记载,苏氏家族成员众多,经苏序、苏洵的开拓,三苏父子辉煌于世,“三苏”学术境界宏博精深,有经、史、百家及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科技等各个方面均有极高的造诣。在政治上同样有着良好的品行风范,从而最终构成苏氏家族优良的学风家风。传世公认的“唐宋八大家”,“三苏”就占了三席,并非偶然。& @% H* V2 l3 Q! o http://www.phoer.net
  至于苏氏家族后代,苏味道为官任蜀中眉州刺史后,确有一支后人留在眉州,宋代“三苏”为其第六、第七代后裔。至明代,繁衍至20世,人口应达数千人。到今天,苏氏望族的后裔子孙,在蜀中、在眉山应该也不少。chánɡ 常常璩著《华阳国志》出身巨族家族世代为官4 i- }1 V9 x2 i& r  ] http://www.phoer.net
  东晋史学家常璩(约291-361年),是蜀郡江源(今四川崇州)人,字道将,出身巨族。江源在今崇州西北,常氏巨族,自后汉至晋世代为官。5 e  N1 j' S9 k9 Y% B' N http://www.phoer.net
  常璩少时遍读先世遗书,颇有才气抱负,曾任成汉散骑常侍等职。其后代晋居建康。常璩著有《华阳国志》《汉之书》(一名《蜀李书》,记成汉李氏兴旺,已遗失)。
http://www.phoer.net ( l. o  H, T' l: q$ D  颇受历代重视的《华阳国志》12卷,前4卷《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类似正史的地理志,后几卷类似正史中的本纪和列传。该书是我国首部地方志著作,是研究我国西南地区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开创了历史地理学的先河。- q+ m, M- D& c7 R- L1 ^ http://www.phoer.net
  对常璩本人家庭而言,他的“后代晋居建康”。建康是今南京,后代晋居江南,没有在今四川崇州的江源(原名江原)繁衍后代。. D  w7 a' ?4 ~' _2 P http://www.phoer.net
  从常璩的常氏巨族出身分析,这个江原的巨族,不仅是从后汉至晋世代为官的官宦家族,而且是一个房系多的人口大家族。他的父、祖、曾祖辈,各辈的父兄子侄人口繁衍众多,常氏家族瓜瓞连绵900年,当今在崇州有可能寻找到常璩家族的后裔。四川古代部分姓氏! K! T, y$ e; b2 j http://www.phoer.net
  《华阳国志·〈氏族谱〉》中记载:“晋常璩当记蜀大姓,成都有柳、杜、张、赵、郭、杨、朱,郫有何、罗、郭,繁有张,新都有杨、董、汝、郑,其他不一著列,皆可概见,足数十姓。”
http://www.phoer.net ! M/ L5 z0 I( |  1995年《乐至县·〈人口〉》记载历代姓氏(从县志人物、科举、大年、官宦、烈女、节孝、孝子等篇目中查录),宋代有寇张王冯杨彭赵王李牟安陈薛孙焦蒲赖刘雍倪周杜等22姓;明代有许游叶夏屈黎杨金戈林刘何王熊汪马燕田朱宾张徐冯彭赵黄李牟安陈薛孙焦蒲赖雍倪黎董邹鲍甘吕卢吴曹胡姚杜阳等50姓;清代有阎魏任钟邢詹戴练石姜邵阮崔鄢梁全粟郑王徐张白程黄杨傅汪查萧廖宋柳翁严罗陈高游邹李郭赵田伊吕鲁舒陆胡郎林周古卢贺潘印明鲍曹朱刘齐秦龙袁雷童向尤盛夏余陶车何唐苏谭伍施但和叶彭吴屈杜倪冷姚范蒲毛邓马许熊喻冯欧江蔡龚蒋黎谢唐曾柯文丁孙邱柴侯等116姓。
http://www.phoer.net . p* x, [) O, J; X/ Y  1990年出版的《射洪县志·〈人口姓氏〉》记载:县境内唐代有贺高薛姓氏,宋代有王尹皮等23姓,元代有孙牟赵左姓氏。姓氏与婚俗:天下曾氏不通婚
http://www.phoer.net 4 L7 P) F& U0 |  我国自古有着近亲婚配后代不倡的习俗传承下来,演绎出在姓氏传承与婚俗的众多生育理念文化现象。
http://www.phoer.net - i9 a. Z' ]) C! ?# j& ~4 A6 y$ r9 t- O, t  u3 ~; F$ @7 o* f  @ http://www.phoer.net
曾氏婚姻 同姓严格不通婚& p6 K. ^& T6 c  G: k. R! x http://www.phoer.net
  曾氏以曾参为鼻祖,曾参是孔子的高足,其排行在亚圣孟子之后,被尊为“宗圣”曾子。7 ]+ A! [4 t% L# x9 B# X6 Q7 { http://www.phoer.net
  曾姓子孙均以宗圣的崇高地位为荣耀,把曾姓看成是显赫的姓氏。曾氏子孙繁衍字派十分严格,谱牒记载详实,虽经历迁徙,但无紊乱。+ {! f# b7 H2 w8 w+ Z http://www.phoer.net
  曾氏的婚姻严格实行同姓不通婚,无论迁徙到天下何处,曾氏皆是曾子的后代,天下曾氏不得通婚。金堂县曾氏族谱详记有曾氏源流及文化。
http://www.phoer.net ' Z0 R/ ], A7 Q: f, m! c5 p8 @! [  在当代,曾姓的“天下曾氏不通婚”已有所突破的个例。
http://www.phoer.net 4 A) z4 q  A, H) X; r8 U' N( S# C( m# ^1 G' T# E6 v0 w. n7 T http://www.phoer.net
祖上数姓为一家 不能通婚+ M$ g; F5 z, T/ l http://www.phoer.net
  1993年出版的《沐川县志》记载:沐川县的沐溪镇刘、李、曾、王、悦姓,为该镇5个主要姓氏。其中居于第五位的“悅”姓,与沐溪镇的夏、黄、丹、朱、颜姓同源一个祖先,认定为是一家人,6个姓不能通婚。
http://www.phoer.net + H& @: w3 v4 M% E! w9 G* W1 f8 S  其中,悦、朱两姓子女可分别姓夏、颜,改姓后相互称谓不变。
http://www.phoer.net ! f  O# r1 o4 ~% U" `8 s2 A- r2 Z" O/ \/ L( S. ] http://www.phoer.net
同姓同音姓氏 不能通婚/ a, p  _5 t$ \) R7 q3 `4 @3 ~ http://www.phoer.net
  1994年出版的《宣汉县志·社会风土》记载:在宣汉山区,同姓不通婚,有的音同也不能通婚,如胡姓与符姓,江姓与姜姓,于姓与余姓等。
http://www.phoer.net 0 Q+ [9 M9 T9 t. e. A- ?) D  笔者认为,在古代小农经济社会,人口流动范围小,特别是在山区,长期因交通经济不发达,婚配范围窄小所致。( i) k3 A# `$ N& Y( N" d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2 \: h& P8 v9 Y# L0 m李氏一家子孙分二姓
http://www.phoer.net / d8 C% a, r6 H) i2 P  1991年出版的《大邑县志》记载:五龙乡李氏谱载,其“入蜀先祖李明舟于康熙年间由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上川居大邑依仁乡,入赘杨全冷家,子孙分杨李二姓,至今已繁衍至13代人,其排行为:“朝芳枑山先,玉天支八公。扬声承华汉,传世道德崇。树立惟忠孝,城正尚学庸。翰林名诗祖,西平著丰功……”: M5 W! @8 k# O& v, h/ q& a http://www.phoer.net

http://www.phoer.net ' Z' x' E$ B8 U) `1 H⊙ 作者简介
http://www.phoer.net 8 A' `+ n# l6 p  孙晓芬,区域史家,中国作协会员,有明清移民专著《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四川的客家人与客家文化》《明清的江西湖广人与四川》等。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八神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八神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八神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南地区民族识别研究概述 事业单位社保并轨,无需放大资金难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5-21 17:31,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8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