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583|回复: 0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飞翔 发表于: 2019-2-13 12:45:00|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少数民族改革开放40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

 [复制链接]
源自:中国民族宗教网  : 肖承罡
  导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与时俱进,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多方面的、有目共睹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增强的宝贵经验和启示,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未来发展及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国家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伴随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华民族凝聚力也在不断发展并不断升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顾40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光辉历程,总结其宝贵经验、启示,对于我们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的成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改革开放40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40年,伴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恢复发展阶段(1978-1992)。时间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四大确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阶段是改革开放的起步和探索阶段。经过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全面拨乱反正,党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做出了一系列的决策部署,“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华民族凝聚力也随之开始进入恢复发展阶段。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改革开放之前的20年,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低谷时期。由于没有处理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速度规模问题,导致党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了严重失误,结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遭到严重挫折,民族凝聚力的政治核心受到严重冲击,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遭到极大的削弱,民族离散倾向恶性膨胀,民族凝聚力在低谷徘徊。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整个国家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断巩固。十一亿人民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正在向小康迈进。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在世界风云急剧变幻的情况下,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住严峻的考验,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一切给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与动力,制约民族凝聚力的诸因素呈现出向上发展的良好势头,民族离散倾向得到有效的遏制。中华民族凝聚力开始走出低谷,进入恢复发展新时期。
  第二阶段: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稳步发展阶段(1992~2002)。时间从党的十四大到党的十六大。在这个阶段,党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基本内容。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改革开放实现了新的历史性突破,开启了一个崭新局面。从此,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发挥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全面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也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水平不断提高。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二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九万五千九百三十三亿元,比一九八九年增长近两倍,年均增长百分之九点三,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人民得到更多实惠,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凝聚强度稳步提高。其主要表现:第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财政收入不断增长。民族凝聚力的物质文化基础进一步夯实;第二,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迈出新步伐。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对民族凝聚力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第三,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社会成员、各阶层间的亲和力进一步巩固;第四,祖国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我国政府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香港和澳门社会经济稳定;第五,我国的国际影响显著扩大,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为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第六,民族离散因素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遏制。这一阶段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党中央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不动摇,成功地稳住了改革和发展的大局。
  第三阶段: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全面增强阶段(2003 ~2012)。时间从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党的十六大依据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样一个科学判断,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首次强调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与此同时,党中央总结中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中国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四位一体”。在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同时,党中央为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伴随着新时期改革开放进程,伴随着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得到更好保障、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祖国和平统一大业迈出重大步伐、全方位外交取得重大成就、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人们精神世界日益丰富,全民族文明素质明显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显著增强。”
  第四阶段: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创新发展阶段(2012 至今)。时间从党的十八大以来至今。2012年11月举行的党的十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作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从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新高度、进入了新境界。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引领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提供了指引。从十八大到十九大,短短的五年时间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领导下,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性成就,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伴随着这一伟大转变,中华民族凝聚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呈现出新气象。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华民族凝聚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有了质的飞跃;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引领作用使中华民族凝聚力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不仅拓展了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途径,而且被实践充分证明是正确、有效的途径;第四,“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使制约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因素增添了新内容,研究生态文明建设与增强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相互关系,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五,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提高,不仅全面夯实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石,也促进了其自身现代化体系构建;第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文化自信得到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第七,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提高,在用责任担当彰显大国形象的同时,也重塑着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改革开放40年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基本特征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与时俱进,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是多方面的、有目共睹的。综合来看,4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核心(领导核心)的主导性。从民族凝聚力的角度看,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总是离不开政治核心作用的发挥。在当代中国,这个政治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长期执政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及未来走向发挥着决定性和主导性作用。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党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主动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对中华民族来说,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改革开放的目的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40年来,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民族整体向全体民族成员施放出强大的吸引力、号召力,引领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极大地增强了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与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改革开放40年来的伟大实践生动地诠释着:增强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关键在党。
  第二,发展方式的渐进性。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是急于求成,而是谨慎的、循序渐进的。由“摸着石头过河”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的逐步确立,由农村再逐步向城市推进,由继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由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逐步形成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一步一个脚印,中国共产党稳步地推进改革开放进程,使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改革开放发展方式的审慎性和渐进性特征,就使中华民族有效地避免了苏东国家暴风骤雨式的经济改革所导致的国家分裂、民族离散的恶果,决定着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模式的渐进性特征。尽管在40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凝聚力也受到一些离散因素的干扰,但是它的总体趋势是稳步地不断前进的。
  第三,发展进程的同步性。40年来,改革开放的进程大体上可划分为改革的启动和目标探索(1978 ~199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1992 ~200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完善(2003 ~2011)和“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这样四个阶段。中华民族凝聚力40年的发展也基本上遵循这样的进度,与改革开放进程保持高度同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体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或表现形态。
  第四,发展路径的清晰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征程,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问题。他强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之所以能不断发展、不断增强,根本原因就是沿着这条承载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和探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从未偏离,其发展方向是明确的、路径是清晰的。
  第五,发展动力的可持续性。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共产党“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紧依靠人民,最广泛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中汲取智慧,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得到人民充分信赖和拥护,始终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实现了人民的要求和党的主张的内在统一,使改革开放成为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增强了民族整体对民族成员的吸引力与民族成员对民族整体的向心力。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但是,“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这就意味着,“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这就意味着“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改革的方向已经明确、不会动摇;中国改革的步伐将坚定向前、不会放慢。”这将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强大动力。
  第六,未来走向的可预测性。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不断发展、运动的。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虽然具有了新的内涵、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强大力量。但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它也要走向未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人民提出了新时代中华民族新的奋斗目标,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新的历史起点踏上了新征程,这就是:从二○二○年到二○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二○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完成这个伟大目标,必须增强和发展中华民族凝聚力,使之在新征程中充分发挥其功能作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助力增合力。这是由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共赢和互动关系所规定的。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为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使中华民族凝聚力开创新境界、呈现新格局。

三:改革开放40年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经验和启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总结改革开放40年来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增强的宝贵经验和启示,对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未来发展及升华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第一,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40年的改革开放极大解放和发展了中国社会生产力,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人民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0年的改革开放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和强劲坚韧的民族凝聚力,充分显示了13亿多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始终敞开胸襟、拥抱世界,积极作出了中国贡献。事实雄辩地证明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要增强新时代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大的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朝着党指引的改革开放方向奋勇前进。
  第二,必须坚持党的领导,维护并巩固其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其凝聚全民族的政治核心、领导核心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天起,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经过近百年的奋斗,她团结带领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维护和巩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增强其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关系到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未来发展,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地昭示我们:“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第三,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之所以日益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我们之所以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使中华民族赶上了时代,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史上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仍然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我们要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路可以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升华提供不竭动力与根本保证。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
  第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各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夯实民族凝聚力发展的根基。改革开放“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40年来,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保持国家的和谐统一与社会的整合。今天,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成为民族成员之间亲和力增强的主要制约因素。没有民族成员之间的亲和力,就没有中华民族凝聚力。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我们就必须“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就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更实的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在广大人民现实生活中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我们就必须“在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分好蛋糕,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出发,让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获得感。”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只有民族成员之间亲和力的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才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提供坚强保障。
  第五,培育文化自信,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从本质上说,中华民族凝聚力就是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血脉与灵魂,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标志,是凝聚全民族成员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未来要实现大发展开辟新境界,需要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像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要掌握自己的前途命运,就必须“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设计,有自己的文化力量,“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就必须更加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增强文化自信,努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历史和现实反复表明,如果没有文化自信,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的行动,就不会有凝聚力。
  第六,遏止离散因素,广泛凝聚促进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正能量。民族凝聚力总是在与民族离散力的斗争中不断得到发展与增强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离散力的对立统一关系,决定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中华民族凝聚力要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增强,必须遏止各个领域的各种离散因素: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坚决遏制民族分裂主义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坚决遏制“台独”、“疆独”、“藏独”、“港独”等分裂言行及图谋。正确、妥善处理民族内部各阶层之间、各成员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增强阵地意识、斗争意识,抵御意识形态风险,坚决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西化”、“分化”的图谋及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维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不动摇。坚持党的民族政策不动摇。坚持我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保障各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深化改革,推进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不断克服各种有违公平正义的现象;标本兼治,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总之,只有坚决遏止各种离散因素,才能进一步促进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能量。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研究部主任、教授】
源自:于《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飞翔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飞翔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飞翔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新加坡去年外国游客1850万创新高 中国是最大客源国 教育精准脱贫的理念与路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4,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4-4-26 21:55, Processed in 0.140401 second(s), 7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