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同板块主题的 前一篇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开启左侧
查看: 12260|回复: 1
1# 贡嘎山
跳转到指定楼层
 独听风语 发表于: 2019-8-17 15:07:59|只看该作者回帖奖励|倒序浏览|阅读模式

[纪实·新闻中国医师节:点亮生命中的那盏灯──“最美医生”用大爱托举生命

 [复制链接]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点亮生命中的那盏灯──“最美医生”用大爱托举生命(上篇)

  新华社北京8月17日消息,题:点亮生命中的那盏灯──“最美医生”用大爱托举生命(上篇)
  新华社记者陈聪、邱冰清、董小红、侠克
  一生做一事,他们一袭白衣之下,仁爱济世的初心始终跳动;
  以生命之名,他们攀登医学高峰,只为点亮生命中的那盏灯。
  今年8月19日是我国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多年来,他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用“无疆大爱”守护着亿万民众的健康。

一生做一事 他让中国儿童乘上远离脊灰病的方舟
  一粒小小的糖丸,承载的是很多人童年里的甜蜜记忆。
  然而,很多人在病毒学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原院长顾方舟去世前并不知道,这粒糖丸里包裹着的,是这位被网友称为“糖丸爷爷”的中国脊髓灰质炎疫苗之父为实现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而奉献一生的故事。
  1955年,俗称小儿麻痹症的脊髓灰质炎在江苏南通发生大规模暴发。病毒随后迅速蔓延到青岛、上海、济宁、南宁等地,一时间全国多地暴发疫情,引起社会恐慌。
  1957年,刚回国不久的顾方舟临危受命,开始脊髓灰质炎研究工作。
  争分夺秒的艰辛研究后,减毒活疫苗研制成功。一个问题也随之出现:疫苗三期试验的第一期需要在少数人身上检验效果,这就意味着受试者要面临未知的风险。
  习惯于自强、忍耐、奉献的顾方舟和同事们,毫不犹豫地做出自己先试用疫苗的决定。
  一周过去,顾方舟的生命体征平稳,没有出现任何异常。
  然而,他的眉头锁得更紧了──成人本身大多就对脊灰病毒有免疫力,必须证明这疫苗对小孩也安全才行。
  顾方舟一番思想斗争后,瞒着妻子,给刚满月的儿子喂下了疫苗!
  实验室一些研究人员做出了同样令人震惊的决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试验!
  经历了漫长而煎熬的一个月,孩子们生命体征正常──第一期临床试验顺利通过。
  几经探索实验,陪伴了几代中国人的糖丸疫苗终于诞生。
  2000年,“中国消灭脊髓灰质炎证实报告签字仪式”在原卫生部举行,已经74岁的顾方舟作为代表,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从1957年到2000年,从无疫苗可用到消灭脊髓灰质炎,顾方舟一路艰辛跋涉。
  整整44年。

打通“出口”生命就多了几分希望
  同样站在救护儿童生命第一线的,还有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主任王荃。
  一组数据显示出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急救能力的提升──2018年,北京儿童医院急诊收住院6852人,较2016年4725人大幅提高;2018年急诊科大于72小时的滞留人数比2017年降低15%。
  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打通了急诊科的“出口”:急诊科医师在明确患儿诊断方向后,迅速将其精准分流至相应科室。这样不仅让患儿获得更好救治,又能为急诊科“腾出”资源,以备后续患儿之需。
  王荃认为,急诊不在于要做多少高精尖的事情,而在于能让多少本可以活下去的病人活下去,获得更好的治疗。
  一次,一位症状极不明显的暴发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前来就诊,当时正在查房的王荃凭借过硬的诊断能力,立刻警觉起来:“暴心!高度怀疑暴心!”
  此后不久,患儿便出现相应症状。因采取措施迅速,患儿得到及时抢救,最终康复出院。
  从医23年,或许细密的皱纹悄悄爬上了眼角,但由衷疼爱孩子的那颗心始终如一。
  “患者不易,要经常换位思考,因为北京儿童医院对于很多患儿和家长来说是最后的希望。所以我们要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更要将这份责任担当起来。”

精益求精攻坚克难 不懈攀登医学高峰才能创造奇迹
  同样坚守着这份担当的,还有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
  为患完全性大动脉移位的女童用182根缝线在心脏上打了1386个线结、通过手术将病人“足球似的堆满整个胸腔”的心脏左室内径缩小到66毫米、开展国内首例90岁高龄患者“换瓣+搭桥”手术……从医几十年,这些生死一线的瞬间,是由他和团队创造的一连串“心”的奇迹。
  常规心脏手术需从胸口正中切开30公分手术刀口,曾有患者因为害怕传统方法切口太大而不配合手术。王东进创新地在腋下开一6至8公分的刀口,用腔镜进入实施手术。“现代心脏手术向医生提出更高要求,不仅要保证成功率,还要站在患者角度,考虑术后创伤、恢复和美观等问题。精益求精,是我创新研究的初衷。”
  同样数十年如一日攀登医学高峰、突破传统诊疗方式“禁区”的,还有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张俊廷。
  由于颅底解剖结构深在,周围相邻的组织器官复杂,因此发生在颅底的病变也多种多样,颅底肿瘤手术难度很大。而张俊廷所做的,就是向治疗颅底肿瘤的“禁区”进军──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起,张俊廷团队承担了“脊髓髓内肿瘤和脑干肿瘤”这一开创性攻关项目的主要工作,不断突破手术“禁区”,总结出一整套易于推广的脊髓及脑干肿瘤的临床经验和治疗规范;
  当时间进入世纪之交,张俊廷敏锐地觉察到颅底肿瘤外科的发展瓶颈,开始致力于极具挑战性的颅底肿瘤显微外科规范化治疗研究,由他领导的专业组在国际上首创双骨瓣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等多种治疗方法;
  目前,他带领的专业组年均治疗各类脑干复杂性手术300余例,在手术切除率、术后生存率等方面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罹患癌症仍坚守高原 她是最让人放心的“好门巴”
  四川省甘孜州炉霍县斯木乡中心卫生院深居高原大山。
  一排矮小的平房里,病房、治疗室、办公室一字排开,每天一大早,医生谭晓琴的身影准时出现。
  2004年6月,父亲的一个电话帮刚刚从军医学院毕业的谭晓琴坚定了回乡当一名乡卫生院医生的决心,她毅然回到老家,一待就是15年。
  2010年9月,不幸降临在谭晓琴身上──她被检查出患有右支气管大细胞癌。可令人们没想到的是,接受手术治疗和化疗后,病情好转的她又回到了乡卫生院,只因一句“乡亲们需要我”。
  多年来,谭晓琴救治的病人多得数不清,乡亲们也亲切地叫她“好门巴”(藏语“好医生”)。
  村民班措回忆说,2010年的一个雪夜,她即将临盆,谭晓琴大半夜赶来给她接生。当时气温只有零下几摄氏度,帐篷里放了木炭取火,谭晓琴为了怕熏着产妇,硬是把木炭拿出帐篷,忍着寒冷给产妇接生。最后,孩子顺利出生,可她却冻得晕倒了。
  如今,随着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斯木乡医疗条件一天天在改善,这让谭晓琴很欣慰:“以前工作环境很简陋,药品也很少,人们的就医意识淡薄。现在医患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更多患者主动就医,健康意识明显改善。”
  从为实现我国全面消灭脊髓灰质炎而奉献一生的顾方舟,到不懈攀登医学高峰的张俊廷、王东进,再到坚守岗位用平凡书写大爱的王荃、谭晓琴,他们共同诠释了一个圣洁、平凡却又响亮的名字──医生。
『 巴蜀网 』提醒,在使用本论坛之前您必须仔细阅读并同意下列条款:
  1. 遵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各项有关法律法规,并遵守您在会员注册时已同意的《『 巴蜀网 』管理办法》;
  2. 严禁发表危害国家安全、破坏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破坏社会稳定、侮辱、诽谤、教唆、淫秽等内容;
  3. 本帖子由 独听风语 发表,享有版权和著作权(转帖除外),如需转载或引用本帖子中的图片和文字等内容时,必须事前征得 独听风语 的书面同意;
  4. 本帖子由 独听风语 发表,仅代表用户本人所为和观点,与『 巴蜀网 』的立场无关,独听风语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 本帖子由 独听风语 发表,帖子内容(可能)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 巴蜀网 』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 本帖子由 独听风语 发表,如违规、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举报,本论坛将及时删除并致歉。
  7. 『 巴蜀网 』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帖者而删除其所发的帖子。
黑龙江宝清突发山洪 消防爬绳横渡60米救援老两口 电影导演吴贻弓逝世 曾称所有称呼里最看重是导演
2# 四姑娘山
 antibody 发表于: 2019-8-18 19:26:21|只看该作者
▲温馨提示:图片的宽度最好1800 像素,目前最佳显示是 900 像素,请勿小于 900 像素▲
源自:新华网
原文标题:为了亿万人民的健康──“最美医生”用大爱托举生命(下篇)

  新华社北京8月18日消息,题:为了亿万人民的健康──“最美医生”用大爱托举生命(下篇)
  新华社记者屈婷 温竞华 王秉阳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高到77岁,主要健康指标已居于中高收入国家前列,这离不开一代代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不懈奋斗、无私奉献。
  从顾方舟、石学敏到葛均波、姚玉峰,一代代中国医护工作者怀着中国梦、报国情,传承着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医者仁心,为亿万人民的健康殚精竭虑、辛勤奔劳。

臻“一技”而济天下
  1993年4月,万米高空上,在眼科医学界崭露头角的姚玉峰面临人生抉择。
  他的手上握着两张机票,一张是在北京落地,一张去往日本导师为他精心安排的目的地──美国哈佛大学。何去何从?
  他想起了年少时读数学家陈景润故事时的激动;想起了浙江大学老校长郑树给自己写的信:相信你终究会回来……
  飞机落地,姚玉峰回来了。
  1995年5月,姚玉峰主持了一种采用最新剥离术进行的角膜移植手术,一举攻破困扰眼科界一个世纪的排异难题。那年,他33岁。
  他把这项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下一代角膜病专业人才,至今已培训了5000人次。
  20年来,姚玉峰治疗过30万病人,经他手术复明的病人有近3万人。回国20年来,他没有休过一次年假,对最爱的女儿少了很多关爱……
  “我别无选择,只有坚守!”姚玉峰说。
  臻“一技”而济天下,贯穿国医大师、“鬼手神针”石学敏的一生。
  目睹了家乡缺医少药、传染病肆虐的境况,石学敏感到“中国最缺的是医生”,这位从乱世乡村走出的少年郎,选择了学中医、传承针灸术。
  “要当一个好医生,唯有坚持”──数十年持之以恒,石学敏最终练就“鬼手”,一针下去,例不虚发;中西结合、针药并用……精深医术,救人无数。
  “中医要师古不泥古,大胆创新、科学求证,方能传遍天下。”81岁的石学敏仍不满足。

施仁心以渡危困
  中国科学院院士、心脏病学专家葛均波喜读金庸,自比大侠萧峰。在飞机上救治美国乘客、化身“赤脚医生”施救路人……他的“侠影”神奇闪现在最需要的地方。
  1999年,37岁的葛均波刚回国工作,一人申请了3台BP机,为的是给心梗患者“抢时间”。
  2010年,一位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因为发育迟缓,心脏血管细得每一种导管都放不下,葛均波流泪了。后来,他辗转联系上国外特制的导管,成功做了第二次手术,还想方设法给患儿家庭免除了费用。
  葛均波没有止步:他带领团队研发出一种国产新型冠脉支架,能为患者和国家节约不少费用,并大大降低了安全风险。
  第一例冠状动脉高频旋磨术、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首例经心尖二尖瓣夹合术……他用那双屡屡因高度疲劳而抽筋的手,感动了无数人。
  “行医如做人,天知地知,最要讲良心。”葛均波说。
  2017年3月起,一支穿着白色医疗队服、以红色“心”形为徽章的志愿医生队伍身影频现:义诊、扶贫、救灾、援外……
  发起人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凌锋教授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胡大一教授。截至目前,已有1770名医生成为“志愿”精神的践行者。
  自发为贫困地区做义诊、做健康调查、建工作站、留下“不走的医疗队”……中国志愿医生团队在路上。
  凌锋说,中国志愿医生团队要当播种机,不仅播撒技术,还要播下医学人文精神。

献大爱以拯生命
  武警新疆总队医院名誉院长、肝胆外科中心主任医师庄仕华记得,从飞机、汽车到骑马、骑骆驼、步行,一行人从乌鲁木齐出发,走了整整3天,需连续翻越两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达坂,才到达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边防站。
  这只是他1年6次基层巡诊中的一次。
  “我最看不得病人失望的眼神,最受不了病人得不到救治。”他说。
  巡诊完70多名边防战士后,庄仕华得知还有一位塔吉克族士官玛达力独守在10公里外的放牧点。他不顾劝阻,又背上医箱出发。
  庄仕华在新疆一待就是47年,行程近40万公里,把自己变成“流动医院”,用大爱创造了守护健康的奇迹:巡诊39万多人次;进行逾13万例胆囊等微创手术;义务帮助26家偏远贫困农牧区乡卫生院、村卫生室改善医疗条件……
  同样创造奇迹的,还有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护士王新华。在埃博拉病毒肆虐的“血色地狱”,她毫不犹豫地冲向非洲母亲艾玛,用爱唤回了她求生的意志。
  2015年,王新华荣获第45届“南丁格尔”奖章。但她觉得最荣耀的时刻,却是痊愈出院的艾玛抱着她说:你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护士岗位平凡,但意义非凡,使命光荣。”她说。
  抗击“非典”、抗震救灾、执行东盟地区救灾演练、菲律宾强台风灾后医疗救助行动……在和平年代最危险的“战场”上,王新华一次次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将无数生命从死神手中“抢”回。
  在我国第二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让我们铭记并致敬这些健康守护者。
部分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见页底)删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 2002-2025, 蜀ICP备12031014号, Powered by 5Panda
GMT+8, 2025-5-4 20:06, Processed in 1.684803 second(s), 10 queries, Gzip On, MemCache On
同板块主题的 后一篇 !last_threa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