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条幸福路、致富路修到开发区,通到农业产业化基地,铺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时,城区与农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为促进
内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为内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要致富,先修路”,这句朴实的俚语是若干贫困地区在发展经济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真理。一个地区没有完备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没有四通八达、星罗棋布的交通网络,发展区域经济只能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内江在经历了“八五”、“九五”两个经济发展时期之后,内江人深感交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利在当代,造福千秋!2002年初,内江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这是善举和伟业!这是反映一届党委和政府执政为民的战略眼光和魄力的重大举措。内江交通建设“三年大会战”带来量与质的飞跃,这也是市委、市政府提高执政能力,科学运用决策力、发展力、服务力、执行力、应变力、创新力的结果。感悟内江交通,盘点内江交通,这其中有许多值得总结与借鉴的智慧、思路和经验。 内江交通建设促进了全市人民传统观念的变革和思想的解放;改善了农村交通条件,为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城镇化建设奠定了基础;带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经济布局的优化,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增加了区位优势,改善了对外形象;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一转化。 “修好门前路,找到致富路”。通一方公路,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这是人们切身感触到的现实。在资中县配龙镇的瞿家村,全村487户村民中,就有特困户56户,
单身汉68人。这里以前交通不便,农用物资和农产品运进运出,全靠肩挑背扛。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县委整顿农村后进基层组织工作组成员李玉文、郑一笛、刘胜等和镇党委、政府、村民一起筹措建设资金,经多方共同努力,一条4.5公里的公路正式竣工通车。路通了,村里的水果外运成本每公斤减少4毛钱,人均增收100多元。村民为感谢党和政府自发竖碑铭记。铁佛镇新立村发动全村村民集资40万元,人均义务投工15个,修建了20公里的村社公路,不但实现了社社通公路的梦想,而且公路通到90%的农户家门口,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肩挑背扛马驮的状况,村民高兴地说:“路修好了,省力多了,婆娘也好娶了,现在修房子比以前仅脚价钱(运输费)就要节约好几千元”。甘露镇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展建成的枇杷生产基地,年产枇杷1000余万斤,该镇苦于公路不畅通,枇杷无法顺畅运出,当地村民自发组织修建通村路──资甘路修通后,大量客商直接到基地收购,枇杷每斤价格比往年上涨1—2元,广大村民一年就增收了1000余万元。公路修通的地方,农家乐也办起来了,特色农产品及水果的种植面积也大幅度增加了,农民都洋气多了,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农民收入人均净增了132元。球溪镇通村公路修通后,
生猪价格增长了0.3元/公斤,人均增养生猪0.2—0.5头,人均增收40元;水果价格增长了0.2元/公斤,人均增收80元。资中县的招商引资也带来了历史性的突破,2003年引来市外资金3.1亿元,星船城水泥、四川汇源、鸿博玻纤、运达化工、舟城电器、万盛塑胶、科伦制药等一批外来企业落户资中。 特色公路带动了特色产业。资中五个区域化产业带也显露出来了,即:资安路、资威路沿线的桑草特色经济带;成渝沿线的农业综合经济开发带;归沙路、铁发路、仁顺路环线的优势水果产业带;资太路沿线的柠檬产业带;板新路沿线的生态旅游产业带,产业带的形成成为资中经济发展和增长的窗口与载体。 内江市中区交通建设加速了农业产业化结构的调整,有力推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以生猪、蔬菜、水产、林果苗木为主的四大支柱产业,建成各类种、养殖业基地35个,建成初具规模的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个,即:安泰、翔泰、诚信、梦海、兴发、华虹、利众、开味、德富隆、巨龙等十户企业,其
中兴发年产值12000万元、华虹年产值1500万元、安泰年产值1200万元、翔泰年产值1000万元、巨龙年产值450万元。2004年度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经营收入4.6亿元,比2001年增长30%;农业总产值6.3亿,较2001年增长25%;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01年增加500元以上。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52000户,比2001年增加7000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户户均增收2200元以上。 “公路修到村,农民乐在心。”内江市中区全区农村1595个社,85%的社通上了公路,有的村、社还通了水泥路或沥青路,交通条件较2001年前有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和提高,现在很多农户卖农、牧、畜产品,就在地头、田间和家门口卖,或用
汽车运入市场卖,不再用肩挑背磨的送到市场,并且还能卖到好价。
沱江乡的主要农产品榨菜,原来榨菜一到收割期,农民怕卖不出去,赶紧收割,用肩一担一担的挑到市场上去卖,还卖不了好价钱,现在路修通了,市场扩大了,信息灵了,本地外地的客户用汽车在农民的田头收购,农民按照市场信息,随时调高卖价,掌握了农产品销售的主动权,增加了收入。朝阳镇的
汪洋村是个产桔柑大村,以前桔柑丰收了,公路不通,桔柑运不出去,农民只有心痛的看着成熟的桔柑在土头烂掉,现在公路通了,大量的桔柑通过汽车运出去了,果农增产增收了。农民修房造屋的建筑材料,现由汽车运输,一块砖就要节约0.10元,修一套150平方米左右的农房可节约运输费3000元。交通方便了,地处偏僻的沱江乡,很多小学生都买了自行车,骑车上学。广大农村群众体会和感受到了
农村公路给他们带来的实惠和好处,很多村民都激动的说:“感谢党和政府给我们修了幸福路,修了致富路”。 “无路金成铁,路通铁成金。”这是隆昌县普润乡大力实施交通建设最真切的体验。近年来,公路沿线新增种养殖大户90多户;经济林果、蚕桑种植面积4000多亩,占可耕种土地面积50%;鱼苗、成鱼养殖3000多亩,占水田面积的25%。公路修通后,建房农户每户 可节约运输费5000元左右,全乡农民一年可增收40万元以上;村民每出售一头肥猪,可节约运费20元左右(边远地方可节约近百元),全乡一年可增收30万元以上;小家禽家畜每只多卖五角,可增收20万元以上。界市镇有了便捷的交通条件,精心规划了农业产业园,发展林竹4000多亩,柠檬830多亩,蚕桑400多亩,药材500多亩,大搞稻田养鱼工程,建立优质粮生产基地,农民走上了致富路。 “要想富,建房设厂靠公路。”威远县交通建设促进了工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许多农民沿路建房、设厂、开店,生意红红火火。 城乡经济一体化离不开交通建设。交通发展了,运输方便了,农民生产的农副产品多了,大量的蔬菜、水果、鱼、肉源源不断的由公路输送进城;城市的种种生产、生活用品、文化娱乐消费品又由公路大量的流向农村的四面八方。城市市民感到生活物资丰富了,价格稳定了,消费增加了;农民感到钱增多了,购买商品方便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城乡经济形成了良性循环,两者相互促进,共同繁荣。 “雨天水汪汪,旱时硬梆梆”,这是内江人民对三年前农村路的描述;“铺下的是路,树起的是碑,连接的是心,通达的是富”,这是内江人民对“三年大会战”交通建设的评价。 三年,只有短短的三年,在无垠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但在内江这川中深丘腹地上,在密如蛛网、四通八达的区间公路蜿蜒起伏在这块沃土上,这只用了三年,这些路像一块丰碑竖在这广阔的大地上,也永远刻在人民的心中。内江人啊,在这些乡乡达、村村通的路上,感受到了便捷、安达和舒心,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明天。英雄的内江人民绝不满足于这已取得的骄人业绩,“更多、更快、更省”,这才是他们真正的追求,明天的蓝图已经绘制,新的征途已经确立,军号已经吹响,2005年,一场新的攻坚战即将打响,待到山花烂漫时,我们再来享受这丰收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