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断创新思维 探索农村发展新路子
── 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龙溪乡充分依靠村民自治协会,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调查报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 蒋毅/文
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能有效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坚持 邓小平理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2002年6月税费改革后,取消“一事一议”,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但农业农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和劳动力。如何把减轻农民负担,深化农村改革和农村发展结合起来,是农村建设中的一大难题。对此,笔者特到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龙溪乡,就龙溪乡利用村民自治协会大力推进农村基础建设一事作了详细调查。
一、基本情况 1.协会成立的历史背景 龙溪乡位于乐至县的东大门,距乐至县城30公里, 国道319穿乡而过,该乡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地势险要。全乡辖11个村,140个社,1个居民小组。总人口16,000人,幅员面积37.2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农业小乡。长期以来,几大难题严重制约了龙溪乡的发展:一是农业基础设施极差。2001年底,一线水利设施匮乏,坡面及库堰蓄水能力差,全乡有耕地15157亩,其中属旱片死角的面积占35%。二是交通极为不便。全乡有村级泥土机耕道53公里,大部分由于路面狭窄,水系不畅,道路严重损坏,30%的机耕道仅晴天能够勉强通过农用车和拖拉机,70%的道路根本不能使用。农用物质和农副产品无法运输,干部群众怨声载道。三是原有的宣传教育工作做得不好。农民思想一时跟不上或不理解政府,不愿配合政府的工作,舍不得投入。四是农民对政府抵触情绪大,经常有农民上访。2001年底以前,曾有“农民领袖”组织村民到县、市、省上访,直至告到国务院。在这种情况下,不禁让人疑惑:农村建设能否搞下去? 2.龙溪乡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穷则思变。面对严峻的形势,2002年龙溪乡党委决定:下最大的决心,花最大的力气,加大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争用三至五年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乡党委政府组织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解其精神实质。以把好事办实、事实办好,最终让群众满意为工作目标,以党的方针、政策为指针,以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己任,在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与工作目标中寻找结合点,认真探索出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2002年6月,乡党委初步决定成立“龙溪乡农田基本建设村民自治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并在两个村进行试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半年的试点,“协会”取得了初步成效,证明了“协会”的正确性和可行性,随即在全乡推广实行。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下,“协会”一方面教育宣传,扩大影响,吸纳会员,使其不断壮大发展:2002年12月,全乡以村为单位,成立了11个“协会”,以合作社为单位,成立了140个会员小组(截止目前,全乡已有会员11980人);一方面根据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制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跨世纪发展的具体目标,结合各村具体情况,科学合理地安排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项目,取得了喜人的成绩。 a.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通和优化组合。 资金缺乏和用工难是农村经济发展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在当前形势下,“协会”是解决农村建设集资难和用工难的重要突破口。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协会”的职能,以四种方式引导群众投资、投劳,发动会员治山、治水、修路。一是全乡已动员会员集资52万元;二是动员全乡群众投工投劳32700个;三是动员社会其他捐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14.45万元;四是依靠国家项目,积极争资金补助。在提倡和鼓励农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既坚持了党的方针、政策的原则性,又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土地、资源、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 b.农田基本建设初见成效,农业基础设施迅速改善。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协会”组织会迅速拉开了以乡村道路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的序幕。目前,全乡原有的53公里泥土路已改造成三重四级碎石路面34.3公里,新建村级公路41.8公里,新修村通社公路11公里(其中七、八村已通客车)。完成了各村与319国道的接口,形成了便捷的乡村交通网络。全乡新建山腰蓄水池80口,增大坡面蓄水量8600立方米,维修水渠32公里,整治河堰码口12处,旱片死角改造塘库埝6口,灌溉面积32亩,新建6口,灌溉面积37亩。基础设施的改善为龙溪乡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c.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农民收入。 龙溪乡不断创新理念,结合发展的现状,在“协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进而不断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全乡建起了年产茧180吨的优质蚕茧基地、年生产60万袋的食用菌生产基地、3000亩鲜椒生产基地、3500亩美国薄壳核桃基地、年产值达500万元的小灵巧农机系列产品基地。建立了“村党支部+‘协会’+农户”的竹压板生产基地,年产竹压板300万张,毛收入可达600万元,仅此一项,农民可获纯利润300万元。此外还有种猪生产基地、池塘养鱼基地等一系列家禽、家畜生产基地。在森林病虫害防治、退耕还林整治中,“协会”也起到重要作用。全乡人均生产总值达30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46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0元。农业产业接偶的调整,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增产增收起到积极的推动做用。 3.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与文化发展概况 在龙溪乡党委的领导下,“协会”的运行加强了龙溪乡的民主政治建设,扩大了基层民主,全面推行村民自治,保证了依法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这点在我的调查体会中将详细阐明。)以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组织健全,干群关系密切。农民与政府的矛盾缩小,抗粮抗税,煽动群众告状的老上访集团彻底瓦解,其骨干成员思想转化良好。全乡秩序井然,政治稳定,各项事业健康、持续发展。 乡党委政府领导村两委和“协会”,坚持全面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出有创造激情、有纪律、有道德的新型农民。“协会”在组织会员进行基础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服务。发展农村 卫生体育事业,农民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建设农民新村,改善农民居住条件,美化农村设施。在教育、农村科技普及等方面也有建树。 龙溪乡农民得到实惠,农村经济迈上了新的台阶,乡党委、政府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心拥护和省、市、县领导的好评。农民自发地为乡党委、政府送来锦旗,龙溪乡也因此成为了资阳市农村建设的典范。县、市、省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对龙溪乡的建设情况和成功经验做了专题报道。
二、调查体会 在龙溪乡调查时,笔者走访了当地的许多农户、政府工作人员以及周边的一些乡镇,得到了上述详实的情况以及相关材料。龙溪乡农村建设潜力大,成绩喜人,笔者体会颇深: 1.深入学习理论,切实转变观念,是“协会”成立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农村要发展,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尤其干部必须先转变。2001年,龙溪乡新一任党委书记蒋明友上任以来,就特别重视干部群众的思想问题和作风建设。他多次在乡党委会议和全乡干部会议上,组织学习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开展整风工作,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对“三个代表”的学习当中,为了让广大干部切实领会“三个代表”的精神实质,组织干部集中学习、讨论,组织帮农队深入农村帮助农民抢种抢收。真正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为人民服务中去。广大干部去掉了以往浮躁、不切实际的作风,培养出一批求真务实,切实为民的农村基层干部。 同时,利用村级广播电视电话等工具,对广大农民进行思想宣传教育,组织干部到农户家中宣讲党的政策法规。通过学习、宣传,广大干群切实领会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在新时期的发展和延伸,是与中国的发展、建设紧密集合的马列主义,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引导中国人民向着繁荣、富强不懈奋斗的重要指导思想。对理论的学习,思想理念的转变,为“协会”的成立及顺利运行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2.找准病因、对症下药,是创新“农民自治协会”的依据
以往的干部在农村工作当中,或找不准问题所在,盲目表态,瞎搞改革,只做表面工夫,结果是费力不讨好,办了事不见成效,给农民的承诺成了空头支票,这大大削弱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他们或是找到病因,但解决方法老调,措施不力,群众积极性不高,收效甚微,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农村问题。龙溪乡新一届领导班子组建后,对农村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经过三个月的摸底工作,找准了农村工作难的根源。针对基础设施差,交通闭塞这两大关键因素,从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进行农村经济改革。在资阳市首次创立了“农民自治协会”,以“协会”为龙头,从而带动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 3.正确处理减轻农民负担与加快农业基础建设的关系是制定正确决策的关键 当前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各种农副产品基地的建立,依赖于良好的农业基础设施。而农业基础设施的改善,需要大量的建设资金,当前农业基础建设资金严重短缺,尤其是在税费改革后,取消一切不合理的农民负担,乡、村不能集资。减轻农民负担是国家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举措,但合理的负担是农民应尽的义务。关键是正确区分什么是合理负担,什么是不合理负担。乡党委政府经过反复讨论,一致认为:不合理的负担应坚决取缔,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让农民自己出劳出钱为自己治山、治水、修路,是合理的。两眼向上,等、靠、要不是解决资金问题的最佳办法,建立持续、合理、有效的资金投入和运行机制已成为当务之急。 4.实现四个转变是组建“协会”的目的 过去,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程都是由乡政府制定项目,乡人大审批,实行乡统收统支,重点倾斜,分村分项实施。结果是集资多年不见工程,干部有意见,群众不满意。龙溪乡成立“协会”后,把过去由乡人民政府、村两委包揽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工作交给了“协会”,实现“四个转变”即:变乡党委政府直接操作为间接操作;变村两委直接插手为管理引导;变民间资金为民间资本;变群众要我干为我要干。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治山、治水、修路等事业的积极性。 5.乡党委的正确领导,把握“协会”的运行机制是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的保证 首先、集中优势群体,选好配强领导班子。农民自愿加入“协会”,在“协会”中处于主体地位,主动加入“协会”的会员带动思想落后的村民入会,形成了先进势力群体。每个“协会”设理事长1人,常务理事7—13人,一般“村四职”干部在“协会”领导机构中担任领导职务的不超过20%。在“协会”的选举中,乡党委、政府及村两委对理事长和常务理事候选人的任用条件做出原则上的规定,引导会员公正、公开、公平、认真地选出文化程度高、政治思想好、工作能力强、在群众中有威望的人作为自己的“领头雁”。 其二、乡党委正确引导“协会”制定章程。由乡党委、政府统一制定“协会”章程,让农民反复讨论修改,再交由各“协会”代表大会讨论通过。“协会”章程共计六章,二十四条,以便“协会”、会员小组以及会员有章可寻,规范了“协会”的运行机制。 其三、必须明确乡政府、村两委与协会的关系。村党支部的职责体现在政治上的领导,思想上的领导,工作上的指导以及起好表率作用。村委会的职责是:组织和带领村民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义务;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协助政府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做好村委的各项工作;组织村民发展经济;搞好村公益事业。“协会”的职责是:参与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决策、规划、建设、管理;引导捐资、投劳;表达、维护广大会员的意愿和具体利益;发动会员在治山、治水、修路等工程建设项目中起带头作用;向会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传播实用技术知识;接受捐赠或资助。明确了职责,消除了因职责不清而引起的不协作现象。 其四、实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协会”依靠乡党委、政府的组织引导、宣传教育,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村两委的领导、指导,从建设项目决策到实施,从建设资金的预算、筹集到资金管理全过程一律实行公开、透明、亮化管理。具体体现在“六有”、“六上墙”、“四公开”、“三独立”、“三监督”上。 六有:“协会”有标准的吊牌,有组织机构,有章程,有会员花名册,有公章,有办公场地,为“协会”的正常工作提供了前提。 六上墙:领导机构名单上墙,“协会”目标任务上墙,会员的权利与义务上墙,会员代表大会的职责上墙,理事会职责上墙,理事长、常务理事职责上墙。 四公开:工程项目公开,投资金额公开,收入公开,支出公开。 三独立:“协会”除接受会员和村两委监督外实行三个独立。 即:财务独立核算,“协会”资金管理单独立帐,不与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合帐:工程项目由“协会”专设会计、出纳实行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挪做他用。 经费收支独立运行,不管是收投资宽,单位赞助款,还是争取到的国家项目工程款,一律开据“协会”筹资专用收据,并加盖“协会”公章。支出由理事会集体审批,收支定期公布。规范了农业基础设施的管理,严格控制了资金的使用范围,简化了使用环节,极大地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 工程项目由“协会”独立发包,乡村干部彻底从浑水中走了出来。工程发包让群众广泛参与,是群众消除了猜疑心理,调动了农民参加农田基本建设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 三监督:“协会”按照章程独立形式职权,在工程项目的确定、资金筹集、使用以及工程质量等方面,接受村两委、“协会”会员及群众的监督。“协会”定期和不定期地对活动情况、重大事项的认定情况、执行情况、资金的收、管、用情况,向村两委汇报,向群众公布,增加了透明度,提升了群众对“协会”的信任度。 龙溪乡成立“协会”,进行农村建设的路子,活学活用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充分相信群、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体现了新时期下实事求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